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A D C D D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B C D B B
二、材料题
17.(12分)答案:
(1)标准:汉初以德行(品行或孝廉)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6分)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6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得出西汉时期选官制是察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根据材料二“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其选官标准是门第;根据材料三“然后为真正考试”得出隋唐时期的选官制是科举制,其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
18.(14分)答案:
(1)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雇工人身自由度增加。(2分)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繁荣;江南经济长期繁荣。(4分)
原因: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有限;对外以朝贡贸易为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外闭关锁国;历行重农抑商政策;海上运输局限。(8分)
解析:
(1)新现象:根据“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雇工人身自由度增加。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繁荣以及江南经济长期繁荣等因素有关。
(2)原因:根据“经济对外依赖较小,因此可使政府实施大量对外贸易政策也无法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有限;根据“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得出对外以朝贡贸易为主;根据“由于海上运输局限性,上述商品无法大量输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外闭关锁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海上运输有局限。
19.(14分)答案:
(1)因为当时陈嘉庚看透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分)
(2)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力量空前壮大,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的胜利。(4分)
(3)只有渡江和接受改编,才能彻底、干净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4分)
(4)发动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政权;向全国进军,追歼残敌。(4分)
解析:
(1)原因:由材料一中的“因为人民需要和平,广大人民还不了解蒋介石的假和平骗局”再结合所学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可知,因为当时陈嘉庚看透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所以陈嘉庚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
(2)原因:因为材料反映的时间是在北平和谈期间,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的信息可知,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力量空前壮大,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的胜利,所以说“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
(3)原因:由材料三中的“今天的革命绝不能再如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那样,由于中途妥协而由反动派最后胜利”,再结合所学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倡议可以得出,只有接受改编和渡江,才能彻底、干净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从而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4)做法:结合所学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可知,北平和谈失败后,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政权;之后开始向全国进军,追歼残敌。
20.(12分)答案:
示例1——论题:新时期外交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面临巩固政权任务,国际上美国对中国政治上遏制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打压,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70年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中国调整外交政策,与美日实现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978年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积极地实行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总之,在不同历史时期,新中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进行了外交政策和活动的调整和变化。
示例2——论题:新中国外交不变的是对独立自主原则的坚持。
阐述:建国初期,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但并不排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来往,为新中国打开了外交局面。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利益。1978年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面对复杂国内外形势,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这一方针对中国外交新格局的形成,对促进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可以得出观点:新中国外交不变的是对独立自主原则的坚持。阐述: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在不同时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基本外交原则的表现。具体而言,建国初期,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但并不排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来往,为新中国打开了外交局面。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利益。1978年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面对复杂国内外形势,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最后,对这一原则的作用进行总结,得出这一方针对中国外交新格局的形成,对促进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起了重要作用。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开考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蚩尤”,是传说时代神而非圣的部族联盟领袖,曾经挑起与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的战争。中国人习惯以“炎黄”为民族血脉之正统,而“蚩尤”则是与“炎黄”相攻伐的对立政治势力的领袖。但是汉代官方祭祀体系中却有“蚩尤”的地位,民间信仰内容中也多见“蚩尤”的影响。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尚未确立正统地位 B.集权制度缺乏社会基础
C.汉文化具有内涵丰富的特色 D.汉代社会尚武精神浓厚
2. 李东朗教授指出:“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独裁专制统治,国人的民族意识淡漠。而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主义活动的普遍展开,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广泛而深入地唤醒了国民对国家的责任和爱国的情怀。”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3. 1990年,邓小平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这说明邓小平( )
A.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B.解决了当时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主张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 清代有官员上奏折建议: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降谕批评说: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殊为不合。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向来奏折内从无抬写之例,此时军机大臣奉公守法,和衷办事,何用汝辈谀谈尊奉!据此可知( )
A.阁部大臣受到军机大臣的管辖 B.中央决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C.奏折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威 D.嘉庆帝有意压制军机处地位
5.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在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时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起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从材料中可知中国共产党( )
A.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革命形势
C.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6. 明代王守仁说:“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其目的是( )
A.发明本心以“致良知” B.抨击程朱格物致知的烦琐
C.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D.针对知行脱节以矫正时弊
7.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8. 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叙 述 出 处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 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
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清高宗实录》
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
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9. 1900年1月11 日 ,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官方剿匪,只能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也”。同时,政府认为大多拳会都是“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上述言论出台的背景是( )
A.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清廷利用民众对抗联军侵华 D.义和团得到政府正式招抚
10. 198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迎面遇见了邓小平,高兴地说:“小平同志,向你祝贺十三大的召开。”邓小平笑着说:“大家一起祝贺,向大家祝贺。今天是党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值得祝贺。”本次大会值得祝贺在于提出了( )
A.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B.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11.1913年3月,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赵从蕃为江西民政长,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据此可知,该事件( )
A.抵制了复辟帝制的丑行 B.提高了地方自治的权力
C.弱化了临时总统的权力 D.彰显了民权与法治理念
12. “它是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在战略上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范例。”材料中的“范例”是指( )
A.北伐战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南昌起义 D.红军实现战略转移的长征
13. 1937年3月,国民政府制定的《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中明确规定:“作战期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用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这份作战计划( )
A.为即将爆发的抗战做了充分准备 B.证明西安事变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C.明确指出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性 D.认识到抗日战争必将是持久战争
14.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下列与此相关的有( )
①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②广设仓库,积储丰富
③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
④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 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组织全国各大城市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1.5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该宪法出台的过程说明了( )
A.宪法修订程序是极其复杂的 B.宪法制定的严肃性和群众性
C.宪法的出台经过了充分讨论 D.宪法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
16. 五四运动后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脱掉长衫,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疾苦,到工人中间去举办各种讲习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在陈独秀等人的指导下,上海各业5000多名工人于1920年5月1日举行集会,喊出了“劳工万岁”的口号。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材料题(共4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影响。(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自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反映到劳动市场上,雇主主要依靠“劝”的方式激励雇工努力干活。清朝时期,在雇佣工人很普遍的江南,雇工不是贱民,与雇主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的关系。
——摘编自邢铁(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殊性》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国力昌盛,经济对外依赖较小,因此可使政府实施大量对外贸易政策也无法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虽然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当时对外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其出发点却并非发展本国经济,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西方国家发生工业革命时最主要的原材料为铁、煤炭等物品,由于海上运输局限性,上述商品无法大量输入中国,因此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
——摘编自张恋绮《明清时期期我国对外贸易特殊时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江南经济领域的新现象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的原因。(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作为和平谈判代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46年那一次,陈嘉庚先生对我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但是我们还是满怀诚意地和他谈了,因为人民需要和平,广大人民还不了解蒋介石的假和平骗局。现在我们又和他谈了,但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今天可以说,无论打也好,和也好,我们有信心有力量使它一定能实现……
材料二 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壮大了,由原先的120万人发展到400万人以上,并且蒋介石做了很好的运输大队长,我们的战士有很大一部分是俘虏过来的,后来成为解放军战士。
材料三 这次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中心问题是接受改编和渡江,这是不能妥协的,必须坚持。今天的革命绝不能再如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那样,由于中途妥协而由反动派最后胜利。历史经验证明,革命不能进行到底,则一定失败。
——以上材料均引自北平和谈期间周恩来的演讲
请回答:
陈嘉庚为什么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 (2分)
2. 周恩来为什么说“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 (4分)
3. 和平协定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是“接受改编和渡江” (4分)
4. 北平和谈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将革命进行到底的 (4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考察,七十年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的峥嵘岁月。“变” 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如外交使命的层层推进,外交战略的因时制宜,外交话语的不断加强。“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的进程既有内外动力,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
——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根据材料,围绕新中国外交的“变”或“不变”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