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2 16:1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阅读理解拓展训练-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课内阅读。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已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
2.请将画“ ”改为陈述句。
3.画“ ”的句子使用了分号,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 )
A.并列 B.因果 C.转折 D.选择
4.在这段话中,作者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他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②(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5.按课文内容,把第二段补充完整。
6.片段①围绕“_____________”展开论述,采用了______和______的论述方法来增强说服力。
7.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在“幸福校园快乐学习”宣传活动中,你觉得怎么做才是为人民服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鉴赏。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活。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⑤“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沉着——( ) 伟大——( )
9.画横线的句子从__________、神态等方面对父亲进行了描写,其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父亲__________,“平静”体现了父亲__________,“慈祥”体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中“一种伟大的力量”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北大校园内有一尊李大判的塑像。如果你来到这尊塑像前,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交流。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③……
④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⑤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论说类文章,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最相近的一句名言是( )
A.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牛顿
B.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C.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泰戈尔
D.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14.“把‘?’拉直变成‘!’”中,“?”指________,“!”指________,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下面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颖有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避免啰嗦重复,更加通俗易懂。
C.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
15.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原文中列举了多个事例,节选部分中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请你也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有的人认为成功要通过竞争来获得,有的人认为合作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②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17.这个片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在片段中找出一个谚语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写出一个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时间(节选)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
②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③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从古代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到近代人类发明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④其实,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早已把虚无镖缈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由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标志出一年。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⑤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儿,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儿。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儿。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⑥人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我觉得自己是想明白了。现在照样一拾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在提醒我,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
26.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字词。
焉:__________________ 虚无缥缈:__________________
27.第3自然段中,作者围绕人们感受时间流逝的方法的变化作了措写,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给下列句子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
②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感受时间的流逝。
③远古的人们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依稀感受时间的流逝。
④发明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28.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描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并完成填空。
(1)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联系上下文,我们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_______________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不停地流。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想提醒人们_____________。
(2)人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我觉得自己是想明白了。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情感,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读了选文,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飘香的生命
①突然,办公室内传来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挨个儿猛嗅一番,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②我这才想起来,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我跑到室外,来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 一股幽香沁人心脾。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如天空中的星星般闪耀,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悄悄地凋零。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为这个世界带来过芳香。这时,我的思绪渐渐飘远,想起上中学时一位同学讲过的故事。
④当时,这位同学家里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上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他被锁在校园里过了一夜,才知道学校大门是晚上十点钟就关的。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都湿润了,为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在那一刻,我们才明白,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一位“开门的老人”,他们就像这小小的桂花,悄悄地释放芳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如此啊!
30.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嗅( ) 沁人心脾( ) 凋零( ) 静谧( )
31.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第3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为什么“我们的眼睛都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这篇短文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哪些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表里的生物 2.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的。 3.A 4. 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得生物。 鸟叫、狗吠、蝉鸣、虫的歌唱、老人敲钟、盲人弹三弦。 好奇心强,观察力敏锐。
【解析】1.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的积累。
这段文字选自《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本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2.本题考查改写陈述句。
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把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最后把句子整理通顺。
“哪里有”改为“没有”,“呢”去掉,句末的问号改句号。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和句子的理解。
读句子“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可知,这句写的是老人在敲钟;读句子“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可知,这句写的是盲人在弹三弦。这两句讲的都是声音,为并列关系。故选A。
4.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分析。
(1)本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各种活得生物的声音,如早晨的鸟叫,夜里的狗吠等,读句子“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知,这句为作者的观点。
(2)读句子“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可知,有早晨的鸟叫、夜里的狗吠。夏天的蝉鸣、夜晚虫鸣;读句子“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可知,列举的示例有:老人敲钟,盲人叹三弦。
(3)本段写了作者听到的各种声音,以及自己的思考,说明作者的观察力很敏锐,有很强的好奇心。
5.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管 都 6.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对比
引用 7.我认为好好学习课本知识,不逃课旷课就是为人民服务。
【解析】5.本题考查现代文默写。
语段选自《为人民服务》,课文原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①段是总分写法,总写了“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个论点;从“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和“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两句话可知是对比论述的方法,从“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知是引用论证的论述方法。
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学生结合“幸福校园快乐学习”的主题写出自己的看法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我们应当好好学习,不破坏课堂纪律就是为人民服务。
8. 惊慌 平庸 9. 外貌 遭受了严刑拷打 在经历种种磨难后依旧对革命有坚定的信心 对家人的爱 10.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11.您是多么的伟大啊,在苦难面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您又是多么的慈祥,您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灯塔。
【解析】8.本题考查的是反义词。
沉着:形容人从容镇定,不慌不忙。
反义词:激动、惊慌等。
伟大:崇高,不寻常。
反义词:平凡、渺小、藐小、平庸等。
9.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短文第①段“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手法和理解句子意思。外貌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从“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可知是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从“平静而慈祥的脸”可知是神态描写。整体感受文章,可知,其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从“乱蓬蓬”看出了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对待,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静”,“慈祥”一词更是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那深切的爱。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
10.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认真通读全文,从文章第④自然段中可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1.本题是开放型试题,语句通顺,书写合理即可。
首先,学生要清楚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例如:在时代的长河中有一位英名被永远铭记,他就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中国革命艰苦的岁月里他把青春、热血和生命无私地先给了党和人民的崇高事业,他永远是值得我们怀念的革命家,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3.D 14. 发现问题 找到真理 C 15. 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等) 16.我认为成功要通过竞争来获得。我和好朋友小华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无论上课听讲、回答问题,还是课下完成作业、阅读课外书籍,我俩都暗暗较劲看谁做得更好。就这样,两人之间的竞争使我们的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五名,我们越比越有劲头,越比也越优秀。
【解析】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可知,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行论述。
1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题干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强调要有疑问和质疑才能找到真理。
A.强调“猜测”。
B.强调“观察与实验”。
C.强调“失败经验”。
D.强调“疑问和质疑”才能发现科学。
故选D。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可知,“?”指的是疑问和问题,“!”指的是发现真理。
文中将抽象的“问题”比喻成“?”,将抽象的“真理”比喻成“!”,可知将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象征来展示,会让人更直观地理解。
故选C。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第④段“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可知,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奥地利医生因家人做梦的疑惑而展开实验,最后发现真理。
举例科学史上因为疑问而发现真理的事例即可。示例:阿基米德发现水的浮力。
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自己的观点来用具体事例论证即可。
示例:我认为合作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森林里有一棵很高的树,两只猴子只有协作才能取得食物。于是,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这样,每天都能取得够吃的食物,很好地活了下来。
17.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及风俗习惯 18.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19.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内容很丰富。 20.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 21.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 22.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23.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 24.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25.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要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找出中心事件是什么?在形成的思路基础上,整理语言,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最终的答案。
联系①中“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②中“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③中“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⑤中“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⑥中“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这些内容可知,选文写了从腊八到除夕这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活动及风俗习惯。
18.本题考查谚语、俗语。
谚语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简明短语。多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经验,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通过阅读文段可知,文段①中的第二句话“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一个谚语,这句谚语通俗而形象地体现出了腊月初旬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1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文段①最后一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句中,本体是“粥”,喻体是“农业产品展览会”,比喻词是“是”,故这句话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粥的材料的丰富、齐全。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选文,从②中“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这句话中可知,做腊八蒜的方法是: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
2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仔细阅读文段②中“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这句话可知,腊八蒜的颜色是“色如翡翠”,味道是“醋也有了些辣味”,所以,可以看出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仔细阅读选文,从③第一句“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孩子们准备过年的第一件喜欢做的事是“买杂拌儿”;从③中第三句话“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可以知道,孩子们准备过年的第二件喜欢做的事是“买爆竹”;从③中最后一句话“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可以知道,孩子们准备过年的第三件喜欢做的事是“买玩意儿”。
2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赏析。
联系文中③“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粟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这句话,再根据对、榛子的一些了解知道,还有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等,可知,孩子们喜欢吃这些七零八碎儿"中的“零七八碎儿”是指杂拌儿里的“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这些东西。
24.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过渡句就是联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过渡句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内容上这个句子和上下两段都有联系。所以可以根据位置或内容进行判断。
仔细阅读选文可知,文中的④是一个过渡段,它的前一段写的是孩子们准备过年的忙乱,后一段写的是大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做春节“彩排”而紧张的状态,所以这一句和上下两段都有联系,是过渡段,故过渡句是: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2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
联系选文中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可知,大人们也“紧张”是因为,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得万象更新的气象,故“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这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的原因。
26. 怎么。 形容空虚渺茫,不可捉摸。 27.③②①④ 28. 奔流而去的河水 珍惜时光 心理活动 生命受到时间的制约,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29.好好把握剩下的时间,努力过好每一天!
【解析】2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焉:疑问代词,怎么。
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不可捉摸。文中指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际存在。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③段“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从古代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到近代人类发明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可知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
28.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白天和黑夜都不会停止。有感慨时光飞逝,岁月不等人的意味,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
(2)由“我觉得自己是想明白了”可知这是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表达情感。岁月匆匆,人生如梦,每个人都在被光阴推着走,岁月无情催人老,从不为谁而停留,在时间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29.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
结合文章关于时间的想法谈谈自己的感触。如:时间就像针尖的水滴,一滴滴地滴入大海里。时间就像人生,一眨眼就过去了。如果不好好珍惜,就会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赤裸裸地回去。不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像波纹一样的痕迹。因此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有意义的事情,不浪费光阴。
30. xiù qìn diāo mì 31.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难道都不湿润吗? 32.引出下文 33.为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他就像这小小的桂花,悄悄地释放芳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34.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
【解析】30.本题考查字音。
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选择做到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嗅,拼音:xiù,用鼻子闻气味。
沁人心脾,拼音:qìn rén xīn pí,指吸入芳香、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感到非常舒适。形容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受。
凋零,读音:diāo líng,意思是指衰落。
静谧,读音:jìng mì,意思是安静。形容静寂无声或恬静的模样。
31.这道题考查学生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
陈述句变反问句方法如下:首先,加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加语气词;最后,句号变问号。
添加“怎能”和“呢”。加“不”,问号改为句号,即: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怎能不湿润呢?
32.本题考查了句子的作用。
结合第③段“这时,我的思绪渐渐飘远,想起上中学时一位同学讲过的故事”和第④段内容可知作者是要告诉读者,下面我要写我的记忆是什么了,所以作用是引出下文。
33.本题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注意结合第⑤段“为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在那一刻,我们才明白,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一位‘开门的老人’,他们就像这小小的桂花,悄悄地释放芳香,然后悄悄地凋零”可知答案。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
注意读懂课文,思考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短文写了我在办公室闻到桂花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告诉我们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