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3《琵琶行》 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3《琵琶行》 2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14:0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沂市瓦窑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琵琶行》 白居易
学习 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学习 重点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 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学习 难点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学习 方法 朗读吟诵,问答点拨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 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创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背景。 2.明知识点:识记文言知识点。 3.分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感情。 一、情景导入 猜猜他是谁?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是曹操,很好。 追问:鲁迅“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历史上曹操究竟是怎样的形象? 让我们看看诗歌——《短歌行》,亲自认识感受这位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 二、了解作者:知人论世----白居易 1.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2.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3.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特别大。 二、背景探寻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解题 1.《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2.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3.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1)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2)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初读诗歌 理解大意 (一)研读小序 (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1)问: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1.写作的背景缘由: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明年秋:交代了时间。 3.交代了送客地点:湓浦口 4.交代了故事的主要经过和缘由: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2)问:①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②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琵琶女 、诗人自己。 (二)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问: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2、琵琶女的身世怎样? 悲凄、凄伤 (三)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问: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1)点明作者自己当时的处境是悲凄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点明作者的写作动机: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 《琵琶行》。 问:2、这一部分主要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凄切伤怀 (二)总结: 1、小序主要写什么? 诗前小序主要交代的内容: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为全诗奠定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大声齐读:思考小序的内容和后文的哪些段落对应呢?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对应第一段。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对应第二、三段。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对应第四段。 (二)赏析1:一闻琵琶邀相见 1、第一次演奏:朗读第一段第一次演奏 侧面烘托:音乐之美。暗写 浔阳江头夜送客, 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惨”! 醉不成欢惨将别, (离愁、沦落) 别时茫茫江浸月。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 忽闻水上琵琶声, 侧面烘托,表现琵琶曲的神奇魅力。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女出场: 寻声暗问弹者谁? 1.“寻”“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移船相近邀相见,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添酒回灯重开宴。 答:矛盾、害羞。 急切、欣喜。 千呼万唤始出来, 3.体会并说说表达效果: 犹抱琵琶半遮面。 (1)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腼腆,内心既矛盾又含蓄。 .也写出了诗人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相识的迫切心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前奏曲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沉抑郁 低眉信手续续弹, 强烈的生活反差, 说尽心中无限事。 勾起对往昔深情回忆。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 大珠小珠落玉盘。 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的青年时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沉思曲 冰泉冷涩弦凝绝, 忧愁暗恨: 冷涩、凝绝、暂歇,想到生活变迁,嫁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作商人妇,年纪大了,门庭冷落,慢慢老去时候。 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写出了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琵琶女情 感的极度压抑,还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到了“直把无声作有声”的境界。 银瓶乍破水浆迸, 悲愤曲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当心画, 音乐情绪高涨,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和愤懑四弦一声如裂帛。 之情,愤怒控诉不公社会和命运。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①.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惟见江心秋月白。 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 创造的氛围中。 ②“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原来诗句音乐特点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深沉小弦切切如私语柔美细腻大珠小珠落玉盘圆润清脆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抑郁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响亮铁骑突出刀枪鸣气势雄壮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③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赏析:描摹音乐的方法 (1).比喻 以声喻声,以形喻声,多种比喻形成博喻。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微妙的音响变化。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叠词 “嘈嘈”“切切”叠词的使用,直接模拟声音,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 2、小结:琵琶曲一共是四个部分: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 3、理解课后第二题: (1)对“声”的表现,主要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用了形象感很强的拟声词,以及对音乐效果的渲染; (2)对“情”的表现,主要描写了琵琶女优雅的举止,娴熟的动作,以及琴声 和心音的完美融合。这样,就达到了以“声”带“情”,以“情”传“声”,声情并茂的效果。 (三)总结第二段主要内容: 1、琵琶曲 2、诉说 3、心中悲愤情 五、总结本课内容 作业 诵读诗歌 将小序翻译为现代汉语。
板书 设计 《琵琶行》 感情基调:凄切伤怀的。 1、琵琶曲 2、诉说 3、心中悲愤情
教 后 记
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琵琶行》
学习 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学习 重点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 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学习 难点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学习 方法 朗读吟诵,问答点拨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 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创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明知识点:识记文言知识点。 2、分析感情:分析琵琶女身世,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情景导入课文 齐声诵读课文。 二、继续赏析课文 歌女自诉身世苦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请找出琵琶女诉说了自己什么身世之苦?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对比 反衬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并谈谈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2)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3)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正如文中所写“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琵琶女沦落天涯后的悲苦:华年不再,青春已去,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荣光”,梦醒时分,跌回现实中来,无限伤感。 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的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妓们的悲惨命运。 诗人自叹谪居苦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探究:“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一个才高,一个貌美;一个漂沦,一个憔悴。琵琶女将自己的遭弃之痛寄托在琵琶声中,诗人满怀迁谪之悲来听曲,听出了乐曲之中的忧愁暗恨所以“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两个人都对对方的苦痛感同身受,他们都是对方的知音。 第三次演奏:三闻琵琶青衫湿 满座皆泣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探究: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伤琵琶女 伤己 这泪,既是对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琵琶女诗人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年老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悲琵琶女以自悲也”
三、总结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四、总结文章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本文通过叙述诗人与一位漂泊江湖的长安歌妓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 苦的身世感动的故事,抒发诗人对歌女身世的同情、感伤以及对自己被贬后愁 苦失意。 五、探究课后第一题:诗人是通过几条途径认识琵琶女的? 一是听她弹奏琵琶。 琵琶曲,可以说是一种音乐语言,诗人借助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 不得志”,感觉到了她心中的“无限事”,还从她弹奏的乐曲的不凡,举止容 仪的端庄,隐约地猜到她的来历,所以有“我闻琵琶已叹息”之语。 二是听她诉说身世。 听琵琶女诉说身世,则更是直接地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 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 情参预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偏僻之地、无所事事的下场。 用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所以诗人“满腔 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配套练习
板书 设计 琵琶女诗人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年老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悲琵琶女以自悲也”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