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2 17:4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和老子
百家争鸣



政治
经济

思想
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guó)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是当时的格斗兵器。
——《中外历史纲要(上)》
奴隶时代的黄昏: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分封制崩溃
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春秋战国
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1、列国纷争:大国争霸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
1、诸侯国数量减少: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统一趋势加强。
2、出现长城: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保护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3、出现新兴大城市:说明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进一步壮大。
2、战国时代,七雄并立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解读】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
2、华夏认同
战争、内迁、认同
各民族相互学习,封建化
“华夏”是“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呈现出文化、政治实体的含义。在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断进行除带来了混乱外,还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界限,进一步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联系。最终,各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步融入华夏族。
——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铁犁牛耕,兴建水利工程
【拓展】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劳作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局限:落后性、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1、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铁犁牛耕,兴建水利工程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春秋战国各国货币
材料: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荀子·王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牛耕的逐步推广,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开辟出更多“私田“,诸侯国的”公田“逐步荒芜。为了增加国家收入,从鲁国”初税亩“制度开始,各国陆续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原公田所有者奴隶主阶级希望并要求征收私田赋税,而从奴隶主阶级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则希望提高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因此,二者不断地发生斗争。最终,地主阶级夺权成功,自此”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新兴地主阶级成为新的领导者。
阶级关系的变动——新旧领导阶级的交替
材料: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变法运动
(1)变法的必然性
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富国)
各国兼并战争需要建立君主集权制度。(强兵)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调整旧的生产关系
2、变法运动
(1)变法的必然性
(2)商鞅变法
领 域 主 要 内 容 作 用
政治 废分封,行县制,县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一定程度上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
基层 社会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移风易俗,加强了户籍管理,加强社会控制;有利于增加赋税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强化法律意识 加强了思想控制;轻视教化,刑法严苛,易形成暴政。
2、变法运动
(1)变法的必然性
(2)商鞅变法
【拓展】重农抑商
含义:抑商不等于灭商,限制不等于禁绝。
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耕战、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发生矛盾。
发展历程:战国兴起。西汉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推行官营商业政策;商人入市籍,一入市籍不得为官。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商人开始改变受歧视的地位。明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实行海禁、严格限制民间贸易。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的前期)
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③巩固了封建统治;
消极影响(封建社会的后期)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壮大、自由劳动力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2、变法运动
(1)变法的必然性
(2)商鞅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大增强。
对内,“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以至于达到“乡邑大治,民以殷胜,国以富强”的效果;
对外,“倾邻国而雄诸侯”,“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由此可见,商鞅改革实现了他最初的目的——富国强兵。也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和它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它也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时间 诸侯国 主要政策和内容 特点
春秋 时期 齐国 “相地而衰征”:土地好坏收税
晋国 “作爰田”:按土地收税 鲁国 “初税亩”:履亩而税也 战国 时期 魏国: 李悝改革 《法经》、“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武卒制”;西门豹治邺
楚国: 吴起改革 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整顿吏治、用人唯贤、禁私门请托。 秦国: 商鞅变法 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思想。 税制改革,侧重于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按田亩收税)
全面变革,侧重于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确立选贤与能及中央集权制,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转型。
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
(1)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等逐步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2)经济模式:从奴隶制的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模式,逐步确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3)经济政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和大商人出现,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4)军事制度:春秋以前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进入春秋战国,各国开始建立普遍征兵制,军队开始成为君主直接控制的国家军队。(5)户籍制度:编户齐民制的出现。编户齐民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6)选官制度:由贵族世代垄断高官的世官制到任贤使能、因功受赏的新制度。
三 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
孔子——儒家
老子——道家
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政治变革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道:是万物本源
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
物极必反
都代表没落的奴隶制贵族利益;都对社会现实不满;都反对苛政,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
针对礼崩乐坏,就伦理和政治重建提出主张
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调节和谐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贵族利益
如何认识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
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暴政、苛政而提出的,反对统治者的强权统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他推崇保守落后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也就是希望倒退到原始社会,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又有狭隘守旧的特点。
2、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性善论”、仁政
荀子 “性恶论”、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理论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战国时期百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政治变动: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不断。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2)经济发展: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工商业繁荣和城市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3)文化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4)学术自由: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开阔了自身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从事创造性地探索。
2、百家争鸣
背景
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底层。随着周朝传统政治经济秩序的崩坏,士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成为士的标准也从政治、经济的地位转变为个人的才能和人格。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这个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主观条件。
2、百家争鸣
意义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融合、大发展、大变革、大解放的时代:
1、大动荡:王室衰微,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2、大融合:战争冲突,频繁往来,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3、大发展:铁犁牛耕,地制流变,转公为私,经济发展;
4、大变革:诸雄争霸,适者生存,变法运动,富国强兵;
5、大解放:时局动荡,救国救民,著书立说,百家争鸣。
感谢认真听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