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水和水的溶液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3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水和水的溶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10 16:08:34

文档简介

2023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水和水的溶液
一、单选题
1.(2023·杭州)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向盛有40克氯化钾的烧杯中加入100克水,充分搅拌溶解后现象如图所示。此时溶液温度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克
B.烧杯中氯化钾溶液的质量为140克
C.若加热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热前大
D.若加水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水前大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烧杯中物质溶解情况分析,结合溶液质量为溶解的固体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解答】A、20 ℃ 40克氯化钾未完全溶解于100克水中,说明20oC时氯化钾溶解度小于40g,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钾未完全溶解, 烧杯中氯化钾溶液的质量小于140克 ,不符合题意;
C、若加热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中溶质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热前大,符合题意;
D、液若加水使烧杯的固体全部溶解,若刚好形成20oC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若形成不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比加水前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3·杭州)下列有关“粗盐提纯” 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称量粗盐 B.溶解粗盐
C.过滤浊液 D.蒸发结晶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A、根据天平的使用要求分析;
B、根据溶解需用玻璃棒搅拌分析;
C、根据过滤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蒸发操作方法分析。
【解答】A、天平称量粗盐时,要将粗盐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符合题意;
B、溶解粗盐要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不符合题意;
C、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不符合题意;
D、蒸发要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止局部受热液体外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3·舟山)为拓展能量来源,我国推广种植一种“生物柴油”树——麻疯树,其果实内含有果仁油。果仁油常用有机溶剂通过浸取法提取,主要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粉碎果仁能加快果仁油的溶解速度
B.加热溶解时温度升高果仁油溶解度变大
C.过滤利用了果仁油与滤渣的溶解性不同
D.蒸发过程中果仁油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答案】D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解答】A. 粉碎果仁能加快果仁油的溶解速度,A正确;
B. 加热溶解时温度升高果仁油溶解度变大,B正确;
C. 过滤利用了果仁油与滤渣的溶解性不同 ,C正确;
D. 蒸发过程中,溶剂减少,果仁油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D错误;
故答案为:D.
4.(2023·丽水)20℃时,在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2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如图甲;加入20克水,充分搅拌后如图乙。再加入10克水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乙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乙→丙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通过蒸发溶剂,增加溶质,降低温度等措施。
【解答】A.甲中有固体未被溶解,故其属于饱和溶液;
B.乙溶液中未出现固体,故无法判断其是否为饱和溶液;
C.
D.加水会使其质量分数变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5.(2023·温州)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物之一。从大豆到豆腐需经历磨浆、凝固等过程。
(1)如图所示,将大豆研磨后倒入纱布,豆渣留在纱布上,豆乳流入下方容器。该过程相当于物质分离方法中的   。
(2)豆乳凝固过程中需要加入硫酸钙()等凝固剂。按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答案】(1)过滤
(2)化合物(盐)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过滤指利用多孔性介质截留悬浮液中的固体粒子,进而使固、液分离的方式;
(2)纯净物可根据其元素组成种类分为化合物和单质。
【解答】(1)固液分离,该过程属于分离方法中的过滤;
(2)硫酸钙中有是那种元素,故其为化合物(盐);
6.(2023·舟山)科学观念的建立需要经历曲折的探索。在很长-段时间内,人们曾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
(1)1781年,卡文迪许用纯氧与氢气反应,生成水。推测水应该由   种元素组成,从“合成”的角度,证明了“水不是单一元素”。
(2)1800年,卡菜尔和尼科尔森通过电解的方式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分解”的角度,证明了“水不是单一元素“。
【答案】(1)两
(2)2H2O 2H2↑+O2↑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元素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水通电分解形成氢气和氧气;
【解答】(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 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化学方程式为 : 2H2O 2H2↑+O2↑;
故答案为:(1)两(2) 2H2O 2H2↑+O2↑
三、解答题
7.(2023·舟山)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高发时期。
(1)做好个人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关键,尤其是保持手的卫生。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勤洗手属于   。
(2)为补充患者体内糖分和维持水盐平衡,需输人葡精糖氧化钠注射液,葡萄糖(C6H12O6)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分子中C、H、O三种原子个数之比是   。
(3)某患者一次性输人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袋,标签部分信息如图。通过输液补充的氯化钠质量是多少克? (注射液密度约为1克/厘米3)
【答案】(1)切断传播途径
(2)1:2:1
(3)解:注射液的质量为:m =ρV=1g/cm3×500cm3=500g
氧化钠质量为;500g×0.9%=4.5g
答:通过输液补充的氯化钠质量为4.5g。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传染病的预防,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变换。
(3)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故应先求出溶液质量,再求出溶质质量。
【解答】(1)预防传染病三途径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由题意可知,保持手的卫生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2) C、H、O三种原子个数之比是 6:12:6=1:2:1;
四、实验探究题
8.(2023·台州)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质的种类、溶质的质量分数、电极间的距离、电极与溶液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该同学用如图装置,利用5%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证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系。
(1)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200克,取现有10%的氢氧化钠溶液   克,再加一定量的水混合均匀。
(2)用笔画线将图中电路连接完整。
(3)实验步骤:①连接实验电路。
请补充实验的其他步骤   。
【答案】(1)100
(2)电路链接如图:
(3)实验基本操作(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无关变量的选择(烧杯选择、氩氧化钠体积控制)、因变量观测(电流表读数)、重复实验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稀释溶液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2)应使整个电路串联在一起;
(3)在补充步骤时,应保持初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外的其余变量均相同。
【解答】(1)10%m=200x5%,故m=100g;
(2) 电路连接如图:
(3)1.断开开关,往相同的烧杯中先后加入等体积的 5%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 ;2.移动滑动变阻器,使其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3.移动滑片使前后两组实验处于相同的位置,测得电流表的示数的大小;4.重复试验。
9.(2023·台州)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稀盐酸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吗?
某同学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究:
①取两个烧杯,各倒入40毫升3%的稀盐酸,分别标为甲和乙。
②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溶液密度变化忽略不计)
③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分别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
(1)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   。
(2)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依据是   。
(3)为了确定稀盐酸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请简要闸述应补充的实验。   
【答案】(1)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2)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
(3)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盐酸会与氢氧化钠反应,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
(2)(3)稀盐酸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解答】(1)往盐酸中滴加石蕊后颜色为红色,滴入氢氧化钠的过程中,酸逐渐被中和,恰好反应时 溶液颜色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2)若只挥发掉其中的溶质,则质量分数应减小,但现在变大是由于: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 ;
(3) 为了确定稀盐酸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 ,应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
1 / 12023年科学中考真题分类汇编:水和水的溶液
一、单选题
1.(2023·杭州)已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向盛有40克氯化钾的烧杯中加入100克水,充分搅拌溶解后现象如图所示。此时溶液温度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克
B.烧杯中氯化钾溶液的质量为140克
C.若加热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热前大
D.若加水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水前大
2.(2023·杭州)下列有关“粗盐提纯” 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称量粗盐 B.溶解粗盐
C.过滤浊液 D.蒸发结晶
3.(2023·舟山)为拓展能量来源,我国推广种植一种“生物柴油”树——麻疯树,其果实内含有果仁油。果仁油常用有机溶剂通过浸取法提取,主要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粉碎果仁能加快果仁油的溶解速度
B.加热溶解时温度升高果仁油溶解度变大
C.过滤利用了果仁油与滤渣的溶解性不同
D.蒸发过程中果仁油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4.(2023·丽水)20℃时,在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加入2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如图甲;加入20克水,充分搅拌后如图乙。再加入10克水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乙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乙→丙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二、填空题
5.(2023·温州)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物之一。从大豆到豆腐需经历磨浆、凝固等过程。
(1)如图所示,将大豆研磨后倒入纱布,豆渣留在纱布上,豆乳流入下方容器。该过程相当于物质分离方法中的   。
(2)豆乳凝固过程中需要加入硫酸钙()等凝固剂。按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6.(2023·舟山)科学观念的建立需要经历曲折的探索。在很长-段时间内,人们曾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
(1)1781年,卡文迪许用纯氧与氢气反应,生成水。推测水应该由   种元素组成,从“合成”的角度,证明了“水不是单一元素”。
(2)1800年,卡菜尔和尼科尔森通过电解的方式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分解”的角度,证明了“水不是单一元素“。
三、解答题
7.(2023·舟山)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高发时期。
(1)做好个人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关键,尤其是保持手的卫生。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勤洗手属于   。
(2)为补充患者体内糖分和维持水盐平衡,需输人葡精糖氧化钠注射液,葡萄糖(C6H12O6)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分子中C、H、O三种原子个数之比是   。
(3)某患者一次性输人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袋,标签部分信息如图。通过输液补充的氯化钠质量是多少克? (注射液密度约为1克/厘米3)
四、实验探究题
8.(2023·台州)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质的种类、溶质的质量分数、电极间的距离、电极与溶液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该同学用如图装置,利用5%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证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系。
(1)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200克,取现有10%的氢氧化钠溶液   克,再加一定量的水混合均匀。
(2)用笔画线将图中电路连接完整。
(3)实验步骤:①连接实验电路。
请补充实验的其他步骤   。
9.(2023·台州)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稀盐酸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吗?
某同学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究:
①取两个烧杯,各倒入40毫升3%的稀盐酸,分别标为甲和乙。
②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溶液密度变化忽略不计)
③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分别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
(1)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   。
(2)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依据是   。
(3)为了确定稀盐酸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请简要闸述应补充的实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烧杯中物质溶解情况分析,结合溶液质量为溶解的固体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分析。
【解答】A、20 ℃ 40克氯化钾未完全溶解于100克水中,说明20oC时氯化钾溶解度小于40g,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钾未完全溶解, 烧杯中氯化钾溶液的质量小于140克 ,不符合题意;
C、若加热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中溶质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加热前大,符合题意;
D、液若加水使烧杯的固体全部溶解,若刚好形成20oC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若形成不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比加水前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A、根据天平的使用要求分析;
B、根据溶解需用玻璃棒搅拌分析;
C、根据过滤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蒸发操作方法分析。
【解答】A、天平称量粗盐时,要将粗盐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符合题意;
B、溶解粗盐要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不符合题意;
C、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不符合题意;
D、蒸发要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止局部受热液体外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解答】A. 粉碎果仁能加快果仁油的溶解速度,A正确;
B. 加热溶解时温度升高果仁油溶解度变大,B正确;
C. 过滤利用了果仁油与滤渣的溶解性不同 ,C正确;
D. 蒸发过程中,溶剂减少,果仁油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D错误;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通过蒸发溶剂,增加溶质,降低温度等措施。
【解答】A.甲中有固体未被溶解,故其属于饱和溶液;
B.乙溶液中未出现固体,故无法判断其是否为饱和溶液;
C.
D.加水会使其质量分数变小。
故答案为:C
5.【答案】(1)过滤
(2)化合物(盐)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过滤指利用多孔性介质截留悬浮液中的固体粒子,进而使固、液分离的方式;
(2)纯净物可根据其元素组成种类分为化合物和单质。
【解答】(1)固液分离,该过程属于分离方法中的过滤;
(2)硫酸钙中有是那种元素,故其为化合物(盐);
6.【答案】(1)两
(2)2H2O 2H2↑+O2↑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元素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水通电分解形成氢气和氧气;
【解答】(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 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化学方程式为 : 2H2O 2H2↑+O2↑;
故答案为:(1)两(2) 2H2O 2H2↑+O2↑
7.【答案】(1)切断传播途径
(2)1:2:1
(3)解:注射液的质量为:m =ρV=1g/cm3×500cm3=500g
氧化钠质量为;500g×0.9%=4.5g
答:通过输液补充的氯化钠质量为4.5g。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传染病的预防,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变换。
(3)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故应先求出溶液质量,再求出溶质质量。
【解答】(1)预防传染病三途径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由题意可知,保持手的卫生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2) C、H、O三种原子个数之比是 6:12:6=1:2:1;
8.【答案】(1)100
(2)电路链接如图:
(3)实验基本操作(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无关变量的选择(烧杯选择、氩氧化钠体积控制)、因变量观测(电流表读数)、重复实验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稀释溶液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2)应使整个电路串联在一起;
(3)在补充步骤时,应保持初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外的其余变量均相同。
【解答】(1)10%m=200x5%,故m=100g;
(2) 电路连接如图:
(3)1.断开开关,往相同的烧杯中先后加入等体积的 5%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 ;2.移动滑动变阻器,使其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3.移动滑片使前后两组实验处于相同的位置,测得电流表的示数的大小;4.重复试验。
9.【答案】(1)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2)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
(3)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盐酸会与氢氧化钠反应,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
(2)(3)稀盐酸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解答】(1)往盐酸中滴加石蕊后颜色为红色,滴入氢氧化钠的过程中,酸逐渐被中和,恰好反应时 溶液颜色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2)若只挥发掉其中的溶质,则质量分数应减小,但现在变大是由于: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 ;
(3) 为了确定稀盐酸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 ,应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