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1—3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到15世纪,展现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多元面貌。其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有一些民族、国家未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连续发展过程。
文明出现以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分化的加剧,国家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4千纪后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欧洲的爱琴海地区,诞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课标〗初步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以及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2.2022年课标解读
1)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2)时空观念:
明确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
查阅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相关史料,了解这些文明留下的历史遗迹、遗物等,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4)历史解释:
知道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明确《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分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家国情怀:
了解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及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欣赏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1.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由三节正课组成。
本单元是《世界历史》的第一单元,属于世界古代史这一学习板块。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其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亚非地区——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出现的人类古代文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古代亚非文明”。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佛教等,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时空纵览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 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 课堂总结,以时空观念为指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该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6). 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2至4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调整教学策略。
4.本单元教材体例
以“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这一大概念统领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各地发展的特点及其不平衡性,以及各个区域之间的初步联系。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1.能够运用课本中的可信史料,如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等,考查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认识亚非国家的发展历程。
2.联系当前实际,从历史发展观角度考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3.通过运用地理等跨学科知识,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起源的关系;认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在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第3课时)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素养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及孔雀王朝的概况;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知道佛教的创立及传播状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利用世界古代文明中心示意图,了解古印度文明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归纳大河文明的产生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古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正确认识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化特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对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认识。
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种姓制度。古印度还是佛教的诞生地。同时,古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部分讲述了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包括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这一文化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中心。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统一的大帝国,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印度逐渐形成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佛教的兴起适应了印度半岛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佛教既有反对婆罗门特权的一面,也有维护奴隶主统治、麻痹人民的一面。
学情分析 近年来描写印度的影视文学作品不少,加上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对印度有大致了解,也较感兴趣;但对于印度文明如何产生、种姓制度等内容较为陌生。初三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地图、示意图、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泰姬陵吗 你们知道泰姬陵在哪里吗 PPT展示:泰姬陵图片及简介(见课件)。教师: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宏伟的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那么,印度的文明是从何时开始,又有哪些文明成就呢 这一切都与我们要学的新课有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印度》。 学生思考、讨论,初步了解古代印度。 通过图片,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 板块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根据《古代印度示意图》,识别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哪一大河流域。该河的源流概况如何 引导学生给“南亚次大陆”进行解释。知道古今印度的区别。师:南亚次大陆,国际通称印度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是亚洲大陆的南延部分。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以及斯里兰卡等国。师衔接:这块大陆上曾经存在过什么影响较大的文明?3.展示古代印度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读出古代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分布地域、自然环境、遗址及其存在时间。出示两个文明遗址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文明的真实性和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教师补充:哈拉帕,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其范围西起伊朗边境,东近德里,北及喜马拉雅山南麓,南临阿拉伯海,估计占地130万平方公里,呈巨大的三角形,可称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 考古学家在此发现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的青铜器文化遗物,包括火砖建筑、下水道、工具、陶器、艺术品等。有卫城。还发现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符号,迄今尚未完成解读。其文明昌盛期已经入奴隶制发展阶段,与同期埃及、两河流域水平相当。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地的古迹,常被称为“哈拉帕文化”。摩亨佐-达罗(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及克里特文明。多认为是由古印度的白种雅利安人入侵之前达罗毗荼人 (即矮黑人)所缔造的都市文明。4.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5.出示:雅利安人入侵示意图:教师讲述: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6.鼎盛时期师:阅读地图和课文内容,复述古印度鼎盛时期的时间、表现。师指导读图,用颜色区分同体的地域和用红圈圈注“华氏城”,给学生加深印象。7.教师讲述: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期间统一了除半岛最南端以外的印度全境,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了分裂的状态。【教学补充】孔雀王朝 (约公元前324年到约公元前187年)是古印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A4%E5%8D%B0%E5%BA%A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摩揭陀国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1%A9%E6%8F%AD%E9%99%80%E5%9B%BD"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著名的奴隶制 ( backup / HYPER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7%83%E9%99%80%E7%BD%97%E7%AC%88%E5%A4%9A / 306329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 / 2957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的家族而得名。月护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C%88%E6%8A%A4%E7%8E%8B / 297638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赶走了希腊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8%8C%E8%85%8A / 19776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人在旁遮普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7%81%E9%81%AE%E6%99%AE / 653366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帝国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1%9E%E7%90%89%E5%8F%A4%E5%B8%9D%E5%9B%BD / 626527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 ( https: / / baike. / item / é ± / 129046 )的统治权。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8%BF%E8%82%B2%E7%8E%8B / 50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阿育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8%BF%E8%82%B2%E7%8E%8B / 50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死后,他的儿子据地独立,原来在帝国内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89%E5%BA%A6%E7%BD%97 / 1071112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也在南部宣布独立。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1%92%E6%B2%B3%E6%B5%81%E5%9F%9F / 334392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继续维持统治约50年。8.出示古印度文明历程发展图。点拨:后雅利安人衰落,印度分裂为一个个小国,被正在崛起的波斯帝国攻占,后波斯帝国又被马其顿王国打败。印度文明由此没有持续下来,亚非四大文明只有中国文明得以延续。师:虽然古印度文明没有得以延续,但是古印度创造的文明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地。据你所知古印度有哪些文明成就?从相关史事中找寻。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一一对应。【教学过渡】:当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与当地居民相比,雅利安人人数并不占优势,他们又是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的呢?板块二、森严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森严的种姓制度。根据示意图和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从等级名称、人员构成和职责与义务等方面列表归纳。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印度卡斯特体系。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师:等级如何划分,各等级的地位权利有何不同?请观看视频,并根据视频内容和结合课文内容填写相关表格。2.内容等级名称社会阶层职责和义务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第四等级师:种姓制度除了四个等级,还有没能排上等级的又称为什么?学生填表后教师讲解: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纳”,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前者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等级名称人员构成职责与义务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管祭祀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者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贱民:在这四个等级之外,是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特点出示《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和《摩奴法典》史料,讲述种姓制度的特点。“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大唐西域记 印度总述》基于种姓等级的规定,每一个种姓所从事的职业也被固定,并且这种职业是长期的世袭,不得僭越和变更。 高种姓与低种姓人发生冲突,低种姓人如果用身体某部位。对较高种姓人造成伤害,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种姓辱骂高种姓,轻者课以重罚,重者处以酷刑。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原则上只能在同一种姓集团内通婚,倘若与外种姓通婚,将丧失原有种姓,其后代则降为贱民。——《摩奴法典》本质:师:种姓制度到底是为谁服务的?是出示图片并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归纳。5.影响:师简单有内容和本质去分析,补充讲述课文没有展示的这部分内容。①种姓制度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安定;②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社会矛盾尖锐;使下层劳动人民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进程。6.延伸探究——今天的种姓制度。材料展示: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另外,一份旨在展现印度长期受歧视种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数据表明:在2001年,印度全年平均识字率为63%,而最低种姓的识字率却只有55%。最低种姓儿童疫苗注射水平2001年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在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最低种姓的贫困率从49%降至39%,虽然降幅大于全国平均的8%,但其还是要高出2005年的全国平均值27%。教师带领学生感悟:印度被种姓制度烙下了深深印迹,复杂又徘徊着前进。复杂的国情与沿袭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使得印度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艰难而又缓慢,充满着矛盾与坎坷……【教学过渡】:种姓等级界限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佛教应运而生。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西汉末年,佛教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境内,唐朝时,玄奘西行天竺(即古代印度)取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那么,佛教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如何广泛传播的呢 板块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师:阅读课文找出并记住相关知识点,并出示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提纲,引导学生找出并记忆。创立(1)时间(2)创始人(3)地点师对乔达摩·悉达多进行解释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传教的僧团,奠定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2.佛教主要教义与影响:材料展示:材料一:五蕴说:佛陀认为,众生都是由色(物质积聚)、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识(精神活动)五种因素积聚而成。——摘编自易宁《走进古印度文明》材料二:四谛(真理)说:苦谛(人生各种痛苦)、集谛(引起痛苦的原因)、灭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道谛(解脱痛苦的途径)四种因素积聚而成。人的一生本质是痛苦的,痛苦来源于个人的欲望,人只有克服了所有这些欲望,才能获得宁静的生活。教师提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佛教怎样的思想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佛教的传播:播放视频:佛教的传播和出示佛教的传播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和传播图简单描画出传播路线简图。说一说佛教传播情况:学生回答后PPT展示:板块四、课堂延伸:(1)中外史联系学习:古印度文明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中,你有何感悟?(2)通览古代亚非文明师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进行完善 观察图片,查找地点。学生阅读课本,在老师引导下进行阅读和概括: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学生读图,从图中的读出并记住:公元前18世纪,在水量丰沛、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产生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处古文明遗址。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总结:(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2)大河流域。北纬20°—北纬40°。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小国家。学生阅读地图,结合材料归纳: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印度的鼎盛时期,主要表现在:①除半岛最南端以外,基本上实现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学生读年代尺图对古印度文明发展历程整体认识归纳:古印度文明没有延续下来。学生阅读相关史事找出关键信息:黄金之国、大象之国、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学生观看视频,结合阅读课文内容填写表格。没能排上等级是贱民,被称为不可接触的人。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学生阅读史料后归纳特点:(1)各等级世代相袭(2)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并归纳出种姓制度的实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尝试进行归纳。 学生阅读并记忆: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北印度。学生阅读交流:材料一中佛教提出“众生平等”,获得下层人民的支持;材料二中佛教主张人民“忍耐顺从”,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通过这两种思想主张,佛教信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实质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学生看视频和地图在作业上画传播路线。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探究讨论归纳各抒己见:印度文明多姿多彩、繁荣灿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及世界和平发展;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学生还通过对比后归纳:都是大河文明的古代文明具有多元化特征,世界文明由此丰富多彩。 增强学生识图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来解读历史的真实存在的可能,多思考,多动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史实归纳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读图和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图文阅读及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识图方法以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文字材料的能力和识图能力,养成“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兴趣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史实的能力和“唯物史观”以及“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培养“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加课外知识,从视觉和空间上加深对史实的印象,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古今联系,知识拓展,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学习的习惯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前后知识纵向联系的学习习惯以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半岛除最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总结提升
课堂反思 通过对古代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扶持。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附1:板书设计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