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2 19:4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密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1.下面的甲图和乙图分别是我国唐朝和南宋时期,增建的孔庙空间分布示意图。两图的分布情况反映出( )
A.唐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教化弱于南宋
B.南宋时期黄河流域少数民族政权排斥汉文化
C.传统儒学作为主流统治思想地位的兴衰变化
D.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变化对孔庙增建影响深刻
2.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一般奏疏的处理流程:“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之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这一运作流程( )
A.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内阁权力
B.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C.标志着中央政治体制的完善
D.无形中削弱了司礼监的地位
3.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恋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而清雍正帝提出“凡士农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黄宗羲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B.雍正帝的主张符合了社会转型需要
C.两者的对立是两大阶级对立的表现
D.明清之际社会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
4.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
上述两种观点( )
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
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
5.1938年,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这种变化表明( )
A.五口通商的危害逐渐减弱 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危害加强 D.国人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6.1852年,清廷谕令各省办理团练,此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员受到政府重用。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事权发生转移 B.汉族地主的离心力增强
C.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D.清廷的社会控制力提高
7.下图为晚清洋务企业分布图,由此可知洋务企业( )
A.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 B.工业结构渐趋于均衡
C.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D.受列强入侵的影响
8.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 )
A.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 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百日维新
C.改革边疆建制,新疆台湾设省 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
9.1898年,清廷颁布谕旨:“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自开商埠( )
A.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核心目标 B.有效缓解了19世纪末的边疆危机
C.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国家的利权 D.表明晚清政府已自觉运用国际法
10.《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
A.反映传统运输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11.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12.下表是不同时期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的解释。
著作 作者 时期 观点
《中国论》 石介 北宋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清朝文献通考》 张廷玉 清朝 “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
《海国图志》 魏源 晚清 中国之所以为中央之国,并非地理居中,而是由于“谓其天时适中”(地球的温带)
反映出( )
A.官方对世界局势认知逐渐清晰 B.中国中心观念开始确立并完善
C.士人阶层已抛弃华夷尊卑心理 D.晚清时传统的中国观发生变化
13.某学者在一篇文章中说:“(19世纪末)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这表明当时( )
A.政治变革渐成为时代潮流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社会各界支持义和团运动 D.清朝廷有意重启戊戌变法
14.1900年6月26日,《东南保护约款》拟定并由盛宣怀致电苏、赣、皖、鄂等各督抚。东南互保章程虽然因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未正式签字,但具体条款付诸实施。这表明( )
A.中央权力下移地方督抚 B.清朝中央集权开始面临危机
C.地方督抚有违民族大义 D.列强瓜分狂潮得以暂时中止
15.1919年8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辛亥革命让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下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可以说可以做的。”该文所描述的现象表明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B.推动了民主思想的萌发
C.揭开了宪政民主序幕 D.增强了民众的政治意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
——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国防,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历经数千年,并随着20多个朝代的盛衰更替和社会制度的演变而不断发展。传统国防理论认为,农业自古是经济命脉,也是国防基础,古代兵家几乎一致主张寓兵于农,兵农结合。著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他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线式工程体系。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再掠扰,历史上的统治者还积极推行实边固边的政策,包括在边关要地配置边防军、输粟实边、徙民治边等。
——摘编自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等人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进而意识到加强国防要走发展军事工业的道路。进步思想家王韬在遍游欧洲诸国及日本后,对国防产生了新的认识。他十分重视钢炮巨舰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对国防的影响,不厌其烦地介绍国人很少知道的黄色火药、气球、撞针步枪和精确的军用地图等。同时强调,两国交兵不仅是手持武器的军队搏斗,也是两国政治制度的较量。哪个国家的政府得到民众支持便会获胜,否则必败。他在《普法战纪》一书中,第一次从国际战略角度分析了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形势。19世纪70年代海防、塞防危机的同时出现也迫使清政府把军事建设的重心由内地转向边海防。
——摘编自刘庆《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及其在近代的转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国防特点。(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国防意识的新变化。(6分)
18. “小英雄”材料 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1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有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但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这里说的封建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封建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反而是三代儒家心目中的理想。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可以补中央集权之不足。家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在辛亥前后急剧抬头,地方军绅政权提出了各省制定省宪,通过联邦制的方式统一全国的方案。陈独秀对此尖锐地批评说:“武人割据是中国政象纷乱的源泉,建设在武人割据的欲望上面之联省论,不过冒用联省自治的招牌,实行‘分省割据’‘联督割据'罢了。”
——摘编自许纪霖《辛亥的另一张面孔》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辛亥革命的面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赞同、反对和修改材料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5分)
高二历史6月阶段性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1-15 DADBD ADCDC ADACD
16.总体趋势:纸币虽一度作为重要媒介,但很快趋于消失;谷物和绢帛虽作为交换媒介长期存在,但到15世纪后半期也趋于消失;白银逐渐成为绝对优势的媒介。
解释:从纸币是货币符号,滥发容易导致其信誉降低,导致通货膨胀的角度作答;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谷物和绢帛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提升的需求角度作答;从白银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的角度作答;从中国政府推行赋税改革的角度作答
总之,交易媒介的变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发展的影响,又会极大的影响社会的发展。
17(1)特点:起源较早,历史悠久;以农业为国防基础;注重防御工程的修建;重视北部边防;实边固边政策多样。(答出4点即可)
(2)新变化:意识到军事武器和设备近代化的重要性;将国防与政治制度相结合,重视民众的作用;将国防与国际形势相联系;海防地位上升,成为国防重点。(答出3点)
18首先,晚清的“小英雄”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追求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德”方面,根据《小英雄歌》中的“为子当孝臣当忠”“读书须知辨邪正”“圣经贤传”等可知,“小英雄”要忠孝报国。“智”方面,根据歌中的“慧且聪”“少不好学行将耄”“开智宜阅报”,图画中的“地球仪”“枪”等信息及所学可知,“小英雄”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博古通今、中西贯通。“体”方面,根据《小英雄歌》中的“风姿豪迈”“雄且英”及图中的“枪”等信息可知“小英雄”要雄健尚武,抵御外侮、保家卫国。
其次,“小英雄”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根据“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等信息及所学可知,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运动此起彼伏,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展了新政运动;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的放宽)重视思想启蒙的办报运动兴起。
最后,小英雄”形象的塑造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新旧思想的融合,它对当时儿童的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论题:辛亥革命具有进步与保守的双重面孔。
阐述:辛亥革命前,具有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同盟会建立,成为革命的领导核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革命提供了明确的纲领;革命派通过发行报刊、与立宪派(保皇派、维新派)论战,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革命能够推翻帝制并建立共和制度绝非历史偶然。
但辛亥革命对旧制度的打击并不彻底,清帝逊位后仍保留称号,受到优待,各地的革命政权也往往为旧官僚、立宪派所把持,为此后长期的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辛亥革命在广大群众受到广泛的新思想洗礼之前就完成了政体的转换,这导致民国初年的共和制虚有其表,各地的军阀也假借西方民主的部分概念,欺骗民众以行专制之实。辛亥革命也未将革命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独立、解放人民的历史任务。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从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革命成果为封建军阀所窃取,使社会陷入长期的分裂动荡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