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23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地理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6页,有二道大题,共19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湖北)等7个自由贸易实验区。下表示意上海、海南、河南以及湖北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近5年外商投资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的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外商投资企业数(个)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千美元)
上海市 416359 1553629751
海南省 14239 40748254
河南省 42603 259311426
湖北 52723 62211174
1. 按照区域性质来分,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 )
A. 自然区域 B. 行政区域 C. 经济区域 D. 文化区域
2. 湖北吸引外资的能力与上海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成本优势 B. 地理位置 C. 自然环境 D. 国家政策
3. 湖北省和河南省同批次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而河南省的外商投资进出口总额是湖北省的4倍多,针对这一现象湖北省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B. 降低园区房屋租金
C. 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D.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自由贸易经济活动,属于经济区域,不属于自然区域、行政区域或文化区域。故选C。
【2题详解】
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位置,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外资的吸引能力更强,而湖北位于我国偏内陆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上海较小,两地对外资吸引能力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理位置的差异,B正确。如果考虑成本,湖北当地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成本的相对更低,A错。均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长江流域,自然环境差异不是很大,C错。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湖北等相关的自由贸易区,表明国家政策支持湖北自由贸易区的成立,表明国家政策不是主导因素,D错。故选B。
【3题详解】
材料并无信息表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层次相对河南省更为低端,A错。园区房屋租金不是影响湖北省外商投资进出总额多少的主导因素,且降低园区房屋租金对园区不利,B错。外商投资进出口总额的大小与区域的对外开放水平紧密相关,湖北省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大对外资的吸引,提高外商投资进出口总额,C正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增大湖北外商投资进出口总额关系不是很大,D错。故选C。
【点睛】区域的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②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③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④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巴中市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眼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目标,加强功能协作和服务配套,科学确定了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绿色产品供给地、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和休闲度假后花园”的目标定位。下图示意巴中市所在位置及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成渝城市群的空间格局是( )
A. 一轴两带双核三区 B. 双城三轴三区多点
C. 两圈三区网络多点 D. 一线两城三区四轴
5. 巴中市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C. 承接成渝产业转移 D. 推动革命老区振兴
【答案】4. A 5. B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成渝城市群的空间格局是是一轴(成渝发展主轴)、两带(成德绵乐城市带、沿江城市带)、双核(成都、重庆)、三区(川南城镇密集区、南遂广城镇密集区、达万城镇密集区)的发展格局,故选A。
【5题详解】
巴中市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成都和重庆的经济联系,承接成渝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推动革命老区振兴,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B选项表述更为全面,ACD选项表述均相对片面。故选B。
【点睛】成渝城市群以重庆、成都为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成渝城市群自然禀赋优良,综合承载力较强,交通体系比较健全,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产业实力较为雄厚,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重庆至宜昌之间,库区山高谷深,森林覆盖率低,旱地多为坡耕地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下图示意2011~2020年三峡库区降水量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引发三峡库区近年降水量震荡幅度大的原因可能是( )
A. 岩层形变 B. 库区调节 C. 气候异常 D. 补给变化
7. 三峡库区坡耕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盐碱化 B. 水土流失 C. 滑坡 D. 生物多样性减少
8. 三峡大坝建设的首要目的是( )
A. 灌溉 B. 防洪 C. 发电 D. 航运
【答案】6. C 7. B 8. B
【解析】
【6题详解】
降水量取决于地区气候和天气状况,与岩层、库区调节水平、补给变化基本无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结合材料“库区山高谷深,森林覆盖率低”可知当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坡面裸露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B正确;土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A错误;生态多样性减少不是坡耕地的主要问题,D错误;滑坡属于地质灾害不是生态问题,C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长江流域降水量大,中下游在汛期易发生洪涝灾害,三峡大坝建设的首要目的是防洪,B正确;灌溉、水力发电以及提高航运价值都是其附属的功能,不是首要目的,ACD错误。故选B。
【点睛】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它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年均发电量849亿度。航运能力将从现有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同时运输成本也将降低35%。
以流动性视角审视中国流行菜系的空间扩散格局,能透过具体的地理现象认识人口、物流、技术等要素在空间移动过程中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下图示意川菜餐馆在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空间分布密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川菜的空间扩散格局是( )
①差异明显、多中心发展 ②较为集中,高密度区域较多
③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 ④港澳台以外的省均有中密度分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 冷链物流技术发展使我国餐饮业的发展突破( )
A. 地域限制 B. 时间限制 C. 资本限制 D. 市场限制
11. 菜系更容易在具有相似饮食文化基因的地域进行扩散是因为( )
A. 人口规模流动 B. 物流技术发展 C. 餐饮企业宣传 D. 饮食习惯相似
【答案】9. D 10. A 11.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显示,川菜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很多省内都有高密度中心,呈现多中心发展的模式,①正确;全国各地都有川菜分布,除了港澳台以外,其他省内都有中密度分布,④正确;从材料显示来看,川菜的分布在我国散点分布,高密度较多,不仅仅只是分布在四川,重庆。②③错误。①④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是的食材的配送不在受到地域的限制,图中川菜的全国性分布就可以看出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对川菜多地分布带来的影响,A正确;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主要突破的是空间限制,解决长途配送带来的问题,而不是时间限制,甚至资本限制,BC错误;市场的限制主要依赖于需求,需求的差异主要因人而异,冷链物流主要配送的是货物而不是人流,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菜系的发展是基于相似饮食文化基因地区发展而来,想要进一步扩展必须依赖于相似的饮食习惯,这样就能逐渐被菜系外围地区接受并不断传播发展,D正确;人口规模的流动可以推动菜系的发展,但如果人口迁入地区没有与流动人口相似的饮食习惯,菜系的发展依然会受到阻碍,A错误;物流技术的发展主要解决的是食材的配送问题,餐饮企业的宣传可以提高其知名度,但饮食习惯不同,依旧不能为市场接受,并不一定促进菜系的发展,BC错误。故选D。
【点睛】菜系发展是基于饮食习惯而上升到饮食文化之后的提炼发展,与各地的气候等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有极大的相关性。川渝地区湿热的环境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川菜麻辣的特性很好解决了湿热环境带来的闷热压力,所以能够被我国绝大多地区人所接受,这也推动了川菜的发展。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东南农耕区与西北草原牧区的过渡带,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会影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迁移,从而影响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下图示意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中BC为公元前,AD为公元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气候转冷时农牧交错带的移动方向是( )
A. 东移 B. 西移 C. 南移 D. 北移
13. 下列原因可能使农牧交错带北移的是( )
A. 游牧民族入侵中原 B. 中原禁止边地军民出边
C. 南北双方经济交流 D. 中原灾荒导致流民出边
14. 农牧交错带北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加大游牧与农耕文化冲突 B. 加剧北方土地荒漠化
C. 改良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 D. 扩大北方草场的面积
【答案】12. C 13. D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气候转冷,气温降低,农牧交错带位置南移趋势明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可能使农牧交错带南移,A错误;中原禁止边地军民出边,不会造成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B错误;南北双方经济交流,对农牧交错带位置没有影响,C错误;中原灾荒导致流民出边,会造成农牧交错带位置北移,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农牧交错带北移使原来的牧区变为农区,会加剧草原地区的水资源短缺,进而加剧北方土地荒漠化,B正确;农牧交错带北移可能促进农耕区与游牧区的文化融合,A错误;原来的草场变为耕地,可能缩小北方草场的面积,D错误;不会改良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C错误。故选B。
【点睛】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是生态脆弱带。我国农牧交错带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向西南延伸,经内蒙东南、冀北、晋北直到鄂尔多斯、陕北.它位于华北与内蒙的交界区上,向西已涉及西北区,是从半干旱向干旱区过渡的广阔地带。
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将研究区景观类型分类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未利用地。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数定量探究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下表示意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层级上的景观指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类型 斑块类型面积/hm2 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 斑块数量/块 斑块密度/(块/100hm2) 最大斑块指数/% 景观形状指数 斑块凝聚度指数
2000 耕地 74049132 34.069 390548 0.180 5.759 890.052 99.776
未利用地 685156 0.315 11077 0.005 0.020 100.808 95.260
林地 100731144 46.345 368473 0.170 18.035 873.959 99.950
草地 31308280 14.405 966943 0.445 5.471 979.707 99.272
湿地 1059740 0.488 6563 0.003 0.163 95.653 98.516
水体 5498724 2.530 155565 0.072 0.500 354.959 98.040
人造地表 4018088 1.849 142447 0.066 0.035 430.231 84.996
2010 耕地 73773400 33.928 391664 0.180 5.646 900.811 99.783
未利用地 679488 0.353 11459 0.006 0.019 113.511 94.787
林地 101179436 46.532 373582 0.172 33.569 866.412 99.971
草地 30392260 13.977 916769 0.422 5.706 931.773 99.244
湿地 1046764 0.481 5932 0.003 0.175 85.961 98.754
水体 5227716 2.404 135361 0.062 0.426 331.556 97.907
人造地表 5051200 2.323 145243 0.067 0.055 420.384 89.248
2020 耕地 71218112 32.749 401387 0.185 5.262 939.553 99.745
未利用地 775816 0.409 8356 0.004 0.038 79635 96.794
林地 99962212 45.967 361133 0.166 26.262 862.216 99.961
草地 29764792 13.687 884670 0.407 5.515 913.375 99.245
湿地 761220 0.350 5409 0.003 0.168 83.003 98.572
水体 6116792 2.813 140021 0.064 0.643 365.676 98.379
人造地表 8751320 4.024 192651 0.089 0.117 484.051 93.361
15.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中的优势景观类型是( )
A. 湿地未利用地人造地表 B. 人造地表湿地水体
C. 未利用地林地耕地 D. 林地耕地草地
16. 下列对于表中内容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后不断被其他用地蚕食,斑块面积不断缩小
B. 人造地表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斑块面积越来越小,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
C. 未利用地的斑块凝聚度指数持续升高,景观类型结构趋于紧凑
D. 林地景观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受周围景观影响林地形状越来越复杂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中,林地、耕地、草地的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以及斑块凝聚度指数等均相对较大。由此可推知,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中的优势景观类型为林地、耕地、草地,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6题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自2000~2020年,湿地的斑块类型面积不断萎缩,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干预不断增强,导致湿地被占用,斑块面积不断缩小,A正确。人造地表的斑块面积逐渐变大,B错。未利用地的斑块凝聚度指数先降低后升高,并非持续升高,C错。林地景观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林地形状越来越简单,D错。故选A。
【点睛】湿地面积萎缩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文原因。自然原因一般包括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湿地逐渐旱化;河流流经湿地,泥沙在湿地沉积导致湿地汉化;外来植被入侵等导致湿地旱化。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开垦、人类交通、建筑等对湿地的占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南岛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岛。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力图将海南岛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1)说出海南岛的地形特征。
(2)简析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最主要原因。
(3)简述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条件。
【答案】(1)以山地丘陵为主;四周分布面积狭小的沿海平原;中间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浪侵蚀、堆积地貌。
(2)海南岛热量条件好,降水丰沛,适合热带作物生长;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
(3)①海南岛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海水、沙滩、热带雨林等优质自然资源,还有独特的黎族、苗族少数民族文化;②岛上交通设施完备,岛内外通达性好;③岛屿面积大,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度假旅游的接待能力强:④国家政策支持。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地形特征描述,农业的区位条件,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地形特征主要表述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高低及其起伏、海岸线情况以及区域特殊地貌等。根据图中山地等信息可知,海南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四周分布有面积狭小的沿海平原,地势整体中间高,四周低。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其海岸线曲折,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和海浪堆积地貌。
【小问2详解】
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热带,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其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降水丰沛,适合热带作物生长,所以成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小问3详解】
海南岛所处纬度低,加之海洋的调节作用,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同时,作为热带岛屿,有海水、沙滩、热带雨林等优质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当地有独特的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对游客的吸引力强。根据图中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等信息可知,岛上交通设施完备,通达性好。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岛屿面积大,环境承载力强,结合图中各类度假区可知,其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区域旅游接待能力强。根据材料“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可知,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大湖区是指北美五大湖附近区域,因当地矿产、水运和制造业而崛起。这里城市众多,是传统的老工业区,如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工业中心,拥有通用、福特等特大型汽车企业。在北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这里的城市开始衰落,经济长期低迷,底特律甚至沦为一座濒临破产的城市。
(1)简述五大湖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
(2)推测五大湖区衰退的主要原因。
(3)评价底特律产业转型的条件。
(4)简述底特律产业转型的具体实施路径。
【答案】(1)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供应方便:煤炭、铁矿及水资源丰富:廉价的水路运输;城市众多,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等。
(2)(产业外迁)部分传统工业从五大湖区转移至新兴工业区(国),当地工业空心化;(竞争加剧)面临新兴工业区(国)的竞争压力;(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
(3)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汽车工业基础好,有资源禀赋优势等。
劣势:严重依赖汽车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创新不足,技术竞争力下降:人口大量外迁,高素质人力资源不足等。
(4)(产业改造)对汽车产业进行重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技术创新)吸引高科技和创新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多元化发展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五大湖地区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四道试题,涉及美国五大湖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工业优势条件、衰落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文及已学知识,五大湖区气候适宜,地形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供应方便。由图及材料可知,当地煤炭、铁矿丰富,五大湖地区本身的淡水资源丰富,资源禀赋条件好。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借助五大湖,其水路运输便利且廉价,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五大湖附近城市众多,对相关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广阔。当地是美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分工协作条件好。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及已学知识,部分传统工业从五大湖区转移到新兴工业区或者国外,导致当地传统工业萎缩,当地产业空心化严重;其次,二战后世界各地出现了很多新兴工业区(国),五大湖区面临着这些新兴工业区(国)的竞争压力;当地重工业多,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升,导致产业外迁。均属于五大湖区衰退的原因。
【小问3详解】
评价可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分析。底特律产业转型的优势:底特律位于五大湖区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曾经是汽车城,汽车工业基础好。区域煤、铁以及水资源充足,有资源优势等。底特律产业转型的劣势:作为著名的汽车工业中心,其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严重依赖汽车产业;同时,其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面对新兴的汽车企业,其竞争能力下降,市场份额被日欧抢占;由于经济衰退,导致人口大量外迁,高素质人才流失,后备人才资源不足等。
【小问4详解】
由于经济的长期低迷,底特律甚至沦为一座濒临破产的城市,当地政府要对汽车产业进行重组、调整,提高整个汽车行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针对人才外流的情况,要提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和创新人才,加强技术创新水平。针对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要注意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发展多元化。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芬兰人口约550万,人口密度约为中国的12%。芬兰经济发达,经济支柱包括有色金属冶炼、造纸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芬兰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1983年,芬兰环境部成立,相继颁发了20多项环境保护法律,重点治理水体污染等。如今,芬兰被誉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最好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上一流的清洁技术应用和输出国。
(1)分析芬兰人均能耗较高的原因。
(2)简析芬兰重点治理水体污染的原因。
(3)归纳芬兰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
【答案】(1)芬兰地处高纬,冬季严寒漫长,供暖耗能多;支柱产业耗能多;人口较少(人均能耗较高)。
(2)芬兰湖泊密布,水域面积广;造纸等支柱产业导致大面积水体污染;水是人类生存必备资源,水体污染直接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危害居民健康。
(3)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部门,重视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全面而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重视清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解析】
【分析】本题以芬兰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的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北极圈穿过芬兰国土的北部地区,该国所处的纬度较高;根据图中年均温等温线可知,该国气温较低,冬季严寒漫长,供暖耗能多;据材料该国经济支柱产业包括有色金属冶炼、造纸等,属于高耗能产业,能源需求量大;据材料芬兰人口约550万,人口较少;人均能耗较高等。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芬兰湖泊数量多,密度大,水域面积广;有色金属冶炼、造纸等支柱产业水污染严重,会导致大面积水体污染;水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资源之一,水体污染会直接影响居民饮用水安全甚至,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等。
【小问3详解】
据材料“1983年,芬兰环境部成立,相继颁发了20多项环境保护法律,重点治理水体污染等”可知,建立环境保护部门,重视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全面而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理;据材料如今芬兰“成为世界上一流的清洁技术应用和输出国”可知,重视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郴州市2023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地理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6页,有二道大题,共19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湖北)等7个自由贸易实验区。下表示意上海、海南、河南以及湖北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近5年外商投资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的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外商投资企业数(个)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千美元)
上海市 416359 1553629751
海南省 14239 40748254
河南省 42603 259311426
湖北 52723 62211174
1. 按照区域性质来分,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 )
A. 自然区域 B. 行政区域 C. 经济区域 D. 文化区域
2. 湖北吸引外资的能力与上海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成本优势 B. 地理位置 C. 自然环境 D. 国家政策
3. 湖北省和河南省同批次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而河南省的外商投资进出口总额是湖北省的4倍多,针对这一现象湖北省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B. 降低园区房屋租金
C. 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D.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巴中市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眼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目标,加强功能协作和服务配套,科学确定了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绿色产品供给地、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和休闲度假后花园”的目标定位。下图示意巴中市所在位置及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成渝城市群的空间格局是( )
A. 一轴两带双核三区 B. 双城三轴三区多点
C. 两圈三区网络多点 D. 一线两城三区四轴
5. 巴中市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C. 承接成渝产业转移 D. 推动革命老区振兴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重庆至宜昌之间,库区山高谷深,森林覆盖率低,旱地多为坡耕地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下图示意2011~2020年三峡库区降水量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引发三峡库区近年降水量震荡幅度大的原因可能是( )
A. 岩层形变 B. 库区调节 C. 气候异常 D. 补给变化
7. 三峡库区坡耕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盐碱化 B. 水土流失 C. 滑坡 D. 生物多样性减少
8. 三峡大坝建设的首要目的是( )
A. 灌溉 B. 防洪 C. 发电 D. 航运
以流动性视角审视中国流行菜系的空间扩散格局,能透过具体的地理现象认识人口、物流、技术等要素在空间移动过程中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下图示意川菜餐馆在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空间分布密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川菜的空间扩散格局是( )
①差异明显、多中心发展 ②较集中,高密度区域较多
③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 ④港澳台以外的省均有中密度分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 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使我国餐饮业的发展突破( )
A. 地域限制 B. 时间限制 C. 资本限制 D. 市场限制
11. 菜系更容易在具有相似饮食文化基因的地域进行扩散是因为( )
A. 人口规模流动 B. 物流技术发展 C. 餐饮企业宣传 D. 饮食习惯相似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东南农耕区与西北草原牧区的过渡带,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会影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迁移,从而影响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下图示意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中BC为公元前,AD为公元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气候转冷时农牧交错带的移动方向是( )
A. 东移 B. 西移 C. 南移 D. 北移
13. 下列原因可能使农牧交错带北移的是( )
A. 游牧民族入侵中原 B. 中原禁止边地军民出边
C. 南北双方经济交流 D. 中原灾荒导致流民出边
14. 农牧交错带北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加大游牧与农耕文化冲突 B. 加剧北方土地荒漠化
C. 改良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 D. 扩大北方草场的面积
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将研究区景观类型分类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未利用地。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数定量探究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下表示意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层级上的景观指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类型 斑块类型面积/hm2 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 斑块数量/块 斑块密度/(块/100hm2) 最大斑块指数/% 景观形状指数 斑块凝聚度指数
2000 耕地 74049132 34.069 390548 0.180 5.759 890.052 99.776
未利用地 685156 0.315 11077 0.005 0.020 100.808 95.260
林地 100731144 46.345 368473 0170 18.035 873.959 99.950
草地 31308280 14.405 966943 0.445 5.471 979.707 99.272
湿地 1059740 0.488 6563 0.003 0.163 95.653 98.516
水体 5498724 2.530 155565 0.072 0.500 354.959 98.040
人造地表 4018088 1.849 142447 0.066 0.035 430.231 84.996
2010 耕地 73773400 33.928 391664 0.180 5.646 900.811 99.783
未利用地 679488 0.353 11459 0.006 0.019 113.511 94.787
林地 101179436 46.532 373582 0.172 33.569 866.412 99.971
草地 30392260 13.977 916769 0.422 5.706 931.773 99.244
湿地 1046764 0.481 5932 0.003 0.175 85.961 98.754
水体 5227716 2.404 135361 0062 0.426 331.556 97.907
人造地表 5051200 2.323 145243 0.067 0.055 420.384 89.248
2020 耕地 71218112 32.749 401387 0.185 5.262 939.553 99.745
未利用地 775816 0.409 8356 0.004 0.038 79.635 96.794
林地 99962212 45.967 361133 0.166 26.262 862.216 99.961
草地 29764792 13.687 884670 0.407 5.515 913.375 99.245
湿地 761220 0.350 5409 0.003 0.168 83.003 98.572
水体 6116792 2.813 140021 0.064 0.643 365.676 98.379
人造地表 8751320 4.024 192651 0089 0.117 484.051 93.361
15.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中的优势景观类型是( )
A. 湿地未利用地人造地表 B. 人造地表湿地水体
C. 未利用地林地耕地 D. 林地耕地草地
16. 下列对于表中内容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后不断被其他用地蚕食,斑块面积不断缩小
B. 人造地表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斑块面积越来越小,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
C. 未利用地的斑块凝聚度指数持续升高,景观类型结构趋于紧凑
D. 林地景观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受周围景观影响林地形状越来越复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南岛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岛。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力图将海南岛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1)说出海南岛的地形特征。
(2)简析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最主要原因。
(3)简述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条件。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大湖区是指北美五大湖附近区域,因当地矿产、水运和制造业而崛起。这里城市众多,是传统的老工业区,如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工业中心,拥有通用、福特等特大型汽车企业。在北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这里的城市开始衰落,经济长期低迷,底特律甚至沦为一座濒临破产的城市。
(1)简述五大湖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
(2)推测五大湖区衰退的主要原因。
(3)评价底特律产业转型的条件。
(4)简述底特律产业转型的具体实施路径。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芬兰人口约550万,人口密度约为中国的12%。芬兰经济发达,经济支柱包括有色金属冶炼、造纸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芬兰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1983年,芬兰环境部成立,相继颁发了20多项环境保护法律,重点治理水体污染等。如今,芬兰被誉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最好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上一流的清洁技术应用和输出国。
(1)分析芬兰人均能耗较高的原因。
(2)简析芬兰重点治理水体污染的原因。
(3)归纳芬兰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