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海—气相互作用 (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3 海—气相互作用 (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1 16:4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3节 海—气相互作用
2019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海-气相互作用,理解海-气直接的水热交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在全球水、热平衡过程中,海-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的影响。
3、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的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根据图中的变化总结厄尔尼诺对大陆东西两岸的影响,总结厄尔尼诺、拉尼娜的表现及影响。
气候异常与秘鲁洪水
秘鲁沿海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升温,雨水增多;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
0 1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海—气水热交换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7.5%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形式:
太阳辐射
海水蒸发
大气降水
水汽凝结
海洋
大气
蒸发
降水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海洋与大气之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
海洋吸收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将其中的85%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
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潜热:是指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海水蒸发吸热
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给者。
长波辐射
海洋吸收70%
海洋表层存储85%的热量
大气降水
水汽凝结(放热)
潜热输送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潜热与潜热输送
第四章 第3节
海 气 相 互 作 用
海洋和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其中水、热交换,对气候以至地理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水分的交换方式 热量的交换方式
海洋→大气 蒸 发 潜热、长波辐射
大气→海洋 降 水 风力使海水运动
海—气相互作用小结
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海洋的蒸发量与其表层水温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海水温度
蒸发量就越大
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海与气间的水分交换也相对更活跃。
海洋
大气
蒸发
降水
水热交换
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
水循环
维持水热平衡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意义
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小结
【活动】了解热量平衡的原理
图4.16全球水量平衡示意
海洋水/1000km 收入项 收入数量 支出项 支出数量


总计 总计
陆地水/1000km 收入项 收入数量 支出项 支出数量


总计 总计
降水
径流
蒸发
降水
蒸发
径流
458
47
505
505
505
119
72
47
119
119
【活动】了解热量平衡的原理
图4.16全球水量平衡示意
1. 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505+72=577
说明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活动】了解热量平衡的原理
图4.16全球水量平衡示意
2. 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海洋蒸发(505)—降水(458)=径流(47)
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是径流。
【活动】了解热量平衡的原理
图4.16全球水量平衡示意
3. 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减少),降水量不变,海陆间水汽输送增加(减少),那么陆地降水量就会增加(减少),蒸发量就会减少(增加),径流也会相应增加(减少)。
0 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2021年9月30日上映的《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扭转战场态势,为长津湖战役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故事。
当年的长津湖到底有多冷,资料显示,11月某日凌晨该部队所在区域气温曾降至-35℃,而-25℃竟成了“常态”,等到了11月份下旬某日清晨气温还曾降至-54℃。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1950年长津湖50年一遇的低温天气
正常状况下,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东太平洋
温度低
西太平洋
温度高
同一水平面产生温度差
沃克环流正常
中东太平洋水温低
西太平洋水温高
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正常
沃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
盛行上升气流,气候湿润
厄尔尼诺现象(圣婴)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的现象。
沃克环流减弱甚至消失(太平洋海域东西部的水温差异变小)
时间:圣诞节前后
异常高温
低温冷海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的主要原因


基岩
东南信风
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上升流减弱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的主要原因
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上升流减弱
赤道逆流增强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的主要原因
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上升流减弱
赤道逆流增强
温暖的海水输送到东太平洋
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过程
低纬东北东南信风减弱
赤道逆流增强,温暖海水东侧集聚
大洋东侧上升补偿流减弱
东西两岸气候差异
东涝西旱
水温东暖西冷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影响
秘鲁洪涝灾害
澳大利亚森林火灾
印度尼西亚干旱
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增强,降水增多,易发生洪涝灾害。
赤道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空气对流减弱,降水减少,易发生旱灾和山火。
厄尔尼诺现象对生物影响
信风减弱→冷海水不上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减少→鸟类失去食物来源,大量死亡或迁徙。
秘鲁寒流减弱
上升流削弱
饵料减少,
鱼类大量死亡
鸟类失去食物来源,大量死亡或迁徙
海洋捕捞业衰落,经济萧条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影响
(1)西太平洋水温偏 ,对流 ,夏季台风数量 ;
(2)我国冬季风 ,出现 。
(3)我国夏季风 ,雨带盘踞南方,南 北 。

减弱
减少
减弱
暖冬
变弱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圣女)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拉尼娜现象对气候影响
温度更低
温度高
沃克环流加强
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下沉气流加强,沿岸更加干旱。
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上升气流加强,沿岸更加湿润。
拉尼娜现象对生物影响
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变强→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 → 鸟类变多。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影响
带来热夏冷冬
出现南旱北涝
造成粮食歉收
2、冬季风增强,冬季较正常年份更冷(冷冬)。
3、夏季风变强,雨带移动速度快,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
4、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增多。
1、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高,对流增强,冬夏季风势力增强。
比较项目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赤道逆流
太平洋 水温 大洋东岸
大洋西岸
沃克环流
降水 变化 大洋东岸
大洋西岸
减弱
增强
升高
降低
减弱
增多
减少
增强
减弱
降低
升高
增强
减少
增多
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现象大致相反,
但影响程度及范围较厄尔尼诺现象小。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①受盖马高原地势影响,地势高,气温低。
②遭遇蒙古冷高压,东北风裹挟着大量来自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的水汽。东北风势力强劲,降温迅速;受盖马高原地势影响,这些水汽很容易形成暴风雪。
③狭管效应加剧风力,降温迅速。
拉尼娜现象导致冬季风加强,加剧寒冷。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1950年长津湖50年一遇的低温天气
厄尔尼诺
发生的时间地点
形成过程
区域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
热量交换
水分交换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全球
水热
平衡
途径
发生的时间地点
区域影响
相反
拉尼娜
课堂小结
本节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