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易错易混知识点巩固排查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易错易混知识点巩固排查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11 23:1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易错易混知识点巩固排查
1.真、原核细胞的“5”个不一定
(1)不属于真核生物的不一定就是原核生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非原核生物也非真核生物。
(2)带“菌”的不一定都是细菌(原核生物),如酵母菌是真核生物。
(3)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如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无叶绿体。
(4)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如硝化细菌。
(5)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都是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2.关于糖类和脂质的5点辨析
(1)多糖和二糖不能直接被吸收,只能水解为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这是由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的。
(2)糖类不一定都提供能量:如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组成核酸的成分,它们都不提供能量。
(3)脂质中构成生物膜的不一定只有磷脂: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4)糖类和脂肪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氧化分解时均产生CO2、H2O,同时释放能量。但脂肪中氢的含量远远高于糖类,所以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脂肪耗氧量多,放能多,产生水多。
(5)脂肪不是多聚体:脂肪由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与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相比小很多,且脂肪也不是由许多单体聚合而成的,故脂肪不是生物大分子,也不是多聚体。
3.关于蛋白质的5个易错点
(1)组成蛋白质的元素一定有C、H、O、N,一般还含有S元素。
(2)多肽和蛋白质的区别:多肽没有明显的空间结构,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和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3)煮熟的食物易被人体消化,是因为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肽链变得松散,易被蛋白酶分解。
(4)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盐,都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但低温不会。
(5)酒精、加热、紫外线方法消毒、杀菌的原理是使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
4.有关核酸的4个易错点
(1)分清在真核生物细胞DNA和RNA分布中的“主要”和“只”的不同,如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而不是只分布于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少量DNA)。
(2)病毒核酸中嘌呤碱基数不一定与嘧啶碱基数不同,如在双链DNA病毒和双链RNA病毒中,其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3)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只存在于双链DNA中,有些RNA病毒是以双链RNA为遗传物质,tRNA中也有局部双链区。
(4)蛋白质和DNA的分子多样性并不都与空间结构有关,如DNA分子多样性取决于碱基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其空间结构一般都是双螺旋结构。
5.与细胞膜有关的5个易错点
(1)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而不是蛋白质。
(2)各种膜所含的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膜的成分及含量不完全相同,如动物细胞膜中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而植物细胞膜中则没有。
(4)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因为其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不能作为细胞的边界。
(5)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6.与细胞器有关的5个“误区”
(1)具有细胞壁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反例:真菌、细菌等都有细胞壁。
(2)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反例:蓝细菌。
(3)没有叶绿体或光合色素就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反例: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4)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反例:大多数原核生物都是需氧型的。
(5)人体内的细胞都可进行有氧呼吸。反例: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7.与生物膜系统有关的4个易混点
(1)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还能和高尔基体膜相互转化,是细胞中面积最大、联系最广的膜结构,是生物膜系统的中心。
(2)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有生物膜,但生物膜系统是真核生物特有的。原核生物的生物膜即细胞膜,核糖体无膜结构。
(3)分泌蛋白排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需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4)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需要多种细胞器的协作:核糖体是各种蛋白质的合成场所(肽链形成),其没有加工功能;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高尔基体可加工、修饰蛋白质,但没有合成功能。
8.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相关的5个易错点
(1)物质跨膜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的胞吞、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2)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并非都来自ATP: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其能量主要来自ATP,此外还可能来自离子跨膜运输的电化学势能。
(3)Na+、K+等无机盐离子一般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但也可通过协助扩散(或离子通道)进出细胞,如神经元受到刺激时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
(4)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运输方式除主动运输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5)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除供能的线粒体外,不要漏掉载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核糖体。
9.酶活性实验探究中的4个易错易混点
(1)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
(2)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3)在探究酶的适宜温度的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H2O2)在常温常压时就能分解,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会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4)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宜”保证酶的最适温度(排除温度干扰),且将酶溶液的pH调至实验要求的pH后再让酶与底物接触,“不宜”在未达到预设pH前,让底物与酶接触。
2.有关细胞呼吸过程的8个易错点
(1)有氧呼吸的场所并非只是线粒体: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原核细胞无线粒体,有氧呼吸在细胞质中和细胞膜上进行。
(2)细胞呼吸中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不一定是有氧呼吸,但对动物和人体而言,有CO2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因为动物及人体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
(3)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无线粒体的真核细胞(或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蛔虫等,一些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可进行有氧呼吸。
(4)葡萄糖分子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被分解,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被分解。
(5)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和[H],第二阶段不产生ATP,还要消耗第一阶段产生的[H]。
(6)无氧呼吸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还有大量能量储存在乳酸或者酒精中。
(7)脂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的量≠产生CO2的量。脂肪与葡萄糖相比,含H量高,含O量低,因此有氧呼吸消耗O2的量大于产生CO2的量。
(8)有氧呼吸过程并非只产生水,不消耗水: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
10.与光合作用有关的5个易错点
(1)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一定是叶绿体: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但某些原核生物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蓝细菌;对于真核生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一定是叶绿体。
(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并非都发生在生物膜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其中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则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3)光合作用全过程并非都需要酶:光反应中光合色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需要酶参与。
(4)叶绿体中的色素并非都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两类色素一般情况下吸收的都是可见光。
(5)光反应产生的ATP主要用于暗反应,进而实现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一般不用于叶绿体外进行的生命活动。
11.与细胞增殖有关的8个易错点
(1)在细胞分裂前间期,可以发生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在细胞分裂期由于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而无法解旋,所以细胞分裂期只能进行翻译过程。
(2)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成熟细胞无细胞周期。
(3)无丝分裂中不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但是仍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配。
(4)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分裂。
(5)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前期由中心体形成纺锤体,末期形成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
(6)染色体的数目始终和着丝粒的数目相等;细胞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时,着丝粒数目不变,染色体数目不加倍。
(7)着丝粒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导致的,而是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自主分裂的结果。
(8)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观察不到;细胞板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细胞结构,可以观察到。
12.与细胞生命历程有关的4个易混点
(1)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其全能性不一定低。一般来说,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难以表达,但卵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高,其全能性也较高。
(2)细胞分化的判断依据:选择性表达的基因(奢侈基因)得以表达的细胞发生了分化,如胰岛素基因、血红蛋白基因表达出相应蛋白质可以证明细胞发生了分化。
(3)细胞衰老和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都是有利的,细胞坏死对机体是有害的。
(4)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但不属于细胞分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