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散步》完全解读+考点过关拓展练习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2、学习以小见大、结尾升华主题的写作方法;领悟本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3、感悟亲情、人性的美好,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的传统美德被外国人如此看重。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普通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的价值,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二、基础知识
基础字词
信服 (xìn fú) 嫩芽(nèn yá) 分歧(fēn qí) 取决(qǔ jué)
粼粼 (lín lín) 两全(liǎng quán )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一霎(yī shà)
2.词语解释。
严冬:极冷的冬天。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时日:时间和日期。文中指时间。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三、文本解读
1.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1)时间:初春
(2)地点:南方的田野上
(3)人物:“我”、母亲、儿子、妻子
(4)原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5)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6)结果: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2.文本解读
原文 文本解读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1】 第一部分(①):开门见山,交代事件、地点、人物。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2】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句解:随着年龄的变化,母子间的依赖感也发生了变化。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中年儿子对老年母亲所特有的亲情,体现了亲切、和谐的母子之情。] 【层解】第二部分第一层(②),写散步的原因,交代母亲态度的转变,为下文由“我”决定走哪条路埋下伏笔。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句解:“总算”写出“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和对母亲的担心。]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解:“熬”字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3】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句解:表现了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充满生活情趣。同时,也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做了辅垫。]我们都笑了。 【层解】第二部分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和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句解:把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说成“分歧”,大词小用,大有深意,为下文表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解:“她早已习惯”写的是上一代母子的关系,“他还习惯”写的是下一代父子的关系。同一个“我”,在母亲眼里是“强壮的”,在儿子眼里则是“高大的”。用词符合实际,准确恰当。]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句解:表现了妻子的贤惠。]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4】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5】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句解:这一处景物描写再次描绘了春天美丽与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同时也烘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6】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句解:“慢慢地”“稳稳地”表现了“我”和妻子照顾一家老小时的小心、稳重。]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句解:“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即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7】 【层解】第二部分第三层(⑥-⑧),写散步路上的分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部分(②-⑧):写散步的过程。 【1】本段中“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四个人的次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调换。文章突出的是敬老,因此要按从长到幼的顺序排列,而“我”是联系全家人的主线,责任最大,最重要,因此把“我”提到了首位。同时文章第⑤段也是这样的顺序,“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后照应。 【2】母亲不愿意出来,“我”为什么还要让母亲出来走走 “我”认为出来走走,活动一下筋骨,更有利于 母亲的身体健康,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和孝敬。 【3】这一段描绘了什么景色 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初春的田野——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既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又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的幸福心情。 【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4】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体现了“我”强烈的责任感。 【5】面对分歧,“我”是怎样解决的 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我”最终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伴同母亲的时间 已短。这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6】母亲腿脚不便,为什么还要改变主意走不好走的小路呢 这体现了怎样的家庭关系 因为母亲疼爱孙子,所以宁愿自己受点委屈, 也要事重孙子的选择。这体现了家人间的互敬互爱。 【7】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段 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 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暗示了中年人的责任:承前启后,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着培育子女的重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 【考点:结尾段的作用】 ◇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 1.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照应前文)。 2.画龙点睛,篇末点题。 3.总结上文,深化主题。 4.引人想象、思考,给人启迪、回味。
3.疑难探究
(1)文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请你给这个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从文中勾画相关词句进行概括。
语句一: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这句诗细节描写。母亲想让孙子高兴,也不想让儿子为难。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疼爱,为儿子着想,是一位善解人意、和蔼可亲、呵护小辈的老人。
归纳:母亲——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语句二: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从本句可以看出妻子尊重自己的丈夫,为了这个家的和谐、温暖而尽心尽力。
归纳:妻子——温柔、贤惠
语句三: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语言描写,表现了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充满生活情趣。同时,也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内容做了铺垫。
语句四: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说:“走大路。
当“我”做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儿蛮横无理的态度,非常乖巧。
归纳:儿子——天真、聪颖,乖巧、活泼
语句五: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得真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语句六: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陪伴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当“我”的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的时候,决定委屈儿子,顺从老人家的想法,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归纳:我——孝顺、善良
(2)从生活中常见的“散步”这件小事上来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要求:先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可以根据课文的相关语句来分析归纳。
母亲(慈爱的) “我”(孝顺的) 妻子(贤惠的) 儿子(天真可爱的)
这是一个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的家庭。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自己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主旨,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总结归纳
1.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选取一家祖孙三代人在田野上散步这个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写作特色
①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来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的表现
手法。本文写祖孙三代人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②细节描写具体真切。
文中多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深厚感情。如母亲和“我”的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考虑后,为了方便老人,决定“走大路”,可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皮映了她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这处细节描写,具体真切地表现了这个幸福家庭的各个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感人真情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③对称回环,大词小用。
本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等。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对举,既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又使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本文的语言还具有大词小用的特点。
3.疑难探究
1.本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文中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有好几处;如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脚默感和生活新趣: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也是“小题大做”,这样的结尾富含深意,耐人寻味,能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深远的内涵,即借助“散步”这件事闸释深刻的人生道理,也可以视为散文“小题大做”的写法。
2.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面对分歧,“我”尊重母亲的选择,而母亲又尊重孙子的选择,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气氛和谐。
观点二: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我”希望年迈体弱的母亲出来走走,“我”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母亲走不过去的地方“我”背着母亲走,这些都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和孝敬,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观点三: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责任和担当。中年人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
着培育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使命感。
观点四: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随着时间不断流逝,生命不断成长与衰老,生命的角色、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强壮的生命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生命负责,即强壮的生命当对幼小的生命和衰老的生命负起责任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冬(kù) 散步(sǎn) 信服(fú) 散(sàn)落 水泡(pào)
B.嫩芽(nèng) 铺着(pū) 很累(lèi) 熬(áo) 果实累累(léi)
C.分歧(qí) 还小(huán) 拆散(chāi) 蹲(dūn) 勉强(qiǎng)
D.一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lín) 鱼塘(táng) 稳(wěn) 强(qiáng)壮
2.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服 挺住 铺着 水泡
B.分岐 取决 强壮 拆散
C.委屈 桑树 蹲下 鱼搪
D.幼小 毕竞 嫩芽 温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2020年央视一套新春晚会向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各得其所。
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家与提出“尽量不要出行”建议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任何分歧。
D.他自信地跨上演讲台,发表的演说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B.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C.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D.“到底去不去呀 我的小祖宗!”妈妈使劲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5.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到:“感谢您的厚爱。”
C.王校长说:“李教授,明天我校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请您斗胆赐教。”
D.虽然你尽的是绵薄之力,但是我知道这些钱是你的全部积蓄,谢谢你。
6.对《散步》这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分歧”往往指彼此之间重大的思想、意见等不一致,课文中却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
C.文章对妻子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她的贤良,尊老而爱幼。
D.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二、综合性学习
7.请观察下面这幅图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1)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80字。
(2)简要写出这幅图画的寓意。
三、课内文章阅读
(一)阅读课内现代文《散步》,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8.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文章思路(每空五个字以内)。
一家人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句子,然后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的“强壮”“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10.文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1.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阅读《散步》,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 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第④段画线的句子描写了南方初春田野的美丽景色,请至少使用两种修辞,对句子中描写的景物进行更生动地描绘。
13.结合文末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14.下面这个句子在朗读时哪些词或短语需要重读(重音强调),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15.本文写“我”一家在春天的田野散步,感情基调上,与同样写春天的朱自清的《春》一文在“清新、明朗”这方面是相通的,但因为两者主题不同,感情基调中还是有很明显的不同之处。请分别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朗读时的声音语调。)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父亲不是“百度”
罗光太
①小时候,我很崇拜自己的父亲,觉得他无所不能,只要我搞不定的事情,他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②父亲是一名建筑工程师,设计、绘图、预算、施工、结算,每一样他都亲力亲为,参与建设了很多优质工程。我很为自己有这样能干的父亲骄傲。我会指着路边的高楼对别人炫耀:“这房子是我爸爸建的。”
③那时,我容不得别人在我面前说我父亲的任何不好。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我们爱着自己的父亲,他是我们年少时心中的神,是比百度还无所不知的能人。
④可是随着年纪渐长,在学校读了十几年的书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其实也很平凡,甚至只是一个平庸的中年人。他一样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甚至有些字不会写还得问我。那些字并不难,可是父亲居然不懂。他怎么能够不懂呢?我非常吃惊,心里第一次对父亲的无所不能产生了怀疑。
⑤电脑普及后,我们家也买了一台。在我看来,电脑操作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是父亲居然要花钱去学。“自己买本书翻翻就懂了,很简单的。”我说得轻描淡写。但父亲摸着鼠标,在桌子上划来划去,却怎么也不懂如何“复制”、“粘贴”。他还是去电脑培训学校报了名,足足学了3个月,每天晚上风雨无阻准时去上课。
⑥学有所成的父亲终于可以独立操作电脑了,可是打字却很慢,最烦人的是有很多字他不会拆,更是打不出来。他很虚心,不会就问,但我却被搞得头大。有一天晚上我在家写文章,他竟然在半个小时里问了我十几个字,搞得我一肚子怒气,连构思好的文章都没心情写了。“你上课都干吗啦?什么都不懂。”我埋怨他。A、父亲涨红了脸,支吾着说:“老师讲课太快,确实有很多地方听不懂。”
⑦B、看着站在我面前窘迫的父亲,我的心突然就疼了一下。现在的他,站在我面前再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威严。在他垂下头时,我还注意到了他稀疏的发丝中夹杂的缕缕白发。父亲老了,这是最让我难过的感受。
⑧我深吸了一口气,静下心来坐在父亲身边,对着书本手把手教他那些他怎么也弄不懂的操作程序。这样的情形我很熟悉,只不过角色换了。小时候的我是个比较笨的孩子,学会一个“手”字就用了很长时间。我还特别搞不明白鸡和鸭为什么要装在一个笼子里,那些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去算它?6+6为什么就等于12,不可以是13吗?那时,父亲忙了一天回来后,总是会先教我写作业,然后再去画它的图纸。莹亮的台灯下,父亲循循善诱,一步步开导我对数字的认识。他会握住我的手,一笔一画教我写字。我这个笨儿子最后能够成为班级里最优秀的学生,全靠父亲长期耐心的辅导。那时对父亲的依恋和崇拜,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⑨我长大了,父亲却老了。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他好奇却心有余悸,他不知如何使用,有太多新奇的东西他没见过。但我能感觉到父亲对我的依赖,就像小时候我依赖他一般。在我面前,他总是“不耻下问”,毫不掩饰自己的贫乏和落后,他说:“你是我儿子,教教我应该的。”
⑩现在有很多的事情,父亲都要先征求我的意见。如何办银行信用卡,要不要办,办了如何使用,安全吗?社会保障卡可以当医疗卡使用吗?防火墙和金山毒霸一样吗?太多太多的事情父亲居然不懂。
父亲还是原来的父亲,我也依旧是他疼爱的儿子,可是父亲却又真的变了,他不再是我心目中百度一般无所不知的神奇父亲。反倒是我,常常在为他排忧解难后,C、他会用一种欣赏的口吻对我说:“儿子,你真厉害,什么都懂。”有崇拜,有欣喜,还有不想掩饰的骄傲。
成为让父亲骄傲的儿子是我小时候的目标,我一直很努力在实现。看着日渐苍老、头发花白的父亲,面对他问这问那时我终于明白了:D、父亲不是百度,儿子终有一天也会成为他的搜索引擎,但父亲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岸的一座山。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3年第7期
16.小时候到现在,作者对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
17.请从修辞角度对下句中划线部分进行赏析。
父亲不是百度,儿子终有一天也会成为他的搜索引擎,但父亲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岸的一座山。
18.文章第⑧自然段釆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9.品析文章以“父亲不是‘百度’”为题的妙处。
20.父亲虽不是百度,仍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长大的我们,该如何做父亲的搜索引擎?
21.请选出对选文中ABCD四个句子评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句中“涨红了脸”“支吾着”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难堪和窘迫的情形。
B.句中“疼”的原因是觉得父亲学东西太慢,要反复打扰“我”感到心烦痛苦。
C.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认可和感激,表现了父亲因有这样优秀的儿子感到自豪欣慰。
D.句是说父亲曾经是百度,现在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呵护,表达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敬重。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长在地边的玉米
侯宏博
①三十多年前,我随父亲在乡下种地。种小麦,种豆子,也种玉米。播下种子,付出辛劳,土地总会给我们十倍百倍的回报。
②我家有一块田地,紧临着大路。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好不容易长上来几片弱弱的叶子,又被贪嘴的牛羊吃得稀里哗啦,侥幸存活下来的,到了秋天结出的玉米棒子只有鸡蛋那么大。偶尔有几株身强体壮的,结出了大棒子,还未成熟就被行人顺手牵羊掰走了,只留下光秃秃的玉米秆杵(chǔ)在地边。
③有人建议父亲少种一行玉米,也省得白费劳力,父亲摇摇头说,哪能让这么肥的田白白荒废?有人让父亲在地边筑一道篱笆,父亲微微一笑说,几十米长的篱笆墙,防了行人,也碍了自家,不值当。甚至还有人说,那就在地边每隔一段挖一个深坑或放置一块大石,父亲反问道,那哪成?万一摔倒了行人,罪过可就大了。
④有一年,正是玉米施肥的时节,化肥供应却异常紧张。看着满地面黄肌瘦的玉米苗子嗷嗷待哺,父亲决定掏高价从别人手里买几袋倒卖的化肥。施肥时,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对父亲说,化肥这么金贵,干脆不要给路边的这一行玉米施肥了,反正也收获不了几粒玉米,施肥简直就是浪费!父亲一边扶起一株被行人踩倒的玉米给根部培土,一边对我说,让地里头的玉米吃着肥料,这一行玉米眼巴巴地望着,这公平合理吗?他不仅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还固执地让我给路边的这行玉米多加些肥料。我很不解,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
⑤随后,父亲经常带着锄头去这块田地,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我感到疑惑,父亲难道是想用他手中的锄头扶起路边的这一行玉米吗?
⑥待到秋天,玉米成熟了。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
⑦父亲咬着烟袋,悠悠地吸着烟,微笑着对我说,你看,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虽然没有结出像样的玉米棒子,但玉米杆比往年都要粗壮,都要端直,根部的土地也少了行人的踩踏,比往年都要松软。
⑧我辩驳道,我们要的是珍贵的粮食,而不是当柴草烧的玉米秸(jiē)秆。
⑨父亲缓缓地说,你只看到一行玉米,没有看见满地的丰收。要知道,不是每一株玉米都能生长在田地中央,不要苛求每一株玉米都能结出一个大棒子。地边的这一行玉米,能够从路人的脚掌下和牛羊的唇齿中存活下来,已属不易,更何况今年又长得这么壮实。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
⑩我恍然大悟,再次细细地打量地边的这一行玉米。它们有的叶子已被牛羊啃食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样子;有的被拦腰折断,只有两尺来高的半茬;有的被掰走了棒子,撕裂的外衣似在秋风中哭诉;还有的两两互相扶持支撑,残损的躯干被父亲用草茎绑缚在一起。但是,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时常遇到那些“长在地边的玉米”。他们身处各自职业群体的边缘,平凡而又弱势,就像高空的臭氧层一样,抵御着最强的紫外线,守护着地球,却常常被忽略;就像一艘木船最底部的那块板子,长年浸泡在海水中,忍受着侵蚀,又最易被遗忘。
然而,一个成功的团队,一定会对这些“长在地边的玉米”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并尽力施以援手,让他们也能把根须深深地扎进土地。
2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边的玉米 父亲的言或行 我的态度
需要施肥 要求我多施肥 ①__________
被人踩坏 ②_________________ 疑惑
成熟后 “玉米秆比往年都要粗壮、端直”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恍然大悟
2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第⑩段划线的句子。
(1)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
(2)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
24.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本学期,我们学过一文,也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父亲,请写出题目和作者。
25.文章以“长在地边的玉米”为题有何妙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散步》完全解读+考点过关拓展练习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2、学习以小见大、结尾升华主题的写作方法;领悟本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3、感悟亲情、人性的美好,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的传统美德被外国人如此看重。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普通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的价值,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二、基础知识
基础字词
信服 (xìn fú) 嫩芽(nèn yá) 分歧(fēn qí) 取决(qǔ jué)
粼粼 (lín lín) 两全(liǎng quán )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一霎(yī shà)
2.词语解释。
严冬:极冷的冬天。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时日:时间和日期。文中指时间。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三、文本解读
1.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1)时间:初春
(2)地点:南方的田野上
(3)人物:“我”、母亲、儿子、妻子
(4)原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5)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6)结果: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2.文本解读
原文 文本解读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1】 第一部分(①):开门见山,交代事件、地点、人物。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2】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句解:随着年龄的变化,母子间的依赖感也发生了变化。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中年儿子对老年母亲所特有的亲情,体现了亲切、和谐的母子之情。] 【层解】第二部分第一层(②),写散步的原因,交代母亲态度的转变,为下文由“我”决定走哪条路埋下伏笔。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句解:“总算”写出“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和对母亲的担心。]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解:“熬”字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3】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句解:表现了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充满生活情趣。同时,也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做了辅垫。]我们都笑了。 【层解】第二部分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和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句解:把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说成“分歧”,大词小用,大有深意,为下文表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解:“她早已习惯”写的是上一代母子的关系,“他还习惯”写的是下一代父子的关系。同一个“我”,在母亲眼里是“强壮的”,在儿子眼里则是“高大的”。用词符合实际,准确恰当。]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句解:表现了妻子的贤惠。]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4】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5】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句解:这一处景物描写再次描绘了春天美丽与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同时也烘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6】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句解:“慢慢地”“稳稳地”表现了“我”和妻子照顾一家老小时的小心、稳重。]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句解:“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即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7】 【层解】第二部分第三层(⑥-⑧),写散步路上的分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部分(②-⑧):写散步的过程。 【1】本段中“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四个人的次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调换。文章突出的是敬老,因此要按从长到幼的顺序排列,而“我”是联系全家人的主线,责任最大,最重要,因此把“我”提到了首位。同时文章第⑤段也是这样的顺序,“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后照应。 【2】母亲不愿意出来,“我”为什么还要让母亲出来走走 “我”认为出来走走,活动一下筋骨,更有利于 母亲的身体健康,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和孝敬。 【3】这一段描绘了什么景色 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初春的田野——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既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又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的幸福心情。 【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4】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体现了“我”强烈的责任感。 【5】面对分歧,“我”是怎样解决的 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我”最终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伴同母亲的时间 已短。这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6】母亲腿脚不便,为什么还要改变主意走不好走的小路呢 这体现了怎样的家庭关系 因为母亲疼爱孙子,所以宁愿自己受点委屈, 也要事重孙子的选择。这体现了家人间的互敬互爱。 【7】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段 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 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暗示了中年人的责任:承前启后,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着培育子女的重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 【考点:结尾段的作用】 ◇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 1.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照应前文)。 2.画龙点睛,篇末点题。 3.总结上文,深化主题。 4.引人想象、思考,给人启迪、回味。
3.疑难探究
(1)文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请你给这个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从文中勾画相关词句进行概括。
语句一: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这句诗细节描写。母亲想让孙子高兴,也不想让儿子为难。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疼爱,为儿子着想,是一位善解人意、和蔼可亲、呵护小辈的老人。
归纳:母亲——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语句二: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从本句可以看出妻子尊重自己的丈夫,为了这个家的和谐、温暖而尽心尽力。
归纳:妻子——温柔、贤惠
语句三: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语言描写,表现了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充满生活情趣。同时,也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内容做了铺垫。
语句四: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说:“走大路。
当“我”做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儿蛮横无理的态度,非常乖巧。
归纳:儿子——天真、聪颖,乖巧、活泼
语句五: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得真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语句六: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陪伴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当“我”的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的时候,决定委屈儿子,顺从老人家的想法,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归纳:我——孝顺、善良
(2)从生活中常见的“散步”这件小事上来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要求:先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可以根据课文的相关语句来分析归纳。
母亲(慈爱的) “我”(孝顺的) 妻子(贤惠的) 儿子(天真可爱的)
这是一个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的家庭。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自己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主旨,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总结归纳
1.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选取一家祖孙三代人在田野上散步这个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写作特色
①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来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的表现
手法。本文写祖孙三代人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②细节描写具体真切。
文中多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深厚感情。如母亲和“我”的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考虑后,为了方便老人,决定“走大路”,可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皮映了她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这处细节描写,具体真切地表现了这个幸福家庭的各个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感人真情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③对称回环,大词小用。
本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等。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对举,既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又使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本文的语言还具有大词小用的特点。
3.疑难探究
1.本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文中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有好几处;如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脚默感和生活新趣: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也是“小题大做”,这样的结尾富含深意,耐人寻味,能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深远的内涵,即借助“散步”这件事闸释深刻的人生道理,也可以视为散文“小题大做”的写法。
2.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面对分歧,“我”尊重母亲的选择,而母亲又尊重孙子的选择,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气氛和谐。
观点二: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我”希望年迈体弱的母亲出来走走,“我”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母亲走不过去的地方“我”背着母亲走,这些都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和孝敬,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观点三: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责任和担当。中年人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
着培育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使命感。
观点四: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随着时间不断流逝,生命不断成长与衰老,生命的角色、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强壮的生命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生命负责,即强壮的生命当对幼小的生命和衰老的生命负起责任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冬(kù) 散步(sǎn) 信服(fú) 散(sàn)落 水泡(pào)
B.嫩芽(nèng) 铺着(pū) 很累(lèi) 熬(áo) 果实累累(léi)
C.分歧(qí) 还小(huán) 拆散(chāi) 蹲(dūn) 勉强(qiǎng)
D.一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lín) 鱼塘(táng) 稳(wěn) 强(qiáng)壮
【答案】D
【详解】考查字音。A.散步(sǎn)——sàn;B.嫩芽(nèng)——nèn;C.还小(huán)——hái;故选D。
2.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服 挺住 铺着 水泡
B.分岐 取决 强壮 拆散
C.委屈 桑树 蹲下 鱼搪
D.幼小 毕竞 嫩芽 温馨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B.岐—歧;C.搪—塘;D.竞—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2020年央视一套新春晚会向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各得其所。
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家与提出“尽量不要出行”建议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任何分歧。
D.他自信地跨上演讲台,发表的演说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答案】B
【详解】
A.“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使用恰当;
B.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此处应该用“相得益彰”;
C.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使用恰当;
D.信服:相信并佩服。使用恰当;故选B。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B.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C.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D.“到底去不去呀 我的小祖宗!”妈妈使劲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要做到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A.并列词语若带有叹词,不用顿号,要用逗号。
B.“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与“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创意思”为同一层面的并列关系。中间的句号应为分号。
D.倒装问句,全句末尾用问句,句中停顿用逗号。改为“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故选C。
5.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到:“感谢您的厚爱。”
C.王校长说:“李教授,明天我校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请您斗胆赐教。”
D.虽然你尽的是绵薄之力,但是我知道这些钱是你的全部积蓄,谢谢你。
【答案】B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题,要通读全句段,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辨析作答。A.“心领”用为辞谢别人的馈赠或酒食招待的套语,表示心中已领受其情意,不能用于对方;B.表达得体;C.用词不当,可将“斗胆赐教”改为“不吝赐教”;D.“绵薄之力”用于自己,是谦辞。故选B。
6.对《散步》这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分歧”往往指彼此之间重大的思想、意见等不一致,课文中却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
C.文章对妻子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她的贤良,尊老而爱幼。
D.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答案】B
【详解】B项,“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说法有误,应该是“大词小用”,不是“贬词褒用”。故选B。
二、综合性学习
7.请观察下面这幅图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1)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80字。
(2)简要写出这幅图画的寓意。
【答案】
示例 :(1)奶奶坐着,微笑着享受儿媳给自己捶背;儿媳弓着腰,给婆婆轻轻地捶背;小男孩效仿妈妈,站在小凳子上,给妈妈捶背。
(2)发扬孝道传统,重视身教作用。(意思对即可)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再是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三是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图意。此题作答时要注意抓住图中三个人物的动作描写,不要超过80字。
(2)解答漫画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认真看图,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前提条件;二是审读寓意,这是解答漫画题的关键所在;三是准确找出题中的有用信息,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基础。解答漫画题最关键的是审题,审题可以理解漫画的寓意。此题应该围绕“孝顺”和“言传身教”这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寓意。
点睛:漫画题是一种综合性考题,旨在综合考查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仔细读图,通过所褒贬的社会现象悟出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而正确解题。
三、课内文章阅读
(一)阅读课内现代文《散步》,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8.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文章思路(每空五个字以内)。
一家人散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句子,然后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的“强壮”“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10.文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1.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案】
8.产生了分歧 我们走小路
9.①“熬”,这里是勉强坚持,艰难地度过的意思。这个词既写出了母亲因身体不好艰难忍受严冬的情景,又表现“我”的担忧心疼和为母亲能度过严冬的庆幸。
②不能。 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
10.景物描写。描写了南方初春田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渲染了美丽而充满生机的氛围,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温馨、愉悦的心情。
11.血脉将三代人紧紧连接到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所以说“我”和妻子背起的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瞻养老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和妻子对生活的使命感、责任感,深化文章主题。
【解析】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一家人散步”对应第①段至第⑤段;
第一空,根据第⑥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可知,祖孙俩为走大路、小路发生分歧,可概括为“发生了分歧”;
第二空,根据第⑦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和第⑧段“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可知,一家人一致选择走小路,可概括为“我们走小路”。
9.①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可用“解词+代入分析+效果解析+酌情情感分析”的答题思路进行语言得组织。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里加点词“熬过”,“熬过”是艰难度过的意思,在句中,写出了我的母亲艰难度过严冬时的不易与痛苦,凛冽的严冬她可以熬过,表现出了我内心的庆幸,同时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担忧和关爱之情。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在文中,由“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可知母亲身体不好,相对于病弱的母亲,儿子是强壮的。“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相对于幼小的儿子,父亲是高大的。所以“强壮”与“高大”不能互换。
10.本小题考查赏析语句。
由第④段“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分析,这是景物(环境)描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点明了故事发生时间及景色特点,从“新绿随意地铺着”“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可知渲染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富有朝气的氛围。这个句子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使人感觉到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召唤,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欢乐的心情。
11.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深度解析;再结合抓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理解句子含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旨理解句子含义,最后,通过语句位置进行结构方面作用的概括即可。
通过结尾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句中重点词句“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动作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小心谨慎,我的背上时我的母亲,妻子的背上是儿子,这都是我们最爱最亲的人,能体现人物内心的重视以及生怕一不小心其实受伤的惊恐。另外有深层含义的“整个世界”是指我和妻子,此时肩负的是要照顾老人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他们就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全部,表明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句作为结尾,收束全文,升华主题,深化主旨。
(二)阅读《散步》,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 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第④段画线的句子描写了南方初春田野的美丽景色,请至少使用两种修辞,对句子中描写的景物进行更生动地描绘。
13.结合文末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14.下面这个句子在朗读时哪些词或短语需要重读(重音强调),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15.本文写“我”一家在春天的田野散步,感情基调上,与同样写春天的朱自清的《春》一文在“清新、明朗”这方面是相通的,但因为两者主题不同,感情基调中还是有很明显的不同之处。请分别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朗读时的声音语调。)
【答案】
12.至少用上两种修辞,保持原文大意。
13.①“我”和妻子象征着中年人,背上的母亲和儿子象征着对父辈和儿辈的责任;②人到中年,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承担着对家庭的使命;③责任重大,做事一定要万分慎重;④家人的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心愿。
14.重读“熬”,因为“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5.①《散步》中更多地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家庭的和谐,所以感情基调偏重于愉悦、亲切和从容;
②《春》描写了春草、花、风、雨等自然美景,以及人们对春天的喜爱,所以感情基调偏重于愉快、热烈和充满希望。(能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2.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或扩写)。根据④段画线句“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至少使用两种修辞,对句子中描写的景物进行更生动地描绘。注意要保持原文大意。
示例:远处的大片麦田,就像绿色的海,微风吹过,绿波此起彼伏;近处的小块菜畦,则像翠绿的玉,春风拂过,带来阵阵清香。大树长出一片片嫩绿嫩绿的树叶,顶尖的两片新芽,在微微摇动,仿佛在炫耀她优美的身姿。 稻田里的水,在阳光下咕咕地冒着水泡,仿佛在弹奏春的序曲。
13.本题考主旨理解。
根据第⑧段“我蹲下来,背起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知这祖孙三代人有着象征意义,象征着“整个世界”。“背着老人和孩子的‘我’和妻子”象征着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人(代表着已经过去的时代和世界),又要抚养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肩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肩负着对家庭、对生活的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结合⑥段“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可知,含有责任重大,做事一定要万分慎重之意。结合⑤段“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可知,还蕴含着家人的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心愿的愿望。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4.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③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明母亲度过漫长冬天的艰难,从而表现母亲生命的坚强,同时庆幸自己的母亲又挺过了严冬,流露出我为母亲度过严冬的欣慰之情。因此。应重读。
1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散步》中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⑤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我们都笑了。”和⑧段“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等可知,散步途中多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家庭的和谐,环境清新优美,一家人其乐融融,因此,感情基调偏重于愉悦、亲切和从容;
根据朱自清《春》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图画表现春天的自然美景,用迎春图表现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以及作者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对春天的赞美等可知,感情基调偏重于愉快、热烈和充满希望。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父亲不是“百度”
罗光太
①小时候,我很崇拜自己的父亲,觉得他无所不能,只要我搞不定的事情,他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
②父亲是一名建筑工程师,设计、绘图、预算、施工、结算,每一样他都亲力亲为,参与建设了很多优质工程。我很为自己有这样能干的父亲骄傲。我会指着路边的高楼对别人炫耀:“这房子是我爸爸建的。”
③那时,我容不得别人在我面前说我父亲的任何不好。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我们爱着自己的父亲,他是我们年少时心中的神,是比百度还无所不知的能人。
④可是随着年纪渐长,在学校读了十几年的书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其实也很平凡,甚至只是一个平庸的中年人。他一样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甚至有些字不会写还得问我。那些字并不难,可是父亲居然不懂。他怎么能够不懂呢?我非常吃惊,心里第一次对父亲的无所不能产生了怀疑。
⑤电脑普及后,我们家也买了一台。在我看来,电脑操作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是父亲居然要花钱去学。“自己买本书翻翻就懂了,很简单的。”我说得轻描淡写。但父亲摸着鼠标,在桌子上划来划去,却怎么也不懂如何“复制”、“粘贴”。他还是去电脑培训学校报了名,足足学了3个月,每天晚上风雨无阻准时去上课。
⑥学有所成的父亲终于可以独立操作电脑了,可是打字却很慢,最烦人的是有很多字他不会拆,更是打不出来。他很虚心,不会就问,但我却被搞得头大。有一天晚上我在家写文章,他竟然在半个小时里问了我十几个字,搞得我一肚子怒气,连构思好的文章都没心情写了。“你上课都干吗啦?什么都不懂。”我埋怨他。A、父亲涨红了脸,支吾着说:“老师讲课太快,确实有很多地方听不懂。”
⑦B、看着站在我面前窘迫的父亲,我的心突然就疼了一下。现在的他,站在我面前再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威严。在他垂下头时,我还注意到了他稀疏的发丝中夹杂的缕缕白发。父亲老了,这是最让我难过的感受。
⑧我深吸了一口气,静下心来坐在父亲身边,对着书本手把手教他那些他怎么也弄不懂的操作程序。这样的情形我很熟悉,只不过角色换了。小时候的我是个比较笨的孩子,学会一个“手”字就用了很长时间。我还特别搞不明白鸡和鸭为什么要装在一个笼子里,那些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去算它?6+6为什么就等于12,不可以是13吗?那时,父亲忙了一天回来后,总是会先教我写作业,然后再去画它的图纸。莹亮的台灯下,父亲循循善诱,一步步开导我对数字的认识。他会握住我的手,一笔一画教我写字。我这个笨儿子最后能够成为班级里最优秀的学生,全靠父亲长期耐心的辅导。那时对父亲的依恋和崇拜,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⑨我长大了,父亲却老了。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他好奇却心有余悸,他不知如何使用,有太多新奇的东西他没见过。但我能感觉到父亲对我的依赖,就像小时候我依赖他一般。在我面前,他总是“不耻下问”,毫不掩饰自己的贫乏和落后,他说:“你是我儿子,教教我应该的。”
⑩现在有很多的事情,父亲都要先征求我的意见。如何办银行信用卡,要不要办,办了如何使用,安全吗?社会保障卡可以当医疗卡使用吗?防火墙和金山毒霸一样吗?太多太多的事情父亲居然不懂。
父亲还是原来的父亲,我也依旧是他疼爱的儿子,可是父亲却又真的变了,他不再是我心目中百度一般无所不知的神奇父亲。反倒是我,常常在为他排忧解难后,C、他会用一种欣赏的口吻对我说:“儿子,你真厉害,什么都懂。”有崇拜,有欣喜,还有不想掩饰的骄傲。
成为让父亲骄傲的儿子是我小时候的目标,我一直很努力在实现。看着日渐苍老、头发花白的父亲,面对他问这问那时我终于明白了:D、父亲不是百度,儿子终有一天也会成为他的搜索引擎,但父亲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岸的一座山。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3年第7期
16.小时候到现在,作者对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
17.请从修辞角度对下句中划线部分进行赏析。
父亲不是百度,儿子终有一天也会成为他的搜索引擎,但父亲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岸的一座山。
18.文章第⑧自然段釆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9.品析文章以“父亲不是‘百度’”为题的妙处。
20.父亲虽不是百度,仍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长大的我们,该如何做父亲的搜索引擎?
21.请选出对选文中ABCD四个句子评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句中“涨红了脸”“支吾着”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难堪和窘迫的情形。
B.句中“疼”的原因是觉得父亲学东西太慢,要反复打扰“我”感到心烦痛苦。
C.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认可和感激,表现了父亲因有这样优秀的儿子感到自豪欣慰。
D.句是说父亲曾经是百度,现在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呵护,表达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敬重。
【答案】
16.崇拜——怀疑——埋怨——敬重
17.①将父亲比作伟岸的山,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我心中的分量之重,③表现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
18.①插叙,②插入父亲教儿子学习的事例,③突出文章中心,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19.①概括交代了主要事件父亲曾经是百度,现在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呵护,②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敬重。③新颖生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应该对父亲多一些耐心与关心,关注父亲的生活,走入父亲的生活。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同时帮助父亲了解哪些新奇的东西,让父亲在生活上不孤单不寂寞,努力成为父亲心中的一片天。
21.B
【解析】
16.考查情感态度变化。
结合选文第①段“小时候,我很崇拜自己的父亲,觉得他无所不能,只要我搞不定的事情,他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概括可得:崇拜;
结合选文第④段“那些字并不难,可是父亲居然不懂。他怎么能够不懂呢?我非常吃惊,心里第一次对父亲的无所不能产生了怀疑”概括可得:怀疑;
结合选文第⑥段“有一天晚上我在家写文章,他竟然在半个小时里问了我十几个字,搞得我一肚子怒气,连构思好的文章都没心情写了。‘你上课都干吗啦?什么都不懂。’我埋怨他”概括可得:埋怨;
结合选文第 段“父亲不是百度,儿子终有一天也会成为他的搜索引擎,但父亲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岸的一座山”概括可得:敬重。
17.考查句子赏析。
由画线句“但父亲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岸的一座山”可知,这句话将父亲比作“我心中最伟岸的一座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表达“我”多父爱的理解和赞美。
18.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结合选文第⑧段“这样的情形我很熟悉,只不过角色换了。小时候的我是个比较笨的孩子,学会一个‘手’字就用了很长时间……我这个笨儿子最后能够成为班级里最优秀的学生,全靠父亲长期耐心的辅导”等内容可知,本段回忆了儿时父亲教“我”识字和计算的往事,属于插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要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突出文章主旨。
19.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选文第①段“小时候,我很崇拜自己的父亲,觉得他无所不能,只要我搞不定的事情,他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③段“那时,我容不得别人在我面前说我父亲的任何不好。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我们爱着自己的父亲,他是我们年少时心中的神,是比百度还无所不知的能人”等内容可知,标题“父亲不是‘百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父亲曾经像百度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结合选文第 段“成为让父亲骄傲的儿子是我小时候的目标,我一直很努力在实现。看着日渐苍老、头发花白的父亲,面对他问这问那时我终于明白了:父亲不是百度,儿子终有一天也会成为他的搜索引擎,但父亲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岸的一座山”等内容可知,标题“父亲不是‘百度’”揭示文章主旨,表达对父亲的理解和敬重;此外,标题“父亲不是‘百度’”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0.考查拓展探究。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如何做父亲的搜索引擎,合理即可。
示例:多陪父亲聊天,了解父亲的内心想法。生活上对父亲多些耐心,父母将我们养育成人付出了巨大艰辛,将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孩童培养成知识丰富的中学生,社会生活发展迅猛,有许多新奇知识他们不懂,我们要耐心去帮父亲学习新知识,和父亲一起成长。
21.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结合选文第⑦段“现在的他,站在我面前再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威严。在他垂下头时,我还注意到了他稀疏的发丝中夹杂的缕缕白发。父亲老了,这是最让我难过的感受”可知。“疼”是因为看到父亲年迈,发现曾经威严的父亲已不复存在,内心感到伤感;故选B。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长在地边的玉米
侯宏博
①三十多年前,我随父亲在乡下种地。种小麦,种豆子,也种玉米。播下种子,付出辛劳,土地总会给我们十倍百倍的回报。
②我家有一块田地,紧临着大路。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好不容易长上来几片弱弱的叶子,又被贪嘴的牛羊吃得稀里哗啦,侥幸存活下来的,到了秋天结出的玉米棒子只有鸡蛋那么大。偶尔有几株身强体壮的,结出了大棒子,还未成熟就被行人顺手牵羊掰走了,只留下光秃秃的玉米秆杵(chǔ)在地边。
③有人建议父亲少种一行玉米,也省得白费劳力,父亲摇摇头说,哪能让这么肥的田白白荒废?有人让父亲在地边筑一道篱笆,父亲微微一笑说,几十米长的篱笆墙,防了行人,也碍了自家,不值当。甚至还有人说,那就在地边每隔一段挖一个深坑或放置一块大石,父亲反问道,那哪成?万一摔倒了行人,罪过可就大了。
④有一年,正是玉米施肥的时节,化肥供应却异常紧张。看着满地面黄肌瘦的玉米苗子嗷嗷待哺,父亲决定掏高价从别人手里买几袋倒卖的化肥。施肥时,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对父亲说,化肥这么金贵,干脆不要给路边的这一行玉米施肥了,反正也收获不了几粒玉米,施肥简直就是浪费!父亲一边扶起一株被行人踩倒的玉米给根部培土,一边对我说,让地里头的玉米吃着肥料,这一行玉米眼巴巴地望着,这公平合理吗?他不仅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还固执地让我给路边的这行玉米多加些肥料。我很不解,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
⑤随后,父亲经常带着锄头去这块田地,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我感到疑惑,父亲难道是想用他手中的锄头扶起路边的这一行玉米吗?
⑥待到秋天,玉米成熟了。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
⑦父亲咬着烟袋,悠悠地吸着烟,微笑着对我说,你看,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虽然没有结出像样的玉米棒子,但玉米杆比往年都要粗壮,都要端直,根部的土地也少了行人的踩踏,比往年都要松软。
⑧我辩驳道,我们要的是珍贵的粮食,而不是当柴草烧的玉米秸(jiē)秆。
⑨父亲缓缓地说,你只看到一行玉米,没有看见满地的丰收。要知道,不是每一株玉米都能生长在田地中央,不要苛求每一株玉米都能结出一个大棒子。地边的这一行玉米,能够从路人的脚掌下和牛羊的唇齿中存活下来,已属不易,更何况今年又长得这么壮实。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
⑩我恍然大悟,再次细细地打量地边的这一行玉米。它们有的叶子已被牛羊啃食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样子;有的被拦腰折断,只有两尺来高的半茬;有的被掰走了棒子,撕裂的外衣似在秋风中哭诉;还有的两两互相扶持支撑,残损的躯干被父亲用草茎绑缚在一起。但是,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时常遇到那些“长在地边的玉米”。他们身处各自职业群体的边缘,平凡而又弱势,就像高空的臭氧层一样,抵御着最强的紫外线,守护着地球,却常常被忽略;就像一艘木船最底部的那块板子,长年浸泡在海水中,忍受着侵蚀,又最易被遗忘。
然而,一个成功的团队,一定会对这些“长在地边的玉米”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并尽力施以援手,让他们也能把根须深深地扎进土地。
2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边的玉米 父亲的言或行 我的态度
需要施肥 要求我多施肥 ①__________
被人踩坏 ②_________________ 疑惑
成熟后 “玉米秆比往年都要粗壮、端直”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恍然大悟
2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第⑩段划线的句子。
(1)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
(2)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
24.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本学期,我们学过一文,也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父亲,请写出题目和作者。
25.文章以“长在地边的玉米”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
22.很不解 用锄头松土、在根部培土、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让玉米抬头挺胸地成长。 抱怨、辩驳 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
23.(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成熟时果实累累、玉米棒又大又重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地里玉米的喜爱及丰收的喜悦之情。(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路边玉米虽历经摧残,但仍努力地守护者田地里的庄稼,表达出对它们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的赞美。
24.第一问示例:父亲吃苦耐劳、勤劳能干、善良、有爱心、替他人着想的人、公平正直、关爱弱小。第二问:台阶 李森祥
25.标题表面含义指长在地边被人践踏的玉米,深层含义是指生活中不被重视的弱小群体;表达了对弱小群体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关心、帮助弱小群体,对他们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
【解析】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1)根据第④段中的“我很不解,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可得此时“我”的态度是:很不解。
(2)根据第⑤段中的“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可得:用锄头松土、在根部培土、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让玉米抬头挺胸地成长。
(3)根据⑧段中“我辩驳道,我们要的是珍贵的粮食,而不是当柴草烧的玉米秸秆”得出此时“我”的态度是:辩驳,抱怨。
(4)根据第⑨段中的“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直接提炼可得。
2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1)第⑥段画线句子中“争相炫耀”把玉米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联系“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可知,此处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玉米成熟时玉米棒又大又重,果实累累的丰收情形。联系⑥段“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可知,在对比中用写人的词语来表现玉米,表现了作者对这些成熟的玉米的喜爱和丰收的喜悦心情。
(2)根据⑩段句子“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守护”一词,表示人的行为,用于形容“长在地边的玉米”,使用拟人修辞手法,“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生动形象地突出“长在地边的玉米”对土地的守护,表达作者对它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问:根据第⑤段中的“父亲经常带着锄头去这块田地,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可知,父亲吃苦耐劳,辛勤的在地里劳作,照顾路边的玉米。从此处也可以看出父亲有爱心,关爱弱小。虽然路边的玉米几乎没有收成,但他也没有放弃这些玉米,精心照顾他们。
根据第③段中的“父亲反问道,那哪成?万一摔倒了行人,罪过可就大了”可知,父亲善良。不愿意为了保护玉米挖坑,导致摔倒了行为。
根据第⑨段中的“地边的这一行玉米,能够从路人的脚掌下和牛羊的唇齿中存活下来,已属不易,更何况今年又长得这么壮实。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可知,父亲公平正直。他能客观评价路边的玉米,不因它们几乎没有收成而放弃不管。
第二问:本学期,我们学过一文,也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父亲,即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的农民,是一个负责任和忠诚善良的人。文中的父亲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他坚韧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题目的妙处。首先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理解。再从结构及主旨内容分析理解。
根据第②段句子“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可知,题目“长在地边的玉米”的表层含义就是字面的意思,指的是长在地边上的总是被人踩坏的玉米。
根据第 段“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经历了很多事接触过很多人,也常常遇到‘长在地边的玉米’”及 段“然而,一个成功的团队,一定会对这些‘长在地边的玉米’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尽己之力施以援手”可知,“长在地边的玉米”有深层含义,指的是弱小的群体。
再根据第⑨段句子“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可知,这些“长在地边的玉米”的作用,作者以此为题,含蓄表达对这些弱小群体所做功效的赞美,表达要帮助弱小群体,对他们应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的愿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