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点是去西方化的,其实主要表现
在农村地区。我国的大城市,即使按西方标准现代化程度也高于一般发达国家,这是世界
公认的。东南沿海许多县一级的城市现代化水平也都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程度。所以,人
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主要工作就是在农村。同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在农
村的农民群体和在城市打工的农民。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压舱石,做好三农工作
是化危为机的重要基础,既能够让乡村继续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又能练好国内大循环
的内功、夯实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实现共同富裕这个下一个百年目标。其中,重中之重
是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带动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大战略全面落实。生态化
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点很难在城市体现。恰是靠乡村振兴才能支撑“和平发展”
的大国优势:尤其是在中国“底线”不断被恶意突攻,外部风险急剧增加,过去约定俗成
被接受为现代化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的“历史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有鉴于此,中央
以乡村振兴配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决策,需要在加强乡村建设和生态
化转型上做好功课。这些都需要把此前几十年的“产业为本”改为“以人为本”,突出强
调在村农民和返乡、下乡人群在三农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合理安排深改内容:近期尤其需
要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的政策优惠,才能有利于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世上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不能
罔顾国情去照搬西方在殖民化条件下做出的农业模式。要实现中国式三农现代化,只能
走中国式乡村振兴的道路,那就要进行更多的理念调整和认识重构。过去我们对现代化
的理解,更多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如新中国之初主要借鉴前苏联经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开
始借鉴美国经验,这两种都是西方殖民化国家经验,都是大农场为经营主体的“一产化
农业”。但这与我们要建设的中国式三农现代化差别很大,那就要求我们进行理念和认
识上的调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是构建生态化发展新格局的指导思想,生态化
发展本来就是时空各异的多样性发展,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环境极为复杂和
多样,乡土文化更是“十里不同风”。国此,既然承认多样化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那
么我们这个广土巨族的多样化的三农发展,并无“定于一尊”的一定之规,而是要立足
于国情农情,鼓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投入,同时辅之以有组织的调查研究,尤其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偷换概念。原文“这一点是去西方化的”而非“中国式现代化”。C项言过其实。
原文“村落主义是与当时救亡图存的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非“原因就是”。D 项无
中生有。原文没有“突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决定性作用”)
2.A(A项无中生有。原文未曾提及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
3.B(B项强加证明与被证明的逻辑关系)
4.①只有乡村振兴,实现农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②只有乡
村振兴,使得在农村的农民群体和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才是中国式
现代化。③乡村振兴既能够让乡村继续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又能练好国内大循环的内
功、夯实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从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每点 2分,答对 2点 4分。如
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在实践方面:①将“产业为本”改为“以人为本”,突出强调在村农民和返乡、下乡人
群在三农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合理安排深改内容。②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的政策
优惠。在理论文化方面:①调整理念和认识。立足于国情农情,鼓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的政策投入,同时辅之以有组织的调查研究,尤其是要发动不同地方植根脚下热土的人
民群众共同参与,进而形成清晰认识的知识体系。②强化文化建设,把我们历史上乡土社
会“守望相助、和谐共生”及村歌等文化传承下去。(每点 2分,答对 3点 6分。如有其
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A“师心自用”错;B“性格懦弱”错;C“对比”错)
7.B(A“反衬”错;C“充满了仇恨”错;D“衬托”错)
8.①第一人称“我”,让读者身临其境,更为真实亲切。
②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勾勒出荀息从惊到怒再到悲的复杂的心理变化,使人
物形象更为立体充实。 (一点二分)
9.①被劝谏者心态是基础。晋君只是一时误入歧途,沉溺享乐,但仍有雄心壮志。
②劝谏者身份(或分量)是保障。荀息是追随晋君征战南北的肱骨大臣,自然有资格参
与国家大事的探讨,加之受到特别恩宠,君王对其谏言更为重视。
③劝谏的表达方式是条件。荀息以曲谏的方式,用类比的方法点明晋君建高台的严重
后果,使其接受了劝谏。 (每点两分)
10.FIK
11.C(原文的“类”表示一类人。)
12.C(“魏牟不理解重生轻利的道理”错误。原文“虽知之,犹不能自胜。”可知他
懂得这个道理,但仍然做不到。“只有重生轻利才能有益精神和寿命”表述有误,原
文说不能克制欲念,勉强压制的人不会长寿。)
13.(1)他们危害身体、损伤生命,甚至割断脖子、砍掉头颅来追求财利,这也是
不懂得为的是什么。( “刈”“徇”“所为”每点一分,句意一分。)
(2)我从没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也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
能把国家治理得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治”“予”“末”
每点一分,句意一分)
14.①材料二以亶父离邠以及公子牟、楚庄王和詹何的对谈,来说明重视生命才是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第 1 页,共 3 页
{#{QQABTYSAogiIAAJAAQACQwUyCkCQkhECAIgOwBAYsEAAyRNABCA=}#}
根本。人应当重视生命,名利乃身外之物,为了名利而伤害生命是舍本逐末。②材
料一首先从正面指出自己的生命才是根本目的,天下使用来保养生命的凭借。③材
料二以断首杀身以易衣冠的例子从反面说明杀身逐利是本末倒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自身的生命是目的;天下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凭借。弄清哪个是目的,哪个是凭
借,二者的轻重位置就能摆恰当了。假如在这里有这样一个人,为了换帽子而砍掉
头颅,为了换衣服而残杀身躯,世上的人一定认为他糊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帽
子是用来装饰头部的,衣服是用来装饰身体的,残杀所要装饰的头颅、身躯,保存
用作装饰的衣帽,这就是不懂得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世上的人趋向财利跟这种情形
相似。他们危害身体、损伤生命,甚至割断脖子、砍掉头颅来追求财利,这也是不
懂得该以什么为目的。
材料二:
大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的时候,翟人前来侵扰。于是亶父拿着皮革、布帛和珍珠
玉石赠给翟人以求和平,但翟人不接受,说他们要的是地盘,而不是为了财物。大
王亶父向百姓解释说:“和人家的兄长一起生活而杀死他的弟弟,和人家的父亲一
起生活而杀害他的儿子!这样的事情我是做不出的。大家都好好地在这个地方生活
下去吧!当我的臣民和当翟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况且我听说过,不能因贪得养
生之物而伤害性命。”于是拄着拐杖离开了邠地。邠地的百姓人连着人、车连着车
跟随他,于是在岐山之下建立起一个新的都城。大王亶父可称得上保重生命的人。
即使富贵,也不因财物而伤害自身;即使贫贱,也不因为贪利而拖累形体。现在有
人接受了祖先的爵位俸禄,那么必定重视失去这些东西;而生命从先人那里继承下
来很久了,但是人们往往轻易失去它,这难道不糊涂吗?中山公子魏牟对詹何说:
“我虽身处江湖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但心中还是老惦记着朝政,我该如何才好呢?
詹何回答说:“就重视生命吧。重视生命就会轻视利欲。”中山公子魏牟又说:“我
虽然知道这个重生轻利的道理,但还是无法自我克制欲念。”詹何回答说:“你不
能自我克制欲念,那么就任其自然。任其自然,精神上就不会产生怨恨。不能自我
克制欲念,又要勉强压制不愿顺随,这就叫作再次伤害。受到再次伤害的人,不会
成为长寿的一类人。”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
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
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守住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
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也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
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楚王说:“说得好。”
15.A.(出句意谓至今连猿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对句才是维护生前的军事设施。简书指
军令;储胥指军用的篱栅。)
16.同:①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崇敬之情;②都为诸葛亮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
志愿而深感遗憾。
异:①杜甫写《蜀相》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诗人忧心
如焚,他渴望能有“诸葛亮”般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第 2 页,共 3 页
{#{QQABTYSAogiIAAJAAQACQwUyCkCQkhECAIgOwBAYsEAAyRNABCA=}#}
②李商隐写《筹笔驿》时,国家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诗人在本诗中表达了对懦
弱昏庸投降魏国的后主刘禅的贬斥;也表达对朝局的担忧。(答出 3点即给 6分)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8. ①人头攒动 ②不期而遇
19. ①原句重复“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以重复“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
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使句子
内容条理清晰。
20.A(A是泛指,其余都是确指)
21. ①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
② “自找苦吃”并不容易
③ 青年人的成长发展也是如此
22. 青年要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中
超越自我,方能“苦尽甘来”。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第 3 页,共 3 页
{#{QQABTYSAogiIAAJAAQACQwUyCkCQkhECAIgOwBAYsEAAyRN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