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测评 (A卷)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甲、乙、丙、丁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D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但是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据图分析,甲、乙可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而丙、丁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导致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降低,因此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D正确。]
2.科研人员调查了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首次测得的数量为N0,第1年测得的数量为N1,每年一测。如图表示Nt/N0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果b=2a,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值等于1
B.N0即为K/2
C.(Nt-N0)N0代表种群年增长率
D.图中第6年,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C [第0年时Nt=N0,所以图中a表示的值为1,A正确;该种群六年后Nt/N0趋于稳定,说明种群不再增长,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为b=2a,则K/2=a=N0,B正确;图中的N0代表的是种群的初始值,(Nt-Nt-1)/Nt-1能表示年增长率, C错误;1~6年Nt/N0>1,种群的数量增加,在第6年后Nt/N0的比值不变,此时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
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
B.群落中捕食等种间关系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
C.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群都在不断地发生着进化
C [标记重捕法常用于种群密度的调查,而不是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的调查,C错误。]
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
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C [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不是种群的替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有无划分;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5.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 [b点和d点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C正确;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
6.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A [刚进入一个新环境中的物种,最初种群密度会显著增加,同时由于该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争也在加剧。甲的引进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即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就要投入与甲有竞争或捕食关系的生物,而土著食草鱼类不食甲,只食当地水草,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控制甲的蔓延。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底泥、水、空气、阳光等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三北防护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蜘蛛数量多,则结果偏高,A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强,B错误;这两只猛禽追逐,是为了争夺食物鼠,表现为竞争关系,C错误;不同高度均是喜鹊巢,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D [由题图可知,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上述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又是以乙为食,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
9.(2020·山东等级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种间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B [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该生态系统中有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故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太阳能必须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化成化学能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并开始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可以电能、热能、化学能的形式输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1.下列有关抗霾措施的叙述中,不恰当的是( )
A.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吸附尘土,以缓解霾的发生
B.网络搜索信息显示:吃青菜能防止雾霾中毒,该措施可大力推广
C.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转变生产方式,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B [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吸附尘土,以缓解霾的发生,A正确;吃青菜确实对身体有利,但是否能抗雾霾还没有定论,B错误;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可减缓雾霾的发生,C正确;转变生产方式,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D正确。]
1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C [大量开垦草地会造成植被的破坏,引发环境问题,C错误。]
1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
B.“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
C.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
D.“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中,往往将蔬菜棚与猪圈连通起来提高经济效益,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和整体原理
D [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A项错误;“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循环原理,B项错误;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C项错误;“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遵循了循环和整体原理,D项正确。]
14.生态农业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植物秸秆的深度利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如可利用秸秆作饲料、生产酒精或培育蘑菇等。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
C.在“植物→蘑菇→人”这条食物链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
D.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益
A [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选项A正确。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如牲畜粪便中的能量,选项B错误。蘑菇是分解者,因此“植物→蘑菇→人”不是一条食物链,选项C错误。生态农业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选项D错误。]
15.2020年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一个噩耗:中国最大淡水鱼长江白鲟被科学家证实已灭绝。要整体提升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数,注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年禁渔,也算是提供了一个综合治理的窗口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长江的物种多样性
B.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主要由于过度捕捞导致的,十年禁渔有利于恢复
C.长江白鲟的灭绝主要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D.采用人工养殖鱼类不可避免出现遗传多样性退化
A [生物多样性有: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保护长江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主要由于过度捕捞导致的,通过十年禁渔有利于恢复长江流域中鱼类资源的多样性,B正确;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导致长江白鲟的灭绝,C正确;人工养殖鱼类在经过多代繁衍后,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遗传多样性退化,需要补充优质的野生亲鱼改善种群,D正确。]
16.(不定项)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A.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B.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集中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C.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D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且所取样方面积应相等,求得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最后求其平均值。]
17.(不定项)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C.蝗虫和老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若老鼠全部死亡消失,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显著
AC [由图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A正确;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错误;蝗虫和老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猫头鹰仅以老鼠为食,而狼的食物来源有老鼠、鹿、浣熊,因此若老鼠全部死亡消失,对猫头鹰的影响比对狼的显著,D错误。]
18.(不定项)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ABC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并具有保持和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所以A、B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C正确。]
19.(不定项)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的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受水水库。下列关于密云水库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中各种鱼类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一个水生生态系统
B.水库中鱼类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C.南水北调中随水而来的鱼卵和鱼苗不会对当地生物造成影响
D.人工养殖鱼类可以促进水库中物质循环再生和提高能量流动效率
B [水库中各种生物(包括鱼类和其他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一个水生生态系统,A错误;人类活动会对水库中鱼类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因此水库中鱼类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B正确;南水北调中随水而来的鱼卵和鱼苗作为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生物造成影响,C错误;人工养殖鱼类可以促进水库中物质循环再生,但不能提高能量流动效率,D错误。]
20.(不定项)朱鹮是濒危动物。朱鹮的食物1/3是小鱼,2/3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碳以CO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
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C.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 kg(干重)
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C [在食物链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循环利用;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的重量是1.5÷20%÷20%=37.5 kg(干重);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二、非选择题
21.(10分)一片原始森林因大火而毁灭。一段时间后草长起来,一些年后出现一些灌木,再不久会有树木落脚。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经过数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植被会重新恢复干扰之前的面貌。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随着该过程的进行,群落植物对光能和空间的利用率______。为调查大火前后林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变化,宜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这属于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
(2)据研究,演替过程中,取得先锋灌木优势地位的先锋乔木往往是一些速生树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林窗”形成后,“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原始森林因大火而毁灭,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此过程为次生演替。随着该过程的进行,群落的垂直结构比较明显,植物对光能和空间的利用率提高。为调查大火前后林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变化,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这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2)据研究,演替过程中,速生树种迅速拔高、拓宽树冠,能争夺到更多的阳光,故取得先锋灌木优势地位的先锋乔木往往是一些速生树种。(3)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林窗”形成后,优势个体死亡之后,为其他原来不占优势的生物提供了更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故“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大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 (1)次生演替 提高 取样器取样 群落
(2)速生树种迅速拔高、拓宽树冠,能争夺到更多的阳光
(3)大于 优势个体死亡之后,为其他原来不占优势的生物提供了更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2.(13分)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长出了小草,形成了草丛。经历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已发展成生机勃勃的一片森林。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群落恢复至火山爆发前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稳定性,该地区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
(2)与草丛相比,森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明显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下层草丛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进行随机取样,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恢复初期后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三个营养级,其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b、c、d等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和相应的能量数值。
①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B属于__________。
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代数式__________表示。图中的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__________(填字母)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解析] 据图分析,A利用了二氧化碳和太阳能,说明A是生产者,则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a表示各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b表示各个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c表示各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表示分解者分解作用消耗的能量。(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火山爆发后恢复到火山爆发前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2)森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较为复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森林的动物分层现象也明显复杂。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影响。(3)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同化的能量(a2)-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2),可用代数式a2-b2表示;图中的d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C处于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C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答案] (1)恢复力 初生 (2)森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较为复杂 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3)①第二营养级 ②a2-b2 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③C
23.(9分)请据生态工程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为窦店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该工程运用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项)。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________________,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________。燃烧沼气为鸡舍照明,通过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属于____________信息的传递。
(2)图2为某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流程图,在恢复过程中,①②分别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高,珊瑚虫和藻类组成了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因此珊瑚礁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该生态系统体现了哪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1)图1所示生态工程运用的主要原理是循环原理、整体原理、协调原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均为自养型生物,图1中只有谷物和蓝细菌、绿藻为自养型生物。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燃烧沼气为鸡舍照明,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2)图2为某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流程图,在恢复过程中,①②分别指平整压实土地和人工制造表土措施,该生态工程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原理、协调原理。(3)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高,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协调原理;珊瑚虫和藻类组成了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因此珊瑚礁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答案] (1)循环原理、整体原理、协调原理 谷物和蓝细菌、绿藻 太阳能 物理 (2)平整压实土地 人工制造表土 整体原理、协调原理 (3)协调原理、自生原理
24.(11分)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有些地方也因此出现了一些生态问题。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某小型湖泊旁边有很多荒地,图甲表示某荒地在春季时主要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图乙是图甲相应的能量金字塔。在图甲中,鸟与昆虫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__,蛇在图乙中属于________(填图中字母)营养级层次。在春季,随植被越来越茂盛,昆虫的数量也随之而增加,昆虫总体上会呈现“S”形增长,主要原因是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______调节,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_的基础。
(2)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作用,这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图丙表示污水排放量对湖泊中各生物的生物量的影响。在污水排放量较小时,生物量的变化不大,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稳定性。
(4)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的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功能。
[解析] (1)由图中食物链可知,蛇在图甲中属于第三、四营养级层次,因此在图乙中属于A、B营养级层次;在春季,随植被越来越茂盛,昆虫的数量也随之而增加,总体上会呈现“S”形增长,主要原因是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这属于水平结构,其特征是呈镶嵌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作用,这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故在污水排放量较小时,生物量的变化不大,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随着排污量增加,最终生态系统会崩溃。(4)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的毛刺,毛刺通过光传递给动物,因此对动物来说是一种物理信息;这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答案] (1)捕食和种间竞争 A、B 负反馈 自我调节能力 (2)镶嵌 间接 (3)抵抗力 (4)物理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5.(12分)高等植物凤眼莲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蓝细菌暴发程度对凤眼莲的治理效果会造成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细菌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蓝细菌____________________。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这一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分析图1可知,蓝细菌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____________,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________,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
(3)蓝细菌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2实验数据发现6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1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的变化情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____,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解析] (1)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凤眼莲是真核生物,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蓝细菌细胞中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分析图1可知,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凤眼莲根区溶解氧气的含量低。氧气含量下降会抑制细胞的有氧呼吸。(3)分析图2可知,6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结合图1推测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先上升一段后呈下降趋势并最终低于对照组,说明蓝细菌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即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蓝细菌浓度过高,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答案] (1)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间接 (2)溶解氧气的含量低 有氧呼吸 (3)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 蓝细菌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或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即可) (4)蓝细菌浓度过高
15/15模块综合测评 (A卷)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甲、乙、丙、丁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2.科研人员调查了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首次测得的数量为N0,第1年测得的数量为N1,每年一测。如图表示Nt/N0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果b=2a,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值等于1
B.N0即为K/2
C.(Nt-N0)N0代表种群年增长率
D.图中第6年,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
B.群落中捕食等种间关系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
C.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群都在不断地发生着进化
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
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5.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6.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三北防护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9.(2020·山东等级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种间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1.下列有关抗霾措施的叙述中,不恰当的是( )
A.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吸附尘土,以缓解霾的发生
B.网络搜索信息显示:吃青菜能防止雾霾中毒,该措施可大力推广
C.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转变生产方式,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1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1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
B.“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
C.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
D.“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中,往往将蔬菜棚与猪圈连通起来提高经济效益,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和整体原理
14.生态农业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植物秸秆的深度利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如可利用秸秆作饲料、生产酒精或培育蘑菇等。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
C.在“植物→蘑菇→人”这条食物链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
D.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益
15.2020年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一个噩耗:中国最大淡水鱼长江白鲟被科学家证实已灭绝。要整体提升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数,注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年禁渔,也算是提供了一个综合治理的窗口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长江的物种多样性
B.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主要由于过度捕捞导致的,十年禁渔有利于恢复
C.长江白鲟的灭绝主要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D.采用人工养殖鱼类不可避免出现遗传多样性退化
16.(不定项)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A.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B.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集中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C.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7.(不定项)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C.蝗虫和老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若老鼠全部死亡消失,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显著
18.(不定项)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19.(不定项)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的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受水水库。下列关于密云水库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中各种鱼类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一个水生生态系统
B.水库中鱼类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C.南水北调中随水而来的鱼卵和鱼苗不会对当地生物造成影响
D.人工养殖鱼类可以促进水库中物质循环再生和提高能量流动效率
20.(不定项)朱鹮是濒危动物。朱鹮的食物1/3是小鱼,2/3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碳以CO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
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C.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 kg(干重)
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二、非选择题
21.(10分)一片原始森林因大火而毁灭。一段时间后草长起来,一些年后出现一些灌木,再不久会有树木落脚。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经过数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植被会重新恢复干扰之前的面貌。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随着该过程的进行,群落植物对光能和空间的利用率______。为调查大火前后林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变化,宜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这属于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
(2)据研究,演替过程中,取得先锋灌木优势地位的先锋乔木往往是一些速生树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林窗”形成后,“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3分)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长出了小草,形成了草丛。经历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已发展成生机勃勃的一片森林。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群落恢复至火山爆发前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稳定性,该地区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
(2)与草丛相比,森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明显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下层草丛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进行随机取样,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恢复初期后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三个营养级,其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b、c、d等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和相应的能量数值。
①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B属于__________。
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代数式__________表示。图中的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__________(填字母)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23.(9分)请据生态工程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为窦店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该工程运用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项)。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________________,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________。燃烧沼气为鸡舍照明,通过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属于____________信息的传递。
(2)图2为某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流程图,在恢复过程中,①②分别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高,珊瑚虫和藻类组成了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因此珊瑚礁能够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该生态系统体现了哪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1分)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有些地方也因此出现了一些生态问题。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某小型湖泊旁边有很多荒地,图甲表示某荒地在春季时主要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图乙是图甲相应的能量金字塔。在图甲中,鸟与昆虫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__,蛇在图乙中属于________(填图中字母)营养级层次。在春季,随植被越来越茂盛,昆虫的数量也随之而增加,昆虫总体上会呈现“S”形增长,主要原因是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______调节,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_的基础。
(2)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作用,这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图丙表示污水排放量对湖泊中各生物的生物量的影响。在污水排放量较小时,生物量的变化不大,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稳定性。
(4)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的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功能。
25.(12分)高等植物凤眼莲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蓝细菌暴发程度对凤眼莲的治理效果会造成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细菌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蓝细菌____________________。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这一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分析图1可知,蓝细菌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____________,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________,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
(3)蓝细菌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2实验数据发现6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1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蓝细菌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的变化情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____,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15/15模块综合测评 (B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D [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活动能力较强,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形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2.(2021·山东德州高二上期末)如图是根据某草原上甲、乙两种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兔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兔种群数量。不考虑甲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对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兔种群的K值比甲兔种群的K值大
C.第2年,由于没有环境阻力,乙兔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D.第2年,甲兔L值下降可能是由乙兔迁入与其竞争资源导致的
D [由题意可知,L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L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不变,L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分析题图,甲兔种群在第3年间的L值小于1,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甲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错误;由题图可知,乙兔种群呈“S”形增长,稳定后的种群数量在1.2×103到1.6×103之间波动,所以乙兔种群的K值约为1.4×103只,但L值表示甲兔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无法得知甲兔种群的K值,因此无法与乙兔种群的K值进行比较,B错误;乙兔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形曲线,第2年时有环境阻力,C错误;乙兔迁入甲兔生活的区域后会与甲兔竞争食物和栖息地,使甲兔的种群数量下降,所以甲兔L值下降,D正确。]
3.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B.种群的非周期性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
C.我国伊春林区棕背的非周期性波动与“四年两头熟”的红松球果产量有关
D.种群密度越大,病源物和寄生物抑制增长的作用力越强
D [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性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性波动, A错误;种群周期性波动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B错误;我国伊春林区棕背的周期性波动与“四年两头熟”的红松球果产量有关,C错误;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D正确。]
4.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图1 图2 图3
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C.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D [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皆为K/2,增长速率最快,A正确;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速率为0,B正确;图1、2、3都是“S”形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正确;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时为K/2,D错误。]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C.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属于捕食关系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C [根据种群密度的定义可知,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B正确;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同种生物之间不属于捕食关系,而是种内竞争,C错误;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D正确。]
6.成立于阿拉善左旗月畔的公益组织致力于阿拉善地区荒漠化防治,经过十多年努力,目前极耐旱的梭梭树在阿拉善地区已大量种植,使不断沙漠化的阿拉善成为绿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阿拉善成为绿洲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B.荒漠变为绿洲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梭梭树的种植对阿拉善地区的气候条件没有影响
D.随着演替的进行,梭梭树的生物量会持续增加
B [阿拉善成为绿洲的过程是在具有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梭梭树的种植能改善阿拉善地区的气候条件,C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极耐旱梭梭树的生物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减少,D错误。]
7.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A [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正确;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无分层现象,D正确。]
8.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D [由曲线图可知,丙主要分布在浅水层,乙主要分布于中部,而甲主要分布于水底,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由食物分布可知,甲、乙、丙三种鱼的食性存在较多重叠,因此三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由以上分析可知,三种鱼类之间不存在共生关系。]
9.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物种种类(种)
0~10年 10~20年 20~30年 30~40年 40~50年
藤本层 3 0 0 0 1
灌木层 22 1 1 0 2
乔木层 23 26 20 10 5
A.林窗存在所引起的动植物群落的更新属于次生演替
B.10~40年间,林窗逐渐关闭、光照减弱使藤本和灌木逐渐消失
C.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的林窗,会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物种丰富度
D.当林窗区域发展到40~50年时,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提高了群落的稳定性
C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根据题表信息可知,10~40年间,藤本植物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减少,乔木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而藤本植物和灌木处于劣势逐渐被淘汰,B正确;森林中的不同部位形成林窗,会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与物种丰富度,C错误;由表可知,当林窗区域发展到40~50年时,生物多样性相较0~10年间降低,所以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定期合理开采木材,这有利于群落的发展,D正确。]
10.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绿色植物才能将无机碳转变成有机碳
B.在生物圈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C.乳酸菌可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
D.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 [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界中的无机碳转变成生物体内的有机碳,但生产者不一定是绿色植物,如蓝细菌和硝化细菌都是生产者,A错误;生物圈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在无机环境中碳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B错误;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不能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C错误;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打破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C [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B正确;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不一定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C错误;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可以根据气味或颜色等信息进行捕食或躲避猎捕,D正确。]
12.生态学家研究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局部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能量D1的最终去向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
B.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是C1+D1+E1
C.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D.应尽可能多的增加草原牲畜的放牧量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B [能量D1的最终去向是流向分解者,A错误;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是同化量减去呼吸消耗,即C1+D1+E1,B正确;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13.近年,我国较多城市霾天气频发,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持续进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迅速展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需要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C.退耕还林过程增加了物种丰富度
D.退耕还林过程经历了次生演替
B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需要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且引进外来物种不慎会导致生物入侵,B错误;退耕还林过程增加了物种丰富度,C正确;退耕还林过程经历了次生演替,D正确。]
14.某同学跟随父母到某鸟类自然保护区游玩,看到水边的草丛中有许多鸟蛋。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该同学最合理的做法是( )
A.尽快离开草丛,不要惊扰鸟类
B.收集不同鸟蛋,做成标本
C.收集不同鸟蛋,人工孵化养殖
D.收集不同鸟蛋,用于保护鸟类宣传
A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故该同学最合理的做法是尽快离开,不要惊扰鸟类。]
15.景观式人工生态湿地兼有观赏与污水处理的功能,解决了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如图表示某人工湿地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人工湿地中增种芦苇会呈“J”形增长并成为优势种
C.该生态湿地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了物质的循环流动和水质净化
D.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可增强景观的直接价值,提高湿地的恢复力稳定性
C [从图中可以看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由于环境资源有限,芦苇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形曲线增长,B错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该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利用负反馈调节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水质净化,C正确;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合理配置,生物多样性增加,可以提高景观的观赏效果,增强景观的直接价值。同时人工湿地中的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湿地恢复力的稳定性降低,D错误。]
16.(不定项)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2~t3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C.t3时甲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ACD [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大于0,故此时段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t3~t5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t3后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变成衰退型;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
17.(不定项)布氏田鼠是内蒙古某草原的主要鼠种,主要啃食牧草,在牧草短缺时,会挖掘牧草的根来弥补食物的匮乏。鹰、隼等布氏田鼠的天敌偏向捕食体重较大的田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能量和信息沿“牧草→布氏田鼠→鹰”食物链单向传递
B.布氏田鼠和牲畜对牧草的取食加快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鹰、隼对布氏田鼠的捕食偏好不会影响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
D.过度放牧时,布氏田鼠过多挖掘草根能加速草原的风沙化
AC [能量单向传递,但信息并非单向传递,A错误;布氏田鼠和牲畜对牧草的取食加快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体重较大的田鼠一般为老年个体,所以鹰、隼对布氏田鼠的捕食偏好会影响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过度放牧时会导致牧草短缺,布氏田鼠过多挖掘草根能加速草原的风沙化,D正确。]
18.(不定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时代的主旋律。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自给自足的系统
B.应对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主要通过各国节能减排来解决
C.南方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提高生产力
D.“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美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ACD [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都能自给自足的系统,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自给自足,A错误;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应对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主要通过各国节能减排来解决,B正确;南方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美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9.(不定项)稻鳅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虾、黄鳝、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营养关系,体现了一田多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泥鳅、虾、黄鳝、蚯蚓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鳅粪肥田”实现了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多级利用
D.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ABD [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泥鳅、虾、黄鳝、蚯蚓等生物的存在,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鳅粪肥田”实现了物质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C错误;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D正确。]
20.(不定项)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在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生态缸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C [即便是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持稳态也需要太阳能的输入;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低;人工生态缸的稳定性比较弱,阳光过强会晒死植物及一些小动物,因此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2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1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2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①图1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________点,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2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_______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N∶32=36∶4,N=288。(2)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使重捕时的带标记个体数减少,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3)图1中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增长曲线斜率最大的点,即B点;图2中A点和B点分别为最适放牧量和最大放牧量,如果长期超过C点,草场将会退化。
[答案] (1)288 (2)大 (3)①B 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设法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 ②B 草场退化
22.(10分)2021年初,记者报道了西部某地防护林被砍伐而改种经济作物,且截流灌溉水在该林场养鱼,造成“绿退沙进、沙漠逼人”的情形。该防护林带地处沙漠边缘,总体为长条形,被誉为“绿色长城”,种植有新疆杨、柽柳、胡杨等树种。
(1)调查该防护林带胡杨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取样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简要说明如何计算胡杨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防护林所在地原来是一片沙丘,从沙丘变为防护林,此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护林是人工建造的“生态屏障”,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该防护林带地处沙漠边缘,总体为长条形,因此调查胡杨等乔木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法,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种群密度,再取平均值即为该防护林带中胡杨的种群密度。(2)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该防护林是从沙丘演变而来的,而沙丘属于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就属于初生演替。(3)防护林是人工建造的“生态屏障”,其使得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食物网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1)等距取样法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种群密度,再取平均值 (2)初生演替 沙丘属于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就是初生演替 (3)抵抗力 防护林建造使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23.(12分)稻田养蟹是一种新的复合型农业生态种养模式,此技术能够将农业生产与渔业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业增效,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稻田养蟹生态系统组成中,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稻与田间杂草的竞争,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蟹类的存在可以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这种竞争,从而使水稻的产量增加。
(3)稻田的杂草主要为双子叶杂草,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将其除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稻田养蟹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复杂性;从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稻田养蟹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请说一说稻田养蟹、鱼的优点: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稻田养蟹生态系统组成中,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水稻。(2)水稻与田间杂草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主要体现在肥料、空间、水分和阳光等方面的竞争。蟹类可以取食杂草等而达到减弱这种竞争使水稻增产。(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除草的主要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稻田养蟹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稻田养蟹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4)稻田养蟹、鱼可使稻田中害虫减少,代替或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减轻了农业污染;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 (1)水稻 (2) 肥料、空间、水分和阳光 减弱 (3)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可使稻田中害虫减少,代替或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减轻了农业污染;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24.(10分)“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养猪、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沼气工程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得到了良性发展。如图是该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________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程体系。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动物粪便中的臭味主要来自氨,在沼气池中,经过__________(填生物名称)的作用,可以形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
(3)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4)这种生产模式对环境的污染小,因为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普通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具有更大的产出投入比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硝化细菌可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硝酸盐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3)协调原理的含义是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即环境的承载力),可见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要考虑环境承载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4)在这种生产模式中,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变成了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料(或另一种产品的投入),因此对环境的污染小。与普通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秸秆、人畜粪便等废弃物中的能量,因此具有更大的产出投入比。
[答案] (1)生态学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农作物 硝化细菌 (3)协调 整体
(4)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料(或另一种产品的投入) 秸秆、人畜粪便中的能量被多级利用(或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
25.(11分)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3 kJ·m-2·a-1)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甲所代表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人工湿地公园初建成时,水中主要有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写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两条)。
(2)从图1分析流经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中的B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图2中的A代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_,C代表被初级消费者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4)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分析已知,图1中甲表示分解者;根据题意分析,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为生产者,轮虫等浮游动物为初级消费者,鱼、鸭可能为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因此可能存在的两条食物链为: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
(2)流经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仅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图2中的B表示分解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能量。
(3)根据分析已知,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即同化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根据图2数据分析,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220-20)÷(375+875)×100%=16%。
(4)重金属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因此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且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答案] (1)分解者 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呼吸作用将动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3)同化量 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16
(4)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15/15模块综合测评 (B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2.(2021·山东德州高二上期末)如图是根据某草原上甲、乙两种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兔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兔种群数量。不考虑甲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对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兔种群的K值比甲兔种群的K值大
C.第2年,由于没有环境阻力,乙兔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D.第2年,甲兔L值下降可能是由乙兔迁入与其竞争资源导致的
3.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B.种群的非周期性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
C.我国伊春林区棕背的非周期性波动与“四年两头熟”的红松球果产量有关
D.种群密度越大,病源物和寄生物抑制增长的作用力越强
4.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图1 图2 图3
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C.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C.太阳鱼遇仔鱼过多时,成鱼会吃掉部分幼鱼,属于捕食关系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6.成立于阿拉善左旗月畔的公益组织致力于阿拉善地区荒漠化防治,经过十多年努力,目前极耐旱的梭梭树在阿拉善地区已大量种植,使不断沙漠化的阿拉善成为绿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阿拉善成为绿洲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B.荒漠变为绿洲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梭梭树的种植对阿拉善地区的气候条件没有影响
D.随着演替的进行,梭梭树的生物量会持续增加
7.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8.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9.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物种种类(种)
0~10年 10~20年 20~30年 30~40年 40~50年
藤本层 3 0 0 0 1
灌木层 22 1 1 0 2
乔木层 23 26 20 10 5
A.林窗存在所引起的动植物群落的更新属于次生演替
B.10~40年间,林窗逐渐关闭、光照减弱使藤本和灌木逐渐消失
C.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的林窗,会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物种丰富度
D.当林窗区域发展到40~50年时,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提高了群落的稳定性
10.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绿色植物才能将无机碳转变成有机碳
B.在生物圈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C.乳酸菌可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
D.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12.生态学家研究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局部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能量D1的最终去向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
B.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是C1+D1+E1
C.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D.应尽可能多的增加草原牲畜的放牧量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3.近年,我国较多城市霾天气频发,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持续进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迅速展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需要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C.退耕还林过程增加了物种丰富度
D.退耕还林过程经历了次生演替
14.某同学跟随父母到某鸟类自然保护区游玩,看到水边的草丛中有许多鸟蛋。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该同学最合理的做法是( )
A.尽快离开草丛,不要惊扰鸟类
B.收集不同鸟蛋,做成标本
C.收集不同鸟蛋,人工孵化养殖
D.收集不同鸟蛋,用于保护鸟类宣传
15.景观式人工生态湿地兼有观赏与污水处理的功能,解决了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如图表示某人工湿地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人工湿地中增种芦苇会呈“J”形增长并成为优势种
C.该生态湿地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了物质的循环流动和水质净化
D.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可增强景观的直接价值,提高湿地的恢复力稳定性
16.(不定项)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2~t3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C.t3时甲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17.(不定项)布氏田鼠是内蒙古某草原的主要鼠种,主要啃食牧草,在牧草短缺时,会挖掘牧草的根来弥补食物的匮乏。鹰、隼等布氏田鼠的天敌偏向捕食体重较大的田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能量和信息沿“牧草→布氏田鼠→鹰”食物链单向传递
B.布氏田鼠和牲畜对牧草的取食加快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鹰、隼对布氏田鼠的捕食偏好不会影响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
D.过度放牧时,布氏田鼠过多挖掘草根能加速草原的风沙化
18.(不定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时代的主旋律。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自给自足的系统
B.应对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主要通过各国节能减排来解决
C.南方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提高生产力
D.“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美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9.(不定项)稻鳅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虾、黄鳝、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营养关系,体现了一田多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泥鳅、虾、黄鳝、蚯蚓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鳅粪肥田”实现了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多级利用
D.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0.(不定项)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在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生态缸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2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1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2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①图1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________点,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2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_______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0分)2021年初,记者报道了西部某地防护林被砍伐而改种经济作物,且截流灌溉水在该林场养鱼,造成“绿退沙进、沙漠逼人”的情形。该防护林带地处沙漠边缘,总体为长条形,被誉为“绿色长城”,种植有新疆杨、柽柳、胡杨等树种。
(1)调查该防护林带胡杨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取样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简要说明如何计算胡杨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防护林所在地原来是一片沙丘,从沙丘变为防护林,此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护林是人工建造的“生态屏障”,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2分)稻田养蟹是一种新的复合型农业生态种养模式,此技术能够将农业生产与渔业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业增效,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稻田养蟹生态系统组成中,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稻与田间杂草的竞争,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蟹类的存在可以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这种竞争,从而使水稻的产量增加。
(3)稻田的杂草主要为双子叶杂草,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将其除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稻田养蟹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复杂性;从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稻田养蟹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请说一说稻田养蟹、鱼的优点: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0分)“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养猪、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沼气工程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得到了良性发展。如图是该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________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程体系。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动物粪便中的臭味主要来自氨,在沼气池中,经过__________(填生物名称)的作用,可以形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
(3)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4)这种生产模式对环境的污染小,因为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普通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具有更大的产出投入比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1分)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3 kJ·m-2·a-1)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甲所代表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人工湿地公园初建成时,水中主要有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写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两条)。
(2)从图1分析流经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中的B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图2中的A代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_,C代表被初级消费者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4)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