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10-25 14:41:44

文档简介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一、选择题
1.如图,在和中,已知,,根据(SAS)判定 ,还需的条件是(  )
A.
B.
C.
D.以上三个均可以
2.下面各条件中,能使△ABC≌△DEF的条件的是(   )
A.AB=DE,∠A=∠D,BC=EF    B.AB=BC,∠B=∠E,DE=EF
C.AB=EF,∠A=∠D,AC=DF    D.BC=EF,∠C=∠F,AC=DF
3.如图,相交于点,,.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第3题 第4题
A.. B. C. D.
4.如图,已知,,.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有( ).
A. B. C.AB=BC D.
二、填空题
5.如图,已知,垂足为,,垂足为,,,则=___________.
第5题 第6题
6.如图,已知,,,经分析 .此时有 .
7.如图所示,AB,CD相交于O,且AO=OB,观察图形,图中已具备的另一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联想到SAS,只需补充条件________,则有△AOC≌△________.
8.如图所示,有一块三角形镜子,小明不小心破裂成1、2两块,现需配成同样大小的一块.为了方便起见,需带上________块,其理由是__________.
第7题 第8题
三、解答题
9.如图,已知在中,,.
求证:,.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90 6.△ADF≌△BCE,E
7.∠AOC=∠BOD,OC=OD,BOD 8.1,根据SAS可以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9.在△ABD和△ACD中
∴△ABD≌△ACD
∴∠ADB=∠ADC,BD=CD
∴,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学习目标
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理解满足边边角两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学习重点: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学习难点: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SSS”的内容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
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结论:两边和 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 ”)
例2,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思考:“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9练习1
教材P39练习2
四、课堂小结
1. 这节课在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 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有哪些?
五、当堂清
1.如图所示,BD、AC相交于点O,若OA = OD,用“SAS”说明△AOB≌△DOC,还需要的条件是 ( )
A.AB = CD B.OB = OC
C.∠A =∠D D.∠AOB = ∠DOC
2.如图所示,D是BC的中点,AD⊥BC,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BD≌△ACD B.∠B =∠C
C.AD是△ABC的高 D.△ABC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3.如图,AB = CD,要使△ABD≌△ACD,应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添加一个条件即可)
4.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PC = PD,∠1 =∠2,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所添加的条件为____________,你得到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OA = OB,OC = OD,∠O = 60°,∠C = 25°,则∠BED = ________.
6.已知:如图,AB∥CD,AB = CD.求证:△ABD≌△CDB

参考答案:1.B 2. D 3.∠ABC=∠DCB 4.AC=BD, △ACP≌△BDP
5. 25° 6.略
六、学习反思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
2.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重点
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SSS”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多媒体出示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
教帅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获得结果.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出示例2,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
(若学生不能顺利得到证明思路,教师也可作如下分析:
要想证AB=DE,
只需证△ABC≌△DEC
△ABC与△DEC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要……)
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通过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推理论证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证明书写.
再次探究,释解疑惑
出示思考:
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让学生思考、交流、探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也释解心中的疑惑.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9页,练习1、2.
教给学生寻找全等条件的方法,完善学生全等的证明书写.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通过课堂小结,归纳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形成解题经验.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
课件17张PPT。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旧知回顾判断三角形 全等的方法:1.定义(重合)法;2.SSS;3.ASA;4.AAS.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
再画一个△A/B/C/,使A/B/=AB,
∠A/ =∠A,A/C/ =AC。把画好
的△A/B/C/剪下,放到△ABC上,
它们全等吗?探究1已知:任意 △ ABC,画一个△ A/B/C/,
使A/B/=AB, ∠A/ =∠A, A/C/=AC:画法:1、画∠DA/ E=∠A ;2、在射线A/ D上截取A/B/=AB,在射线
A/ E上截取A/C/=AC;3、连结B/C/。 △A/B/C/就是所要画的三角形。问:通过实验可以发现什么事实? 探究反映的规律是: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能完全全等
探究反映的规律是: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能完全全等
用符号语言表达为:在△ABC与△DEF中AB=DE
∠B=∠E
BC=EF∴△ABC≌△DEF(SAS)问:如图△ABC和△ DEF 中,
AB=DE=3 ㎝,∠ B=∠ E=300 , BC=EF=5 ㎝
则它们完全重合?即△ABC≌△ DEF ?问:如图△ABC和△ DEF 中,
AB=DE=3 ㎝,∠ B=∠ E= 300 , BC=EF=5 ㎝
则它们完全重合?即△ABC≌△ DEF ?练一练分别找出各题中的全等三角形40° DEF(1)(2)△ABC≌△EFD 根据“SAS”△ADC≌△CBA 根据“SAS”例1:已知:如图, AB=CB ,∠ ABD= ∠ CBD
△ ABD 和△ CBD 全等吗?
ABCD 现在例1的已知条件不改变,而问题改变成:
问AD=CD,BD平分∠ADC吗? 已知:如图, AB=CB ,∠ ABD= ∠ CBD 。
求证:AD=CD, BD 平分∠ ADC练习 (2) 已知:AD=CD, BD 平分∠ ADC 。
问∠A=∠ C 吗?试证明 因铺设电线的需要,要在池塘两侧A、B处各埋设一根电线杆(如图),因无法直接量出A、B两点的距离,现有一足够的米尺。请你设计一种方案,粗略测出A、B两杆之间的距离。。AB例题讲解 小明的设计方案:先在池塘旁取一个能直接到达A和B处的点C,连结AC并延长至D点,使AC=DC,连结BC并延长至E点,使BC=EC,连结ED,用米尺测出DE的长,这个长度就等于A,B两点的距离。请你说明理由。ABCDE练一练 以2.5cm,3.5cm为三角形的两边,长度为2.5cm的边所对的角为40° ,情况又怎样?动手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ABCDEF2.5cm3.5cm40°40°3.5cm2.5cm结论: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l.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是证明 线段 或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思路如下:
⑴观察要证的线段和角在哪两个可能全等三角形之中.
⑵分析要证全等的这两个三角形,已知什么条件,还缺什么条件.
⑶设法证出所缺的条件.
2.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⑴根据实际抽象出几何图形.
⑶结合图形和题意写出已知,求证.
⑷经过分析,找出证明途径.
⑸写出证明过程. 作 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