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19:3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庆市第十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心态弥漫于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是社会中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共有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总和。社会心态将社会性现实内化为知识并通过社群沟通与传播,形成共识性理解,并通过符号沟通、情绪感染、社会影响,不断建构出或真实或虚拟的共同认可的心境状态。当前,影响社会心态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心态形塑的基核。社会心态是心境状态,往往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在群体情绪中蕴含着强大的内在诉求。我国十几亿人稳定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后,对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主、法治、安全、生态等方方面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是当前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也是关键问题和社会现实。改进民生,增进福祉,使民生得到有力保障,使社会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社会心态才能更加理性平和、自尊自信。
其二,网络治理是社会心态清朗的关键。网络是社会风险放大的助力器,以其脱域性和匿名性,成为负面社会心态的发泄地和宣泄场,也是各种负面表达的创作地和传播域。各种热点问题、现代性焦虑、多元价值显现都能迅速暴露于网络,其场域不仅汇集民意,成为民生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有时也被资本带动,成为部分网民情绪的宣泄场。
其三,涵养公民素养是国民心态的基石。公民素养不仅包括公民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包括健康积极的态度情感。公民素养涵盖法治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方方面面。良好的公民素养是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基石,也是可持续发展之根和文明传承之魂。
(摘编自管健《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趋势及影响因素》)
材料二:
《咬文嚼字》公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烟火气”“拿捏”“雪糕刺客”等。2022年度流行语总体呈现出典雅、简洁、创新性强等特点。流行语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现象。
2022年度流行语基于群体认同和广泛传播,映射了这段时间的宏观社会心态。第一,体现了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反映了对社会事务的关注与思考。第二,体现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第三,反映了人们处于生活压力和社会焦虑中的生活心态以及主体意识的增强。第四,适应了求新求异的大众表达诉求,体现了个性化和先锋意识。第五,体现了自我不同于他人的鲜明身份建构和群体身份认同。第六,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语言碰撞与交融。第七,体现了在亚文化的影响下,青年群体以戏谑、搞笑的“泛娱乐化”的方式表达自身对现实困难的无奈、对精英文化的讽刺以及对权威的挑战。
2022年度流行语中的“踔厉奋发”等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前途、社会事务的关注与参与,表达了正面、积极的社会心态;而“XX刺客”“嘴替”等个性色彩鲜明的网络流行语则体现了社会的开放接纳心态;人们对“栓Q”“PUA”等带有外来词汇特点的流行语接受度变得越来越高,也是开放接纳心态的一种体现……总之,诸如此类的流行语不仅有益于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也有益于个体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对于引领积极的社会风尚有着正面影响。
而“服了你个老六”等带有吐槽文化特点的流行语,虽然使网民的社会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但这种负面的社会心态也不同程度体现出消极怠世的人生态度,其反叛式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某种抵触,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对青年群体的个体社会化有着负面影响。
(摘编自盛若菁《2022年度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1.(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心态是各种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总和,是大部分社会成员所共享共有的。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是当前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也是关键问题和社会现实。
C.只要涵养良好的法治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就能培育积极的国民心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带有吐槽文化特点的流行语,宣泄和释放了网民的社会情绪,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消极怠世的人生态度。
2.(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心态通常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关注民生,改进民生,社会心态才能更加理性平和。
B.因为网络具有脱域性和匿名性,成为负面社会心态的发泄地和各种负面表达的创作地。
C.在亚文化的影响下,青年群体以戏谑、搞笑的方式挑战权威,表达对精英文化的讽刺。
D.社会的开放接纳心态就体现在对“栓Q”“PUA”等带有外来词汇特点的流行语接受度变高上。
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网络治理是社会心态清朗的关键”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语文老师批评很多同学作文时用语不规范,频繁使用数字如“9494”“凡尔赛”“服了你个老六”等网络词语。
B.疫情发生以来,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舆情汹汹,专家被叫作“砖家”,“媒体”被叫作“霉体”。
C.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青年人一边在朋友圈、微博发文表示要“躺平”“摆烂”,一边在工作中“打鸡血”“内卷”。
D.年轻人网络关注度较高的是“三距一房”问题,其中“三距”指的是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流动机会差距。
4.(4分)两则材料都涉及“社会心态”,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4分)“烟火气”源自古汉语,原指“烧煮食物的气味”;2022年底疫情放开后,人们将“烟火气”引申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气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烟火气”成为年度流行语的原因。
二、文学类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然而那“命运”的大蒜头这次竟不灵验。老通宝家的蚕非常好!虽然头眠二眠的时候连天阴雨,气候是比“清明”边似乎还要冷一点,可是那些“宝宝”都很强健。
村里别人家的“宝宝”也都不差。紧张的快乐弥漫了全村庄,似那小溪里淙淙的流水,也像是朗朗的笑声了。只有荷花家是例外。她们家看了一张“布子①”,可是“出火②”只称得二十斤;“大眠”快边,人们还看见那不声不响晦气色的丈夫根生倾弃了三“蚕箪③”在那小溪里。
这一件事,使得全村的妇人对于荷花家特别“戒严”。她们特地避路,不从荷花的门前走,远远地看见了荷花或是她那不声不响丈夫的影儿就赶快躲开;这些幸运的人儿惟恐看了荷花他们一眼或是交谈半句话就传染了晦气来!
老通宝严禁他的小儿子多多头跟荷花说话。“你再跟那东西多嘴,我就告你忤逆!”老通宝站在廊檐外高声大气喊,故意要叫荷花他们听得。
小宝也受到严厉的嘱咐,不许跑到荷花家的门前,不许和他们说话。
……
阿多像一个聋子似的不理睬老头子那早早夜夜的唠叨,他心里却在暗笑。全家就只有他不大相信那些鬼禁忌。可是他也没有跟荷花说话,他忙都忙不过来。
“大眠”捉了毛三百斤,老通宝全家连十二岁的小宝也在内,都是两日两夜没有合眼。蚕是少见的好,活了六十岁的老通宝记得只有两次是同样的,一次就是他成家的那年,又一次是阿四出世那一年。“大眠”以后的“宝宝”第一天就吃了七担叶,个个是生青滚壮,然而老通宝全家都瘦了一圈,失眠的眼睛上充满了红丝。
谁也料得到这些“宝宝”上山前还得吃多少叶。老通宝和儿子阿四商量了:“陈大少爷借不出,还是再求财发的东家罢?”
“地头上还有十担叶,够一天。”阿四回答,他委实是支撑不住了,他的一双眼皮像有几百斤重,只想合下来。老通宝却不耐烦了,怒声喝道:“说什么梦话!刚吃了两天老蚕呢。明天不算,还得吃三天,还要三十担叶,三十担!”
阿多咬住了嘴唇暗笑。虽然在这半个月来也是半饱而且少睡,也瘦了许多了,他的精神可还是很饱满。老通宝那种忧愁,他是永远没有的。他永不相信靠一次蚕花好或是田里熟,他们就可以还清了债再有自己的田;他知道单靠勤俭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但是他仍旧很高兴地工作着,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快活。
第二天早上,老通宝就到镇里去想法借钱来买叶。临走前,他和四大娘商量好,决定把他家那块出产十五担叶的桑地去抵押。这是他家最后的产业。
叶又买来了三十担。第一批的十担发来时,那些壮健的“宝宝”已经饿了半点钟了。
“宝宝”们尖出了小嘴巴,向左向右乱晃,四大娘看得心酸。叶铺了上去,立刻蚕房里充满着萨萨萨的响声,人们说话也不大听得清。不多一会儿,那些“团匾③”里立刻又全见白了,于是又铺上厚厚的一层叶。人们单是“上叶”也就忙得透不过气来。但这是最后五分钟了。再得两天,“宝宝”可以上山。人们把剩余的精力榨出来拼死命干。
阿多虽然接连三日三夜没有睡,却还不见怎么倦。那一夜,就由他一个人在“蚕房”里守那上半夜,好让老通宝以及阿四夫妇都去歇一歇。那是个好月夜,稍稍有点冷。蚕房里爇了一个小小的火。阿多守到二更过,上了第二次的叶,就蹲在那个“火”旁边听那些“宝宝”萨萨萨地吃叶。渐渐儿他的眼皮合上了。恍惚听得有门响,阿多的眼皮一跳,睁开眼来看了看,就又合上了。他耳朵里还听得萨萨萨的声音和屑索屑索的怪声。猛然一个踉跄,他的头在自己膝头上磕了一下,他惊醒过来,恰就听得蚕房的芦帘拍叉一声响,似乎还看见有人影一闪。阿多立刻跳起来,到外面一看,门是开着,月光下稻场上有一个人正走向溪边去。阿多飞也似跳出去,还没看清那人是谁,已经把那人抓过来摔在地下。他断定了这是一个贼。
“多多头!打死我也不怨你,只求你不要说出来!”
是荷花的声音,阿多听真了时不禁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月光下他又看见那扁得作怪的白脸儿上一对细圆的眼睛定定地看住了他。可是恐怖的意思那眼睛里也没有。阿多哼了一声,就问道:
“你偷什么?”
“我偷你们的宝宝!”
“放到哪里去了?”
“我扔到溪里去了!”
阿多现在也变了脸色。他这才知道这女人的恶意是要冲克他家的“宝宝”。
“你真心毒呀!我们家和你们可没有冤仇!”
“没有么?有的,有的!我家自管蚕花不好,可并没害了谁,你们都是好的!你们怎么把我当作白老虎,远远地望见我就别转了脸?你们不把我当人看待!”
那妇人说着就爬了起来,脸上的神气比什么都可怕。阿多瞅着那妇人好半晌,这才说道:
“我不打你,走你的罢!”
阿多头也不回的跑回家去,仍在“蚕房”里守着。他完全没有睡意了。他看那些“宝宝”,都是好好的。他并没想到荷花可恨或可怜,然而他不能忘记荷花那一番话;他觉到人和人中间有什么地方是永远弄不对的,可是他不能够明白想出来是什么地方,或是为什么。再过一会儿,他就什么都忘记了。“宝宝”身强健的,像有魔法似的吃了又吃,永远不会饱!
1932年11月1日
【注】①“布子”指蚕纸。承接蚕蛾产卵以留蚕种的纸。②“出火”也是方言,是指“二眠”以后的“三眠”;因为“眠”时特别短,所以叫“出火”。③老通宝乡里称那圆桌面那样大、极像一个盘的竹器为“团匾”;又一种略小而底部编成六角形网状的,称为“箪”,方言读如“踏”;蚕初收蚁时,在“箪”中养育,呼为“蚕箪”,那是糊了纸的;这种纸通称“糊箪纸”。
6.(3分)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表现了老通宝与阿多之间性格冲突,老通宝严禁阿多跟荷花说话,甚至恐吓说要告他“忤逆”,但阿多不理睬,心里还暗笑,性格冲突背后是观念的不同。
B.老通宝和儿子阿四关于桑叶的对话,表明了当年春蚕的丰收,为下文老通宝用最后的产业-“出产十五担叶的桑地”抵押买叶做了铺垫,可见他没有考虑到风险。
C.在蚕事“决战”时刻,老通宝要把他家最后的一点产业拿出去抵押借债时,却是“事先和四大娘商量好的”。这表明老通宝虽然固执,但对儿媳还是比较尊重的。
D.小说表现了老通宝一班人与荷花之间的纠纷,都说荷花是“白虎星”,避之唯恐不及;而荷花则看到“我家自管蚕花不好”“你们都是好的”后不甘心而进行报复。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老通宝家蚕“宝宝”都很强健,又说村里别人家的“宝宝”也都不差,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荷花家的蚕“宝宝”,这也为后文荷花的做法埋下伏笔。
B.细致的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是小说的一大亮点。比如老通宝由眼前“蚕是少见的好”的景象,想起了以前两次同样的情况,强烈地暗示出他的希望与期待。
C.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农村为背景,通过展示当地的养蚕环境来描绘老通宝一家为夺取蚕事丰收而竭尽心力地奋斗,最终却因为荷花的出现而养蚕失败。
D.小说以春蚕丰收为主线,结构上紧紧扣住蚕事活动中各种事件及其矛盾冲突来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情节发展脉络分明,起伏多变,扣人心弦。
8.(6分)请结合全文,分析阿多的形象。
9.(6分)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10.(3分)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的“坚”和“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大”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和“而受气于阴阳”两句都是被动句。
C.“剖之以为瓢”“何不虑以为大樽”“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中的“以为”意义相同。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不辩牛马”和“河伯始旋其面目”中都有通假字。
11.(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D.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12.(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石”也可以是官俸的计量单位,如白居易《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B.河,指黄河。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皆指“黄河”。
C.野语,俚语或俗语,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通俗简练而形象化。如《庄子·刻意》“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D.曲士,与“直士”相对,指富有出色才华或具备为官能力却隐居于乡曲的人,许由、陶渊明、严光等都是著名的曲士。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14.(3分)两篇选文都涉及到了“小大之辩”,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四、名句默写(共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离骚》具有节制的特点时,也对《诗经》中的作品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过秦论》中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用来愚化民众的手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战国策》中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也告诫统治者治政不能轻视小节,且要节制欲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 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6.(3分)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描绘了榆荚被雨打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二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和神态,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少有的婉约之作。
17.(6分)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词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六、语用综合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文气氤氲的大观园是《红楼梦》人物生活及赋诗作画之地。她们在此结社吟诗、弹琴下棋、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给这些天真烂漫的儿女们抹上了一层诗的色彩,也给她们的性格涂上了一层诗的气质。这种气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如( ① )在平时似乎是个病恹恹、行动恼人、小心眼的姑娘,可是在大观园里作诗时,是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不仅宽厚从容、豁达开朗,而且,在赞美湘云的诗写得好时,“又叫好,又跺足”,____________。当大家都在____________时,她或弄梧桐,或和人说笑,然后“提笔____________,掷与众人”,她是那样的俊迈、潇洒,一派才子的风采!黛玉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她摆脱了“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现实世界,她是大观园中唯一的沉醉到艺术创作中,只有在那里,她才可以获得精神的满足;只有沉浸到精神世界之中,才可以找到光明的必须在诗中寻找人生乐趣的女儿。难怪刘姥姥进( ② ),见到“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垒着满满的书”,要说:“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括号①处的人物是____________,文中括号②处的环境是____________。
20.(4分)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对联:
不遑将母儿心碎
非敢忘家国难深
作者简历:
景嘉谟(1901—1961),字懋猷,三台新德乡人,历任国民军廿军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八年抗战期间,他先后参加“淞沪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战役。1942年,他母七十大寿,他因“长沙会战”而未能返家,深感愧疚。会战结束,部队休整,他始返乡设宴,为母贺寿,在与母亲的合影照片题有此联及“母亲大人七十晋一”之语。
21.(3分)下面对寿联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联中“不遑”和《采薇》中“不遑启处”中的“不遑”含义一样。
B.上联中“将母”的“将”和《窦娥冤》中“我将这婆侍养”中“将”的含义一样。
C.对联朗读时应该这样停顿:不遑/将母/儿心/碎,非敢/忘家/国难/深。
D.对联表达了对母亲和家的深情,更表达了国难当头的大义。
22.(6分)蔺相如、苏武、景嘉谟,他们都把国放在家前,践行着大义。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他们的情感,使用排比和比喻手法,80字左右。
七、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念(节选)
罗洛
信念是一株树
一株坚强的高山柏
在险峻的群峰中
高山柏站在崖层上
长年不息的风
像无数发怒的雄狮
向它奔袭而来
高山柏站立着
不弯腰,不屈膝
它的带着绿叶的树梢
向上扬起
在它头上
是祖国的蓝天
在它脚下
是祖国的崖层
它的根牢牢地
扎在崖层深处
众所周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但仍有人认为,个人力量太单薄,普通人梦想成真太难了。请结合上面诗歌的内涵,写一篇文章来辩驳这种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C 2.D 3.B 4.材料一侧重分析社会心态的内涵和影响社会心态的因素;材料二侧重分析年度流行语映射的宏观社会心态的体现及不同特点的流行语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5.①适应了求新求异的大众表达诉求,体现了个性化和先锋意识。词语原本在汉语中早已存在,经引申有新义,适时满足了彰显个性和先锋的心理诉求。
②体现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疫情放开,人们期盼着恢复到热闹生活的状态,由此将美好愿望寄托于赋予新义的“烟火气”。
③体现了当前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改善民生是社会心态形塑的基核,“烟火气”契合人们对生活的更高要求的社会心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只要……就……”错误,关系不当,根据原文“公民素养涵盖……也是可持续发展之根和文明传承之魂”可知,并无此条件关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社会的开放接纳心态就体现在……”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人们对‘栓Q’‘PUA’等带有外来词汇特点的流行语接受度变得越来越高,也是开放接纳心态的一种体现”,社会的开放接纳心态不只体现于此,还体现在个性色彩鲜明的网络流行语方面,对外来词汇特点的接受度变高,只是其中的一种体现。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网络治理是社会心态清朗的关键”指的是网络因为其脱域性和匿名性,成为负面社会心态的发泄场,社会心态清朗的关键是进行网络治理。
A.语文老师批评的是学生不规范作文、使用网络用语的问题,不符合题意;
B.指出疫情以来的虚假信息、网络舆情使专家、媒体失去了社会公信力,亟需网络治理,符合题意;
C.表现了青年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一边在网络上宣泄情绪,一边又在现实生活中暗暗努力,不符合题意;
D.体现了青年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民生诉求,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由原文“社会心态……是社会中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共有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当前,影响社会心态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心态形塑的基核。……其二,网络治理是社会心态清朗的关键。……其三,涵养公民素养是国民心态的基石”可知,材料一侧重分析社会心态的内涵和影响社会心态的因素;
由材料二第二段“2022年度流行语基于群体认同和广泛传播,映射了这段时间的宏观社会心态。第一,体现了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反映了对社会事务的关注与思考。第二,……第七,体现了在亚文化的影响下,……”、第三段“总之,诸如此类的流行语不仅有益于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对于引领积极的社会风尚有着正面影响”和第四段“但这种负面的社会心态也不同程度体现出消极怠世的人生态度,……对青年群体的个体社会化有着负面影响”可知,材料二第二段侧重分析年度流行语映射的宏观社会心态的体现,第三、四段侧重分析不同特点的流行语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二“《咬文嚼字》公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为:……“烟火气”等。……流行语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现象”可知,要分析“烟火气”成为年度流行语的原因,可以从其映射的宏观社会心态中去寻找答案。
由材料二“2022年度流行语基于群体认同和广泛传播,映射了这段时间的宏观社会心态。……第四,适应了求新求异的大众表达诉求,体现了个性化和先锋意识”,词语原本在汉语中早已存在,经引申有新义,适时满足了彰显个性和先锋的心理诉求。所以,“烟火气”成为年度流行语,是因为其适应了求新求异的大众表达诉求,体现了个性化和先锋意识。
由材料二“2022年度流行语基于群体认同和广泛传播,映射了这段时间的宏观社会心态。……第二,体现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可知,疫情放开,人们期盼着恢复到热闹生活的状态,由此将美好愿望寄托于赋予新义的“烟火气”。所以,“烟火气”成为年度流行语,是因为其体现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
由材料一“当前,影响社会心态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心态形塑的基核”可知,改善民生是社会心态形塑的基核,“烟火气”契合人们对生活的更高要求的社会心态。所以,“烟火气”成为年度流行语,是因为其体现了当前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
6.D 7.C 8.阿多是旧中国逐渐觉醒了的新一代农民的典型。
①他从父亲的身上继承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能干的品性。②他爽朗、乐观,敢于反抗,善于思索。如他从不相信贫苦农民仅仅依靠勤劳就能改变自己受苦受难的命运。③他也没有父亲老通宝那些迷信保守思想,他不相信蚕忙时节的那些鬼禁忌,也不相信村里人说的荷花是“白虎星”的说法。④他富有同情心,有朴实的平等思想。他对荷花这位出身低贱而受人歧视的女人,不仅予以同情,而且予以保护。 9.①看到蚕非常好,“宝宝”都很强健,心里充满了紧张的快乐。(快乐)②严禁阿多跟荷花说话,担心传染了晦气。(担心)③看到蚕是少见的好,心里充满了期待。(期待)④跟阿四商量买桑叶,非常焦急。(焦急)⑤和四大娘商量借钱来买叶,下定了决心。(下定决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荷花则看到‘我家自管蚕花不好’‘你们都是好的’后不甘心而进行报复”错,从文中“可并没害了谁”“你们怎么把我当作白老虎,远远地望见我就别转了脸?你们不把我当人看待!”可以看出,荷花并不是因为自己蚕花不好,别人的都是好的而报复,而是认为大家不把她当人看待,是莫大的羞辱,她因不甘心被歧视而进行报复。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通过展示当地的养蚕环境来描绘老通宝一家为夺取蚕事丰收而竭尽心力地奋斗”错误,小说虽然对当地风俗有所介绍,但并不是以之来描绘老通宝一家的奋斗;“最终却因为荷花的出现而养蚕失败”错误,小说最后写到“‘宝宝’身强健的,像有魔法似的吃了又吃,永远不会饱”,这些蚕“宝宝”并没有因为荷花的出现而受到影响。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阿多是旧中国逐渐觉醒了的新一代农民的典型。
由“他忙都忙不过来”“虽然在这半个月来也是半饱而且少睡,也瘦了许多了,他的精神可还是很饱满”“阿多虽然接连三日三夜没有睡,却还不见怎么倦。那一夜,就由他一个人在‘蚕房’里守那上半夜,好让老通宝以及阿四夫妇都去歇一歇”可知,他从父亲的身上继承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能干的品性。
由“阿多咬住了嘴唇暗笑……老通宝那种忧愁,他是永远没有的。他永不相信靠一次蚕花好或是田里熟,他们就可以还清了债再有自己的田;他知道单靠勤俭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但是他仍旧很高兴地工作着,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快活”可知,他爽朗、乐观,敢于反抗,善于思索。如他从不相信贫苦农民仅仅依靠勤劳就能改变自己受苦受难的命运。
由“老通宝严禁他的小儿子多多头跟荷花说话……阿多像一个聋子似的不理睬老头子那早早夜夜的唠叨,他心里却在暗笑。全家就只有他不大相信那些鬼禁忌”可知,他也没有父亲老通宝那些迷信保守思想,他不相信蚕忙时节的那些鬼禁忌,也不相信村里人说的荷花是“白虎星”的说法。
由“‘我不打你,走你的罢!’阿多头也不回的跑回家去……他并没想到荷花可恨或可怜,然而他不能忘记荷花那一番话;他觉到人和人中间有什么地方是永远弄不对的,可是他不能够明白想出来是什么地方,或是为什么”可知,他富有同情心,有朴实的平等思想。他对荷花这位出身低贱而受人歧视的女人,不仅予以同情,而且予以保护。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并概括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由“老通宝家的蚕非常好!虽然头眠二眠的时候连天阴雨,气候是比‘清明’边似乎还要冷一点,可是那些‘宝宝’都很强健”“紧张的快乐弥漫了全村庄”可知,看到蚕非常好,“宝宝”都很强健,心里充满了紧张的快乐。
由“老通宝严禁他的小儿子多多头跟荷花说话。‘你再跟那东西多嘴,我就告你忤逆!’老通宝站在廊檐外高声大气喊,故意要叫荷花他们听得。小宝也受到严厉的嘱咐,不许跑到荷花家的门前,不许和他们说话”可知,严禁阿多跟荷花说话,担心传染了晦气。
由“蚕是少见的好,活了六十岁的老通宝记得只有两次是同样的,一次就是他成家的那年,又一次是阿四出世那一年”可知,看到蚕是少见的好,心里充满了期待。
由“老通宝和儿子阿四商量了:‘陈大少爷借不出,还是再求财发的东家罢?’……老通宝却不耐烦了,怒声喝道:‘说什么梦话!刚吃了两天老蚕呢。明天不算,还得吃三天,还要三十担叶,三十担!’”可知,跟阿四商量买桑叶,非常焦急。
由“第二天早上,老通宝就到镇里去想法借钱来买叶。临走前,他和四大娘商量好,决定把他家那块出产十五担叶的桑地去抵押。这是他家最后的产业”可知,和四大娘商量借钱来买叶,下定了决心。
10.A 11.C 12.D 13.(1)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不过得到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2)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起初我还不相信。 14.甲文重在论述: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乙文重在论述:大和小是相对存在的,要承认自己时空的相对渺小和认识的相对局限。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坚固的程度;“大”,大的东西。句意: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
B.错误。“而受气于阴阳”不是被动句式,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于阴阳受气”。句意: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
C.错误。“剖之以为瓢”“何不虑以为大樽”中的“以为”作“把……当作”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中的“以为”作“认为”解。句意:把它剖开做瓢。/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D.错误。“河伯始旋其面目”中没有通假字。“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龟”,同“皲”,皮肤冻裂。“不辩牛马”中“辩”,通“辨”,分辨。句意: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这个时候河伯转变了原来欣然自得的表情。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河伯欣然自喜”中“欣然自喜”作谓语,句意完整,在后面断开,排除BD。
“东面而视”中“东面”是指面向东边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D.“指富有出色才华或具备为官能力却隐居于乡曲的人,许由、陶渊明、严光等都是著名的曲士”错误。“曲士”比喻孤陋寡闻的人。与“直士”相对,文中将其与“井蛙”“夏虫”并列,可见带有贬义。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洴澼絖”,在河水里漂洗丝絮;“鬻”,卖;“与”,给,这里是卖给的意思。
(2)“闻”,听说;“少”,意动用法,认为……少;“轻”,意动用法,认为……不值得看重,也可翻译为轻视。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可知甲文重在论述: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结合“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可知乙文重在论述:大和小是相对存在的,要承认自己时空的相对渺小和认识的相对局限。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
15.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淫”“诽”“焚”“溺”等。
16.D 17.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被贬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中的“愁”直接抒情;下片“水光”“山色”属于写景。“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18.神采飞扬 冥思苦想 一挥而就 19. 林黛玉 潇湘馆 20.她是大观园中唯一的必须在诗中寻找人生乐趣的女儿;她必须沉醉到艺术创作中,只有在那里,她才可以获得精神的满足;她只有沉浸到精神世界之中,才可以找到光明。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前文“在赞美湘云的诗写得好时,‘又叫好,又跺足’”,此处是描绘林黛玉兴奋异常的表现,可以用“神采飞扬”。“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第二空,结合语境,此处是形容大家认真思索的样子,可以用“冥思苦想”。“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深入地思索;形容动脑筋,反复的思考。
第三空,结合语境,此处是表现林黛玉非常聪慧,才思敏捷,可以用“一挥而就”。“一挥而就”:指才思敏捷,写字、作文或画画速度很快,多含褒义。
19.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结合“病恹恹、行动恼人、小心眼的姑娘”可知,此人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林黛玉居住在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要提取原句的主干“她是大观园中唯一的沉醉到艺术创作中的女儿”或“她是大观园中唯一的必须在诗中寻找人生乐趣的女儿”;然后,再结合内容表达将其他定语部分单独成句,进行排序即可。
21.B 22.示例:
心念国,隐忍退让而不悔;心念国,荣华富贵而不受;心念国,家母寿辰而不返。他们,以国为先,践行大义。他们不只是那历史长河耀眼的明星,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丰碑!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对联的能力。
A.“不遑”,没有闲暇。句意: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
B.“含义一样”错。“将”,养,动词/把,介词。句意:养母/我把这婆婆侍养尽孝。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这是一道抒情类题目。
材料给我们设定了所写对象,是“蔺相如、苏武、景嘉谟”,而且他们都把国放在家前,践行着大义的历史人物。
本题要求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他们的情感。首先,所写内容是要体现他们把国放在家前,践行着大义的特点,可围绕此特点概述他们自身的事迹,要抓住其经历的比较出名的大事,评价人物的品行或精神用语要准确恰当;其次,所写内容要使用排比和比喻手法,排比必须在三句以上,比喻中本体喻体间要有突出的相似点,表达时语言要有文采,语意要通顺连贯;最后,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23.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这首现代诗分为三节,运用比喻手法,把信念比喻成一株坚强的高山柏。它虽历经磨难,但不弯腰、不屈膝,因为它头上是祖国的蓝天,扎根在祖国的崖层。这首诗告诉我们,人要有坚强的信念,经受严峻考验,信念才会更坚定;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信念才会不动摇。
写作提示考生应扣住诗歌中信念须“经受严峻考验”“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两个层面写作。而对于写作任务中提出的,批驳部分人不再相信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力量,认为梦想难以实现这一要求。具体写作中,可以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地予以批驳,也可以先论述当今时代信仰缺失,尤其是青少年,急需梦想的阳光照亮人生之路;从而间接说明人们的这一观点站不住脚。接着,可以写梦想对青年成长的意义,如“五四”青年,革命者,抗美援朝战士,正是因为人生有信仰有梦想,生命才爆发出巨大的能力。然后再将论点进一步升华,从个人梦想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分析信仰需要“经受严峻考验”,如焦裕禄、南仁东、孟晚舟等,分析经历风雨的信仰才能真正深入骨髓,成为血肉的一部分;再论述信念“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可以写钱学森、袁隆平等,论述信仰只有扎根祖国的沃土才能正在成长;最后论述青年当有怎样的信仰,如何让信仰指引成长。
立意:
1. 信念助力人生之路。
2. 人生为长征,信念为旗帜。
3.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
4. 把信仰的种子埋进内心深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