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菖县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高柄杯一类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这约占整个遗址出土文物总数的45%。由此推断,当时该地
A.制陶技术得到普及
C.阶级对立日益明显
B.私有制度已经出现
D.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2.上古时期,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暂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者称为“祝史”。周朝时期,祝史或随分封远赴列国,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这表明,周朝“祝史”
A.巩固了分封制度
C.有助于文化传播
B.导致了王室衰微
D.推动了经济发展
3.公元前546年,宋国倡议“兵”,十四国会盟于宋都商丘,规定“晋、楚之从,交相见也”。晋、楚达成协议后,双方四十年没有发生冲突。弥兵会盟
A.有助于中原地区稳定
C.根植于宗法制的传统
B.确立了宋的霸主地位
D.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
4.秦汉时期,文书中常见“郡守主”“县主”“乡主”“主吏”等称谓,用以强调其“主要责任人”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亦是律令追责的主要对象,官吏称“主”反映当时
A.等级制度森严
B.行政职责分明
D.基层治理严苛
5.“傅”是汉代中央在诸侯国设置的官职,表1是西汉时期部分“太傅”设置情况统计。据此可知“太傅”的设置是出于
表1西汉王国太傅表(部分)
时间 太傅名 个人出身或素养 任职国
文景 辕国 儒者 清河
武帝 夏候始晶 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 昌邑
宣帝 庆普 儒生 东平
A.推动儒学传播
B.巩固国家统一
D.强化地方治理
6.汉文帝曾多次下诏减免田租,此举多为史家所称颂。但荀悦在《汉纪》中指出,“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文帝不务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豪强耳”。对荀悦所言理解正确的是,文帝时期
A.减免田租未能实际推行
C.黄老思想阻碍社会发展
B.地主豪强操纵了税收
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7.魏晋时期,玄学家把老庄“无为”“自然”思想发扬光大,如阮籍、嵇康等认为,无君无臣的“自然”状态才是最美好的。陶渊明的“桃花源”之梦,就是由一群“避秦”者所建成的一个“无君”的美丽家园。据此可知,当时
A.集权体制弱化促进了思想活跃
C.战乱割据阻碍了传统文化交流
B.文学创作汇聚百家之长
D.门阀士族垄断文化资源
8.据考古发现,西安、洛阳一带出土的唐代陶瓷灯具,多为适合胡桌胡椅的矮柄、无柄灯,莲瓣、莲珠、莲花座为其常用纹饰。由此可推知,唐代
A.海上丝路繁荣
C.社会开放包容
B.民营陶瓷业发达
D.中华文化圈形成
9.宋太宗时期,提点刑狱司设立并定期巡视州县,监督审判,详录囚徒。凡地方官吏审判违法,轻者,提点刑狱司可以立即处断;重者,上报皇帝裁决。这一举措留在
A.强化司法公正
C.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机关效率
D.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10.唐代《杂令》规定可“役身折酬”:宋代则不同,太宗至道二年(996)降诏:“凡贫人负富人息钱无以偿,没入男女为奴婢者,限诏到并令检勘,还其父母,敢隐匿者治罪。”这一变化
A.体现了律令的伦理化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B.推动了社会公平
D.激化了社会矛盾
11.下图是1953年在泉州发现的一处墓碑的残碑。经学者考证,部分碑文为:“······至于大德三年(1299年)内,悬带金字海青牌面(元朝颁发给使者的凭证),奉使火鲁设思田地(伊利汗国)勾当,蒙哈赞(伊利汗国君主)大王特赐七宝货物,呈献朝廷,再蒙旌赏······”据此可知
A.泉州是元朝重要的贸易港口
C.元朝海上丝绸之路非常发达
图1
B.元朝与伊利汗国贸易很频繁
D.元朝与伊利汗国有官方往来
12.明朝政府对京师与地方的驿站信息传递做了严格限定。《大明会典》规定:陕西都司,陆路2650里,计43站,限86日;岷州卫,陆路4100里,计61站,限120日。材料说明当时
A.驿站推动公私信息高效传播
C.传输技术影响信息传播范围
B.官方有意拓展新闻传播途径
D.政府重视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13.清朝统一新疆后,万寿宫作为朝贺大典的专用场所,遍布天山南北。其中乾隆年间修建的均位于将军、都统、参赞大臣等本地军政首脑所驻城内或城郭附近。清政府在新疆修建万寿宫旨在
A.促进民族交融
C.强化政权认同
B.抵御列强侵略
D.提升行政效率
14.清朝前期,西南各省山区和丘陵得到开发。表2为其部分年份的耕地面积(单位:千亩)
表2
省份 顺治18年(1661年) 乾隆18年(1753年)
四川 1188 45957
云南 5211 7543
贵州 1074 2573
据此推知,这些地区
A.劳动效率迅速提高
B.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C.人地矛盾根本解决 D.生产专业化的程度增强
15.塞古一世(约前358~前281)在底格里斯河畔建塞西亚城为都城。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希腊式的市场、剧场与体育馆,以及大量刻有希腊语的钱币、印章、封印。由此见,该城的建立
A.立足于因俗面治的怀柔政策
C.适应了王国领土扩张的需求
B.旨在实现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D.体现亚历山大统治模式的延续
16.11世纪,德意志威塞尔、易北河、奥得河等地的最低地区,意大利的伦巴底等地大片的森林、沼泽地和低湿地被大量开垦为农田。这一现象
A.得益于西欧商业的发展
C.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
B.满足了城市自治需要
D.巩固了封建农奴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8题各8分,19题24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图2 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
图3 唐代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摘编自韩涛《唐代进士群体的时空分布研究》等
材料二
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
图4 两晋南北朝时期郡望郡姓分布图
-摘编自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唐代进士籍贯分布的因素并加以说明。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主粮之一,1551年西班牙人将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带入欧洲。“马铃薯”最早出现在中国何处,学术界存在争议。
观点一:“东南沿海说”
史料1 福建《松溪县志》记载“康熙十八年县府曾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著······菜依树生,据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
史料21903年,美国人威廉在《荷据时期的台湾》一书中提到“1650年到过台湾的荷兰船长斯特儒斯曾在其日记中记载在台湾见过马铃薯。”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
观点二:“北京说”
史料3 明万历年间,《土豆》诗:“榛实(果实)软不及,菰根(植物根茎)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花生),蜀国叶蹲鸱(大芋)。配茗人尤未·.····。”
史料4 明崇祯年间,《酌中志》记载道:“斯时所尚珍味······素蔬······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北京)之山药、土豆,南都(南京)之苔菜······不可胜计也。”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观点所引史料进行辨析,找出观点所引史料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措施。(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罗马法是在古希腊自然法理念的感召下,经千余年的历史筛选而鼎立起来的传统私法文化之源。由于罗马法学家一开始就以自然法为指导,诠释着以市民法和万民法等为代表的法律法规,并亲历种种司法实践,在几个世纪中一贯以往。他们形成传统的诉讼指导、诉讼参与、撰写契据,解答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现实问题,更使他们的解答常常必须被审判者所接受,直接作为判案依据,这大大推动了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加之罗马版图的日益扩大,对外交往日愈频繁,国内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法律的确认和处理已是罗马国家不可替代的必然手段,因此,罗马民间才靠着罗马法学家的活动成了有史以来的“法制帝国”。
-摘编自张蓉蓉等《罗马私法--自然法的法律表达》
材料二 孔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胜残去杀矣。”“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对于如何实现“无讼”,孔子提出的是一套为政以德、为国以礼、为政在人的治理方案,总体上是以德去刑。汉代一些地方行政司法官吏,在社会治理中,综合运用礼教、政教对社会的指引作用及刑罚对犯罪的禁止功能,综合治理,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解决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例如:秦彭“准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东汉刘矩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草。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悉(愤怒)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等。
-摘编自胡仁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儒家化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古罗马与中国古代在社会治理上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不同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社会治理的发展,并作简要评价。(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在探讨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与国家治理成效时,提出了以下观点:
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
汉代政治权力的基础-中层的坚凝。
东汉的缺失-上层与中层的断裂。
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
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
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
-据许倬云《历史分光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简要论述。(要求:论述须涉及两个及以上朝代,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