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陈中实验学校小升初语文试卷(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陈中实验学校小升初语文试卷(有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新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20:2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陈中实验学校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
1.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汉字或拼音。
月亮西斜了,一副(yì xìng lán shān)    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    ,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àn    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干草。夜空里,星子亦如qīng    霜,一粒粒冷艳凄绝。
二、选择与填空
2.请选出下列词语中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  )
A.粘(zhān)贴 湖泊(pō) 劲(jìn) 旅 自怨自艾(ài)
B.露(lòu)脸 稽(qǐ)首 逮(dài)捕 忍俊不禁(jīn)
C.伺(cì)候 提(tí)防 铜臭(chóu) 退避三舍(shě)
D.粗犷(guǎng) 折(shé)木 宁(níng)可 同仇敌忾(qì)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平时训练态度认真,基础扎实,心理素质良好。
B.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你的思想,开启你的智慧,从而影响你的一生。
C.随着“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使西安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D.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4.(2分)根据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人物。
(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2)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3)入木三分    
(4)精忠报国    
5.(3分)将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
(1)   ,清风半夜鸣蝉。
(2)茅檐长扫净无苔,   。
(3)九曲黄河万里沙,   。
6.(2分)结合情境,选择恰当的语句(  )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一代代航天人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勇挑重担,不辜负祖国母亲的培养,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回报社会和人民。“____”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解答题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是一首    (边塞诗 田园诗 山水诗),作者是唐代诗人    。
(2)这首诗前两句描写青海、长云、雪山、   、   等边疆的景物,表现了边塞的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终不还”是写将士对回归家乡没有时日的感伤。    
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极写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    
四、阅读理解
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汉字听写大会》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材料二】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不分场合,滥用网络语言,狼牙山壮士们的牺牲,被他们恶搞为“挂了”;日常生活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错别字层出不穷的现象。一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
(1)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的“汉字危机”包含有    
A.汉字的识字量下降。
B.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
C.汉字的拼读能力下降。
(2)细读材料二,简要概括“汉字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   
②   
③   
(3)下面是一些有错别字的广告语,请你把正确的词语写在相应的表格里。
药品广告 咳不容暖 刻不容缓
           
补品广告 鳖来无恙    
(4)保护汉字,迫在眉睫。作为小学生,你可以为捍卫汉字文化做些什么呢?写一写。
   
9.阅读。
哨卡
吴灏
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里。屋外( ),发出阵阵怵(chù)人的尖啸。雪花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乎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无拦,狂风更加肆虐,刮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疑惑起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niè)嚅(rú)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
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 )。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文中的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   (填号)。
A.狂风怒号
B.波涛汹涌
C.各有所长
D.融为一体
(2)短文中描写将军往哨卡攀登时的艰难很细致,这样写的作用是    
A.说明消卡的环境很恶劣,突出边防战士的艰苦。
B.说明将军具有艰苦卓绝的品质,还具有不听人劝的叛逆精神。
C.突出主要任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D.说明将军好久没有攀登了,所以失去了耐力与技巧。
(3)将军在海拔五千米的哨卡上神情变化的顺序是。
   ——   ——   ——   
(4)文中哪一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陈中实验学校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
1.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汉字或拼音。
月亮西斜了,一副(yì xìng lán shān)  意兴阑珊 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  sī yǎ ,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àn  黯 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干草。夜空里,星子亦如qīng  青 霜,一粒粒冷艳凄绝。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与拼写词语。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意兴阑珊yì xìng lán shān:形容兴致极为低落。
嘶哑sī yǎ: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黯淡àn dàn:阴沉;昏暗。
青霜qīng shuāng:青白色的霜﹔秋霜。
故答案为:
意兴阑珊 sī yǎ 黯 青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二、选择与填空
2.请选出下列词语中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  )
A.粘(zhān)贴 湖泊(pō) 劲(jìn) 旅 自怨自艾(ài)
B.露(lòu)脸 稽(qǐ)首 逮(dài)捕 忍俊不禁(jīn)
C.伺(cì)候 提(tí)防 铜臭(chóu) 退避三舍(shě)
D.粗犷(guǎng) 折(shé)木 宁(níng)可 同仇敌忾(qì)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A.有误,“劲旅”的“劲”应读“jìng”,指强有力的队伍;精锐的军队。“自怨自艾”的“艾”应读“yì”,指惩治。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读“ài”时,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艾蒿”。叶可做药材;叶子晒干制成艾绒,可用于灸疗;茎叶燃烧能驱蚊蝇。
B.正确。
C.有误,“提防”的“提”应读“dī”,指小心防备。读“tí”时,指拎起;垂手拿着(有柄、绳套之类的东西)。“铜臭”的“臭”应读“xiù”,指铜被氧化后散发出的臭味。比喻某些人唯利是图的行径。读“chòu”时,指惹人厌恶的。“退避三舍”的“舍”应读“shè”,指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读“shě”时,指舍弃。
D.有误,“折木”的“折”应读“zhé”,指断;弄断。读“shé”时,指亏损。“宁可”的“宁”应读“nìng”,指连词。读“níng”时,指安宁。“同仇敌忾”的“忾”应读“kài”,指愤恨;愤怒。读“xì”时,指叹息。
故选:B。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3.(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平时训练态度认真,基础扎实,心理素质良好。
B.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你的思想,开启你的智慧,从而影响你的一生。
C.随着“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使西安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D.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答案】B
【分析】考查了修改病句。修改病句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解答】A.错误,前后矛盾,应去掉“能否”。
B.正确。
C.有误,缺少主语,去掉“使”。
D.有误,“是因为”和“缘故”意思重复,应去掉一个。
故选:B。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子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语意重复啰嗦、词序不对、前后矛盾、语意含混或错误、不合逻辑、乱用关联词语。
4.(2分)根据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人物。
(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荆轲。 
(2)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 
(3)入木三分  王羲之。 
(4)精忠报国  岳飞。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词语理解与辨析、知识百科。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解答】(1)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出自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意思是: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相关人物:荆轲。
(2)考查了知识百科。“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赞颂的是杜甫,“诗圣”杜甫曾客居成都浣花溪边草堂,又自号“少陵野老”。
(3)考查了词语理解。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相关人物:王羲之。
(4)考查了词语理解。“精忠报国”出自南宋时期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的典故。用来形容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故答案为:
(1)荆轲;
(2)杜甫;
(3)王羲之;
(4)岳飞。
【点评】学生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对相关内容加强记忆,尤其是诗文中的重要语句。在记忆、背诵的同时,也要理解意思,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5.(3分)将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
(1)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2)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
(3)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诗文默写。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背诵与积累来完成。
【解答】(1)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2)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3)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 其一》。
故答案为:
(1)明月别枝惊鹊;
(2)花木成畦手自栽;
(3)浪淘风簸自天涯。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6.(2分)结合情境,选择恰当的语句(  )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一代代航天人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勇挑重担,不辜负祖国母亲的培养,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回报社会和人民。“____”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答案】D
【分析】考查补充句子。完成这类题,要求我们必须理解所学的古诗、名言警句等的意思,并能结合语境正确使用。
【解答】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B.“侧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仁的开端。
C.“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意思是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你能不能回来呢?这句诗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结合语境,D项符合语境。
故选:D。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三、解答题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是一首  边塞诗 (边塞诗 田园诗 山水诗),作者是唐代诗人  王昌龄 。
(2)这首诗前两句描写青海、长云、雪山、 孤城 、 玉门关 等边疆的景物,表现了边塞的  孤寂、荒凉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终不还”是写将士对回归家乡没有时日的感伤。  × 
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极写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解答】(1)考查了诗歌体裁及作者。《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共七首。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2)考查了诗歌内容。本题考查古诗文阅读。前两句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描写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边疆的景物,表现了边塞的孤寂、荒凉。
(3)考查了诗歌主旨。①“终不还”表现的是边塞将士不打败进犯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故错误。
②“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故正确。
故答案为:
(1)边塞诗 王昌龄;
(2)孤城 玉门关 孤寂、荒凉;
(3)①×②√。
【点评】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四、阅读理解
8.(9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汉字听写大会》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材料二】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不分场合,滥用网络语言,狼牙山壮士们的牺牲,被他们恶搞为“挂了”;日常生活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错别字层出不穷的现象。一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
(1)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的“汉字危机”包含有  B 
A.汉字的识字量下降。
B.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
C.汉字的拼读能力下降。
(2)细读材料二,简要概括“汉字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 电脑和手机的使用让人们“提笔忘字”。 
② 中小学生在写作中滥用网络语言。 
③ 生活中的错别字现象层出不穷,商家为引人注意故意篡改成语。 
(3)下面是一些有错别字的广告语,请你把正确的词语写在相应的表格里。
药品广告 咳不容暖 刻不容缓
 山地车广告   骑乐无穷   其乐无穷 
补品广告 鳖来无恙  别来无恙 
(4)保护汉字,迫在眉睫。作为小学生,你可以为捍卫汉字文化做些什么呢?写一写。
 ①尽量少用电脑和手机打字,坚持用笔书写。②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③规范使用语言,不滥用网络语言。④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错别字,及时提醒他们纠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阅读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引出了“汉字危机”这一问题,材料二介绍了“汉字危机”的主要表现,材料三介绍了书法学习的意义。
【解答】(1)考查了获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可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的“汉字危机”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故选B。
(2)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句子“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可概括出“汉字危机”的第一个表现:电脑和手机的使用让人们“提笔忘字”。由句子“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不分场合滥用网络语言”可概括出“汉字危机”的第二个表现:中小学生在写作中滥用网络语言。由句子“日常生活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错别字层出不穷的现象。一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可概括出“汉字危机”的第三个表现:生活中的错别字现象层出不穷,商家为引人注意故意篡改成语。
(3)考查了错别字。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做某一件事,感到乐在其中。故“骑乐无穷”的“骑”错误。别来无恙:自从离别以来没有任何坏的事情发生。故“鳖来无恙”的“鳖”错误。
(4)考查了开放探究能力。针对材料二提到的三个表现来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可,注意主体是小学生,如:①尽量少用电脑和手机打字,坚持用笔书写。②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③规范使用语言,不滥用网络语言。④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错别字,及时提醒他们纠正。
故答案为:
(1)B;
(2)①电脑和手机的使用让人们“提笔忘字”。
②中小学生在写作中滥用网络语言。
③生活中的错别字现象层出不穷,商家为引人注意故意篡改成语。
(3)山地车广告 骑乐无穷 其乐无穷 别来无恙;
(4)①尽量少用电脑和手机打字,坚持用笔书写。②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③规范使用语言,不滥用网络语言。④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错别字,及时提醒他们纠正。
【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9.阅读。
哨卡
吴灏
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里。屋外( ),发出阵阵怵(chù)人的尖啸。雪花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乎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无拦,狂风更加肆虐,刮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疑惑起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niè)嚅(rú)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
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 )。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文中的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A 、 D (填号)。
A.狂风怒号
B.波涛汹涌
C.各有所长
D.融为一体
(2)短文中描写将军往哨卡攀登时的艰难很细致,这样写的作用是  A 
A.说明消卡的环境很恶劣,突出边防战士的艰苦。
B.说明将军具有艰苦卓绝的品质,还具有不听人劝的叛逆精神。
C.突出主要任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D.说明将军好久没有攀登了,所以失去了耐力与技巧。
(3)将军在海拔五千米的哨卡上神情变化的顺序是。
 疑惑 —— 严厉 —— 惊愕 —— 尊敬 
(4)文中哪一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团长的弟弟,因为他欺霜傲雪、坚守岗位。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哨卡》这篇短文写的是在一个陡峭的雪峰顶上,一位司令和一位团长带领着一群军人顶风冒雪去慰问哨卡里的战士。这位团长为了不让其他战士受苦受累,叫自己的亲弟弟去代替士兵值勤。而他的弟弟忍受着狂风肆虐,没有一句怨言,表现了边防战士任劳任怨、不怕困难的精神。
【解答】(1)考查补充短文内容。A.狂风怒号:指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B.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C.各有所长:指各有各的长处、优点。D.融为一体:指融合为整体。根据词义,结合本文语境,文中的括号处应依次选填序号A、D。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结合题目中给出的选项可知,文中的这段活“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更加肆虐,刮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是描写将军往哨卡攀登时的艰难,写的很细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说明哨卡的环境很恶劣,突出边防战士的艰苦。故选A。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短文,将军在海拔五千米的哨卡上神情变化的顺序,可从文中的“忽然,将军疑惑起来”“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这些内容中寻找出答案,即概括为:疑惑——严厉——惊愕——尊敬。
(4)考查对人物的把握。文中团长的弟弟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通读短文,文中的“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五年”这些内容是描写团长弟弟的句子,从这些内容可知,团长的弟弟欺霜傲雪、坚守岗位。
故答案为:
(1)A D;
(2)A;
(3)疑惑 严厉 惊愕 尊敬;
(4)团长的弟弟,因为他欺霜傲雪、坚守岗位。
【点评】学习理解短文内容,了解短文的主旨,认真阅读短文,抓住短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