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课《论语》十二章 完全解读+考点过关拓展练习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人物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致力于,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全书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文本解读
1.读准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2.文本解读
原文 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 【1】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结合起来。 【2】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表明孔子尽情享受温习知识的乐趣,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为乐,不被人了解也不生气,有君子之风。 第一章:主要讲学习方法、交友乐趣和为人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前505一前436)]姓曾,名参(shēn), 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从此句可以看出在修养方面曾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4】朋友相处应讲究诚信,古已有之,今人更应如此。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 【注释】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5】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而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第三章: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6】 【注释】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6】“温故”和“知新”有怎样的关系 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与升华。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 【注释】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7】“学”与“思”缺一不可。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8】贤哉,回也!” 【注释】 [回]即颜回(前521一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8】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 【注释】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译文】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9】这一章指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0】 【注释】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0】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不会只为自己的吃穿住行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足以让他们乐在其中了。孔子这是在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孔子提倡“安贫乐道”。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1】择【12】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1】这句话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后人常以此句自省或教育别人。 【12】一个“择”字,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这样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第九章:谈学习态度,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3】 【注释】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3】自然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地流,一旦逝去,便不会回来。所以,我们要珍惜现有的一切。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劝人要珍惜时间。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4】 【注释】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4】“志”,就是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他甚至将其与三军之帅相比。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5】 【注释】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5】阐明“仁”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关系,“仁”可以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产生。 第十二章:又提到学习方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讲了“治学”“修身”两大类,治学又分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2.梳理归类:《〈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治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问题引导: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问题引导: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道理: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途径: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
四、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
(二)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 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 今义:学习
2.不亦君子乎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 今义:数词,三
4.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6.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体会)源:学_科__X_X_K]
4.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可以为师矣 成为,做)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懂得
温故而知新 得到
3.乐 不亦乐乎 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以……为乐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成语梳理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4)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5)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五、总结归纳
1.内容主旨
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2.写作特色
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言精练,立意深远,不少成了格言警句,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虽然每一章语录都是寥寥数语,但其中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句式多变,如以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以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shuō)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B.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jù) 学而不思则罔(máng)
C.好之者(hào) 论语(lún) 思而不学则殆(dài)
D.为人谋(wéi) 曾子(zēng) 乐之者(lè)
【答案】C
【详解】考查字音。
A.不亦说乎(shuō)——yuè;
B.逾矩(jù)——jǔ,学而不思则罔(máng)——wǎng;
D.为人谋(wéi)——wèi;故选C。
2.下面句子中不是关于修身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C
【详解】
A.句意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表明做人要宽容大度,有修养;
B.句意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表明做人要正义,不义之财不取;
C.句意是: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是关于学习方面的,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D.句意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表明做人要坚定志向故选C。
3.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C
【详解】考查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C项有误,该项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
【答案】D
【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A.了解/得到;B.指学过的知识/指学问和事业;C.表承接/表并列;D项“习”均译为“复习”。
5.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有客人远道而来,我们可以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
B.人到七十,余日不多,便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孔子都说“七十而从心所欲”。
C.《论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孔子的一句话,为民族添彩,光阴似箭,“逝者如斯夫”,大江东流,带不走古老的掌故。
【答案】B
【详解】七十而从心所欲: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规矩了。并非“余日不多,便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故选B。
6.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按照学习方法、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个人修养三方面进行分类.②③⑥谈学习方法;④⑤⑦是谈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①⑧⑨是谈个人修养。据此:A:分类不正确; B:分类不正确; C:分类正确; D:分类不正确。故选C。
7.下列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在其中矣”中的“仁”意为“仁德”,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与“小人”相对,指有才德的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忠”指竭尽心力,它是儒家倡导的为人之道。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了孔子淡泊名利、鄙视富贵的思想。
【答案】B
【详解】B.有误,“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故选B。
8.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了孔子本人言行。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匹夫是指普通的人、男子汉。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为: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而”有转折的味道,可见,知新比温故是更重要的学习方法。
【答案】B
【详解】A.《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选项中“只记录了孔子本人言行”表述错误;
C.句意为: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句中泛指平民百姓。选项表述错误;
D.此句意在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凭借这一点为师。“而”表承接关系,孔子所说“温故”是基础,“知新”是深化,学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二者不存在轻重的关系。选项表述错误;故选B。
二、情景默写
9.根据提示填空。
(1)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博会期间,喜迎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3)文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表达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________,________ ”
(6)子夏曰:“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有朋自过方来 不亦乐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详解】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罔、殆、善、愠、笃”这几个字的写法。
三、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饭疏食,饮水 水:___________ (2)传不习乎 传:___________
(3)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 (4)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___
1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吾日三省吾身。
12.《论语》中有不少词语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从本文举出三个成语。
13.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文中任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答案】
10.冷水 老师传授的知识 通“悦”,高兴 能忍受
11.(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12.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后生可畏 当仁不让……
13.示例:“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讲求信用。
【解析】
10.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吃粗粮,喝冷水;水:冷水。
(2)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3)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通“悦”,高兴。
(4)句意为: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11.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知,了解;愠,生气,恼怒。
(2)句重点词语:日,每天;省:反省,自我检查。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的识记。
结合理解积累可知,由“温故而知新”演化成: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由“择其善者而从之”演化成: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去遵循或学习。
由“逝者如斯夫”演化成:逝者如斯,指时间就像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由“博学而笃志”演化成:博学笃志,指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3.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论语》十二章中任选一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示例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我们应该从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不断促使自己进步。
示例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们要擅长从身边的人身上“汲取营养”,丰富自己。
示例四:“与人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启发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做诚实守信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阅读《<论语>十二章》选章,回答问题
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 故____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__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_____________
15.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6.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7.读选文第③章,谈谈你对“学”与“思”关系的理解。
18.《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从选文第②⑤章中各举一个四字成语分享给大家。
【答案】
14.生气,恼怒 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疑惑 以……为快乐
1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6.(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17.示例一: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思,越学越糊涂;不学,越思心越乱。
示例二: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是了解外部世界,在于“知物”。光死记硬背,不作思考,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就越学越糊涂。“思”是诉诸内心世界,在于“明理”。单单胡思乱想,不去学习,想得越多心里越乱,那就陷入危机之中了。
18.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解析】
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确定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
(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2)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故: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3)句意: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殆:疑惑。
(4)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快乐,意动用法。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要先疏通句意,再结合句子结构分析怎样断句。
此句意思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学”指“学了(知识)”,“而”是连词,连接“学”与“时习之”,表示承接关系,故在“学”后面停顿;“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是通假字,同“悦”,意思是“愉快”,故在“亦”后停顿;故此句断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要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翻译。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此题重点词语:
(1)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可译为“不也……吗?”
(2)三人:泛指多个人。行:走路。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注意弄准重点词语的意思。表述简洁准确,符合逻辑关系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学”是“思”的基,“思”是“学”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故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18.本题考查成语积累。首先准确理解句意,然后根据意思概括为恰当的四字成语。
根据第②章“温故而知新”可知,成语是“温故知新”,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也用以指吸取历史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根据第⑤章“择其善者而从之”可知,成语是“择善而从”,意思是: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点睛】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②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③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④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⑤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③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④,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李生论善学》)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 ) (2)温故而知新( )
(3)王生益愠( ) (4)诲人不倦( )
20.根据文意断句,限断两处。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22.这两篇文章都讲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孔子和李生认为什么样的读书人才是“善学者”?
【答案】
19.(1)说:同“悦”,愉快。(2)故:学过的知识。(3)愠:生气,恼怒。(4)诲:教导。
20.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1.(1)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听到好的道理。
22.共同话题:学习方法;善学者的特点: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解析】
1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不也很快乐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故:学过的知识;
(3)句意:王生更恼火。愠:生气,恼怒;
(4)句意:教导别人却不倦怠。诲:教导。
20.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而,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善学者,善于学习的人。择,选择。冀,希望。
22.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问:甲文中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提到了学习方法,学习要时常复习,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理解,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乙文中“盖学贵善思”“择善而从之”都提到了学习方法,要善于思考,要选择别人的优点学习。
第二问: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甲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和乙文中的“盖学贵善思”“择善而从之”可知,两人认为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的读书人才是“善学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他聪明好学,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王生爱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自己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23.用“/”给下列两句话标注停顿(每句停一处)。
(1)学 而 不 思 则 罔
(2)然 心 乡 往 之
2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 (2)思而不学则殆( )
(3)不能去云( ) (4)没则已焉( )
2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26.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答案】
23.(1)学而不思/则罔。 (2)然/心乡往之。
24.生气,恼怒 疑惑 停止 消失
25.(1)(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2)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26.因为孔子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解析】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1)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可根据句意断句。“学而不思”是“罔”的原因,故断句为:学而不思/则罔。
(2)句意:但是心中(始终)向往它。“然”是然而、但是的意思,句首关联词。故断句为:然/心乡往之。
24.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愠,生气、恼怒。
(2)句意: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殆:疑惑。
(3)句意:不能离开。去,停止。
(4)句意:死后也就完了。已:消失。
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重点词:择,选择;善者,优点;从,学习。
(2)句重点词:诸多,那些儒生;以,按;习,学习;其,他的。
2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甲】文中第一则“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待人的胸怀;第二则“学而不思则罔”讲的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属于学习方法类;第三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是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应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乙】文“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讲的是人们对孔子的推崇的表现。据此可知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
据此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于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传不习乎: ②足食:
28.下列“而”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相委而去 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人不知而不愠
2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择其普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0.“温故而知新,可因为师矣”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
31.甲文中 “曾子”的话与乙文共同强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答案】
27.传授的知识;足够,充足
28.D
29.选择他的优点学习它,选择他的缺点改正它。
30.不矛盾。二者角度不同,“温故而知新”强调的是复习的重要性,在这基础上有新领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虚心学习的重要性,随时学习他人的长处。
31.共同强调的是诚信。示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想要生存必须要诚信。只有诚信才能更好的和别人交流,被朋友信任,被社会认可。
【解析】
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传授的学知识是否不曾复习。传:传授的知识 。
②句意为:粮食充足。足:足够,充足。
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句意:丢下我离开了。而:表顺承,可不译;
B.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而:表顺承,可不译;
C.句意: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而:表顺承,可不译;
D.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而:表转折,但是、却;
故选D。
2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择,选择;善,优点,好的方面;从,学习;改,改正。
3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明确观点:不矛盾。“温故而知新,可因为师矣”,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温习),经常温习学过的东西,在理解与思考的基础上获得新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学习态度(谦虚),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我们应当不耻下问,学习别人的长处(随时随地学习)。
3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阐述观点看法。
结合两文内容,从甲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乙文“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语句中可知,共同强调的是诚信。可以选择其中一条,围绕着“诚信是立人之本”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保持良好心态,从内心深处将诚信作为人之根本,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立于不败之地。
【点睛】(甲)参考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参考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获得人民的信任。”子贡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论语》十二章 完全解读+考点过关拓展练习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人物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致力于,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全书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文本解读
1.读准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2.文本解读
原文 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 【1】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结合起来。 【2】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表明孔子尽情享受温习知识的乐趣,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为乐,不被人了解也不生气,有君子之风。 第一章:主要讲学习方法、交友乐趣和为人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前505一前436)]姓曾,名参(shēn), 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从此句可以看出在修养方面曾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4】朋友相处应讲究诚信,古已有之,今人更应如此。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 【注释】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5】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而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第三章: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6】 【注释】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6】“温故”和“知新”有怎样的关系 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与升华。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 【注释】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7】“学”与“思”缺一不可。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8】贤哉,回也!” 【注释】 [回]即颜回(前521一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8】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 【注释】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译文】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9】这一章指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0】 【注释】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0】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不会只为自己的吃穿住行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足以让他们乐在其中了。孔子这是在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孔子提倡“安贫乐道”。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1】择【12】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1】这句话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后人常以此句自省或教育别人。 【12】一个“择”字,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这样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第九章:谈学习态度,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3】 【注释】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3】自然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地流,一旦逝去,便不会回来。所以,我们要珍惜现有的一切。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劝人要珍惜时间。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4】 【注释】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4】“志”,就是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他甚至将其与三军之帅相比。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5】 【注释】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5】阐明“仁”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关系,“仁”可以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产生。 第十二章:又提到学习方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讲了“治学”“修身”两大类,治学又分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2.梳理归类:《〈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治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问题引导: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 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 问题引导: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道理: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途径: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
四、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
(二)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 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 今义:学习
2.不亦君子乎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 今义:数词,三
4.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过去的,老的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6.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体会)源:学_科__X_X_K]
4.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可以为师矣 成为,做)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懂得
温故而知新 得到
3.乐 不亦乐乎 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以……为乐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成语梳理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4)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5)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五、总结归纳
1.内容主旨
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2.写作特色
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言精练,立意深远,不少成了格言警句,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虽然每一章语录都是寥寥数语,但其中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句式多变,如以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以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shuō)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B.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jù) 学而不思则罔(máng)
C.好之者(hào) 论语(lún) 思而不学则殆(dài)
D.为人谋(wéi) 曾子(zēng) 乐之者(lè)
2.下面句子中不是关于修身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
5.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有客人远道而来,我们可以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
B.人到七十,余日不多,便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孔子都说“七十而从心所欲”。
C.《论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孔子的一句话,为民族添彩,光阴似箭,“逝者如斯夫”,大江东流,带不走古老的掌故。
6.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7.下列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在其中矣”中的“仁”意为“仁德”,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B.“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与“小人”相对,指有才德的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忠”指竭尽心力,它是儒家倡导的为人之道。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了孔子淡泊名利、鄙视富贵的思想。
8.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了孔子本人言行。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匹夫是指普通的人、男子汉。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为: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而”有转折的味道,可见,知新比温故是更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情景默写
9.根据提示填空。
(1)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博会期间,喜迎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3)文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表达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________,________ ”
(6)子夏曰:“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三、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饭疏食,饮水 水:___________ (2)传不习乎 传:___________
(3)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 (4)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___
1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吾日三省吾身。
12.《论语》中有不少词语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从本文举出三个成语。
13.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文中任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二)阅读《<论语>十二章》选章,回答问题
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 故____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__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_____________
15.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6.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7.读选文第③章,谈谈你对“学”与“思”关系的理解。
18.《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从选文第②⑤章中各举一个四字成语分享给大家。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③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④,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李生论善学》)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 ) (2)温故而知新( )
(3)王生益愠( ) (4)诲人不倦( )
20.根据文意断句,限断两处。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22.这两篇文章都讲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孔子和李生认为什么样的读书人才是“善学者”?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23.用“/”给下列两句话标注停顿(每句停一处)。
(1)学 而 不 思 则 罔
(2)然 心 乡 往 之
2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 (2)思而不学则殆( )
(3)不能去云( ) (4)没则已焉( )
2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26.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于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传不习乎: ②足食:
28.下列“而”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相委而去 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人不知而不愠
2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择其普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0.“温故而知新,可因为师矣”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
31.甲文中 “曾子”的话与乙文共同强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