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小升初语文试卷(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小升初语文试卷(有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新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20:3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5分)
1.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探索yǔ zhòu    时空,是中华民族千年mèng xiǎng    。在习总书记的yīn yīn zhǔ tuō    和指引下,中国háng tiān    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更加qīng xī    。
二、判断与选择,在括号里填正确答案的序号。(14分)
2.(2分)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僻静(bì) 单调(diào) 明媚(mèi)
B. 依偎(wèi) 参差(cī) 染缸(gāng)
C. 处境(chǔ) 慰藉(jiè) 搅和(huò)
D. 分外(fèn) 花圃(pǔ) 栖息(qī)
3.(2分)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沸腾 顷覆 焉知非福 B. 防御 惊皇 见微知著
C. 残暴 挽回 翻箱倒柜 D. 严峻 沉郁 迫不急待
4.(2分)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赴汤蹈火 汤汤乎若流水
B. 过犹不及 遥不可及
C. 自愧弗如 弗能应也
5.(2分)语句中带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原本热闹的步行街空空荡荡,真是万象更新啊!
B.你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真不简单!
C.大自然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等待我们去破解。
6.(2分)读四季景色的诗句,按季节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A. ②①④③ B. ②③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④①
7.(2分)所用修辞手法与其它句子不同的是(  )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
B.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C.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做足球场?
8.(2分)为了减少疫情对生活的影响,政府推出了很多创新之举,这真是(  )
A.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B.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三、填空题(16分)
9.(6分)按要求完成句子。
(1)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挤满了这间小小的屋子。(缩句)
   
(2)陈老师对我说:“等你们考完了,我就陪你们去看电影。”(将句子改成转述句)
   
(3)詹天佑克服了种种困难和考验,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修改病句)
   
10.(10分)诗文积累与运用。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名言、谚语或歇后语。
(1)诗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   ”,表明了文天祥的报国忠心;“   ,   ”,表现了曹植精忠报国的志向。
(2)老师经常用名言警句“   ,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用“   ,   ”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
(3)妈妈说话喜欢引用谚语和歇后语。秋天,她常用谚语“   ,   ”,不断提醒我们要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受寒;每逢考试前,她又用歇后语提醒我:“咱们‘   ’,如果你这次考试没考好,假期就像往年一样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学习。”
四、阅读积累与运用(35分)
11.(11分)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   ,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第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上段文字选自    ,作者是    。
(2)根据课文内容把第一自然段补充完整。
(3)请在第二自然段的横线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4)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此句与本段后面三句是    关系    。
12.(12分)课外阅读。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奇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1)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早在殷、周时期叫做    ;在汉代叫做    ;在唐代叫做    ;在北宋时期叫做    。
(2)月饼的“始祖”称为    ,真正称为月饼是在    ,逐渐流传是在    ,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    。
(3)本文主要讲了    。
(4)我国很多传统节日习俗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下列习俗与寓意不对应的是    
A.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幸福团圆。
B.端午节在家门口插艾草有辟邪祈福之意。
C.重阳节登高是为了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来写月饼,我还知道苏轼的诗句“   ,   ”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
13.(12分)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破琴绝弦”中的“绝”和下面    的意思相近。
A.绝句
B.绝技
C.绝妙
D.断绝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②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3)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4)短文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
(5)小学六年,你一定积累了很多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诗句,马上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请你写一句送给你即将告别的同学:   ,   。
五、习作表达(30分)
14. 小学六年,你一定参加过许许多多的活动,同时你身边也一定发生过许许多多让你感动的事。请任选以下一个内容,围绕中心意思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400以上。
(1)选小学阶段令你印象深刻的一次活动写下来。写清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注意写好活动的场面和自己的体会。
(2)选成长过程中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情写下来。把经过写清楚,做到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5分) 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探索yǔ zhòu  宇宙 时空,是中华民族千年mèng xiǎng  梦想 。在习总书记的yīn yīn zhǔ tuō  殷殷嘱托 和指引下,中国háng tiān  航天 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更加qīng xī  清晰 。
【答案】宇宙 梦想 殷殷嘱托 航天 清晰
【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故答案为:
宇宙 梦想 殷殷嘱托 航天 清晰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二、判断与选择,在括号里填正确答案的序号。
2.(2分)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僻静(bì) 单调(diào) 明媚(mèi)
B. 依偎(wèi) 参差(cī) 染缸(gāng)
C. 处境(chǔ) 慰藉(jiè) 搅和(huò)
D. 分外(fèn) 花圃(pǔ) 栖息(qī)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解答】A.有误,“僻静”的“僻”应读“pì”,指偏僻。
B.有误,“依偎”的“偎”应读“wēi”,指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C.有误,“搅和”的“和”应读“huo”,指搅拌。读“huò”时,指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读“hé”时,指和谐;和睦。
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3.(2分)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沸腾 顷覆 焉知非福 B. 防御 惊皇 见微知著
C. 残暴 挽回 翻箱倒柜 D. 严峻 沉郁 迫不急待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积累,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A.有误。倾覆:指颠覆;覆灭;竭尽,全部拿出。故“顷”错误,应改为“倾”。
B.有误。惊惶:指惊慌,惊恐,举止失去常态。故“皇”改为“惶”。
C.正确。
D.有误。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故“急”错误,应改为“及”。
故选:C。
【点评】汉字辨析可根据以下三种方法辨析:
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4.(2分)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赴汤蹈火 汤汤乎若流水
B. 过犹不及 遥不可及
C. 自愧弗如 弗能应也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解答】A.第一个“汤”的意思是热水,第二个“汤”的意思是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B.两个“及”都是达到的意思。
C.两个“弗”都是不的意思。
故选:A。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5.(2分)语句中带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原本热闹的步行街空空荡荡,真是万象更新啊!
B.你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真不简单!
C.大自然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等待我们去破解。
【答案】A
【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解答】A.有误。“万象更新”的意思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和“原本热闹的步行街空空荡荡”不符。
B、C正确。
故选:A。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6.(2分)读四季景色的诗句,按季节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A. ②①④③ B. ②③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④①
【答案】C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解答】①这句诗出自宋朝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夏天季节。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②这句诗出自唐朝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③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歌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描写的是秋季。
④这句诗出自唐代柳宗元所作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的是冬季。
故这四句诗,按季节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②①③④。
故选:C。
【点评】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及时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7.(2分)所用修辞手法与其它句子不同的是(  )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
B.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C.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做足球场?
【答案】B
【分析】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解答】A、C都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这是比喻的手法,把“日子”比作“轻烟”。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8.(2分)为了减少疫情对生活的影响,政府推出了很多创新之举,这真是(  )
A.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B.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名言警句的积累与应用。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结合课外的积累及课本中“日积月累”的诵读完成。
【解答】A.“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摘自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意思是不要说你走得早,还有比你走得更早的人,多指比喻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
B.“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淮南子 汜论训》,意思是只要政策有利于人民,就不一定要效法先人的制度;只要新制度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老规矩。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 系辞》,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应该发生变化,如此才会让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得以不断发展。
结合语境选B。
故选:B。
【点评】在语文学习中,格言警句的积累非常重要,要积累一些重要的格言警句,并学会运用。
三、填空题
9.(6分)按要求完成句子。
(1)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挤满了这间小小的屋子。(缩句)
 宪兵、侦探、警察,挤满了屋子。 
(2)陈老师对我说:“等你们考完了,我就陪你们去看电影。”(将句子改成转述句)
 陈老师对我说,等我们考完了,他就陪我们去看电影。 
(3)詹天佑克服了种种困难和考验,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修改病句)
 詹天佑克服了种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答案】(1)宪兵、侦探、警察,挤满了屋子。
(2)陈老师对我说,等我们考完了,他就陪我们去看电影。
(3)詹天佑克服了种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改写、缩句、修改病句。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这要求我们要熟悉各种句型的特点,在日常学习中勤加练习。
【解答】(1)考查了缩句。去掉修饰语“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穿便衣的、穿黑制服的”“这间”;
(2)考查了直述句改为转述句。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你们”改为“我们”,“我”改为“他”。
(3)考查了修改病句。原句搭配不当,去掉“和考验”。
故答案为:
(1)宪兵、侦探、警察,挤满了屋子。
(2)陈老师对我说,等我们考完了,他就陪我们去看电影。
(3)詹天佑克服了种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点评】缩句口诀:
“的”“地”去前“得”去后,数词量词也要去。“着”“了”“过”要保留,专有名词不能缩。
10.(10分)诗文积累与运用。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名言、谚语或歇后语。
(1)诗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了文天祥的报国忠心;“ 捐躯赴国难 , 视死忽如归 ”,表现了曹植精忠报国的志向。
(2)老师经常用名言警句“ 不饱食以终日 , 不弃功于寸阴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用“ 由俭入奢易 , 由奢入俭难 ”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
(3)妈妈说话喜欢引用谚语和歇后语。秋天,她常用谚语“ 一场秋雨一场寒 , 十场秋雨要穿棉 ”,不断提醒我们要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受寒;每逢考试前,她又用歇后语提醒我:“咱们‘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如果你这次考试没考好,假期就像往年一样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学习。”
【答案】(1)留取丹心照汗青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2)不饱食以终日 不弃功于寸阴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3)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古诗文默写,有谚语、俗语及惯用语,有歇后语,有名言警句。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解答】(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句悲壮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激励了无数的爱国之士为了民族大业而抛头颅、洒热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两汉曹植的《白马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此句气势慷慨激昂,歌颂了武艺高强的青年英雄,表现出英雄们精忠报国的志向,体现出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2)考查名言警句。“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的意思是不要整天吃饱喝足没啥正事,不要因为懒惰而浪费时间。这句话教育人们不要一天到晚吃饱了不做事,不要浪费一点时间放弃用功。读书用功时不要放弃任何可利用的时间,珍惜分分秒秒,一寸光阴也不要放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思是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困难。这句话告诫人们要珍惜节约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
(3)“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是一句民间谚语,意思是立秋之后差不多两个半月的时间就是立冬了,在这期间下一场雨就会感觉天气越凉;要是下了十场秋雨的话那就意味着要加厚衣服了,而十场秋雨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不一定非得是十场雨。“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是歇后语,表示有话说在头里,指事先打了招呼。
故答案为:
(1)留取丹心照汗青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2)不饱食以终日 不弃功于寸阴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3)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四、阅读积累与运用
11.(11分)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 , 或重于泰山 , 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 ,我们  如果 有缺点, 就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都 行。  只要 你说得对,我们  就  改正。你说的办法第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上段文字选自  《为人民服务》 ,作者是  毛泽东 。
(2)根据课文内容把第一自然段补充完整。
(3)请在第二自然段的横线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4)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此句与本段后面三句是  总分 关系。
【答案】(1)《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2)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3)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管 都 只要 就;
(4)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分析】语段选自《为人民服务》,文章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答】(1)考查作家及其作品。上段文字选自《为人民服务》,作者是毛泽东。
(2)考查现代诗文默写。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考查关联词。由“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可知答案。
(4)考查找中心句、句子的关系。阅读第一段可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是本段的中心句,下面三句是紧紧围绕这一句来论述的。此句与本段后面三句是总分关系。
故答案为:
(1)《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2)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3)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管 都 只要 就;
(4)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点评】语段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2.(12分)课外阅读。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奇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1)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早在殷、周时期叫做  太师饼 ;在汉代叫做  胡饼 ;在唐代叫做  月饼 ;在北宋时期叫做  宫饼(小饼、月团) 。
(2)月饼的“始祖”称为  太师饼 ,真正称为月饼是在  唐朝 ,逐渐流传是在  明朝 ,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  清朝 。
(3)本文主要讲了  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
(4)我国很多传统节日习俗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下列习俗与寓意不对应的是  C 
A.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幸福团圆。
B.端午节在家门口插艾草有辟邪祈福之意。
C.重阳节登高是为了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来写月饼,我还知道苏轼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
【答案】(1)太师饼 胡饼 月饼 宫饼(小饼、月团);
(2)太师饼 唐朝 明朝 清朝;
(3)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4)C;
(5)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分析】这篇短文介绍了月饼的演变过程。认真读文,完成文后问题。
【解答】(1)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从文中“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手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堂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可知答案。
(2)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从“早在股、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可知,月饼的“始祖”称为“太师饼”。从“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可知答案。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本文主要讲了月饼名称的演变,从殷、周的太师饼,接着汉代的胡饼,再接着宋代宫饼、小饼,最后变成唐代的月饼。
(4)考查对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掌握。重点考查学生对于风俗寓意的了解。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完成。A、B正确,C有误,因为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健康长寿,祛病强壮,也是祭祖的一种活动,是思念家人朋友。不是为了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5)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积累。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这句诗说明了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
故答案为:
(1)太师饼 胡饼 月饼 宫饼(小饼、月团);
(2)太师饼 唐朝 明朝 清朝;
(3)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4)C;
(5)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3.(12分)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破琴绝弦”中的“绝”和下面  D 的意思相近。
A.绝句
B.绝技
C.绝妙
D.断绝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志趣,心意. 
②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一会儿。 
(3)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  高山流水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 。
(4)短文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指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随的人 。
(5)小学六年,你一定积累了很多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诗句,马上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请你写一句送给你即将告别的同学: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答案】(1)D。
(2)①志趣,心意。
②一会儿。
(3)高山流水 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
(4)指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随的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分析】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解答】(1)考查词语的理解。“破琴绝弦”中的“绝”是“断”的意思。故选D,
(2)考查词语的理解。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的意思是: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志:志趣,心意。
②“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的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少选:一会儿。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联系有关成语,进行解答。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4)考查内容的理解。本题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真正的知音是指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随的人。
(5)考查诗歌积累和运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朝诗人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故答案为:
(1)D。
(2)①志趣,心意。
②一会儿。
(3)高山流水 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
(4)指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随的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多练习背诵。
五、习作表达
14.(30分) 小学六年,你一定参加过许许多多的活动,同时你身边也一定发生过许许多多让你感动的事。请任选以下一个内容,围绕中心意思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400以上。
(1)选小学阶段令你印象深刻的一次活动写下来。写清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注意写好活动的场面和自己的体会。
(2)选成长过程中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情写下来。把经过写清楚,做到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答案】
一次难忘的拔河比赛
岁月像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我被分到了雄鹰队。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用自己的力量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呲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后来两局我们队乘胜追击,连续获胜,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更激励我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在我的脑海中,很多事已渐渐模糊,但有一件事却十分令我感动,我久久不能忘怀。
那一天,刮着大风,下着大雨,我接到妈妈的命令——去买菜。我打着伞,极不情愿地走出家门,因为我正在看书,而且恰好看到最精彩的地方!
卖菜的是一个穿着朴素,四十多岁的大妈。她满脸慈祥,眼角已经有了细细的鱼尾纹,黑发中也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白发。我拿起一棵成色不错的白菜,问:“这些多少钱啊?”“我先称一下,请稍等。”大妈爽快地接过白菜,转过身去拿秤。这时,我看到菜摊上有我最喜欢吃的水果——香蕉。我想买几个回去吃,这时才发现我的钱是买不起香蕉的!我的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我可以偷偷拿一个啊!我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不过,偷偷拿一个应该没什么问题吧?反正周围又没有人,我以后就不这样干了,这是唯一的一次!我做出了决定后,偷偷瞄了一眼背对着我专心称菜的大妈,飞快地拿起一个香蕉藏到了衣服里面。“好了,3块5毛。”大妈转过身,笑眯眯地递给我装了白菜的塑料袋。我脸红了,急忙把钱递过去,转身就跑。“哎——小姑娘!”身后传来大妈的喊声。完了,被发现了!我加快速度奔跑着。尽管我使出全力,但还是被大妈追上了!我低下头,等待责骂。“小姑娘,我还没有找你钱呢!”大妈喘着气,递给我一张5角纸币。我抬起头,发现大妈连伞都没打,淋着雨就跑来了。她脸上淌着雨水,慈爱地说:“以后可不能这么粗心哦!”说完就跑回菜摊了。我愣住了,大妈不顾大雨倾盆给我送钱,而我却……此时,我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既感动又羞愧,我鼻子一酸流下泪来。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大妈,但她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久久不肯散去……那令我感动的一刻我永远也忘不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以你参加过的校内活动里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写一篇作文。因此在选材时,要围绕“活动”进行选择。写活动的文章一般包括两大部分:—是活动的经过,二是自己的感受。活动都是有目的、有形式、有过程的。搞什么活动?为什么搞活动?怎样搞活动?活动的结果怎样?都要写清楚。写活动也要求写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开始、经过、结果写出来。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写好群体活动,又要把个体代表写进去;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开头:开门见山或排比句式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中间:具体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中间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详细记叙了事件的过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尾:首尾呼应,点明主题。
(2)本次习作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一件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想想哪些事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件你最难忘的事去写。在写作时要注意写出经历这件事时的体验,以及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等。注意材料的详略和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解答】范文(1):
一次难忘的拔河比赛
岁月像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我被分到了雄鹰队。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用自己的力量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呲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后来两局我们队乘胜追击,连续获胜,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更激励我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范文(2):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在我的脑海中,很多事已渐渐模糊,但有一件事却十分令我感动,我久久不能忘怀。
那一天,刮着大风,下着大雨,我接到妈妈的命令——去买菜。我打着伞,极不情愿地走出家门,因为我正在看书,而且恰好看到最精彩的地方!
卖菜的是一个穿着朴素,四十多岁的大妈。她满脸慈祥,眼角已经有了细细的鱼尾纹,黑发中也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白发。我拿起一棵成色不错的白菜,问:“这些多少钱啊?”“我先称一下,请稍等。”大妈爽快地接过白菜,转过身去拿秤。这时,我看到菜摊上有我最喜欢吃的水果——香蕉。我想买几个回去吃,这时才发现我的钱是买不起香蕉的!我的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我可以偷偷拿一个啊!我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不过,偷偷拿一个应该没什么问题吧?反正周围又没有人,我以后就不这样干了,这是唯一的一次!我做出了决定后,偷偷瞄了一眼背对着我专心称菜的大妈,飞快地拿起一个香蕉藏到了衣服里面。“好了,3块5毛。”大妈转过身,笑眯眯地递给我装了白菜的塑料袋。我脸红了,急忙把钱递过去,转身就跑。“哎——小姑娘!”身后传来大妈的喊声。完了,被发现了!我加快速度奔跑着。尽管我使出全力,但还是被大妈追上了!我低下头,等待责骂。“小姑娘,我还没有找你钱呢!”大妈喘着气,递给我一张5角纸币。我抬起头,发现大妈连伞都没打,淋着雨就跑来了。她脸上淌着雨水,慈爱地说:“以后可不能这么粗心哦!”说完就跑回菜摊了。我愣住了,大妈不顾大雨倾盆给我送钱,而我却……此时,我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既感动又羞愧,我鼻子一酸流下泪来。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大妈,但她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久久不肯散去……那令我感动的一刻我永远也忘不了。
【点评】(1)这片习作写得非常棒,写了一次精彩又难忘的拔河比赛,还懂得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2)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述了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文章开头直接点出“在我的脑海中,很多事已渐渐模糊,但有一件事却十分令我感动,我久久不能忘怀”,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叙述。作者叙事时对大妈的描写很到位,一位热心又勤劳的妇女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