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新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2 22:01:48

文档简介

新泰名校高一历史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 2023.06
一、单选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下表所示的史实可说明,早期文明
公元前2千纪早期 苏美尔人已从阿富汗获得青金石
公元前2千纪 古代埃及的工程建设往往需要从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获取木材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希腊人向外殖民以获得土地
A.自然资源的互补 B.影响范围的扩大
C.外交模式多元化 D.人地矛盾较尖锐
2.下图是6世纪某帝国的疆域图,该帝国
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 B.编订了《罗马民法大全》
C.把希腊文化推广到帝国各处 D.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3.有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城市)骄傲地实施自治,同周围乡村清楚地分开……城镇里的社会风气欢迎有抱负和才能的人。有着不同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人在新的组织中联合起来,组成了行会、大学。”据此可知,欧洲中世纪城市
A.以城邦的形式存在 B.孕育了近代社会因素
C.推动了欧洲工业化 D.消除了阶级间的界限
4.读下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世界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B.美洲的白银经西欧全部流入中国
C.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印度洋贸易日渐走向衰落
5.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A.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 B.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科学
C.坚持王权高于教权 D.批判神学思想
6.19世纪中期,爆发了一系列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这些重大事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 B.工业革命扩张到全球各角落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7.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中申明:“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应该是“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公社还要求公社委员及各级领导人向人民报告工作,听取群众意见,答复群众质询。此举
A.采用了三权分立的施政原则 B.体现了公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C.标志着公社正式运转的开始 D.反映了无产阶级对民主形式的探索
8.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恩格斯在此评述的“联盟”
A.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 B.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加剧了列强间的争夺 D.促进了工厂制度全面建立
9.下图是1919年8月发表的漫画《后视镜》。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此画意在
A.揭示战后殖民扩张方式发生改变 B.表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 D.赞扬国际社会达成了和平的共识
10.1928-1941年,苏联在治金、机械制造、机器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仪器仪表等工业部门中新建了近9000个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这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都极为罕见。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据材料可推知
A.苏联模式制度具有一定优越性 B.苏联模式完全摒弃了市场经济体制
C.西方经济大萧条决定苏联经济发展 D.苏联注重农轻重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11.右图为漫画《四人的聚会》,描绘了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和德国总理希特勒正在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举行聚会的场景(墙上挂着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的肖像),并庆祝道:“好了,在我们继续前,先要作自我牺牲。”漫画所示的这一“聚会”
A.协调了欧洲的国际关系 B.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C.遏制了法西斯侵略扩张 D.维护了四国的根本利益
12.1978年,卡特总统组建了美国国际通讯社,并强调该机构既要向“世界讲述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特别是我们对文化差异和个人自由的认识”,还要“向我们自己讲述世界,以便于丰富我们自身的文化和使我们有效地处理国际问题”。卡特总统的这一举措
A.反映了美苏冷战对抗的激化 B.有效提升了美国文化软实力
C.意在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D.渗透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13.1961年9月,时任印尼总统苏加诺在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人们认为两种体制对立是这个世界的基本矛盾,但这种判断并不符合事实;真正的矛盾是谋求自由和正义的新兴势力与占据统治地位的旧势力之间的抗争……不结盟运动不是两极化世界的“缓冲地带”,也不是冷战对峙格局中的“中立主义”。这一论断意在强调,不结盟运动
A.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作用 B.非集团不结盟的特色
C.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核心理念 D.旨在缓冲美苏矛盾
14.1957年和1965 年,欧洲汽车消费增长指标如下表所示,该表内容可以直接用来研究当时
国家 1957年 1965年
法国 3476000辆 7842000辆
联邦德国 2456288辆 8103600辆
意大利 1051004辆 5469981辆
荷兰 375676辆 1272890辆
瑞典 96000辆 1793000辆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国家宏观调控的成效
C.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D.“福利国家”的建立
15.表1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第II卷(非选择题,共计55分)
16.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 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下表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 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三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 陆主要国家 第三章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 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 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 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3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4分)
依据材料三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 “优势地位”的。(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后,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大米、香料、布匹等的交易量也大增。欧洲人还取得了许多新的渔场、林场。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廉价金银的大量流入使欧洲人能够消费至少1/5的金银用于装饰,生产金银质的花边、布料、刺绣品、首饰,金银加工工业得到发展。……欧洲的各种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也大量倾销到东方沿海国家、东非、美洲,流入北亚。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三角贸易(奴隶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摘编自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1913年 15% 11% 13% 8% 4%
——根据(德)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00—1800年间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7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
17世纪末—18世纪中 17世纪末,英国加紧了对印度侵略,蚕食土地,抢掠财富,扩大殖民地。英国通过成立东印度贸易公司垄断一切贸易权。1757年,克莱武指挥英国殖民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让部下抢劫,他自己就从当地土王的金库中掠夺了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据统计,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攫取期的财富不下10亿英镑。
19世纪初—20世纪初 自1813年起,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印度市场。英国殖民者依仗它的宗主国地位强制而片面地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印度,英国机器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棉织品充斥市场,使印度的传统手工纺织业急速衰退,原棉大批输往英国,以抵偿英国大宗输入的工业品的价额,英国殖民当局规定由英国输入的货物税率为2.5%,有的甚至免税。印度成为英国殖民者的商品市场和最有利的资本输出场所。
——据王助民著《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在印度殖民掠夺方式的变化做出合理解释(13分)
19.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二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指出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论证这一观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的原因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10分)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B 2.B 3.B 4.A 5.A 6.A 7.D 8.C 9.C 10.A 11.B 12.D
13.C 14.B 15.B
16.(1)大事: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分)
理由: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有利于其海外扩张;(2分)
大事: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理由: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
(其他大事及理由合理也可得3分)
(2)贡献: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4分)
(3)视角: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2分)
说明: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4分)
17.(1)特点:贸易路线多;交往范围广,建立起全球联系;商品种类多;交易数量大。(3分,3点即可)
影响:在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亚洲尤其是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往和联系。(4分)
(2)变化:英国、法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下降,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上升。(2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英法技术更新缓慢;19世纪中后期,美国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技术革新成果显著。(4分)
18.17世纪末一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英国在印度殖民掠夺方式以采用暴力手段、掠夺金银财富,垄断殖民地辖区的贸易为主。(6分)
19世纪初—20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加紧对印度的殖民掠夺。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英国则更加注重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将殖民地作为原料市场、商品倾销地和资本输出场所。(6分)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了其殖民掠夺方式的变化。(1分)
19.(1)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2分)
论证:欧洲经济崩溃,政治经济受制于美国;殖民地纷纷独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4分,两点即可)
(2)原因:东欧:苏联的扶持;经互会的成立;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两点即可)
西欧:美国的扶持(或马歇尔计划);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经济政策的调整。(4分,两点即可)
影响:加剧了欧洲两种制度的对峙,冲击了两极格局。(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