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高考生物一轮专题知识梳理:第25讲 免疫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高考生物一轮专题知识梳理:第25讲 免疫调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11 23:5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生物一轮专题知识梳理
第25讲 免疫调节
课标解读 核心素养
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3.活动:结合个人免疫接种的经历,探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4.活动:讨论器官移植中干细胞移植的价值 生命观念 通过对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认识,理解免疫在内环境稳态方面的作用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的模式图,培养模型分析能力与建模的思维习惯
科学探究 通过“免疫功能的探究”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社会责任 通过总结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等知识,形成健康生活、关爱他人的人生态度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提醒 ①免疫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②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2.免疫细胞。
(1)种类。
(2)抗原呈递细胞(APC)。
提醒 ①抗原具有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面具有的特定的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叫作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②抗原决定簇大多存在于抗原的表面,但也有的隐藏在抗原内部,隐藏在抗原分子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以后,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提醒 ①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
②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正误判断
(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
(2)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但分化场所不同,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 (×)
(3)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 (×)
(4)体内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
(5)特异性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
(6)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
教材微点
1.(选择性必修1 P68“相关信息”)抗原都是蛋白质吗 抗原都是外来异物吗
提示 抗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有的抗原是其他物质,如纤维素、多糖等
抗原一般是外来异物,如病原体、移植的组织或细胞等;但抗原也可能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如癌变的细胞。
2.(选择性必修1 P69“正文信息”)免疫活性物质都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提示 不是,抗体和细胞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3.(选择性必修1 P69“相关信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提取这样的血清输给临床病人,其中的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有助于病人康复。
角度一 围绕免疫系统的组成,考查生命观念
1.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没有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引起疾病
B.结核分枝杆菌侵染人体后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
C.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B细胞和T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
D.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杀死细菌,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消化道中的黏膜和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A项错误;结核分枝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进入人体后先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阻止寄生菌的散播感染,当寄生菌进入细胞后,引起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将其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B项错误;B细胞和T细胞是在骨髓中生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而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C项错误;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溶菌酶可以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项正确。
答案 D
2.(2023·淄博模拟)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TLR是位于其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树突状细胞的形成过程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B.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
C.树突状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D.图中病毒相当于抗原
解析 由题图可知,树突状细胞有许多突起,其形成过程可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A项正确;树突状细胞通过其表面的TLR受体识别病毒,B项正确;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有效激发T细胞的免疫应答,C项错误;病毒作为外来异物,被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相当于抗原,D项正确。
答案 C
角度二 通过抗原和抗体的分析,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3.(2020·全国卷Ⅲ)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巨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解析 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项错误;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项错误;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项错误。
答案 D
4.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辅助性T细胞及其分泌的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细胞因子
C.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体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动物体内的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物质甲可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由此分析可知物质甲是细胞因子;物质乙是该细菌中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即抗原,C项正确。
答案 C
抗原、抗体及细胞因子的比较
项目 抗原 抗体 细胞因子
来源 大分子“非己”成分、自身衰老或病变的细胞 由浆细胞产生并分泌 由辅助性T细胞等产生并分泌
本质 蛋白质或其他 蛋白质 蛋白质
作用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识别抗原,对抗原起作用 促进B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
举例 外毒素、凝集原 抗毒素、凝集素 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角度三 结合免疫系统的功能,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5.(2023·江西模拟)下列与免疫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多次注射同种疫苗是为了提高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
B.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同时起作用
C.鼻子、口腔、气管等的黏膜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D.灭活病毒疫苗是用不同方式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但保留其抗原特性的疫苗
解析 疫苗属于抗原,抗原是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多次注射同种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更多抗体和记忆细胞,A项正确;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就会紧急动员起来,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顺序为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B项错误;人体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鼻子、口腔、气管等的黏膜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C项正确;灭活病毒疫苗是用不同方式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但保留其抗原特性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D项正确。
答案 B
6. 当人体感染细菌时,细菌脂多糖LPS作为重要的抗原可引起免疫反应。抗原引发的体液免疫应答有两种:一是大多数抗原必须有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二是少数抗原单独刺激B细胞即可完成。为确定LPS引起的免疫应答属于哪种,某研究小组先对甲(实验组)、乙(对照组)两组小鼠分别进行了某种处理,然后对甲、乙两组小鼠均注射等量的LPS,结果发现仅有乙组小鼠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抗体。下列对该实验的“某种处理”及实验结论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
A.甲组切除胸腺,乙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LPS引起的免疫应答属于第一种
B.甲组切除胸腺,乙组在相同部位只手术但不切除胸腺;LPS引起的免疫应答属于第一种
C.甲组在相同部位只手术但不切除胸腺,乙组切除胸腺;LPS引起的免疫应答属于第二种
D.甲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乙组切除胸腺;LPS引起的免疫应答属于第二种
解析 抗原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有两种,一种需要辅助性T细胞,一种不需要,故探究免疫应答的类型,自变量是辅助性T细胞的有无,因此,实验组需要切除胸腺,对照组需要在相同部位只手术但不切除胸腺,以保证变量的唯一;对甲、乙两组小鼠进行LPS接种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相应浆细胞和抗体含量,结果发现仅有乙组小鼠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抗体,说明针对抗原引发的体液免疫应答必须有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即LPS引起的免疫应答属于第一种,B项正确。
答案 B
考点二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2.体液免疫——主要靠抗体“作战”。
(1)B细胞活化的条件。

②细胞因子的作用: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等分泌。
(2)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
(3)抗原呈递过程的实现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4)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5)体液免疫中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3.细胞免疫——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
(1)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靶细胞表面分子(信号)的刺激、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毒性T细胞也可分泌)的刺激。
(2)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3)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后,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抗体进一步作用来清除抗原。
若靶细胞遭病原体伤害致死,则属于细胞坏死。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巧妙配合、密切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稳态。
①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关键性作用:既参与B细胞的活化,也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②侵入细胞病原体的消灭:
a.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发动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
b.失去藏身之所的抗原,再被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
c.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等被吞噬细胞清除。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构成调节网络。
精神焦虑、紧张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抑制人体免疫功能;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也能作用于下丘脑,导致体温升高,代谢加快,有利于免疫过程中的能量供应。
正误判断
(1)病毒、细菌、机体细胞都有分子标签,其本质一般为蛋白质。 (√)
(2)抗体与抗原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
(3)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
(4)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
(5)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
(6)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 (√)
(7)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
(8)在抗原的刺激下辅助性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
(9)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
教材微点
1.(选择性必修1 P74“思考·讨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是如何体现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
提示 体液免疫通过抗体特异性识别相应的病原体;细胞免疫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接触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2.(选择性必修1 P74“思考·讨论”)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提示 认同。体液免疫中,受抗原刺激后的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并参与激活B细胞,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
3.(选择性必修1 P76“生物科技进展”)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 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 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 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基于此,科学家使用PD  1或PD  L1抗体来阻断这一信号通路,从而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
长句突破
1.(事实概述)[全国卷Ⅱ,T30(1)]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事实概述)据研究,高盐饮食能促进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一种T细胞数目增多,引起病情加重。T细胞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所起的作用是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信号;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也可增殖分化产生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3.(科学思维)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某疫苗3次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是体内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免疫预防作用增强。
4.(社会责任)随着新型流感疫苗的研发,疫苗的接种率连年提升。接种流感疫苗能预防流感的原因是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人接种流感疫苗后仍然有可能患流行性感冒,其原因是一方面,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另一方面,特定疫苗(抗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1)对内环境中的抗原及其释放的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2)对进入细胞内的抗原:细胞免疫先发挥作用,将抗原从靶细胞中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将其彻底清除。
(3)若机体无胸腺或T细胞,则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大部分丧失。
2.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的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效应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速、强烈,产生抗体浓度高,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进入患病阶段将它们消灭。如图:
3.常见的信号分子归纳。
角度一 结合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1.如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Ⅱ、Ⅲ、Ⅳ、Ⅴ、Ⅵ、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
C.图中的a~g中免疫活性物质有d、e、f、g
D.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解析 图中Ⅱ、Ⅲ、Ⅳ、Ⅴ、Ⅵ、Ⅶ细胞中,由分析可知Ⅶ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项错误;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因此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B项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等,由图可知d、e、f为Th细胞受抗体原刺激后产生的细胞因子,g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C项正确;由分析可知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D项正确。
答案 A
“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淋巴细胞不但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应答中亦发挥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T淋巴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
B.环孢霉素A能使T淋巴细胞增殖受阻,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
C.T淋巴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完成体液免疫
D.艾滋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受HIV攻击后,机体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受损,易患癌症
解析 T淋巴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A项正确;环孢霉素A能使T淋巴细胞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处于无免疫状态或弱免疫状态,因此,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B项正确;T淋巴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从而完成体液免疫,C项错误;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而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中心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受HIV攻击后,机体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受损,易患癌症,D项正确。
答案 C
角度二 围绕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比较,考查模型构建与分析
3.(2023·河北邢台模拟)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指示的甲、丁时刻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与丁时间注射的疫苗不同
B.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C.A、B曲线表明抗体在体内的寿命是有限的
D.丙时间段抗体突然上升,表明记忆细胞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某种抗原的记忆
解析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甲与丁时间注射的疫苗不同,A项正确;多次注射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B项错误;A、B曲线表明抗体在体内的寿命是有限的,C项正确;丙时间段抗体突然上升,表明记忆细胞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某种抗原的记忆,D项正确。
答案 B
4.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由题意知,感染病毒甲后,动物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甲疫苗的实质是处理后的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起到预防相应疾病的作用。(3)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均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均形成囊泡,且均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角度三 围绕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关系,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5.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抗原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调控免疫应答的功能。当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调控失灵时,会导致免疫细胞产生过量细胞因子,引起异常免疫应答,称为细胞因子风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B.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C.细胞因子既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物质,也能参与细胞代谢并提供能量
D.细胞因子风暴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过强,进而对机体的正常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解析 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A项正确;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项正确;细胞因子可以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但是不能参与细胞代谢并提供能量,C项错误;细胞因子风暴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过强,进而导致机体的正常组织过度损伤,D项正确。
答案 C
6.(不定项)(2023·高邮期中)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
C.⑧可表示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
D.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T细胞等
解析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项错误;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B项正确;⑧可表示由下丘脑产生、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C项正确;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T细胞能够识别抗原,D项错误。
答案 BC
角度四 围绕有关特异性免疫的探究实验分析,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7.将某小鼠的皮肤移植给多只同种小鼠后,将受皮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环孢霉素A,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每天统计植皮的存活率,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受皮鼠与供皮鼠的细胞表面抗原不完全相同
B.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大于乙组小鼠
C.环孢霉素A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应答
D.使用环孢霉素A有可能提高人体器官移植的存活率
解析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其细胞表面抗原不会完全相同,故受皮鼠与供皮鼠细胞表面的抗原不完全相同,A项正确;由曲线可知,甲组小鼠植皮存活时间比乙组小鼠长,说明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小于乙组小鼠,B项错误;由曲线可知,环孢霉素A可能抵抗机体的免疫排斥,可能是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应答,C项正确;由动物实验证明,环孢霉素A能提高植皮存活率,故使用环孢霉素A有可能提高人体器官移植的存活率,D项正确。
答案 B
8.(2019·全国卷Ⅲ)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    (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    。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                  。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解析 (1)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2)四组小鼠A组和B组用抗原甲刺激、C组和D组用抗原乙刺激后,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要产生再次免疫应答,则需再次注射与初次注射时相同的抗原,即A组和D组小鼠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这些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A组小鼠经抗原甲刺激后产生了相应的抗体,抗体分布在血清中,再次加入抗原甲后,抗体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
答案 (1)抗体 (2)A、D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考点三 免疫失调与免疫学的应用
1.过敏反应。
提醒 抗原≠过敏原;体液免疫≠过敏反应;体液免疫中的抗体≠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病。
(1)类型。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2)艾滋病(AIDS)。
①病毒(HIV)存在部位: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等中。
②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RNADNARNA蛋白质。
③发病机理:HIV破坏辅助性T细胞,逐渐使人体免疫功能丧失,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原体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
④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4.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
(2)器官移植。
(3)免疫学应用。
正误判断
(1)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
(2)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 (√)
(3)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卫功能低下。 (×)
(4)HIV侵入人体后不能立即检测和发病,存在潜伏期,在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
(5)HIV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
(6)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
教材微点
1.(选择性必修1 P79~80“思考·讨论”)(1)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2)HIV侵染人体细胞时,进入细胞的并不是只有其RNA:HIV是一个囊膜病毒,通过囊膜和宿主细胞膜融合,使囊膜内包括蛋白质外壳在内的所有物质被吞噬进入细胞。
2.(选择性必修1 P83“旁栏思考”)(1)疫苗不必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抗原。因此,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荚膜等来制备疫苗。
(2)不建议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疫苗,特别是减毒活疫苗。这是因为免疫缺陷儿童的免疫力低下,接种疫苗相当于受到外来抗原的刺激,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
3.(选择性必修1 P83~84“思考·讨论”)白细胞为什么能够识别并攻击移植的外来器官
提示 白细胞识别到移植器官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与自身的不同。
长句突破
1.(科学思维)HIV攻击的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 为什么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提示 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使其数量下降,而特异性免疫中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都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最终人体免疫力几乎完全丧失,故艾滋病患者最终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2.(人体与健康)某同学接种了流感疫苗,大夫提醒他说:“这一两天要留意,可能会有轻微发热或其他症状。”为什么接种疫苗可能会有轻微的反应
提示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的疫苗作为外来抗原可激发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有些疫苗尤其是减毒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相对强烈,能引起可感知的反应。
1.过敏反应和体液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2.归纳总结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项目 时间 注射的物质 目的
免疫 预防 病原体感染 前的预防 疫苗(经处 理的抗原) 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免疫 治疗 病原体感染 后的治疗 抗体、细胞 因子、血清等 直接清除病原体或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使患者恢复健康
角度一 结合免疫失调的实例分析,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1.(2021·辽宁卷)如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解析 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A项错误;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项错误;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项错误;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项正确。
答案 D
2.(不定项)如图是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D.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不正常生理现象
解析 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A项错误;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B项错误;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C项正确;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失调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D项正确。
答案 CD
免疫异常的判断方法
角度二 以免疫学应用为载体,考查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
3.“接种有必要,安全又有效”,对人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两次注射某种新冠疫苗是为了引起记忆细胞和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
B.口服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的正常机体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在疫苗中添加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自愈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
解析 第一次接种新冠疫苗后会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在第二次接种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多抗体(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A项错误;口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相当于抗原,可以刺激正常机体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B项正确;细胞因子可以促进体液免疫中的B细胞增殖分化,在疫苗中添加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C项正确;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自愈者的血清中含有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D项正确。
答案 A
4.(不定项)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增加的新一代疫苗——DNA疫苗,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下列关于DNA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DNA疫苗进入人体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
B.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DNA疫苗的接种不能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DNA疫苗接种后,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解析 DNA疫苗进入人体,相关基因表达产生的蛋白质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项正确、B项错误;因“DNA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故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C项错误;人体内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D项正确。
答案 BC
1.经典重组 判断正误
(1)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2018·全国卷Ⅱ,1A) (√)
(2)吞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2018·全国卷Ⅱ,2A) (×)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全国卷Ⅱ,2D) (×)
(4)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海南卷,16B) (√)
(5)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海南卷,16D) (×)
(6)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全国卷Ⅱ,4B) (√)
2.(2022·湖南卷)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项正确;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项正确;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项正确;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抗衡作用,D项错误。
答案 D
3.(2022·浙江6月选考)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
B.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C.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
D.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属于主动免疫
解析 接种疫苗,能促进机体积累更多记忆细胞和抗体,属于主动免疫,A项错误;一种疫苗只能促进机体产生特定的淋巴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项错误;致敏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分化出更多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C项正确;抗体不能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项错误。
答案 C
4.(2022·全国甲卷)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    。
(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                       。
(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                          。
(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解析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其中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体液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再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机体,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4)分析图示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时可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 (1)胸腺 浆细胞 (2)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多次接种
(十六) 病毒全盘点
1.(2023·广东联考)对丙型肝炎病毒(RNA病毒)研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病毒直接复制其RNA
B.在琼脂糖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病毒培养,用于研究
C.RNA病毒容易发生突变,疫苗的研发较困难
D.RNA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离开细胞就死亡
解析 肝炎病毒侵入细胞后,在RNA复制酶的催化下,可完成对其遗传物质的复制,A项错误;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无法在培养基上单独进行生命活动,B项错误;单链RNA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疫苗的研发较困难,C项正确;RNA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表现生命活动,不一定死亡,D项错误。
答案 C
2.(2023·山东德州期末)科研人员用LCM病毒感染小鼠甲,7天后杀死小鼠并分离得到脾脏细胞,再取带51Cr标记的被LCM病毒感染的同种小鼠乙的吞噬细胞,将上述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经离心后检测到上清液中51Cr的放射性高于对照组(提供脾脏细胞的小鼠未受LCM病毒感染)。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  )
A.从小鼠甲中分离得到的脾脏细胞中含细胞毒性T细胞
B.LCM病毒感染可激发小鼠甲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小鼠的吞噬细胞是LCM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
D.若去除小鼠甲的APC细胞,上清液中放射性将增强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小鼠甲用LCM病毒感染,进入机体后可激发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中会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故从小鼠甲中分离得到的脾脏细胞中含细胞毒性T细胞,A、B两项正确;分析题意可知,LCM病毒可感染小鼠的吞噬细胞,故鼠的吞噬细胞是LCM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C项正确;APC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具有摄取、呈递抗原等作用,若去除小鼠甲的APC细胞,上清液中放射性将降低,D项错误。
答案 D
3.(2023·湖北联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发现丙肝病毒的三位科学家。丙肝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用+RNA表示。其主要侵染肝细胞,可引发肝炎。如图表示丙肝病毒的增殖和表达过程。对多个丙肝病毒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丙肝。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合成丙肝病毒蛋白质的原料由肝细胞提供
B.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变异,导致丙肝疫苗研制困难较大
C.丙肝病毒的RNA中,每个核糖均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
D.过程①消耗的嘧啶核苷酸数等于过程②消耗的嘌呤核苷酸数
解析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由题干信息丙肝病毒主要侵染肝细胞,可知合成丙肝病毒蛋白质的原料由肝细胞提供,A项正确;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单链RNA的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变异,因此,丙肝疫苗研制困难较大,B项正确;丙肝病毒的RNA中,位于末端的核糖只与一个磷酸基团相连,C项错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过程①消耗的嘧啶核苷酸数等于过程②消耗的嘌呤核苷酸数,D项正确。
答案 C
科学探究
(九) 免疫功能的实验探究
【典例】 (2020·山东卷)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图1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    ,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        。
(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    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                      。
图2
(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                           。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                。
预期实验结果:                。
解析 (1)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依赖于相邻神经元间的突触。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实际上是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需要通过信息分子(去甲肾上腺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识别来完成。(2)体液免疫中,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会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细胞增殖分化可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3)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即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钠离子(Na+)内流,形成神经元膜内正外负的电位差的过程。结合题图钠离子通道蛋白上含有光敏蛋白,可知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是光敏蛋白接受光刺激后,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4)实验设计类题目的基本解题思路就是根据实验目的确定自变量进行分组处理(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然后根据题干信息预测实验结果。由题干信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可知,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是否破坏脑—脾神经通路。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因变量及检测方法:注射N抗原,检测抗N抗体的产生量。根据题干信息“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答案 (1)突触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3)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4)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1.抗体专一性与治疗作用的探究。
(1)抗体专一性证明。
①实验动物(大小、年龄、生长、健康状况等相同)随机均分为A、B两组,同时注射某种流感疫苗。
②一段时间后,对A、B分别注射不同种流感病毒,观察两组实验动物的患病情况。
(2)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以破伤风为例)。
①将实验小鼠(大小、年龄、生长、健康状况等相同)随机均分为A、B两组。
②A、B组注射等量的破伤风毒素,A组再注射从已经获得破伤风免疫力的小鼠体内分离的血清。
③观察两组小鼠的患病情况。
2.疫苗免疫预防的有效性检验。
(1)将大小、健康状况等相同的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2)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疫苗,和对照组等待相同时间后再接种等量同种病毒。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不同浓度的病毒疫苗。
(3)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或检测抗体的生成情况。
3.基于胸腺的免疫功能探究。
4.验证T细胞起细胞免疫作用。
(1)将大小、健康状况等相同的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1组、B2组)。
(2)实验组:切除胸腺,同时给B1组再注入适量T细胞,进行异体皮肤移植。
对照组:做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进行异体皮肤移植。
(3)观察移植皮肤生长情况,A组、B1组移植皮肤被排斥,B2组移植皮肤未被排斥。
1.破伤风外毒素是一种强毒性蛋白质,经脱毒处理后可制成类毒素。某研究小组利用生理状况相同且健康的小鼠进行了如下实验:甲组小鼠注射外毒素,小鼠死亡;乙组小鼠注射外毒素并及时注射抗毒血清,小鼠存活;丙组小鼠注射类毒素,经1~3周后再注射外毒素,小鼠存活。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甲组注射的外毒素不会引起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
B.乙组小鼠存活的原因是抗毒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
C.向丙组小鼠注射的类毒素可与外毒素发生特异性结合
D.与丙组相比,乙组小鼠获得的免疫能力可保持较长时间
解析 外毒素作为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因此甲组注射的外毒素会引起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甲组小鼠可能是由于免疫功能不强或外毒素的毒性太强而死亡的,A项不符合题意;乙组小鼠存活的原因是抗毒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可与外毒素结合,阻止外毒素发挥作用,B项符合题意;向丙组小鼠注射的类毒素可引起小鼠产生免疫反应,进而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外毒素发生特异性结合,C项不符合题意;乙组注射抗毒血清,丙组注射类毒素后小鼠体内会产生针对类毒素的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其中记忆细胞可保持较长时间的对相应抗原的记忆,所以与乙组相比,丙组小鼠获得的免疫能力可保持较长时间,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2.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范围广,严重时可致死。流感病毒表面具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多种蛋白质。请回答以下问题:
(1)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作为    被免疫系统识别,并被    细胞摄取处理,启动体液免疫。B细胞增殖、分化,随后由    分泌抗体。在特异性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它除了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还能               。
(2)研究表明流感病毒的NA可以诱导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为探究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否有效预防流感病毒,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NA溶液、流感病毒、易感细胞(容易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没有感染过流感病毒且体重、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60只。
实验方法:把小鼠分为两组,每组30只。两组均接种        。接种后,其中一组培养21天,另一组培养63天,培养后从小鼠体内提取抗体。把两组小鼠产生的抗体与对照抗体分为三组进行实验,选用的对照抗体不能与    特异性结合。请把以下主要的实验步骤进行合理排序:③→    →    →
①将甲组抗体(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乙组抗体(由培养63天的小鼠产生)和丙组抗体(对照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②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③培养易感细胞
④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
结果分析:若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且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的,则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是               。
解析 (1)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作为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启动体液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它除了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还能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2)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否有效预防流感病毒,则实验的自变量是NA的有无,因变量是流感病毒的数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等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实验方法:把小鼠分为两组,每组30只。两组均接种等量NA溶液,接种后,其中一组培养21天,另一组培养63天,培养后从小鼠体内提取抗体,把两组小鼠产生的抗体与对照抗体分为三组进行实验,为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选用的对照抗体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主要实验步骤为③培养易感细胞→①将甲组抗体(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乙组抗体(由培养63天的小鼠产生)和丙组抗体(对照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④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②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结果分析:若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且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的,则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是甲组抗体能较好的与流感病毒结合,则甲组的病毒含量最少,乙组病毒较少,丙组病毒数量最多。
答案 (1)抗原 抗原呈递 浆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2)等量的NA溶液 流感病毒 ① ④ ② 甲组的病毒含量最少,乙组病毒较少,丙组病毒数量最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