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名校高一年级2023年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最近的热门悬疑电影《消失的她》中,多次提到了“曼德拉效应”。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网友为此吵翻了。很多网友坚信是“斯”,可翻出老课本才发现是“是”。有人指出,那些坚持是“斯人”的网友是集体潜意识,属于典型的“曼德拉效应”。
对此,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回应:“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错,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关于网友提到的“曼德拉效应”,这位老师解释说,之所以不少网友印象里是“斯人”,一方面是因为该用法在日常生活、影视剧中出现较多,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大众化传播错误,导致很多人跟着记错;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久远、原作散佚,一些经典著作没有标准版本。
这次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讨论,虽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者都没错,仿佛“讨论了个寂寞”,但这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证明我的存在”等哲学问题一样,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公众纷纷引经据典找答案的较真精神、求真的态度本身就值得点赞。相反,若是大家对“是人”“斯人”之争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么都行”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摘编自任冠青《“是人”还是“斯人”?文化讨论不妨多些全民较真》)
材料二:
“曼德拉效应”通常用来描述大众的集体记忆与现实不符的现象。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早在1980年就死于狱中,但现实情况是曼德拉死于2013年。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她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失忆可能涉及“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相对科幻的概念。但目前尚无完整的科学依据为这一解释提供理论基础。事实上,“曼德拉效应”所代表的大众集体失忆现象广泛存在于以新媒体传播为主的当代社会。
从传播学语境去分析信息传播时可以得知,人是信息传播最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因素。首先,信息接收者的自身情况会影响到信源所传播的信息。如接收一则新闻时,高级知识分子可能在完全理解新闻本身所要报道内容的同时,分析出新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发展趋势;一般受众则可能理解新闻本身要报道的内容;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甚至都不能理解新闻本身的含义。这种因人与人自身对信息接受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信源所要表述信息的错误传播是最多的。另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建记忆”概念指出,记忆的重建过程受到其他认知干预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感知、社会影响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重建过程中的错误。如著名的《爱我中华》歌词事件,正确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95.6%的大众记忆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从作为传播活动中个体的人入手,记忆错误从一开始也许是大家潜意识认为的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所以顺理成章的就将歌词记成“五十六个民族”。这种潜意识行为影响了正确信息的接收,从而导致了信息的误记,最终造成错误传播。另一个可能导致歌词记忆错误的因素是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两首歌的相似导致了个体受众产生了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从而得到了两条相似但不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因此,对于记忆大概率会出错的信息来说,记错的人会更多,从而造成了最后的大众集体失忆。
媒体中发生“曼德拉效应”的原因除人的作用外,还有媒体本身。在以流量为导向的媒体经济中,怎样吸引用户点击,成为了媒体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造成了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失实报道,于是产生了“标题党”。如今阅读标题成为很多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这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很多媒体常常为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提前备好稿件,如报道世界杯足球比赛时,它们会为两只球队分别备好胜利或失败的新闻稿,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从而吸引用户点击。但这种一味求快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错误,如果一些大型媒体发生了错误,转载其新闻的其他媒体以讹传讹,错误传播也就随即展开,就会出现“曼德拉效应”所描述的事件。
所谓的“曼德拉效应”,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其实正是一种信息的错位现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并随之演变为大众的集体失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时代使这种现象得以被发现,但同时,新媒介技术的负面作用也正在创造着这种现象,“曼德拉效应”概念所表述的事件,会一直处在一个被发现与被创造的反复过程中。
(摘编自尚国强《新媒体传播中群体失忆所造成的“曼德拉效应“现象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词的相似会使受众产生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与嫁接,这就导致了记忆错误。
B.年代久远、原著散佚,部分经典作品尚无标准版本,是人们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之一。
C.人们以阅读标题来获取信息的方式,不仅催生出新闻报道中的“标题党”,而且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
D.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最早提出“曼德拉效应”,并从“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对科学的解释。
2.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论证语言各有不同特点,材料一通俗易懂,材料二科学准确,但二者都对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B.材料一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关于 “是人”还是“斯人”讨论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一样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C.材料二从接收者角度分析信息传播错误产生的原因时,使用举例论证,并可得出结论:信息错误传播率与受众接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D.材料二首先指出“曼德拉效应”广泛存在于新媒体时代,接着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做出总结,行文思路清晰。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电影《赌神2》演员模仿的“沉思者雕像”手是放在额头上,但事实上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沉思者雕像”手是抵在下巴上。
B.纪录片《航拍中国》解说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原著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古装剧《神雕侠侣》经典台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原句是“恨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D.杂志《心理科学》刊文描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大多数人记忆中香蕉果实是朝下生长的,但实际上香蕉果实是朝上生长的。
4.请你从传播学的角度,给“曼德拉效应”下一个定义。(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应如何有效避免 “曼德拉效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日三秋 刘震云
老景是安阳汤阴人,汤阴离殷墟近,贩卖古董方便,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转眼二十年过去,老景贩卖古董赚了钱,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 汤阴古衙一带,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院落三进三出。
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的二姑家,在盐津塔铺,年前刚盖好院落。年关,老景到塔铺串亲,吃饭间,闻知塔铺的木匠老范,当年买了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枣树,枣树被解成板,打成了桌椅板凳,但有一块树心,还留在家里,便到老范家查看。一看这树心不俗,有年头,又坚硬似铁,便花了二百块钱,从老范手里,买走了这块树心。
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景把老晋请到家,让老晋查看这块树心。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
“当得起门头?”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
“到底想雕啥?”
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
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景新盖的院子,老景家还没搬进来,老晋一个人先住了进去。当然屋子还是空的,只是在前院一间偏房里,给老晋搭了个床铺。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
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 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
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老晋看他打量院落的眼神,像是头一回进着院落,知道是一个生人,便说:“客人看看就走吧,我也不是这里的主人,只是被人家雇来干活的。你呆的时间久了,主人知道了,面皮上不大好看。”
那客人再打量一眼院落,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
“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
“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
“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
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这是要干吗?”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
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
“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
“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
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
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
“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
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
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
“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
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
“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
“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
“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
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晋嫌笔画稠的字雕刻麻烦,木头薄时动刀还得仔细思量,他就挑笔画少的雕刻,由此来看老晋是有点小心眼的实在人。
B.老景虽没有多高的文化,但他能理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这是他认为“一日三秋”不是坏词的重要原因。
C.老景先花大价钱找门匾木料、雇名匠雕刻,后来却说“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说明他对门匾的态度是矛盾的。
D.新院落盖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三进三出,门匾选用百年枣树心来做,暗含了老景对美好庭院生活的殷殷期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都是对门匾内容进行斟酌,但老晋、老景、客人三人的心理各有不同,这样写利于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B.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如老晋的“当得起”“想雕个啥”,客人的“差池”“胸中有无点墨”等,个性化色彩明显。
C.“门匾”这个道具在小说中兼具多重作用,但主要的作用是为了表现汤阴人是富有文化底蕴的。
D.小说的人物对话既推进了情节发展,又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也能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极具艺术表现力。
8.小说开头繁杂而舒缓,结尾收束却简洁明快,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你认为作者设计“客人”这一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殷太戊时,有桑、榖①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晏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榖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榖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曰:“桑、榖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②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君子③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①榖,一种树的名字。 ②宋人,这里指宋君。 ③君子,这里指孔子。
10.下面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祥A者B福C之D先E见F祥G而H为I不J善K则L福M不N生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响之效声者也”与“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效”含义相同。
“蛮夷”在文中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古代对少数民族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的称谓。
楚庄王的“庄”是谥号。春秋时期,齐、晋、秦、宋等国国君常称“公”,楚国国君常称“王”。
“苟有志则无非事者”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丁得知国家可能面临危亡的情况后,就约束自己,修养品德,追思先王的政绩,尊老敬贤,使很多国家前来朝拜。
B.孔子否定了宋国国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他希望宋国国君能够反思并改正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使谷物丰收、国家太平。
C.殷商太戊执政时,有桑树秧和榖树苗长在朝廷的院子里,这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后来太戊勤政爱民,而庭中的桑树、榖树也就死了。
D.商汤因为连续大旱七年而命人向山神河神祷告,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是否行贿成风、是否小人得势等方面进行反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殷太戊时,有桑、榖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4分)
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4分)
14.选文中的商汤、太戊、武丁和宋君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咏白海棠 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容”,指海棠花素淡的姿容。据“五行”之说秋色属白,“秋”既点明花开的季节,又指花容素淡美好,与“浅淡”二字吻合。
B.“攒”,丛聚,“七节攒成”是说花在枝头层层而生,形容海棠枝节繁茂;“雪满盆”,以“雪”借代花,突出海棠花开之繁盛。
C.“独倚画栏”,指独自斜倚画栏像是有所思虑。这里以人喻花,把海棠喻为独守空闺的女子,“独”字写出其孤苦的心绪。
D.“清砧怨笛”中,“清砧”指清冷的捣衣声。古时女子为远行人做寒衣,常于秋夜捣衣使之平,故砧声多用以表达怀念远人。“怨笛”也与悲情有关。
曹雪芹擅长用隐语,《红楼梦》中的诗作多半“寄兴寓情”,往往与文中人物相关。此诗是《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海棠诗社结社之前贾宝玉所作,请据此分析颔联中影射的人物分别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两位,并说明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中“ , ”两句,说的是阿房宫突出的钉子比谷仓里的谷粒还要多。
(2)“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正是在总结历代帝王的盛衰变化中,发现了那些承担天下之大任的君王往往呈现出“ , ”的特征,这使得能够善始善终的君王特别少,他以此告诫唐太宗要积德义。
(3)古诗词中,作者常妙用叠词来描绘景物、表情达意,如“ , ”。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不知从何时起,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始往豪奢方向“一路狂奔”。看着网上那些或宝石镶嵌,或绸缎包面,甚至连芯片、3D打印等高科技都用上了的奢华通知书的照片,我颇有些五味杂陈。
一方面是欣慰于我们的大学终于懂得自我包装、自我营销了。长期以来,由于按高考分数录取模式的影响,使中国的高校已经基本处于买方市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然也无须在吸引生源方面花什么力气。不像国外的大学,主要还是靠学校自主招生,为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报考,会想出各种花式宣传手法。但另一方面,凡事都会过犹不及,用五花八门的录取通知书来吸引人才本来无可厚非,只是这其中的“度”要把握好。有道是“大学之大,在大师不在大楼;大学之学,在学术不在学位”,自然更不在一封通知书了。
请分别指出文中引号的作用。(4分)
(1)“一路狂奔”:
(2)“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3)“度”:
(4)“大学之大,在大师不在大楼;大学之学,在学术不在学位”: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烟火气少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 (1) 。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 (2) 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 ① )。俗世烟火,是书中喜怒哀乐的源泉。有了烟火气,才能与读书的人产生共鸣。但一本好书,在烟火之上,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是 (3) 的。烟火气是书的基本,而高于烟火气的,( ② ),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也该如此。一个人身上的烟火气,总归得多一点,( ③ );一个人身上那些高飘在上的非烟火气,也多少得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七分俗气,三分仙气,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雅趣。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材料中提到“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七分俗气,三分仙气,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雅趣。”一个人的幸福离不开烟火气,毕竟我们都是俗人。其实一个社会的繁荣更离不开烟火气。四月中旬去云南西双版纳过泼水节,下旬去广西过“三月三”,五·一去山东“进淄赶烤”,六月份去贵州榕江看“村超”……经历三年疫情的“静默”之后,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高一年级2023年7月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B 【解析】A项,“使受众产生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与嫁接”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两首歌的相似导致个体受众产生了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相互嫁接”;“这就导致了记忆错误”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可能导致歌词记忆错误”。C项,“人们……催生出新闻报道中的‘标题党’”因果分析不当,由原文“在以流量为导向的媒体经济中……于是产生了‘标题党’”可知,催生“标题党”的应该是以流量为导向的媒体经济。D项,“对其进行了相对科学的解释”错误,原文说的是“可能涉及‘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相对科幻的概念”,并指出“目前尚无完整的科学依据为这一解释提供理论基础”。
C 【解析】C项“成正比”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的相关内容可知,信息错误传播率与受众接受教育程度应成反比。
D 【解析】材料二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媒体错误传播导致“曼德拉效应”,D项并没有提及“大多数人记忆中香蕉果实是朝下生长”这一错误记忆属于媒体的错误传播,该杂志只是提出了这一发现。
“曼德拉效应”是(1分)信息传播过程中(1分),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并随之演变为大众集体失忆的(1分)一种信息错位现象(1分)。(满分4分)
①个人角度:提高受教育程度,提高接受、传播信息能力,减少人际传播错误。 ②媒体角度:重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益,注重信息的真实度,杜绝虚假报道。 ③公众角度:警惕“差不多”心理,多些较真精神、求真态度。(每点2分,满分6分)
C 【解析】C项“说明他对门匾的态度是矛盾的”错误,由结尾“别再把事情搞麻烦了”可看出老景想简单处事的态度,他只是不想把简单的事搞复杂,这与他花心思做门匾,对美好生活心怀愿景并不矛盾。
C 【解析】C项“但主要的作用是表现汤阴人是富有文化底蕴的”错,从“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样如意’”的门匾题字来看,小说中的“门匾”能够表现汤阴人的文化心态,不能说其“富有文化底蕴”,且“门匾”的多重作用间没有主次之分。
①开头部分叙述繁杂,对与雕刻门匾相关的人和事进行了详实的交代,为后文情节发展做足了铺垫。 ②结尾部分以对话的方式,简洁地写出了老景对门匾题字的接受和老晋的心理,言简意深,令人回味。(每点2分,满分4分)
①便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正是客人的出现使老晋的难题得到解决,使“一日三秋”门匾题字的出现更符合情理。 ②使人物形象多样而立体,客人在身份、志趣、性格等方面与老景、老晋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而立体。 ③丰富了文章主旨,借客人之口,传达出对人、地、文化关系的深刻思考,使小说主题更加厚重。(每点2分,满分6分。)
B E K【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为:吉祥的事物是福祉的先兆,如果遇到吉祥的事物却做坏事,福祉就不会降临;凶恶的事物是灾祸的先兆,如果遇到凶恶的事物却做善事,灾祸就不会降临。
A 【解析】A项中“效”在“响之效声者也”中是“模仿”的意思,结合语境意译为“跟随”;“效”在“信者效其忠”中是“献出”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
B 【解析】“孔子否定了宋国国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他希望宋国国君能够反思并改正自己的过错”错误。根据原文“君子闻之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可知,孔子不是否定宋国国君的回话,而是肯定其回话,夸赞其知错能改。
(1)殷商太戊执政时,有桑树秧、榖树苗在庭中长出,天刚黑时生长出来,等到第二天天亮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生于庭”状语后置1分,“比”(等到)、“拱”(两手合围)各1分,句子大意1分。满分4分】
(2)宋国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很早就起床很晚才睡觉,很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悼念死者慰问生病的人,尽心尽力治理天下。【“晏”(晚)、“吊”(悼念)、“戮力”(尽力)各1分,句子大意1分。满分4分】
①都是有作为的圣君,勤政爱民,致力于国家兴盛; ②善于自我反思; ③闻过则改。(每点1分,满分3分)
【参考译文】
楚庄王爱好打猎,大夫进谏说:“晋国和楚国是相互敌对的国家,即使楚国不图谋晋国,晋国也必然会图谋楚国,现在大王您恐怕(无乃)太沉迷于享乐了吧?”楚庄王说:“我打猎是为了寻求人才。”通过这个方法,得到三位贤士,楚国得以安定。所以说“如果有了志向,就不会有错的事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商汤的时候大旱七年,洛水干裂河流枯竭,沙子被烤得滚烫,石头像是被烤烂了,于是商汤派人拿着三足鼎向山神河神祝祷,并命他祷告说:“是我的政令不适度吗?是我使百姓遭受痛苦了吗?是行贿成风了吗?是进谗言的人得势了吗?是宫室太奢华了吗?是通过宫中宠姬干求请托盛行吗?为什么不下雨到了极端的地步呢?”话没说完上天就降下大雨。所以上天对人事的感应,好像影子伴随着形体,回响跟随着声音一样。《诗经》中说:“上祭天下祭地,没有神灵不受到敬奉。”说的是人们痛恨旱灾啊。殷商太戊执政时,有桑树秧、榖树苗在庭中长出,天刚黑时生长出来,等到第二天天亮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史官请求到汤庙占卜,太戊听从了他的意见。占卜的人说:“我听说,吉祥的事物是福祉的先兆,如果遇到吉祥的事物却做坏事,福祉就不会降临;凶恶的事物是灾祸的先兆,如果遇到凶恶的事物却做善事,灾祸就不会降临。”于是太戊很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慰问病人悼念死者,过了三天庭中的桑树、榖树自己死了。高宗,就是武丁,后人崇敬并推崇他,所以称他为“高宗”成汤之后,先王的治国之道被废弃,刑法遭受违背,桑树,榖树都在朝廷上生长,七天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武丁召来他的丞相询问情况。他的丞相说:“我虽然知道情况,但不能说。我听祖己说,桑、榖本是野外生长的植物,却生长在了朝堂,是想告诉我们国家要灭亡了吗?”武丁害怕震惊,端正自身行为修养品德,追思先王的政绩,使将要灭亡的诸侯国家复兴,使将要断绝的贵族世系得以延续,使避世隐居的贤者得到举荐,使赡养老人的礼节得到彰显。三年之后,蛮夷中几经转译通话后前来朝拜的就有七国,这就是所说的复兴将灭亡的国家延续将断绝的后嗣的君主,所以人们崇敬并且推崇他。宋国发生严重的水灾,鲁国人前来慰问说:“上天下了很长时间的雨(淫雨),溪沟河谷里的水都满了,漫溢到国君的土地,我国国君派我来表示诚挚的慰问。”宋国国君回应他说:“我没有才能,斋戒的时候不够虔诚,封地治理得不好,使用民力不按时节,上天降下灾祸,又给贵国国君带来忧虑,承蒙关照,实不敢当。”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宋国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弟子们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犯了错误后改正,这就犹如没犯过错,所以说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宋国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很早起床很晚睡觉,早上朝晚退朝,悼念死者慰问生病的人,尽心尽力治理天下。三年之后,谷物丰收国家太平。假使宋国国君没有听到孔子的话,那么每年的谷物不会丰收,国家也不会太平。《诗经》中说“辅佐我担当重任,展示我光明的道德品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呀。
B 【解析】B项“以‘雪’借代花”错误,“雪满盆”指繁盛的海棠花像白雪一样铺满花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非借代。
薛宝钗、林黛玉。(2分)①“出浴太真冰作影”中,“太真”指杨贵妃。薛宝钗曾被喻为杨贵妃,“冰作影”点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2分)②“捧心西子玉为魂”中,“西子”指西施,言西施捧心而颦为其美。林黛玉初入贾府,贾宝玉就称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又因见其“眉尖若蹙”,送“颦颦”二字作黛玉的字,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尘不染,分外清高。(2分)(每点2分,满分6分)
(1)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2分)
(2)(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2分)
(3)例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分)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请分别指出文中引号的作用。(每空1分,满分4分)
(1)“一路狂奔”:特殊含义
(2)“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引用
(3)“度”:特殊含义
(4)“大学之大,在大师不在大楼;大学之学,在学术不在学位”:引用
受按高考分数录取模式的影响,中国的高校基本处于卖方市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然也无须在吸引生源方面花什么力气。(去掉“使”,让“中国的高校”做主语得1分;去掉“已经”得1分;把“买方”改为“卖方”得1分。满分3分。)
参考:(1)孤芳自赏(1分)【解析】该语境主要扣“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孤芳自赏”意为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2)鸡零狗碎(1分)【解析】该语境主要扣“闲事”。“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系统,也指无关紧要的琐碎事物。 (3)超尘脱俗(1分)【解析】该语境主要扣“在烟火之上”。“超尘脱俗”指超出世俗,不同凡响。(其它契合语境的答案也可灵活给分,每空1分,满分3分。)
①使用借代的修辞。(2分) ②借“烟火气”代世俗生活的气息,借“铜臭”代金钱的气息。(1分) ③用具体代抽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个人身上世俗气息过重产生的厌恶感。(1分)(满分4分)
参考:①一本书也应该有烟火气。(2分) ②则是书的精髓。(2分) ③但再多也不能超过七分。(2分)(其它契合语境的答案也可灵活给分;每空所填内容关键词占1分,能表达句子关系占1分;超出字数该空不得分;满分6分)
【审题立意】 材料借助语言文字运用Ⅱ的内容引出“一个人的幸福离不开烟火气”,进而提出“一个社会的繁荣更离不开烟火气”,并用热点事件进行证明,最后总结这份烟火气的宝贵。整段材料旨在说明烟火气的重要性,尤其侧重对社会的重要性。要完成写作,还需要理解材料中的“烟火气”到底指什么。“四月中旬去云南西双版纳过泼水节,下旬去广西过‘三月三’,五·一去山东‘进淄赶烤’,六月份去贵州榕江看‘村超’……经历三年疫情的‘静默’之后,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材料所列举的这些事件真正吸引大家的,是接地气,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这也是材料中的“烟火气”的指向。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写烟火气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可以结合具体事件论述如何增强社会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