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课一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课一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1 22:5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B.读者深受喜爱的鲁迅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C.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铭记历史,也要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省悟(shěng) 脊梁(jǐ) 玄虚(xuán) 怀古伤今(huái)
B.诓骗(kuāng) 慨叹(kǎi) 抹杀(mǒ) 前仆后继(pǔ)
C.诬蔑(miè) 渺茫(miǎo) 家谱(pǔ) 地大物博(bó)
D.笼罩(lóng) 摧残(cán) 倘若(tǎng) 自欺欺人(q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B.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C.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5.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 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 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 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 自欺欺人而已。
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老张的儿子考上重点高中,左邻右舍都来祝贺老张说:“恭喜令郎考上理想的学校。”
B.过地铁安检时,工作人员对乘客说:“站住,手提包也得检查,赶紧放上去!”
C.同桌向小王请教问题时,小王说:“好吧,我有些高论正想与你分享。”
D.朋友搬新家,小李有事不能去祝贺,就打电话告诉朋友:“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一定赏光拜访。”
二、字词书写
7.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miǎo茫( ) jī梁( )
kuāng骗( ) wū蔑( )
三、填空题
8.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
(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9.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___________》(填写一篇即可),小说《___________》(填写一篇即可)。本文采用___________的论证方式,驳倒对方的论点。
10.引号有四种用法:引用、强调、特殊含义、反语。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各属于哪种用法?
(1)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
(4)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理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1.选文中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 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
12.选文第二、三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
13.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样理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话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斥的错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文章论证的正确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文章③至⑤段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D.第⑥段是过渡段,是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后面的直接批驳。
15.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16.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含义是什么?请用历史或现实的具体人物加以说明。
五、综合性学习
17.班上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你根据其歌词说说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3)在参观烈士纪念馆时,你想让纪念馆的解说员向你介绍一下纪念馆的诞生过程,你会怎样说
(4)请谈谈你对这次活动的感受或者从中得到的收获。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A
6.A
7. 渺 脊 诓 诬
8.(1)表否定 (2)表引用 (3)表强调 (4)表特殊含义
9. 《且介亭杂文》 鲁迅 周树人 豫才 藤野先生(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或:故乡) 驳论
10. 反语 特殊含义 特殊含义 强调 反语
11.不矛盾。悲观失败的“自欺”“笼罩了一切”,更加突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难能可贵。 12.第二段侧重于论述历史上的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第三段侧重于论述现在的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两段话共同证明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13.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这句话告诫广大中国人民,不要被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
14.D 15.B 16.示例:这里指的是那些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及其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坚强“脊梁”。如:墨子为救宋国,只身前往楚国游说,平息了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为了弘扬新思想,不惜牺牲自己;孙中山为拯救中华民族,毕其一生之力努力奋斗。这些都可称为“中国的脊梁”。
17.(1)示例:①回望历史,立志报国。②铭记历史,励志报国。③团结奋进,振兴中华。④热爱祖国,建设祖国。(2)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表现出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表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3)示例:解说员同志,您好!我们对烈士纪念馆的诞生过程很感兴趣,您对这方面的情况一定很熟悉,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4)示例:通过参加活动,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了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更加敬佩他们的精神;活动本身提高了我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实践能力也有所增强;感情得到了升华,我会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意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