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3.我爱这土地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任务一:初三1班在共读《艾青诗选》时组织了“写推荐词,发朋友圈”的活动。以下推荐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艾青的诗歌蕴含着赤子的真诚,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用“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堰河的儿子”这个坦诚的声明深情表白了“我”对养母大堰河的赞美和怀恋。
B.爱国主义是艾青诗歌的重要主题,而其中“土地”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都是典型代表作,综合在一起读更容易理解诗人这种“土地的忧郁”。
C.母爱和童真也是艾青诗歌常常出现的主题。《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寄寓了诗人对乳母以至对劳苦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作者善于在生活激流中捕捉住刹那间的情感闪光,用清新的语言,道出耐人寻味的哲思。
D.“太阳”是艾青诗歌的另一核心意象。《向太阳》中写到“太阳的炫目的光芒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燃灼着我的肉体油于它的热力的鼓舞我用嘶哑的声音歌唱了”。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
2.下列对《我爱这土地》的诵读指导,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感情基调深沉,要求朗诵时以稍慢、低沉的声音为主,部分诗句稍轻柔、上扬。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在朗读时应慷慨激昂,语速稍快,一气呵成。
C.运用重音轻读的方法朗读“温柔”“黎明”“深沉”,可以造成低沉轻柔、回味无穷的效果。
D.最后两句诗的节奏划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嘶哑(sī) 汹涌(yǒng) 黎明(lí)
B.咽喉(yàn) 喉咙(lóng) 吹刮(guā)
C.悲愤(fèn) 林间(jiān) 腐烂(fǔ)
D.暴风(bào) 深沉(shēn) 打击(jī)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是一篇演讲词,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B.《我爱这土地》一诗用“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歌喉,接着写歌唱的内容,并用生前深情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代以诗人自身形象,间接抒情,突出诗人那颗真挚爱国之情。
C.《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无丝毫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纯净,在华丽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D.《精神的三间小屋》,作者毕淑敏,台湾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的获奖者,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5.将下列诗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假如我是一只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①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②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③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④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⑤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A.⑤③④①② B.②⑤④①③ C.⑤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⑤
6.下面对《艾青诗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艾青的诗歌中选用了丰富的意象,有的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土地”“太阳”等。
B.在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诗坦诚地告诉我们:“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还要亲密。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D.诗人在《礁石》一诗中借咏礁石而咏人抒怀。伤痕累累的礁石依然“含着微笑/看着大海……”,象征着人们坚忍不拔、乐观自信的精神。
二、字词书写
7.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在后面括号里。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厮哑的喉咙歌唱( )
(2)这永远汹勇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
(3)连羽毛也俯烂在土地里面( )
8.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sī( )哑
hóu( )咙
汹涌( )
悲fèn( )
黎明( )
腐烂( )
三、填空题
9.把“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和它们所对应的象征意义用直线连在一起。
土地满腔的悲愤
河流受蹂躏的国土。
风光明的未来
黎明愤怒的反抗
10.《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浙江金华人,现当代著名___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____》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11.文学常识填空。
《我爱这土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代表作《____________》,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迷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画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2.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13.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15.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2)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直白到额头。
16.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五、综合性学习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斯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凶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着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límíng……/——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fǔlàn在土地里面。
(1)给加点字注音。
喉咙( ) 悲愤(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límíng( ) fǔlàn( )
(3)找出其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___改为___ ___改为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C.童真和母爱是《新月集》(泰戈尔创作的诗集)中常常出现的主题;“作者善于在生活激流中捕捉住刹那间的情感闪光,用清新的语言,道出耐人寻味的哲思”是对泰戈尔作品的特色的分析;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C。
2.D
【详解】D.诗歌最后两句的节奏应划分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故选D。
3.B
【详解】B.咽喉(yàn)——yān。
故选B。
4.B
【详解】B.“最后代以诗人自身形象,间接抒情”理解错误。根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知,是直接抒情。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排序。
最简单的也是最迅捷的方法是背诵课文《我爱这土地》,依次排列,可得出答案。
不能背诵的话,就需要研究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承接第一句“我是一只鸟”,查找下句的⑤中“我”指的就是“鸟”的形象,排除BD两个选项;接下来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内容,③④①看起来都可以,从对象来看,依次歌唱的对象是“河流”“风”“土地”,从顺序来看,应该按从大到小、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依次是④①③,排除A选项;最后到更加抽象的“黎明”,是②句。
排列顺序是⑤④①③②,故选C。
6.C
【详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表面上指喻体“鸟”,实际上指诗人自己,诗人借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C错误,故选C。
7. (1)厮——嘶 (2)勇——涌 (3)俯——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嘶哑”是指声音沙哑。两字从“口”旁。汹涌;水势翻腾上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两字从“水”旁。“腐烂”,指烂掉;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8. 嘶 喉 yǒng 愤 lí f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给汉字注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汉字的音形义,理解常用词语的含义,了解汉语拼音的拼读拼写规则,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此题注意“喉”的写法和“涌”的读音。“嘶”不要写成“斯”。
9.土地——受蹂躏的国土河流——满腔的悲愤 风——愤怒的反抗黎明——光明的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中词语的象征意义,首先要找出其所在的诗句,再结合诗句上下句的意思具体分析。在诗中,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这里的“土地”象征着受蹂躏的国土;“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河流”就象征了人民内心满腔的悲愤;“风”就象征了愤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反抗;“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10. 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详解】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诗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9部诗集。
11. 艾青诗选 艾青 蒋正涵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对课标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包括作家作品、主人公及故事情节等。《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12.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意思对即可) 13.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作铺垫。 14.示例:如果战争结束了,拜托您按照字条上的地址把相片和信交给我的家人,告诉她们这里发生的一切。我爱她们,请她们多保重。 15.(1)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机情形下的小心和急切。
(2)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的震惊。 16.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入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
【解析】1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写邻居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而彼得完成了这个“嘱托”的故事,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邻居和彼得想方设法完成 “嘱托”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13.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结构上根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来区分。 “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失火”“ 囚徒们干的”交代事件的起因,“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引出囚犯的嘱托,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14.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一要使用第一人称,二要符合情节和人物内心。本题可结合囚犯的经历:被抓走,可能再也见不到老婆和孩子。此时的心理应该是:拜托邻居完成自己的嘱托,让家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并表达对家人的爱等等。
15.本题考查把握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1)“煞白”是神态描写,“压低嗓门刚说出”是动作描写。 “急”“压低嗓门”分别写出了人物交代嘱托时的急切和谨慎小心。(2)“越变越白,直白到额头”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得知玛留莎就是自己要找的人时的震惊。
16.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小说讲究构思技巧,如开头的造成悬念,引起兴趣,中间的一波三折,结尾的引人入胜,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以及线索的安排。本文“小红包”贯穿文章始终,作为线索出现;两次设置悬念,邻居和彼得分别如何完成嘱托,最后遇到玛留莎,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17. (1)hòu fèn (2)黎明 腐烂 (3)斯 -嘶 凶- 汹
【详解】试题分析:(1)此题是对字音的考查。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注意“喉”的读音。(2)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注意“黎”和“腐”字的写法。(3)解答本题要先找出错别字进行改正后,再将改正后的句子抄写。错别字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音同或形似,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句意和词义辨析判断。文本中的“凶涌”应该为“汹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