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鲁迅
拿来主义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首联写当时作者所处的险恶处境;颔联写他坚持斗争的行动;颈联写他坚持斗争的内在动力,即强烈的爱和憎;尾联写他战斗到底的决心。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鲁迅从自己深受迫害,四处碰壁中迸发出的愤懑之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当时国民党的血腥统治,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的硬骨头性格和勇敢坚毅的战斗精神。
教学目标
壹
贰
叁
能够准确理解本文观点
能够准确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通过学习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能够运用先破后立与破立结合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己的观点。
肆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表现了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深入探索,对多种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其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鲁迅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黑暗势力。”
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一类,一般以议论为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
1、篇幅短小精悍、活泼犀利、深刻隽永。
2、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3、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4、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并且在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鲁迅先生针对当时的一些现象和错误认识写下了这篇杂文。《拿来主义》是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写作背景
一、初读文章,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3--5):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6--7):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去”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8--10):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 “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二、再读文章,思考:
本文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多论述其它主义,有哪些主义?有什么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完成表格)
?
主义 表现(国人的态度) 后果 态度(作者的态度) 写法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盲目排外
一味媚外
恐惧
落后挨打
祸延子孙
失去自主
借代
比喻
反语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否定
讽刺
批判
否定
批判
举例论证
思考:
作者具体是怎么论述“拿来主义”的?
“大宅子”在这里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完成表格)
“大宅子” 人们行为 代表态度 作者称其 论证方法
中外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不敢接受
害怕、拒绝
全盘否定
盲目排斥
全盘肯定
孱头
昏蛋
废物
比喻论证
思考: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什么?这些比喻分别与最后一段中的哪些词相对应?(完成表格)
对象 具体所指 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态度: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并存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没有价值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糟粕
吃掉 (使用)
送药房(使用、毁灭)
送、毁掉(存放、毁灭)
走散(毁灭)
“拿来”的最终目的
创新:新人、新文艺
闭关主义
送来主义
拿来主义
破,就是驳斥,是否定错误的观点;立,就是立论,树立正确的观点。
破
立
先破后立作用: 一,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及“送来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二,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送去主义
结构思路
拿来主义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拿来
3.怎样拿来
本文的论证艺术:
1、举例论证(1)
2、比喻论证(8、9)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本文的语言艺术: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
面对日本动漫的进军,韩流文化的渗入,中国的影视文化该何去何从?
三、想想议议
思考写作
运用“拿来主义”的精神,使用先破后立和破立结合的方法,任选一种现象进行点评。
引进的日本动漫并非都是精品。
不少外国品牌选用中国名字,而中国制造却偏偏喜好挂上洋名。
例如:挂着中国名字的外国品牌
中华牙膏(英荷) 双汇(美) 金龙鱼(新加坡)
白加黑感冒药(德) 夏士莲(英)
脉动、高乐高(新西兰) 南孚(美) 乐百氏(法)
韩 流
近年来,中国刮起了一股“韩流热”,韩国的音乐、电视剧等大举登陆中国,对于中国而言,它谐音于“寒流”,暗指我国的音乐和电视剧处于被动地位。韩国政府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
《拥抱太阳的月亮》《无法抗拒的他》《女神降临》
《天国的阶梯》《匹诺曹》 《奥特曼》
《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聪明的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