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1课时)
1.认识“群、竹”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会写“竹、牙”等5个字和横折弯钩1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认识“群、竹”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会写“竹、牙”等5个字和横折弯钩1个笔画。
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教师:冬天到了,你们喜欢下雪天吗?一场大雪让大地、树木都变白了,在这样一个雪白的世界里,你最想干什么?在我们的森林王国里,有一群小动物也迫不及待地跑到雪地里玩耍,他们成了“雪地里的小画家”。
2.读题质疑。
教师:我们先来一起读一下课文的题目——《雪地里的小画家》。读完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
学生1:小画家都有谁?
学生2:他们都画了什么?
……
教师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自己读不准的生字。
3.检查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教师指名学生读生字,然后学生齐读生字。
qún zhú yá yòng jǐ bù wèi cān jiā dòng zháo
一群 竹叶 月牙 不用 几步 为什么 参加 洞里 睡着
(2)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一群 竹叶 月牙 不用 几步 为什么 参加 洞里 睡着
(二)探究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都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1.识记“群”。
(1)教师出示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一群小朋友的图,引导学生体会“群”表示数量多。
(2)根据图片,用“群”字描述画面。
2.识记“竹”字。
结合字形和图片识记“竹”字。“竹”字由两个形似部件组成,引导学生分辨两个部件之间的异同;出示竹叶的图片,帮助学生识记。
3.识记“牙”字。
结合象牙图,建立文字与图片的联系。引导学生注意“牙”的撇画。
4.识记“用”字。
对比识记:对比“月”和“用”字,在对比中识记“用”字。
5.识记“几、步、参”字。
组词识字:几天、几个,跑步、逃跑,参加、参与。
6.识记“为”字。
加一加识字:“力”加两点就是“为”。
7.识记“加”字。
加一加识字:力+口=加。8.识记“洞”字。
加一加识字:氵+同=洞。
9.读准多音字“着”。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中见过的“着”字,说说它在本文中读什么。
·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
·翻过来,唉——睡不着。
·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2)“着”在本文中读什么?
他在洞里睡着(zháo)啦。
(3)拓展:下列词语中的“着”分别读哪个音?
着急 跑着 着迷 着凉 等着 放着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以后学生自主识字打好基础。
(三)探究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同桌互听互读。
2.全班齐读课文。
3.读读课文,想一想: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些什么?
预设: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四)探究四:正确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学生观察“竹、牙、马、用、几”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同桌交流书写方法。
2.教师出示动态笔顺并范写,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竹:左右两部分要对称;横要短;左右两部分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要交叉。
牙:竖钩在竖中线偏右的位置,撇收笔略高于竖钩。
马:上窄下宽;横折要窄;竖折折钩的第一折要写在横中线上,写得宽一些;最后一横要平。
用:竖在竖中线上,注意横折钩的横段比“月”要宽,左右两边要对称。
几:竖撇可先写直一点儿,然后才撇出去;横折弯钩要一笔写成。
3.学生先描红,然后自由练写。
4.认识横折弯钩。
教师范写横折弯钩:先写短横,再向左略斜往下方行笔,然后向右圆转,最后向上出钩。钩的写法与竖弯钩相同。
5.学生练习书写。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群、竹”等10个生字,读准了多音字“着”;会写了“竹、牙”等5个字和横折弯钩1个笔画;而且通过朗读课文,知道本文主要讲了在雪地里,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故事。
课后任务
将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