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同步练 (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同步练 (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2 23:1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同步练
(原卷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1927年,日本参谋本部一少佐应外务省之邀写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备忘录。他明确写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后来,实践了该计划第一步的是日本(  )
A.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B.策划建立了伪满洲国
C.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
D.正式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2.193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只要南京政府真正抗日,给抗日的民主,我们就同他讲统一,承认统一指挥,统一编制,同意取消红军名义、取消苏维埃名称,但要保证红军部队和根据地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一意见表明当时 (  )
A.中共主张通过民主的方式夺取全国政权
B.中共认可国民党的抗战方针
C.中共努力促成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
D.中共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为扩大红军的社会影响力,1936年8月~1937年2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动参与长征的全军干部积极投稿,编制了一部关于长征的集体作品《二万五千里》。但该作品完成以后,并没有立即大量公开刊印,只是在党内高级干部中小范围传阅。这主要是因为 (  )
A.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B.西北地区印刷技术较为落后
C.中国共产党的处境日益恶化
D.红军致力于反“围剿”的斗争
4.中共中央就某一历史事件作出指示:“这次发动是为了要抗日救国而产生的,是要以西北的抗日统一战线去推进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开始。”这一事件 (  )
A.为国共实现合作提供契机
B.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使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D.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
5.曾经被软禁在贵阳黔灵山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在自己95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这样做。”他所说的“1936年发动的事变”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6.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
共产党祭 黄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国民党祭 黄帝陵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这反映出 (  )
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矛盾
B.日本侵华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界抗日
7.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题为《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的谈话中表示:“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全国国民要认清,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该谈话 (  )
A.说明国民政府拟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B.表明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C.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D.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8.1937年7月10日,救国会呼吁全国同胞团结起来,支援二十九军抗战。11月,宋庆龄发表声明,支持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许多民主党派和团体通过积极创办抗日刊物、出版抗战读物等方式,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所展现出的民族团结意识,可概括为(  )
A.兄弟民族,携手卫国 B.全国同胞,持久抗战
C.民主人士,协力御侮 D.国共两党,相互配合
9.德国人拉贝在1937年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到:“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后面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日记可以直接证实日军(  )
A.在重庆大轰炸的暴行
B.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C.实行疯狂“扫荡”的暴行
D.731部队灭绝人性的暴行
10.日本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卢沟桥在地理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一旦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材料表明(  )
A.卢沟桥事变发生具有偶然性
B.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有深刻的背景
C.日本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日本国内形势迫使日军占领卢沟桥
11.1937年,国民政府中央经济行政机构编制由全面抗战前的3 684人减至1 561人,精简率达58%。原来分属于政府和军队的经济机构,基本上归属在经济部、交通部和财政部之下,最后又受国防最高委员会领导。这一调整旨在(  )
A.适应全面抗战的需要
B.优化政府机构的职能
C.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D.规范经济管理的模式
12.1939年8月,日本正式设立了由日本驻华中军、政、财三方参加的主要由军方控制的“军配组合”,控制华中地区的物资和流通,其分支机构遍布华中十多个城市,涉及行业有棉花、工业药品、纸张等。上述措施实践了日军(  )
A.“以华制华”的策略 B.“以战养战”的策略
C.“粮食统制”的策略 D.“争购配给”的策略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众多的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上海、北平、南京、天津、汉口、青岛、长沙、重庆、桂林、汕头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都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等形式,表达抗日救国的诉求。许多城市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沉重打击日本的经济侵略。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纷纷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东北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它开始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进行的斗争极端艰苦卓绝,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歌,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摘编自马沈《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31~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8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长期形成的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需要这个民族能看到新的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图存和勇于变革,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题目,并就所拟论题以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个事例作简要阐述。(要求:紧扣论题、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解析:“第一步”即“先征服满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迈出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步”,故选择A项。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南京政府真正抗日、保证红军部队和根据地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愿意取消红军名义,统一编制,取消苏维埃名称,说明当时中共努力促成国共合作抗日的诚意,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努力促成国共合作抗日的诚意,并非想要夺取全国政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的抗战方针,排除B;材料反映了中共合作抗日的诚意,并非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排除D。
答案:C
3.解析:长征是国共两党对峙的表现,1937年,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不再适宜宣传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没有大量公开刊印的原因是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主要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该作品没有大量公开刊印,而非印刷技术落后,排除B项;当时中共的处境并没有日益恶化,排除C项;此时长征已经结束,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与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据材料“以西北的抗日统一战线去推进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开始”可知这一事件是西安事变,是为了要抗日救国而发动的,为国共实现合作提供契机,故选A项;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排除D项。
答案:A
5.解析:根据材料中“张学良”“1936年”,结合所学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即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放弃“围剿”红军,共同抗日,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八一三事变是指1937年8月13日,日本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据材料“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而且在祭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全国民众团结一心抗敌,这说明日本侵华在客观上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故选B项;“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矛盾”这一说法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C项;蒋介石在此时并未完全放弃反共,直到9月22日,国民党中央才正式发表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团结各界抗日,排除D项。
答案:B
7.解析:“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可以看出,他的表述使得更多的人团结起来,这对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很大的作用,故选D项;“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只是表明了抗战态度,没有涉及抗战的方法,排除A项;谈话里没有提到中共的作用,更不能说明合法,排除B项;“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全国国民要认清,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他的谈话有利于统一思想,不能保证物质基础,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由材料中“救国会呼吁”“宋庆龄发表声明”“许多民主党派和团体……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活动”等信息可知,材料着重体现的是民主人士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纷纷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民族团结意识,C项正确。
答案:C
9.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7年12月14日”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故选B项;重庆大轰炸是在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排除A项;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扫荡”的暴行是在1941年至1942年,排除C项;731部队灭绝人性的暴行是在1938年至1945年,排除D项。
答案:B
10.解析:材料分析了卢沟桥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日本在华北取得政治和军事双重控制、实现华北分离的关键,这指出了1937年日本占据卢沟桥的原因,说明七七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背景,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七七事变发生的背景,C项是表现,与之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日本的国内形势,故D项排除。
答案:B
11.解析:原来分属于政府和军队的经济机构,基本上归属在经济部、交通部和财政部之下,最后又受国防最高委员会领导,结合“1937年”可知,这是为战争服务,是国民政府战时经济领导体制形成的表现,为战时统制经济的实行提供了制度保证,故A项正确;国民党调整中央经济行政机构的主要目的是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其余三项皆非主要目的,故排除。
答案:A
12.解析:“以战养战”是指日本依靠战争中掠夺的物资来支撑战争的策略,这与题干中的描述相吻合,故选择B项;“以华制华”是政治上的措施,故排除A项;C项不足以概括题干中的内容,故排除;D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13.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的城市信息可知地域广泛,据“游击队”“集会请愿、募集捐款”“抵制日货”等可知形式多样,据“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可知参与者众多,据“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可知中共发挥重要作用,据“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可知此前国民党政府的态度较为消极。第(2)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即可。
答案:(1)特点:地域广泛,遍及全国;形式多样,有武装斗争、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等;参与群众广泛,有工农商学兵各界;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缺乏国民党政府的组织和支持。(8分)
(2)地位:东北抗战促进了东北人民的觉醒,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延缓了日军占领东北的进程;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8分)
14.解析:材料涉及的是一个民族觉醒的条件,第一是民族危亡,第二是要有希望和勇气。我们可以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作答,日本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而国共合作给人们点燃了新的希望,中国最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答案:论题:近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2分)
论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接着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地化,中华民族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期。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7年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开始(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