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狐假虎威(第1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狐假虎威(第1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2 12:3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狐假虎威(第1课时)
1.认识“假、威”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转、闷”,会写“食、物”等8个字。
2.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认识“假、威”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转、闷”,会写“食、物”等8个字。
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吧:身穿花皮袄,山上到处跑,人称百兽王,凶猛脾气暴,答一种动物;尖尖的长嘴,细细的小腿,拖一条大尾,疑神又疑鬼,答另一种动物。
学生:第一个是老虎,第二个是狐狸。
教师:没错!那如果一只老虎逮到了一只狐狸,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不要急着下结论,下面我们来看个寓言故事,看看不一样的结局。
探究新知
一、预习检测
1.自读课文。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带着下面几个小任务来朗读课文。(出示自读任务。)
自读任务: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各个自然段的序号。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理解题目。
出示课文题目“狐假虎威”。
教师:这里的“假”是“假借”的意思。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狐假虎威”的意思,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学生:我知道,是“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3.认读生字。
教师:大家刚才朗读了课文,下面就让老师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吧。(出示生字。)
教师指名让一位读得好的学生来领读,然后同桌互读。
教师指导:“扯、兽、爪、神、受”是翘舌音,“神、骗”是前鼻音,“嗓、抗、趟”是后鼻音。
去拼音领读、开火车读。
4.多音字“转、闷”。
教师出示“转、闷”的多个读音以及各个读音的组词,并让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结合词语,讲解不同读音的含义。“转”在表示改变方向或位置时,读zhuǎn,如“转弯”;在表示“围绕一个中心运动”时,读zhuàn,如“转笔刀”。“闷”在表示心情不好时,读mèn,如“闷闷不乐”;在表示“不透气,空气不流通,不吭声”时,读mēn,如“闷热”。
5.识字形。
(1)加一加:扌+止=扯;口+桑=嗓;走+尚=趟;犭+者=猪;纟+内=纳;马+扁=骗。
(2)换一换:霞-雨+亻=假;围-口+辶=违;伸-亻+礻=神;错-钅+亻=借。
(3)形近字比较识字:瓜-爪;爱-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通过朗读词语、教师范读、同桌互读等不同形式将生字读准,最后通过不同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为学生读准、读好课文做好铺垫。
6.再读课文。
教师: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里,再来读一遍课文。
7.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这个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学生:这个故事先讲了老虎抓住了狐狸,再讲了狐狸蒙骗老虎,接着讲了老虎跟着狐狸到森林里,最后讲了故事的结果。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体会虎威。
(出示第1自然段。)
教师:请默读这一自然段,然后思考是老虎厉害,还是狐狸厉害。说说理由。
学生:这一段中说“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老虎能抓住狐狸,肯定是老虎厉害。
教师:“窜”是逃窜的意思,这个“窜”字说明狐狸本来是很害怕老虎的,想很快逃走。
教师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让学生读出老虎的威风来。
(二)探究二: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物、就、神、活、猪”。
教师:观察一下这些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并且都左窄右宽。
教师指导:
(1)“物”的右边“勿”中的横折钩的竖笔微微往里倾斜;第二撇短,第三撇长。
(2)“神”左边是“礻”,注意与“衤”区别。横撇与竖和点相交于横中线上,右边“申”的第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竖要长直。
(3)“活”的右边“舌”的第二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略向右上斜,第三笔竖略往左倾斜。“口”要扁,第一竖在竖中线上。
(4)“猪”的左边“犭”的最后一撇从弯钩与横中线的交点起笔。右边“者”的长横从横中线上起笔。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展评。
2.出示“食、爷”。
教师指导:
(1)“食”上边的“人”,撇捺要写舒展。“良”的第一点在竖中线上,末笔是长点。
(2)“爷”上边的“父”,撇捺要写舒展,并且相交于竖中线。
学生自主练写“食、爷”。
3.出示“爪”。
教师指导:“爪”的第三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收笔略低于第二笔撇。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假、威”等15个生字,读准了多音字“转、闷”,会写了“食、物”等8个字;还理解了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并通过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了老虎的威风。
课后任务
1.将课文读熟。
2.想一想:百兽是真的怕狐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