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植物妈妈有办法(第2课时)
1.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2.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3.激发学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奥秘的兴趣。
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复习旧知
1.复习生字读音。
植物 如果 四海为家 旅行 准备 纷纷 带刺 底下 啪的一声
炸开 离开 识记 粗心 得不到
2.教师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看看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吧。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1.学习第1小节。
(1)理解“四海为家”的意思。
教师:“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孩子为什么要告别妈妈?
学生:孩子长大了就要独立生活。
教师:你们知道植物的家在哪里吗?
点拨:引导学生说出田野、草原、山间、河边、森林等地方,感受“四海为家”。教师小结:每个地方都可能是植物的家,这就是课文中说的“四海为家”。
(2)理解“旅行”的意思。
教师:同学们,“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植物旅行”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植物传播种子。
教师小结:诗人用“孩子”称呼植物的种子,把植物种子的传播比作“旅行”,植物能像人一样,通过不同的办法去往各个地方,这样的描写十分有趣。
2.学习第2小节。
(1)教师:“降落伞”指的是什么?
点拨:出示蒲公英、降落伞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降落伞”指的就是蒲公英的种子。
(2)体会“乘着”用词的巧妙。
①教师:蒲公英是怎样借助风出发的?
学生:乘着风。
②教师引导:谁能做一做这样的动作?我们会说乘车、乘船,这里用乘着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小结:一个“乘”字,把蒲公英写得像人一样,可以骑在风上,具有动态感,用词十分准确。
(3)结合生活,理解词语“纷纷”。
①教师:很多同学都轻轻吹过蒲公英,想想当时的情景,蒲公英是一下子都离开的吗?结合当时的情景,说说“纷纷”的意思。
学生:“纷纷”不是一阵风吹来,孩子们一齐都乘着风离开了,而是先离开几个,然后再离开几个,最后都乘着风走了。
②几位同学合演“纷纷出发”。
③尝试用“纷纷”造句。
3.小组合作,自学第3、4小节。
(1)四人为一个小组,边读边交流以下问题:
·苍耳妈妈、豌豆妈妈分别用了什么办法?
·孩子们是怎么出发的?
提示:试着演一演。
(2)指名说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的办法。
预设:
学生1:苍耳妈妈传播种子是让苍耳“挂住”动物的皮毛。
学生2:豌豆妈妈是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等着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能蹦跳着离开了。
(3)体会“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
①教师:苍耳妈妈传播种子是让苍耳“挂住”动物的皮毛。能不能把“挂住”换成“勾住”或“拉住”?
点拨:换一个词不好,“勾住”给人一种把动物皮毛扯疼的感觉,“拉住”好像是种子用手故意去拽的感觉,而“挂住”让我们感觉是不经意间,种子轻轻蹭到了动物皮毛上,这个词用得比较合适。
②教师:豌豆妈妈是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我们能不能把“炸开”换成“裂开”?
点拨:“裂开”有可能没有完全打开,而且不是突然性的动作,要经过一段时间。“炸开”形容突然间,速度很快地裂开。只有速度快,里面的种子们才能跳得更远,蹦得更高。
(二)探究二:仿照课文写句子。
1.全班齐读第5小节,说说读了这一小节,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
学生1:自然界的植物不计其数,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很多。
学生2:多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
2.通过微课感受作者是怎样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场景写成诗的。
3.你能说一说下列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并仿照课文编儿歌吗?
(三)探究三:多种形式背诵诗歌。
1.总结诗歌内容。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了吗?
植物 蒲公英 苍耳 豌豆
传播方法 风 动物 太阳
学生:蒲公英是靠风传播种子的,苍耳是靠挂在动物的身上传播种子的,豌豆是靠太阳久晒之后炸开传播种子的。
2.根据表格信息,尝试背诵第2~4小节。
3.借助插图背诵整首诗。
4.尝试背诵整首诗。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还仿照课文的句式,交流了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课后任务
推荐阅读《小种子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