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汉字注音。
(1)这是某种令人惊hài 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ī 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piē 见的亚洲文明的jiǎn 影。
(2)看到圆明园现在的模 样,再看看古文物专家根据历史复原的相关模 型,这一刻真是恍 如隔世,令人痛心啊!
(3)强盗把他劫掠 来的zāng 物悉数上交,也得到了法律的zhìcái 。
【答案】(1)骇;曦;瞥;剪
(2)mú;mó;huǎng
(3)lüè;赃;制裁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1)第一空,应写作“骇”;第二空,应写作“曦”;第三空,应写作“瞥”;第四空,应写作“剪”;
(2)第一空,应读作“mú”;第二空,应读作“mó”;第三空,应读作“huǎng”;
(3)第一空,应读作“lüè”;第二空,应写作“赃”;第三空,应写作“制裁”;
故答案为:(1)第1空、骇,第2空、曦,第3空、瞥,第4空、剪;(2)第1空、mú,第2空、mó,第3空、huǎng;(3)第1空、lüè,第2空、赃,第3空、制裁。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汉语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B.酒店富丽堂皇的大堂悬挂水晶吊灯,装饰有方格天花板和彩色玻璃窗,十分引人注目。
C.秋天到了,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昆虫也荡然无存了,天地间一片荒凉。
D.英雄纪念碑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答案】C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A.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B.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C.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与语境不符。
D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勋和业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下面复句中的关联词,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一名志愿者的想法并不是心血来潮,也是源于自己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和对社会的使命感。②即使少了一部分休息时间,我不觉得疲惫,反而每次离开的时候,看到被我们打扫得一尘不染的图书馆,我会感到愉悦和满足。③闲暇时,我之所以经常与校园内的读者交流,是因为能结识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④志愿者工作,不仅增长了我的学识,使我收获了友谊,又增强了我的自律意识,为我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
A.将第①句( 转折复句 )中的关联词“也是”改为“而是”。
B.在第②句( 假设复句 )中的“不觉得”前面加上“也”。
C.将第③句( 因果复句 )中的关联词“因为”改为“为了”。
D.将第④句( 递进复句 )中的关联词“又”改为“还”。
【答案】C
【知识点】递进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以及复句句式的理解。
ABD.正确。
C. “之所...是 因为....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为了”表示目的,修改后句子不通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以及复句句式的理解。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商店里眼花缭乱的商品,吸引了很多顾客。
B.在数字阅读带给人们轻松愉快的享受之时,传统阅读留给人们的文化韵味和思想深度是否会荡然无存
C.她今天晚上要穿着这件富丽堂皇的礼服去参加宴会。
D.我们班能发生如此巨变,与班主任在平时不辞劳苦反复做思想工作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 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此处用来形容商品不恰当。
B. 荡然无存: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使用正确。
C. 富丽堂皇:多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 此处指衣服,适用对象有误。
D. 丰功伟绩:指伟大的功绩。用在此处属于大词小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5.(2022九上·潜江期中)下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他的《骆驼祥子》《茶馆》《济南的冬天》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渔家傲”“破阵子”“天净沙”都是词牌名。
D.“世先生”“世兄弟”是旧时人们对有世交的平辈的敬称。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词;其他常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D.正确。
C. 有误。“天净沙”是曲牌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
6.(2022九上·长顺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苏词境界开阔,气象雄伟,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B.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它一般由意思明确、结构完整的判断句表达。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维克多·雨果是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词中写“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答案】C
【知识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雨果是法国人不是英国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及文化常识。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上出现的名人及作品,体裁等内容。
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B.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
C.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D.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
【答案】B
【知识点】排比;设问;反语
【解析】【分析】A项,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B无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
8.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身上,集中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展现了梦想的魅力、奋斗的能量、未来的希望。
②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也是用来展现的。
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④诗与远方引领着中国青年的追梦之路,从当年五四运动时的“山河破碎风飘絮”,到今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在反复证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能力。通读四句话可知,②句是观点性语句,引领整个语段,应为首句,排除C、D两项。③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一代……”是阐述④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一观点的,故④句在前,排除A项;①句举“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的例子是对③句的论证,故选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9.对下列句子的复句类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转折复句)
B.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果复句)
C.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顺承复句)
D.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递进复句)
【答案】C
【知识点】并列复句;顺承复句;递进复句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项是并列复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问题。
留住乡愁(节选)
陆邵明
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10.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11.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13.有人说:“留住乡愁,不能只靠情怀。”请结合文意阐明理由。
【答案】10.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呵护乡村记忆,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活化乡村记忆,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
11.运用举例论证,举对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进行整理维护,对集体记忆场所定期维修的例子,来论证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12.B
13.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既方便当地居民生活,同时也让乡村记忆保持魅力,而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设施,才能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举例论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脉络的梳理。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0.通读全文可知,第一段中“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可得①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根据第三段中的“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可得②呵护乡村记忆,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根据第四段中的“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可得:活化乡村记忆,将“文”“人”“居”“产”融合一起。
11.本句列举了具体而多样的乡村记忆场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应当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
12.ACD:正确。B:有误,“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错,不是“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标准”,第三段是“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故答案为:B。
13.结合“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可得: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结合“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可得: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既方便当地居民生活,同时也让乡村记忆保持魅力,而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设施,才能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作家米兰 昆德拉说过,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慢下来”首先要有耐心。
②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③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如果没有耐心,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专注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有无耐心。
④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⑤耐心成就意志之美。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⑥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根》2018年1月9目,作者徐文秀,有删改)
1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耐心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一种修养。
B.第③段中两次写到“在相当意义上说”,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
C.第④、③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思路也相同。
D.最后一段给出了修炼耐心的方法,是对前面论述的进一步深化。
15.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16.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17.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像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像山间小径一样,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尼克松
材料二:人的全部本领不过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巴尔扎克
【答案】14.C
15.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6.首先列举生活现象引出论题“耐心”;阐释“耐心”的内涵和影响然后从耐心成就成功之美、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成就意志之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指出修炼养成耐心的方法,点明中心论点。
17.材料一:第5段,这则材料突出胜利的道路曲折,需要耐心和毅力,突出了意志品质的重要,可放在“耐心成就意志之美”这分论点后,顺承引出“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的论述。材料二:第③段,这则材料突出人的本领需要耐心和时间,与第③段雕塑大师的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专注做事这一事实一致,是对“耐心成就成功之美的阐释、可作为本段论据。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论据;补充论据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常常在文中的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开头的语段、结尾的语段或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第④段先道理论证,后举例论证;第⑤段先举例论证,后道理论证,论证思路不同。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 结合“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得出: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故答案为: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6.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运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作为连接词。叙述思路即可。
故答案为: 首先列举生活现象引出论题“耐心”;阐释“耐心”的内涵和影响然后从耐心成就成功之美、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成就意志之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指出修炼养成耐心的方法,点明中心论点。
17.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材料一论述的是意志品质的重要性,成功需要有耐心和毅力。材料二论述的是时间的重要性,人的本领的形成需要耐心和时间。材料一与第⑤段的观,点“耐心成就意志之美”相符。材料二与第③段“耐心成就成功之美”相符。
故答案为: 材料一:第5段,这则材料突出胜利的道路曲折,需要耐心和毅力,突出了意志品质的重要,可放在“耐心成就意志之美”这分论点后,顺承引出“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的论述。材料二:第③段,这则材料突出人的本领需要耐心和时间,与第③段雕塑大师的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专注做事这一事实一致,是对“耐心成就成功之美的阐释、可作为本段论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圆明园的灯火,可以再惊艳些
康发顺
今年元宵节,一直很低调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突然刷爆了朋友圈——恢复曾经名噪京城的元宵节灯会,为有福气的北京人奉上一道精美的视觉盛宴。我觉得引入这样的灯火,很有必要。
圆明园里办灯会,应该是300余年前的清朝统治者建园初衷的一个重要环节——
灯火闪烁,宴乐阵阵,流光溢彩,笑语欢歌,颂河清海晏,贺国泰民安,赞盛世伟业,祈天下太平,是盛时圆明园每次灯会的主题和寓意。
这次圆明园灯会也不乏这些元素,只是主题更加突出:“福满京城,春贺神州;最是故园情,浓浓家乡愁——圆明园皇家灯会。”也就是说,更注重赞颂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换言之就是:从皇帝的家庭娱乐转变成中华儿女对中国梦的共同祈愿。
如此,圆明园的灯会是历史传承,也是文化赓续。
“皇家灯会”,应该去看看。于是,我也挤入了观灯的人流,用几乎满满3小时的时间走了一个来回。观毕,有一个词回荡脑海:“叹为观止!”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就像我们追求美食,偏重了辛辣就可能疏离了酸甜,本次灯会,倚重龙、凤和神仙等传统文化元素,却忽视了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现代人的现代文化元素。这是缺憾。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圆明园作为百年国耻的象征性符号,其警示价值远大于文化影响。由是臆想:如果这次灯会能够像杭州利用G20会议打造《印象西湖》那样,将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元素增加进去的话,可能会使灯会的影响和价值得以巨大提升,还可以此拓展圆明园作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
被称为“万园之园”、由清朝五代帝王举全国之力、历时151年建成的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就是这样惊艳世界的皇家园林,遭到洗劫后,还被强盗们付之一炬——这把火烧的是京西皇家三山五园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和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著文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予以强烈谴责:“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那一把火,把西方的“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把火,把东方的“野蛮”全部埋葬。
那一把火,敲响了封建王朝的离世丧钟,烧醒了昏睡百年的东方雄狮。那一把火,不会被忘却,不能被忘却。
两年前,我在浙江横店影视城建成的圆明新园观看过《火烧圆明园》实景剧,当时的感觉是庆幸有了这部警示今人的作品。前段时间,听说此剧经过伤筋动骨的改造,教育效果又大幅提升。
圆明园遗址公园引入这样的灯火,真的很有必要。
(选自《国防教育》2019年第3期,有改动)
18.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19.“那一把火,把西方的‘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把火,把东方的‘野蛮’全部埋葬。”试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20.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说“圆明园的灯火,可以再惊艳些”。
21.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后应该怎么做。
链接材料一 “国宝工程”是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而启动的全面、系统、长期的社会工程,是为抢救历史上由于战争、非法盗掘、走私等不道德手段流失的文物而启动的。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其宗旨是,协助政府,动员社会力量,联合国内外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热爱中华文明的组织和个人,广募资金,通过回赠、回购、讨还等方式,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国宝早日回归祖国。自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回购流失文物后,中国文物的行情就一路看涨。几年前只值几百万元的兽首,如今竟被喊出了亿元天价。
链接材料二 中国是文物流失大国,所以早早就加入了《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定: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都应归还,无时间限制。
【答案】18.圆明园遗址公园引入具有警示性、教育性的“灯火”,很有必要。
19.“文明”“野蛮”运用了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掠夺和毁灭;而所谓“野蛮”,才是人类文明之所在。这句话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强盗行径的实质——毁灭人类文明,表达了作者的强烈谴责和无比激愤之情。运用反语使揭露更深刻,鞭挞更有力。
20.“再惊艳些”,是说圆明园的灯会可以像杭州利用G20会议打造《印象西湖》那样,把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元素增加进去,凸显圆明园的教育功能,体现其警示价值。
21.示例:我国已经加入《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我们可以通过协商等外交途径有尊严地取回流失的文物。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中心论点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常常在文中的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开头的语段、结尾的语段或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8.本题考查提炼和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基本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 圆明园遗址公园引入具有警示性、教育性的“灯火”,很有必要。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阅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所谓的“文
明”,实质是野蛮,而真正的文明在所谓的“文明人”眼里成了“野蛮” ,这是作者对侵略者绝妙的讽刺。
故答案为: “文明”“野蛮”运用了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掠夺和毁灭;而所谓“野蛮”,才是人类文明之所在。这句话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强盗行径的实质——毁灭人类文明,表达了作者的强烈谴责和无比激愤之情。运用反语使揭露更深刻,鞭挞更有力。
20.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依据原文“ 我更想说的是,圆明园作为百年国耻的象征性符号,其警示价值远大于文化影响。由是臆想:如果这次灯会能够像杭州利用G20会议打造《印象西湖》那样,将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元素增加进去的话,可能会使灯会的影响和价值得以巨大提升,还可以此拓展圆明园作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可概括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再惊艳些”,是说圆明园的灯会可以像杭州利用G20会议打造《印象西湖》那样,把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元素增加进去,凸显圆明园的教育功能,体现其警示价值。
21.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可知,我们应该让国宝有尊严地回来,如可以通过条约或外交手段等。
故答案为: 我国已经加入《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我们可以通过协商等外交途径有尊严地取回流失的文物。
三、综合应用
22.学了本课后,你班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围绕该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假如你是负责人,你将策划哪些内容 (不少于3项)
(2)班委会要组织全班同学于10月15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观看纪录片《圆明园》,16日上午9点去省博物馆参观,当日上午8点在校门口集合,乘车前往。请你拟写一则通知。
通 知
(3)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写下的感想,请你按要求答题。
[A]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正因为这样,[B]他们才赢得我们的崇高敬意。[C]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物理学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不仅仅有对自己专业的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并且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①A处画线句成分残缺,可在“ ”后加上“ ”。
②C处画线句语序不当,应将“ ”和“ ”互换位置。
③将B处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答案】(1)示例:①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②回顾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暴行;③呈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④表达对圆明园未来的期望。
(2)示例:
通 知
全班同学于10月15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观看纪录片《圆明园》,16日上午8点在校门口集合,9点乘车去省博物馆参观。
班委会
2021年10月13日
(3)圆明园;的罪恶行径(的暴行);人格精神上;文学上、物理学上;他们怎能不赢得我们的崇高敬意
【知识点】活动设计;应用文;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⑴板报内容的策划,要围绕本次主题“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突出圆明园的昨天的辉煌、遭遇的破坏及目前状况及未来等内容。
⑵ 本题考查对通知写作的掌握情况, 写这一类小作文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书写格式,以及注意使用正确的用语、措辞。其次,要根据题目内容来完成写作,不要偏题。
⑶ 第①句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的罪恶”或“的暴行”。第②句语序不当,应为“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 ③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使用双重否定的格式,把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⑴ ①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②回顾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暴行;③呈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④表达对圆明园未来的期望。
⑵ 示例:
通 知
全班同学于10月15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观看纪录片《圆明园》,16日上午8点在校门口集合,9点乘车去省博物馆参观。
班委会
2021年10月13日
⑶第1空、圆明园
第2空、的罪恶行径(的暴行)
第3空、人格精神上
第4空、文学上、物理学上
第5空、他们怎能不赢得我们的崇高敬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板报内容的策划,解答时要围绕主题,内容积极向上。语言简洁,符合要求即可。
⑵本题考查通知的格式。它 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解答时要依据格式的要求书写。
⑶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3.下面语段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两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给出修改意见。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②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有对自己专业的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却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答案】①句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的暴行”)。③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把“却”改为“并且”或“而且”。
【知识点】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①句中成分残缺,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罪恶”或“暴行”;
③句中关联词语误用,“却”改为“并且”或者“而且”。
故答案为:①句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的暴行”)。③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把“却”改为“并且”或“而且”。
【点评】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24.下面语段画线的三个句子中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找出语病并给出修改意见。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但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军的侵华行为。②正因为这样,他们却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有对自己专业的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而且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答案】① 将句中的“但是”去掉; ② 将句中的“却”改为“才”
【知识点】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中,前后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不能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但是”;②中前后句之间是条件关系,不是转折关系,应该用关系条件的“才”,而不是“却”。③中没有错误。
故答案为:① 将句中的“但是”去掉; ② 将句中的“却”改为“才”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汉语中的病句主要有两种,一是不合语法规则;二是不合用语习惯。前者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牢记语法规则是我们学会辨析病句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汉字注音。
(1)这是某种令人惊hài 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ī 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piē 见的亚洲文明的jiǎn 影。
(2)看到圆明园现在的模 样,再看看古文物专家根据历史复原的相关模 型,这一刻真是恍 如隔世,令人痛心啊!
(3)强盗把他劫掠 来的zāng 物悉数上交,也得到了法律的zhìcái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B.酒店富丽堂皇的大堂悬挂水晶吊灯,装饰有方格天花板和彩色玻璃窗,十分引人注目。
C.秋天到了,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昆虫也荡然无存了,天地间一片荒凉。
D.英雄纪念碑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3.下面复句中的关联词,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一名志愿者的想法并不是心血来潮,也是源于自己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和对社会的使命感。②即使少了一部分休息时间,我不觉得疲惫,反而每次离开的时候,看到被我们打扫得一尘不染的图书馆,我会感到愉悦和满足。③闲暇时,我之所以经常与校园内的读者交流,是因为能结识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④志愿者工作,不仅增长了我的学识,使我收获了友谊,又增强了我的自律意识,为我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
A.将第①句( 转折复句 )中的关联词“也是”改为“而是”。
B.在第②句( 假设复句 )中的“不觉得”前面加上“也”。
C.将第③句( 因果复句 )中的关联词“因为”改为“为了”。
D.将第④句( 递进复句 )中的关联词“又”改为“还”。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商店里眼花缭乱的商品,吸引了很多顾客。
B.在数字阅读带给人们轻松愉快的享受之时,传统阅读留给人们的文化韵味和思想深度是否会荡然无存
C.她今天晚上要穿着这件富丽堂皇的礼服去参加宴会。
D.我们班能发生如此巨变,与班主任在平时不辞劳苦反复做思想工作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5.(2022九上·潜江期中)下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他的《骆驼祥子》《茶馆》《济南的冬天》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渔家傲”“破阵子”“天净沙”都是词牌名。
D.“世先生”“世兄弟”是旧时人们对有世交的平辈的敬称。
6.(2022九上·长顺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苏词境界开阔,气象雄伟,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B.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它一般由意思明确、结构完整的判断句表达。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维克多·雨果是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词中写“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B.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
C.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D.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
8.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身上,集中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展现了梦想的魅力、奋斗的能量、未来的希望。
②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也是用来展现的。
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④诗与远方引领着中国青年的追梦之路,从当年五四运动时的“山河破碎风飘絮”,到今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在反复证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9.对下列句子的复句类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转折复句)
B.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果复句)
C.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顺承复句)
D.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递进复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问题。
留住乡愁(节选)
陆邵明
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10.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11.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13.有人说:“留住乡愁,不能只靠情怀。”请结合文意阐明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作家米兰 昆德拉说过,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慢下来”首先要有耐心。
②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③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如果没有耐心,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专注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有无耐心。
④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⑤耐心成就意志之美。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⑥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根》2018年1月9目,作者徐文秀,有删改)
1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耐心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一种修养。
B.第③段中两次写到“在相当意义上说”,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
C.第④、③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思路也相同。
D.最后一段给出了修炼耐心的方法,是对前面论述的进一步深化。
15.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16.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17.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像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像山间小径一样,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尼克松
材料二:人的全部本领不过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巴尔扎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圆明园的灯火,可以再惊艳些
康发顺
今年元宵节,一直很低调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突然刷爆了朋友圈——恢复曾经名噪京城的元宵节灯会,为有福气的北京人奉上一道精美的视觉盛宴。我觉得引入这样的灯火,很有必要。
圆明园里办灯会,应该是300余年前的清朝统治者建园初衷的一个重要环节——
灯火闪烁,宴乐阵阵,流光溢彩,笑语欢歌,颂河清海晏,贺国泰民安,赞盛世伟业,祈天下太平,是盛时圆明园每次灯会的主题和寓意。
这次圆明园灯会也不乏这些元素,只是主题更加突出:“福满京城,春贺神州;最是故园情,浓浓家乡愁——圆明园皇家灯会。”也就是说,更注重赞颂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换言之就是:从皇帝的家庭娱乐转变成中华儿女对中国梦的共同祈愿。
如此,圆明园的灯会是历史传承,也是文化赓续。
“皇家灯会”,应该去看看。于是,我也挤入了观灯的人流,用几乎满满3小时的时间走了一个来回。观毕,有一个词回荡脑海:“叹为观止!”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就像我们追求美食,偏重了辛辣就可能疏离了酸甜,本次灯会,倚重龙、凤和神仙等传统文化元素,却忽视了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现代人的现代文化元素。这是缺憾。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圆明园作为百年国耻的象征性符号,其警示价值远大于文化影响。由是臆想:如果这次灯会能够像杭州利用G20会议打造《印象西湖》那样,将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元素增加进去的话,可能会使灯会的影响和价值得以巨大提升,还可以此拓展圆明园作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
被称为“万园之园”、由清朝五代帝王举全国之力、历时151年建成的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就是这样惊艳世界的皇家园林,遭到洗劫后,还被强盗们付之一炬——这把火烧的是京西皇家三山五园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和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著文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予以强烈谴责:“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那一把火,把西方的“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把火,把东方的“野蛮”全部埋葬。
那一把火,敲响了封建王朝的离世丧钟,烧醒了昏睡百年的东方雄狮。那一把火,不会被忘却,不能被忘却。
两年前,我在浙江横店影视城建成的圆明新园观看过《火烧圆明园》实景剧,当时的感觉是庆幸有了这部警示今人的作品。前段时间,听说此剧经过伤筋动骨的改造,教育效果又大幅提升。
圆明园遗址公园引入这样的灯火,真的很有必要。
(选自《国防教育》2019年第3期,有改动)
18.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19.“那一把火,把西方的‘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把火,把东方的‘野蛮’全部埋葬。”试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20.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说“圆明园的灯火,可以再惊艳些”。
21.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后应该怎么做。
链接材料一 “国宝工程”是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而启动的全面、系统、长期的社会工程,是为抢救历史上由于战争、非法盗掘、走私等不道德手段流失的文物而启动的。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其宗旨是,协助政府,动员社会力量,联合国内外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热爱中华文明的组织和个人,广募资金,通过回赠、回购、讨还等方式,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国宝早日回归祖国。自中国启动“国宝工程”回购流失文物后,中国文物的行情就一路看涨。几年前只值几百万元的兽首,如今竟被喊出了亿元天价。
链接材料二 中国是文物流失大国,所以早早就加入了《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定: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都应归还,无时间限制。
三、综合应用
22.学了本课后,你班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围绕该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假如你是负责人,你将策划哪些内容 (不少于3项)
(2)班委会要组织全班同学于10月15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观看纪录片《圆明园》,16日上午9点去省博物馆参观,当日上午8点在校门口集合,乘车前往。请你拟写一则通知。
通 知
(3)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写下的感想,请你按要求答题。
[A]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正因为这样,[B]他们才赢得我们的崇高敬意。[C]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物理学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不仅仅有对自己专业的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并且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①A处画线句成分残缺,可在“ ”后加上“ ”。
②C处画线句语序不当,应将“ ”和“ ”互换位置。
③将B处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23.下面语段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两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给出修改意见。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②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有对自己专业的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却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24.下面语段画线的三个句子中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找出语病并给出修改意见。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但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军的侵华行为。②正因为这样,他们却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有对自己专业的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而且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骇;曦;瞥;剪
(2)mú;mó;huǎng
(3)lüè;赃;制裁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1)第一空,应写作“骇”;第二空,应写作“曦”;第三空,应写作“瞥”;第四空,应写作“剪”;
(2)第一空,应读作“mú”;第二空,应读作“mó”;第三空,应读作“huǎng”;
(3)第一空,应读作“lüè”;第二空,应写作“赃”;第三空,应写作“制裁”;
故答案为:(1)第1空、骇,第2空、曦,第3空、瞥,第4空、剪;(2)第1空、mú,第2空、mó,第3空、huǎng;(3)第1空、lüè,第2空、赃,第3空、制裁。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汉语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A.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B.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C.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与语境不符。
D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勋和业绩。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答案】C
【知识点】递进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以及复句句式的理解。
ABD.正确。
C. “之所...是 因为....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为了”表示目的,修改后句子不通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以及复句句式的理解。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4.【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 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此处用来形容商品不恰当。
B. 荡然无存: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使用正确。
C. 富丽堂皇:多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 此处指衣服,适用对象有误。
D. 丰功伟绩:指伟大的功绩。用在此处属于大词小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5.【答案】C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词;其他常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D.正确。
C. 有误。“天净沙”是曲牌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
6.【答案】C
【知识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雨果是法国人不是英国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及文化常识。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上出现的名人及作品,体裁等内容。
7.【答案】B
【知识点】排比;设问;反语
【解析】【分析】A项,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B无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
8.【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能力。通读四句话可知,②句是观点性语句,引领整个语段,应为首句,排除C、D两项。③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一代……”是阐述④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一观点的,故④句在前,排除A项;①句举“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的例子是对③句的论证,故选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9.【答案】C
【知识点】并列复句;顺承复句;递进复句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项是并列复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答案】10.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呵护乡村记忆,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活化乡村记忆,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
11.运用举例论证,举对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进行整理维护,对集体记忆场所定期维修的例子,来论证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12.B
13.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既方便当地居民生活,同时也让乡村记忆保持魅力,而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设施,才能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举例论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脉络的梳理。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0.通读全文可知,第一段中“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可得①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根据第三段中的“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可得②呵护乡村记忆,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根据第四段中的“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可得:活化乡村记忆,将“文”“人”“居”“产”融合一起。
11.本句列举了具体而多样的乡村记忆场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应当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
12.ACD:正确。B:有误,“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错,不是“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标准”,第三段是“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故答案为:B。
13.结合“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可得: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结合“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可得: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既方便当地居民生活,同时也让乡村记忆保持魅力,而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设施,才能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答案】14.C
15.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6.首先列举生活现象引出论题“耐心”;阐释“耐心”的内涵和影响然后从耐心成就成功之美、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成就意志之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指出修炼养成耐心的方法,点明中心论点。
17.材料一:第5段,这则材料突出胜利的道路曲折,需要耐心和毅力,突出了意志品质的重要,可放在“耐心成就意志之美”这分论点后,顺承引出“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的论述。材料二:第③段,这则材料突出人的本领需要耐心和时间,与第③段雕塑大师的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专注做事这一事实一致,是对“耐心成就成功之美的阐释、可作为本段论据。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论据;补充论据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常常在文中的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开头的语段、结尾的语段或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第④段先道理论证,后举例论证;第⑤段先举例论证,后道理论证,论证思路不同。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 结合“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得出: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故答案为: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6.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运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作为连接词。叙述思路即可。
故答案为: 首先列举生活现象引出论题“耐心”;阐释“耐心”的内涵和影响然后从耐心成就成功之美、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成就意志之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指出修炼养成耐心的方法,点明中心论点。
17.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材料一论述的是意志品质的重要性,成功需要有耐心和毅力。材料二论述的是时间的重要性,人的本领的形成需要耐心和时间。材料一与第⑤段的观,点“耐心成就意志之美”相符。材料二与第③段“耐心成就成功之美”相符。
故答案为: 材料一:第5段,这则材料突出胜利的道路曲折,需要耐心和毅力,突出了意志品质的重要,可放在“耐心成就意志之美”这分论点后,顺承引出“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的论述。材料二:第③段,这则材料突出人的本领需要耐心和时间,与第③段雕塑大师的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专注做事这一事实一致,是对“耐心成就成功之美的阐释、可作为本段论据。
【答案】18.圆明园遗址公园引入具有警示性、教育性的“灯火”,很有必要。
19.“文明”“野蛮”运用了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掠夺和毁灭;而所谓“野蛮”,才是人类文明之所在。这句话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强盗行径的实质——毁灭人类文明,表达了作者的强烈谴责和无比激愤之情。运用反语使揭露更深刻,鞭挞更有力。
20.“再惊艳些”,是说圆明园的灯会可以像杭州利用G20会议打造《印象西湖》那样,把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元素增加进去,凸显圆明园的教育功能,体现其警示价值。
21.示例:我国已经加入《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我们可以通过协商等外交途径有尊严地取回流失的文物。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中心论点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常常在文中的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开头的语段、结尾的语段或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8.本题考查提炼和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基本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 圆明园遗址公园引入具有警示性、教育性的“灯火”,很有必要。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阅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所谓的“文
明”,实质是野蛮,而真正的文明在所谓的“文明人”眼里成了“野蛮” ,这是作者对侵略者绝妙的讽刺。
故答案为: “文明”“野蛮”运用了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掠夺和毁灭;而所谓“野蛮”,才是人类文明之所在。这句话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强盗行径的实质——毁灭人类文明,表达了作者的强烈谴责和无比激愤之情。运用反语使揭露更深刻,鞭挞更有力。
20.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依据原文“ 我更想说的是,圆明园作为百年国耻的象征性符号,其警示价值远大于文化影响。由是臆想:如果这次灯会能够像杭州利用G20会议打造《印象西湖》那样,将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元素增加进去的话,可能会使灯会的影响和价值得以巨大提升,还可以此拓展圆明园作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可概括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再惊艳些”,是说圆明园的灯会可以像杭州利用G20会议打造《印象西湖》那样,把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元素增加进去,凸显圆明园的教育功能,体现其警示价值。
21.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可知,我们应该让国宝有尊严地回来,如可以通过条约或外交手段等。
故答案为: 我国已经加入《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我们可以通过协商等外交途径有尊严地取回流失的文物。
22.【答案】(1)示例:①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②回顾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暴行;③呈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④表达对圆明园未来的期望。
(2)示例:
通 知
全班同学于10月15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观看纪录片《圆明园》,16日上午8点在校门口集合,9点乘车去省博物馆参观。
班委会
2021年10月13日
(3)圆明园;的罪恶行径(的暴行);人格精神上;文学上、物理学上;他们怎能不赢得我们的崇高敬意
【知识点】活动设计;应用文;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⑴板报内容的策划,要围绕本次主题“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突出圆明园的昨天的辉煌、遭遇的破坏及目前状况及未来等内容。
⑵ 本题考查对通知写作的掌握情况, 写这一类小作文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书写格式,以及注意使用正确的用语、措辞。其次,要根据题目内容来完成写作,不要偏题。
⑶ 第①句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的罪恶”或“的暴行”。第②句语序不当,应为“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 ③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使用双重否定的格式,把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⑴ ①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②回顾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暴行;③呈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④表达对圆明园未来的期望。
⑵ 示例:
通 知
全班同学于10月15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观看纪录片《圆明园》,16日上午8点在校门口集合,9点乘车去省博物馆参观。
班委会
2021年10月13日
⑶第1空、圆明园
第2空、的罪恶行径(的暴行)
第3空、人格精神上
第4空、文学上、物理学上
第5空、他们怎能不赢得我们的崇高敬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板报内容的策划,解答时要围绕主题,内容积极向上。语言简洁,符合要求即可。
⑵本题考查通知的格式。它 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解答时要依据格式的要求书写。
⑶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3.【答案】①句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的暴行”)。③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把“却”改为“并且”或“而且”。
【知识点】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①句中成分残缺,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罪恶”或“暴行”;
③句中关联词语误用,“却”改为“并且”或者“而且”。
故答案为:①句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的暴行”)。③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把“却”改为“并且”或“而且”。
【点评】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24.【答案】① 将句中的“但是”去掉; ② 将句中的“却”改为“才”
【知识点】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中,前后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不能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但是”;②中前后句之间是条件关系,不是转折关系,应该用关系条件的“才”,而不是“却”。③中没有错误。
故答案为:① 将句中的“但是”去掉; ② 将句中的“却”改为“才”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汉语中的病句主要有两种,一是不合语法规则;二是不合用语习惯。前者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牢记语法规则是我们学会辨析病句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