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2 09:3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厦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愿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闻、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
-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加强政党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我们愿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深化交往,不断扩大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以建立新型政党关系助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夯实完善全球政党伙伴关系助力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共产党愿继续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开展治党治国经验交流,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摘自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材料二:
【原典】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古今贤文》)
【释义】
《古今贤文》是明代编写的启蒙读物,汇集了历代各种格言、谚语,后经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故又名《增广贤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意思是,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这句民谚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饱含深刻哲理;一、阐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体,部分的功能是较小的,要以整体发展带动部分发展;二、体现了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一花”和“百花”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说明了事物是客观的和发展变化的,“百花齐放”是必然的,因此要顺应历史潮流。
【解读】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城之别。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失处。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干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将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作出新贡献,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摘编自杨立新《习近平“典”亮全球文明倡议》)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拓展合作渠道,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对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共产党愿不断扩大与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加强政党间的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
C.立足于本国国情,又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而形成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适性.
D.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各种文明,不仅为本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也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与进步源泉,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前提.
B.只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能避免意识形态对抗.
C.材料二深入分析了民谚广为流传原因,能够帮助外国友人消除对中华文化的误解。
D.不同文明各有价值,彼此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终将不分高下、不分优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B.韩愈《原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C.梁漱溟认为:“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
D.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引用民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增强了演讲效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评析这一文化现象.(4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看完了这第一封也是最后的一封信,道静的眼泪反而停止不流了,她站在地上好像一座美丽的苍白的大理石塑像。虽然他已经牺牲了,不在人世了,但她没有白等,多少忆念的眼泪没有白流。他是无愧于共产党员光荣称号的好同志,他是默默无声地爱着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想着自己的人。这时在绝望的悲哀中她反而感到了深沉的慰藉与温暖,这温暖和慰藉是和那个不朽的人同样永不表朽的呵!
第二天晚上临睡前,道静低着头坐在床边沉思着。不能自抑的泪珠又悄悄地流在衣襟上。她曾经爱过吗?不、不,她再也不愿回忆和余永泽那噩梦一样空虚无聊的爱情,当她年事稍长,当她认识了生活,当她真正碰到了值得深深热爱的人,当她正准备用她那温柔、热烈的情感-只有成熟了的、经过了爱情的辛酸的女人才有的那种真挚炽烈的情感去爱户嘉川的时候,他却突然被捕了。她没有来得及对他有任何表示,他就被反动派夺去了。朝朝暮暮,在每一个空闲的时刻,或者每一个艰难、危急的时刻,他就出现在她的面前,他就给她无限的力量和勇气。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年、两年。三年······终于,回答她的是:“他已经牺牲了”“我早已经丧身在雨花台上了····.·”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她的心痛苦得燃烧起来了!她要报仇-为卢嘉川报仇,为千千万万牺牲了的革命同志报仇,为她那失掉了的幸福报仇·.···于是,她突然站起身来,用力捏住刘大姐的手,用红肿的眼睛盯着她,说:“妈妈,允许我到苏区去吧!我要拿起枪来,我·····我不能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了。
大姐半晌没有出声。她黄黄的脸上浮现着一种柔和,宁静然而又深深悲伤的神色。“秀兰,这还有一封,你也看看吧。”大姐从贴身的农兜里又掏出一张旧纸来。
“信?还有一封?”道静从大姐的手上又接过一张斑斑点点褪了色的旧信纸。她无意识地望了她一眼,就默读起来
梅洋:
我意料中的结果已经宣布了,这是我写给你的最后一封信。你不要过于悲哀,因为你即将临产。你将来的任务还沉重得很。好好地保护孩子,保护你的身体,准备为我复仇吧!
我的命运不决定于今天,早在平时我就估计到了。这就是我最后的归宿-光荣地死。我现在并不难过,相反的,能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到了最后一息,我感到无上的光荣,无上的欢乐。梅祥,你是忠实的经得起风浪的好同志,那么我们欢忭愉快地来道别吧。
只有一点我不放心你:你那种痴情,你那种主观的不顾一切的莽撞劲头,我很不放心。革命是长期的、艰苦曲折的。老老实实地投到群众当中去吧!老老实实地埋头苦干吧!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牺牲而冲动乱来呀!
如果孩子累赘,你可把他送给别人。千万不要因为他影响你的前途。不过为了纪念,我请求你把我们唯一的孩子叫做念林。
我最后的一句话是:你要奋斗到底!你要锻炼自己成为更加坚强的布尔塞维克战士!你要勇敢地把我未完成的一份工作担当起来!
文林
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两个运命相同的女人,在寂寞的深夜里,悄悄谈着她们的衷曲。大姐擦着不知不觉流下来的泪珠说:“文林的遗嘱鼓舞着我,从他牺牲,从看见了他这封信以后,秀兰,我的变化是很大的。过去,我虽是女工出身,但却有许多不踏实、粗鲁、莲英雄、为个人得失闹情绪的毛病,可是从这以后,我一步步地变得沉稳踏实了,工作也比较深入了。在极危险的斗争中我保存了他这封信,因为我要把它当成我们进军的号角,当成我的座右铭。”大姐站起身关了电灯,在窗隙透进的晶莹的月光下,她拉着道静的手,眼睛忽然射出异样的光彩,好像要燃烧似的。可是声音却很低、很慢,“秀兰,我经受过很多很多的痛苦-真是很难很难忍受的······文林牺牲了:许多亲爱的同志,几天之前还在一起开会,谈话,几天不见却听说已经叫刽子手杀死了,我的孩子-文林要叫他念林的那唯一的儿子,生下后把他寄养在上海一个工人同志的家里,后来组织突然遭到了破坏,工人同志搬了家,儿子就再也找不到了。我为找儿子,挎着买小菜的篮子,装做买小菜的,在念林住过的弄堂里来来回回走过多少趟呵,可是念林-我那唯一的孩子却再也找不到了······
道静以为大姐会痛哭的,大姐却还是那么镇静、安详,仿佛在讲别人的事,只有嘴唇微微颤抖,眼睛也许因为泪光显得更加明亮。道静自从昨夜以来,身体一直有点颤巍巍的。她望着大姐憔悴的脸,竭力迸出了一句话:“妈,这些年你是怎样过来的?爸爸已经牺牲七年了。”
大姐好像恢复了平静,慢慢地说:“文林牺牲后,我也被捕了。孩子生在监狱里。三年监禁,严刑拷打,肋骨折了好几根,出得监狱,身体坏透了。秀兰,你以为我有四五十岁了吧?其实我只有二十三岁呢。”她突然笑了一下,“年岁并不老,可是,我已经不可能再享受家庭的幸福了,不过,秀兰,我希望你幸福·····”说到这里,大姐的态度突然变了,变得严肃而冷峻。她看着道静的眼睛说:“文林当年劝我的话我要拿来劝你。踏踏实实地工作吧!党需要你在哪儿,你就在哪儿。不拿枪,但是你可以用笔、用思想、甚至用我们的洗衣服板子-它也是武器-和敌人战斗!”
道静的态度也变得严肃冷静了,“看见了念林爸爸的信,我明白了······妈妈,我保证向你学习,永远向你们这些老同志学习!”
(节选自杨沫《青春之歌》,有删改)
文本二
《与妻书》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处处真情,缠绵悱恻又充满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要的深情两相交融,既令人断肠落泪,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反映了辛亥志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李厚威说,正是因为有了《与要书》,辛亥烈士们的音容即使穿越漫长的岁月,依然那么清晰感人。
百年沧桑奋斗路,而今迈进新时代。《与妻书》中所倡的“为天下人谋永福”,今天正成为现实。林觉民故居所在的福州三坊七巷,如织的游人循着《与妻书》的诵读声,在“入门穿廊”的厅堂里,在“疏梅筛月影”的窗外,寻觅着烈士的爱与坚贞,报告着民族复兴的消息。
(节选自《光明日报》高建进《林觉民: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6.下列对文本一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从刚看完信时的停止流泪到第二天的再次流泪非常真实地表现了林道静对卢嘉川牺牲的敬仰与痛苦的复杂心理。
B.文中大姐称道静为“秀兰”,道静称大姐为“妈妈”,暗示了地下斗争的隐秘性与残酷性.
C.林道静要求到苏区去拿枪战斗,表明她在卢嘉川牺牲的感召下革命思想更加进步成熟,
D.“一张斑斑点点褪了色的旧信纸”,细节描写暗示了刘大姐经常流着泪读丈夫的遗书,衬托了刘大姐刚强之外柔情的一面。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文本一把林道静比作一座美丽的苍白的大理石塑像”,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她对卢嘉川光荣牺牲的冷静与伤痛,表现出一种圣洁静穆之美.
B.文本一对林道静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富有层次,表现出她在得知卢嘉川牺牲后敬仰与骄傲.慰藉与温暖、追忆与煎熬、伤痛与愤怒等种种情绪。
C.文本一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女知识青年林道静在革命与爱情道路上的苦苦探索,将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自然融合,齐头并进.
D.文本一“窗隙透进的晶莹的月光”,映衬了林道静勇敢坚强、将失爱之痛深埋心底的革命女性形象.
8.映衬,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列相反、相近和谐的事物放在一起描写,使其互相映照、对比、衬托、渲染,使形象鲜明突出,文本一中的大姐与林道静也构成了映衬关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关系及这样安排的效果。(6分)
9.请结合文本二的评价与林觉民的《与妻书》,对文本一中文林的“与妻书”做出评价。(6分)
二、古诗文阅读(4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小题.(本题共3小题,9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肤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编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问》,《昭》《虞》《式》《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同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五,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做上
B.而况于明哲乎 明哲:明智的人 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C.服太阿之剑 服:使用 充下陈 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的地方
D.弹筝搏髀 搏:拍打 建翠凤之旗 建:建立
1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城中之大
B.情不胜其欲
C.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D.适观而已矣
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
性情不能控制欲望
现在陛下获得了名为昆山的美玉
适于观听罢了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开篇申明厚积德行和道义的重要性,连用三个排比句,对仗工整,比喻精切,气势不凡,吸引读者视线。
B.甲文先从正面立意,再从反面论证,最后进一步扣住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立说,布局严谨,论说步步深入.
C.乙文以秦王喜爱的珠宝、玩好、美女、音乐来类比,点出秦王“选物”的标准,以引出下文对“取人”的论辩,
D.乙文写秦王喜爱的服玩之物,辞藻运用自然,突出著名产地等,给人以富丽珍奇的感觉,又不流露出作者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度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早,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早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注]倍道:以加倍的速度赶行.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C.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D.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
D.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追封官职.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他为什么今天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D.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身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
17.《王安石传》中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之志”,何以见得?请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概括。(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
秦州杂诗·其十八 杜甫①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微屡飞。
西戎外甥②国,何得连天威。
[注]①安史之乱后漂泊多年的杜甫辞官来到秦州,写下《秦州杂诗二十首》,写作此诗时,杜甫正欲离开秦州。②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僻”“山高”表现戍边环境的艰苦,“客未归”表达将士归家无期的忧伤.
B.颔联明写阴云多现、日光变少的边塞景象,暗写战事频仍、朝廷的声威不足,
C.“常”“屡”以频度之密凸显军情紧急,渲染吐蕃不断侵扰边境带来的紧张气氛。
D.诗人深切关注着秦州的动态,写景叙事,抒情感怀,前后呼应,似断实连。
19.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在情感内容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山与河海为喻,引出“ , ”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 ”
(5)苏洵《六国论》中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
三、整本书阅读(7分)
21.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可卿临终托梦给凤姐,告诉她盛极必衰的道理,提醒她居安思危,建议在祖茔附近置田产和设家塾,并告诉她贾府将有一件大喜事.
B.《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让宝玉喝的茶是“千红一窟”,饮的酒是“万艳同杯”,作者用谐音寓意红楼女儿的悲剧结局。
C.抄检大观园中,探春头脑清醒而有远见,敢作敢为;迎春孤僻冷漠,对人画无辜被撵之事无动于衷:惜春懦弱怕事,不为司棋分辩求情。
D.宝玉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贾政不满;私交琪官惹怒忠顺王府,使贾政大怒;贾环趁机说宝玉逼死金钏儿,致贾政气极,对宝玉痛下重手,
22《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写到:史湘云提议以“柳絮”为对象来填词,林黛玉和薛宝钗所填的词得到了众人的推崇,二人所做的词如下: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述。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缝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参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后人评价这两首词时说“黛玉之情感、宝钗之性格皆全然显露”,词中分别借柳絮表现了黛玉的什么情感?又表现了宝钗的何种性格?(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骨气”“立意”“用笔”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三个术语,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常用是否有“骨气”来衡量一幅画作的优劣,这里的“骨气”,就是精气神,而“骨气”取决于画家的思想境界、艺术追求,也就是画家的“立意”。当然,一幅画作的究成还要依靠画家的功底和技巧,也就是“用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