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学会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阅兵式战机相对运动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阅兵式战机相对运动并思考一些问题。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并观察阅兵时战机编队飞行动图,让学生讨论战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来吸引学生兴趣,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机械运动
事例一:坐在行驶的汽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车运动得很快。
事例二:高速路上超车时感觉前面车辆慢慢后退。错车时却感觉对方车辆速度很快的冲过来。
通过以上事例,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对物体的判断上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
结论: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
通过观察图片,汽车上站着的是小华,谈论为什么司机和路边的人对他的判断不一样?
让学生们讨论并总结结论:
(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或方向)上是否变化。
(3)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但不选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如果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其次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战时期有一位法国飞行员驾驶战斗机在战场上空飞过,飞行的过程中他发现脸旁好像有一只苍蝇在飞,于是随手一抓,就把苍蝇抓在手中,结果却发现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德军射出的子弹,这让久经沙场的飞行员都感到十分吃惊。
该典故一直受到质疑,这可能吗?让同学们商讨一下。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包括三层含义:
(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静止是相对的。
(3)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同的。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
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