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第1单元】写作课件:文艺评论的写法(1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五【第1单元】写作课件:文艺评论的写法(1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6 08:3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单 元 写 作 规 划
文艺评论的写法
本单元为文艺评论。了解、学习文艺评论,是我们高中生艺术鉴赏实践的必需,也是对我们感性化、经验化鉴赏实践的指导与升华。如果说钱钟书先生的《论中国诗》表现出编者对高中诗歌欣赏实践的观照,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揭示了艺术欣赏活动多层次多需求的现象,那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读〈鲁滨孙漂流记〉》则鲜明地表现出编者引导师生关注外国文学叙事经典鉴赏的倾向,四篇文章艺海行舟,古今中外,雅俗兼顾,知行相辅,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这里我们要借鉴的是文艺评论的写法:
1.归纳是文艺评论基本的写作方法。首先要分类,如《论雅俗共赏》是从历史阶段分类的。分类之后是求同,寻求同一大类不同小类事实的共同点,把一系列个别性事实的共性抽象出来,概括成一般规律、原理。
2.文艺评论总是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观点一般都是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来的。本单元四篇文章有的先谈观点,再提事实;有的先列事实,再总结观点。
3.文艺评论注重具体分析,尤其注重因果分析,如 《读〈鲁滨孙漂流记〉》就很典型。
4.文艺评论要写得精美:一是引述要引精彩的内容,二是自身的语言也要精美、生动,三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5.引述,包括叙述和引用。叙述又有复述和概述之分,复述是将原故事重新述说出来,概述是把原故事内容概括作以介绍,以便于在文章中进行分析和评价。引用,包括全引和摘引。对于篇幅较短的诗词,为了赏析方便,有的文章往往把整个作品全部引出来。但即使全引,在文章中仍然要采用摘引方式,以便分析。因此,行文中摘引被大量运用。
至情宫语即无声
——读归有光《项脊轩志》
黄秋耘
归有光是明代的著名散文家。他的作品数量不算很多,却别具一格。他,很少写什么重大题材,也不抒发什么豪情壮志,更不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冷僻的典故,丝毫不作矫揉妆束、雕章琢句之态。一般地说,他只是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选取素材,用平易、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抒写出自己寄托于这些人物身上的深挚感情,哪怕只有寥寥数笔,也都是至情言语,沁人心脾。开头即从题材及写作手法点出作者的创作特色,从而引出评论的中心。王锡爵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可谓知音。
《项脊轩志》全文不到八百字。开头只描写了项脊轩这座破阁子的清幽、静谧而又有点萧瑟、荒凉的环境,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婉的心情。接着通过老妪回忆作者的童年往事,追述作者早已辞世的母亲及祖母对他的关切和期望,虽然只有几句话,几个小动作,却情深意切,娓娓动人。作者对于自己的怀旧心情,只用了两句话来描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无论是对环境的描写,还是对往事的回忆,一事一物,皆为“至情言语”,指出作者文笔感人至深的原因。“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我们读到这里,也禁不住“心有戚戚焉”,产生了共鸣。因为像这样的童年往事,几乎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以往的岁月,总会给我们留下有时模糊、有时清晰的印象,一经别人提起,就历历如在眼前,让我们重温心弦上的旧梦。这些旧梦,有时是那么美好,有时是那么惆怅,有时又是那么辛酸。
《项脊轩志》最后的一节是作者悼念他的亡妻的,只有一百多字,所记述的也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却引起读者“人亡物存”的深沉感喟,正因为说得平淡,更显得凄凉,令人掉泪,使人心酸。
散文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刻画人物……但如果要它打动读者的心,总归要以抒情为“点睛”之笔。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这样,他的另外两篇名作《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是这样。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守仁的《瘗旅文》、袁枚的《祭妹文》……也是这样。假如我们要从事散文创作,这种手法是大可以借鉴的。“至情言语即无声”,要打动读者的感情,主要还是得依靠一些发自作者衷心的至情言语。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辞藻非不华丽,文词非不丰富,但读起来一点也不动人,只因为它们缺少激发感情的酵母——至情言语。议叙结合,点评精当。从原作出发,有析有评,恰如其分。点评: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可评的东西很多,此文从内容入手,着重分析原文感人至深的原因,突出“至情”这一主要特色。开头概述归有光的创作特色,自然提出评论的中心:“至情言语,沁人心脾”。然后从作品环境的烘托、往事的回忆、平淡琐事的记叙、庭中枇杷树的描写中抓住“至情”二字,作了精当的评析,揭示作品感人至深之处和原因。 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散文要有“至情言语”。
此文十分娴熟地运用了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如第二段开头写作品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揭示它的烘托作用,是先析后评。然后边叙边析边评“往事回忆”的感人的“至情”因素;最后从原作中生发开来,展开联想评析,既揭示了感人的原因,又引导读者跟随作者一道进入原作的感情境界。如此,简练的叙述、精当的分析和精辟的评价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文题展示】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
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点拨】
这是一道既平中见奇、出奇制胜,又蕴含哲理的关系型话题作文题目。辩证地看待忘记和铭记,尽量将那些无益身心的 事情通通忘记掉,将那些有益身心的事情和启智益思的知识铭记在灵魂的深处,是大有裨益的。善于忘记和铭记的人和事在历史上可以说不胜枚举。古今中外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正是依靠善于忘记和善于铭记的优秀品质,才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铸就了他们的辉煌。
这又是一道富含哲理的关系型话题作文题目,审题立意时,忘记和铭记二者都得兼顾,不可偏废,必须针对“忘记和铭记”的利弊得失、性质意义、关系作用等,或进行生动地叙写,或进行深情地言说,或进行深刻地说理。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佳作展示】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篱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梵·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
这些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洪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的穿梭!
点评 作者用“生命是一条河”作比兴,将“忘记”与“铭记”分隔在河的两岸,再用理智的目光审视历史,观照现实,巧解话题,成功地打造出一篇令人喝彩的考场佳作。
作者开篇引席慕蓉关于“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的比喻,巧妙领起,在热情真挚地诠释解说后,机智地将镜头一摇,用一句“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架起过渡的桥梁,直奔文章的主题。作者用目光锁定古今中外的名人,从他们的事迹中概括出一条生命的铁的规律——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成就了事业,辉煌了人生,让历史感动,让世人铭记。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无限真情,无限深情,在娓娓叙事中显出雍容典雅,在婉约抒情中透出热情豪放。文章写得纵横捭阖,恣意汪洋,不但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展示出令人佩服的文学才情。【实战练笔】
题目: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