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点是去西方化的,其实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我国的大城市,即使按西方标准现代化程度也高于一般发达国家,这是世界公认的。东南沿海许多县一级的城市现代化水平也都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程度。所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主要工作就是在农村。同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在农村的农民群体和在城市打工的农民。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压舱石,做好三农工作是化危为机的重要基础,既能够让乡村继续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又能练好国内大循环的内功、夯实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实现共同富裕这个下一个百年目标。其中,重中之重是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带动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大战略全面落实。生态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点很难在城市体现。恰是靠乡村振兴才能支撑“和平发展”的大国优势;尤其是在中国“底线”不断被恶意突破,外部风险急剧增加,过去约定俗成被接受为现代化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的“历史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有鉴于此,中央以乡村振兴配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决策,需要在加强乡村建设和生态化转型上做好功课。这些都需要把此前几十年的“产业为本”改为“以人为本”,突出强调在村农民和返乡、下乡人群在三农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合理安排深改内容;近期尤其需要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的政策优惠,才能有利于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世上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不能罔顾国情去照搬西方在殖民化条件下做出的农业模式。要实现中国式三农现代化,只能走中国式乡村振兴的道路,那就要进行更多的理念调整和认识重构。过去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更多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如新中国之初主要借鉴前苏联经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借鉴美国经验,这两种都是西方殖民化国家经验,都是大农场为经营主体的“一产化农业”。但这与我们要建设的中国式三农现代化差别很大,那就要求我们进行理念和认识上的调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是构建生态化发展新格局的指导思想,生态化发展本来就是时空各异的多样性发展,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环境极为复杂和多样,乡土文化更是“十里不同风”。因此,既然承认多样化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那么我们这个广土巨族的多样化的三农发展,并无“定于一尊”的一定之规,而是要立足于国情农情,鼓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投入,同时辅之以有组织的调查研究,尤其是要发动不同地方植根脚下热土的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把怎样形成中国式三农现代化,变成一个可以清晰认识的知识体系。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本来就是丰富多样的,如间作套种、种养结合,村社多元、农户兼业等老百姓创造的本土化的农村经济模式,既可以有效实现立体循环农业维护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能低成本地平衡种养两业的风险。这种模式现在仍然能够发挥综合效益,在产业兴旺的同时形成显著的“正外部性”。在今天强调乡村“五大振兴”,就应该更加重视传统农耕社会留给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制度内涵,一方面清理过去的西方模式,对大规模养殖业、大范围单一品种种植业等重资产生产方式等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另一方面则需立足自身特点求真务实地从数量型粗放增长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发展,在实现三农现代化进程中,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落到实处。
材料二:
(摘编自《温铁军解读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由来已久,张謇的“村落主义”在清末民初产生了巨大影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等人也曾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运动。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他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曾对晏阳初的试验作了深入了解。那么,当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对乡村振兴有何意义?
张謇的“村落主义”是与当时救亡图存的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以“村落主义”带动公司加农户,形成在地的综合发展,是当时中国探索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实践。
价值观是内生的,其实农业就是文化,因此我们在农业社会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乡土文化表达,无论是手工艺品的,还是生活用品的,比如竹艺、藤艺等,这些你只是靠着商业文化去判断内生价值,去判断那些能卖得动的就是好的,等于文化自戕,然后大家都以为用电商手段能使得烂俗的东西得到更多社会的认可,这恰恰是我们没有文化或者我们自毁文化的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梁漱溟先生提出的“自毁甚于他毁,是我们的一种悲剧”,在今天看来仍值得我们警惕。
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收效最高。我们当年的文化建设是把我们历史上乡土社会“守望相助、和谐共生”作为内涵的文化传承,以及这种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农民交易地位不平等的条件下,如何形成合作社组织,把这些工作和我们的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
比如我们现在的村歌,就是在各个乡村发动老百姓把自己本乡本土的最值得传承的文化编成村歌,大家传唱以使它能够延续下去,它不会因为村庄变迁、合村并居等等使乡土中有特色的文化基因丧失。
所以从文化建设角度来说,注重草根、注重底层、注重传统、注重可持续,注重城乡融合等等,有一系列的内涵,需要有关部门形成自觉意识,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这场伟大征程。
(摘编自《温铁军: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因此其一定是去西方化现代化的。
B.材料一认为我国的大城市,按西方标准现代化程度也高于一般发达国家,如按照其它标准则或许更是如此。
C.材料二认为张謇的以“村落主义”带动公司加农户、形成在地的综合发展“村落主义产生的原因就是当时救亡图存的运动。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乡村振兴方面的内容,只是材料二更加突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决定性作用。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謇的“村落主义”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在清末民初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B.文化是农业内生价值,因此我们农业社会中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都是农业文化价值的表达,不能仅仅按照商业价值进行判断。
C.在现代社会农民交易地位不平等的条件下,需要形成合作社组织,并且要把这些工作和我们的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
D.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这场伟大征程需要有关部门形成自觉意识,注重对草根、底层、传统等方面文化内涵的挖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里不同风”等句子有效地表明或证明了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采。
B.材料一提及我们在现代化方面曾在不同时期借鉴前苏联、美国在现代化方面的经验,这是为了证明中国式三农现代化与之有很大的差别。
C.材料二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晏阳初的试验作了深入了解,自然地引出了下文“乡村建设运动”对乡村振兴意义的探究。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并在文末对解决方法进行了本质化的理论总结。
4.乡村振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在中国式三农现代化中怎样避免“悲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停筑九龙台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谋反,并诛杀于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说:“荀大夫呀,您得救救大晋啊!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您得救救我大晋啊,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672年的九月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国,不仅將骊戎的众多城池纳入我大晋版图,也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揽入了怀中---也就是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姬和她的妹妹骊紫。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图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下令强征十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两座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么?”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可要劝阻啊!”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
“嗬,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啊,大王这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事态的是非曲直,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呐,怎能提剑上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操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飘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卿不在府中静养,怎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而来,寡人必斩其首,饮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就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下。先一一摆好12个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骊紫先是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啊!”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啊!”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倾覆可否?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秦楚齐燕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龙台就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师心自用的形象。
B.“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对比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更为寒心,同时也越发冷静,继而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
7.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衬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B.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C.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仇恨。
D.以大臣之忠心衬托君王之残暴,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8.请简要赏析本文的叙述人称有何妙处。(4分)
9.荀息在多位大臣劝谏失败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晋君。试分析其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今有人于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走利有似于此。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
材料二:
(节选自《吕民春秋·并春论》)
大王亶父居邠,翟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珠玉而弗受,曰翟人之所求者地,无以财物为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处而杀其子,吾弗为。皆勉处矣!为吾臣与罹人多以异?且吾闻之也,不以其所养害其养。”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大王亶父可谓能保生矣。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则必重失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处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为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则轻利。”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犹不能自胜。”詹子曰:“不能自胜则从之。从之,神无怨乎!不能自胜而强弗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庙社极,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予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字母涂黑。(3分)
今A受其B先C人之爵D禄则必重E失之F所自G来者H久矣I而轻J失之K岂不L惑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指交换,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的“易”意思不同。
B.走,指趋向,与《报任安书》中“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走”意思不同。
C.类,指像,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中的“类”意思相同。
D.魏阙,指宫门外两旁高出的建筑物,其下常悬挂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亶父将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赠送给翟人以求和平,而翟人不接受,因为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这里的土地,于是亶父才产生了离开的想法。
B.亶父向翟人求和未果的情况下,劝说自己的臣民,告诉他们做自己的臣民与做翟人的臣民并无不同。
C.魏牟不理解重生轻利的道理,所以向詹何请教。在詹何的劝导之下,终于明白只有重生轻利才能有益精神和寿命。
D.楚庄王向詹何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詹何不仅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还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他的言论得到了楚庄王的认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危身伤生、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4分)
(2)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予身,不敢对以末。(4分)
14.材料二中以亶父离邠以及公子牟、楚庄王和詹何的对谈说明什么道理?并说明材料一是如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这一道理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此诗为公元856年冬,李商隐罢官回长安,途经筹笔驿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设想较奇,把猿鸟、风云人格化,说他们畏惧诸葛亮治军的严明,在他死后还维护他生前的军事设施,正面衬托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B.颔联用徒令、终见,反跌一笔,深叹象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最终也不能挽回蜀国的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还是投降做了俘虏,被驿车押送走了。
C.颈联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
D.尾联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
16.清代方东树认为此诗“义山此诗,语意浩然,作用神魄,真不愧杜公”,请分析本诗与杜甫的《蜀相》表达情感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用“_ , ”两句表达了作者为追求家国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也无悔的忠贞情怀。
(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的
“ , ”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小区停车棚里看一场展览是什么体验?走进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昌新村的“星梦停车棚”,三星堆照片展、龙门石窟图片展和一幅幅岩彩绘画作品不断跃入眼帘。在展品下方,整齐停放着自行车、电瓶车等交通工具,存取车时,就能欣赏美妙的艺术,给来来往往的人们带来了融入日常又跳出日常的艺术体验。
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艺术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① 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韵味······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等展厅空间,这些艺术新空间与工业遗存、创意园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叠加,营造出生活化的艺术展示,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享用一顿艺术便餐。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② 。
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也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文气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内涵品质、艺术人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指出:“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① ,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所谓的“苦”,看似是品尝生活的味道,更是对青年人精神的淬炼。人们都说“年轻就是资本”,并不只是青春焕发的身体,还包括乐于吃苦的能力和不怕困难的勇气。只有经历过无数困难的磨炼,才能收获成长,不断进步。青年人应该坚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
当然, 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自找苦吃”的过程,正是本领提升、内心充盈的过程。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很可能尝到失败的苦楚。如果过于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甚至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放弃,必定走不长远。青年要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在超越自我中不断战胜各种挑战,方能“苦尽甘来”。
“自找苦吃”不是白白吃苦,而是要在吃苦中锻炼才干,增强斗争本领。青年人胜在年轻,但也囿于年轻,毕竟人生阅历、工作经验不足,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难免手足无措、进退失据。一滴水的力量虽然微弱,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着一个点,终能滴水穿石。③ ,唯有秉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在挫折挑战中迎难而上,在历经风雨后愈挫愈勇,逐渐练就能担事的“铁肩膀”和能成事的“真本领”,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20.下列句子中的“你们”和“你们在信中说”中的“你们”,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希望你们年轻一代,能像蜡烛一样有一份热,发一分光,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B.祝愿你们金榜题名,更上一层楼!
C.这是我的看法,仅供你们参考。
D.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懂,需不需要我再讲一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了“自找苦吃”的想法,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的确需要“自找苦吃”来锻炼自己,磨炼自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偷换概念。原文“这一点是去西方化的”而非“中国式现代化”。C项言过其实。原文“村落主义是与当时救亡图存的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非“原因就是”。D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突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决定性作用”)
2.A(A项无中生有。原文未曾提及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
3.B(B项强加证明与被证明的逻辑关系)
4.①只有乡村振兴,实现农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②只有乡村振兴,使得在农村的农民群体和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才是中国式现代化。③乡村振兴既能够让乡村继续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又能练好国内大循环的内功、夯实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从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每点2分,答对2点4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在实践方面:①将“产业为本”改为“以人为本”,突出强调在村农民和返乡、下乡人群在三农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合理安排深改内容。②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的政策优惠。在理论文化方面:①调整理念和认识。立足于国情农情,鼓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投入,同时辅之以有组织的调查研究,尤其是要发动不同地方植根脚下热土的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进而形成清晰认识的知识体系。②强化文化建设,把我们历史上乡土社会“守望相助、和谐共生”及村歌等文化传承下去。(每点2分,答对3点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A“师心自用”错;B“性格懦弱”错;C“对比”错)
7.B(A“反衬”错;C“充满了仇恨”错;D“衬托”错)
8.①第一人称“我”,让读者身临其境,更为真实亲切。
②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勾勒出荀息从惊到怒再到悲的复杂的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充实。(一点二分)
9.①被劝谏者心态是基础。晋君只是一时误入歧途,沉溺享乐,但仍有雄心壮志。
②劝谏者身份(或分量)是保障。荀息是追随晋君征战南北的肱骨大臣,自然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的探讨,加之受到特别恩宠,君王对其谏言更为重视。
③劝谏的表达方式是条件。荀息以曲谏的方式,用类比的方法点明晋君建高台的严重后果,使其接受了劝谏。 (每点两分)
10. FIK
11.C(原文的“类”表示一类人。)
12.C(“魏牟不理解重生轻利的道理”错误。原文“虽知之,犹不能自胜。”可知他懂得这个道理,但仍然做不到。“只有重生轻利才能有益精神和寿命”表述有误,原文说不能克制欲念,勉强压制的人不会长寿。)
13.(1)他们危害身体、损伤生命,甚至割断脖子、砍掉头颅来追求财利,这也是不懂得为的是什么。( “刈”“徇”“所为”每点一分,句意一分。)
(2)我从没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也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得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治”“予”“末”每点一分,句意一分)
14.①材料二以亶父离邠以及公子牟、楚庄王和詹何的对谈,来说明重视生命才是根本。人应当重视生命,名利乃身外之物,为了名利而伤害生命是舍本逐末。②材料一首先从正面指出自己的生命才是根本目的,天下使用来保养生命的凭借。③材料二以断首杀身以易衣冠的例子从反面说明杀身逐利是本末倒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自身的生命是目的;天下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凭借。弄清哪个是目的,哪个是凭借,二者的轻重位置就能摆恰当了。假如在这里有这样一个人,为了换帽子而砍掉头颅,为了换衣服而残杀身躯,世上的人一定认为他糊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帽子是用来装饰头部的,衣服是用来装饰身体的,残杀所要装饰的头颅、身躯,保存用作装饰的衣帽,这就是不懂得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世上的人趋向财利跟这种情形相似。他们危害身体、损伤生命,甚至割断脖子、砍掉头颅来追求财利,这也是不懂得该以什么为目的。
材料二:
大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的时候,翟人前来侵扰。于是亶父拿着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赠给翟人以求和平,但翟人不接受,说他们要的是地盘,而不是为了财物。大王亶父向百姓解释说:“和人家的兄长一起生活而杀死他的弟弟,和人家的父亲一起生活而杀害他的儿子!这样的事情我是做不出的。大家都好好地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吧!当我的臣民和当翟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况且我听说过,不能因贪得养生之物而伤害性命。”于是拄着拐杖离开了邠地。邠地的百姓人连着人、车连着车跟随他,于是在岐山之下建立起一个新的都城。大王亶父可称得上保重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因财物而伤害自身;即使贫贱,也不因为贪利而拖累形体。现在有人接受了祖先的爵位俸禄,那么必定重视失去这些东西;而生命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很久了,但是人们往往轻易失去它,这难道不糊涂吗?中山公子魏牟对詹何说:“我虽身处江湖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但心中还是老惦记着朝政,我该如何才好呢?詹何回答说:“就重视生命吧。重视生命就会轻视利欲。”中山公子魏牟又说:“我虽然知道这个重生轻利的道理,但还是无法自我克制欲念。”詹何回答说:“你不能自我克制欲念,那么就任其自然。任其自然,精神上就不会产生怨恨。不能自我克制欲念,又要勉强压制不愿顺随,这就叫作再次伤害。受到再次伤害的人,不会成为长寿的一类人。”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守住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也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楚王说:“说得好。”
15.A.(出句意谓至今连猿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对句才是维护生前的军事设施。简书指军令;储胥指军用的篱栅。)
16.同:①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崇敬之情;②都为诸葛亮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深感遗憾。
异:①杜甫写《蜀相》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诸葛亮”般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②李商隐写《筹笔驿》时,国家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诗人在本诗中表达了对懦弱昏庸投降魏国的后主刘禅的贬斥;也表达对朝局的担忧。(答出3点即给6分)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8.①人头攒动
②不期而遇
19.①原句重复“美”,强调了“美”的重要性。②以重复“美”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③原句用“也”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
20.A(A是泛指,其余都是确指)
21.①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
②“自找苦吃”并不容易
③青年人的成长发展也是如此
22.青年要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中超越自我,方能“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