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对比阅读说课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对比阅读说课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2 10:4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的对比阅读说课展示
目录
一.说教材和学情
二.教学设想
三.教法和学法
四.教学过程
说教材和学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抱负与使命”中的作品。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抱负与使命”,所选作品皆是表现革命导师、有为之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精神,也意在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时代和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关注时代发展,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担当精神。同时本单元还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本单元包含了互动性较强的社会交往类文本,把握该类文体特点也使本单元的学习不仅具有人文价值,也具有实用价值。
说教材和学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很好地兼具和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这篇课文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著名讲话,作为马克思一生的挚友,恩格斯最关心的是马克思的思想和实践在人类历史上的命运和定位。这篇讲话作为一篇特殊的演讲稿——悼词,针对当时的特殊历史情境、立足于葬礼环境之中,不仅面向马克思的亲友,更是面对一切以各种眼光看待马克思的人,对马克思一生丰硕的思想成就和伟大的革命贡献进行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既表达了哀思又给予了当时各种质疑之声最有力的回击。
根据本单元要求和课文本身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将在把握文体特征的前提下,通过和《马克思墓前的悼词(草稿)》的对比阅读,研读课文,梳理结构,理解作者观点,体会文中情感。
说教材和学情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时期,需要引导新时代的青年去思考他们应该具备的抱负和将要承担的使命,培养他们观察社会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一单元恰恰迎合了这一需要。高一学生经过必修上册的学习,已经具备对比阅读的能力,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有相关的了解,这对于理解该篇课文提供了基础。但是实用类文本对于高一的学生还是比较陌生的,很多学生不感兴趣,难以走入本文是课堂面临的难题。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文体特征,体会悼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演讲稿在演讲目的、场合、对象等方面的针对性。
2、通过对比阅读,细读文本,注意句子表达的变化,内容的增减,品味表达效果和情感的不同
3、通过关联词、过渡句的变化,把握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
4、感受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厚的友谊,以及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和人格魅力
教学设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细读文本,注意句子表达的变化,品味表达效果和情感的不同
难点
1、理解句子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
2、通过关联词、过渡句的变化,把握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
教法和学法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对比阅读法、分组讨论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特殊的演讲稿——悼词,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朗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情境,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
2、对比阅读法。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以促进对课文内容更深入的理解,更好地完成单元任务。
3、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法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决定用一堂课的时间结束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导入新课
“马克思”这个名字,我相信在座的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大家对于马克思到底了解多少呢?我在课前作了一个小调查,(展示个别同学的回答)大家对马克思的了解大多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共产主义,学者……但对于他具体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有过什么样的贡献,其实并不清楚。那么对于马克思的一生,谁最为了解呢?那必然是恩格斯。
“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越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如此评价马克思
教学过程
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决定用一堂课的时间结束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导入新课
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古有子期病亡,伯牙绝弦,面对马克思的离去,作为他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进行了这场著名的讲话,他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否能让我们离伟人更进一步?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
教学过程
(二)整体把握
检查预习任务:对课文绘制思维导图
将各小组绘制好的思维导图选择性地进行展示,询问学生如此绘画的理由,总结导图,以此梳理整篇课文的思路:第1节追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情形,2—7节叙述其生前的主要活动,8—9节表达对其的悼念。
标题既然有“讲话”二字说明这其实是一篇演讲词,“墓前的讲话”说明这是一篇特殊的演讲词——悼词,由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看清并总结出悼词主要是通过“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进行谋篇布局,以此来把握这种特殊演讲稿的整体结构和内容。
教学过程
(三)比较阅读
参加马克思葬礼的虽然都是他的亲友,但关注这场葬礼的必然是有敌有友,还有很多其他的目光,所以在这场葬礼上的演讲词必然是恩格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那么和原先的草稿相比,有何异同?
任务一:将没有划分段落的《马克思墓前的悼词(草稿)》按照讲过的悼词结构,以及参照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段落大意进行段落划分
任务二:各小组领取各段,对两篇文章同段落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为什么恩格斯要如此修改?以及各部分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三)比较阅读
《讲话》 《(草稿)》
述其哀
赞其功
颂其德
教学过程
设置这两个问题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草稿》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方便进一步对比阅读;二是为了通过比较更好地去揣摩和分析语言,强化对重要语段和语句的阅读,体会语言的感彩和表达效果。同时把握演讲稿这种文体的针对性。
尤其是第二个问题,针对各组答案要有所引导,述其哀部分注意开篇信息的解读,注意“讳饰”问题,以及不同的开头突出的重点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赞其功部分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各段字数的删减、过渡段、过渡句尤其是关联词的使用,从而体会各段之间环环相扣,结构紧凑的特征,以及这种叙述结构对情感的影响。颂其德部分则是要把握修改过后出现的一些比喻句和对比关系,从中体会马克思伟大的人格魅力,同时通过最后一段作者的删减,把握修改前后所抒发的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任务二还需要在学生交流后解决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段概括马克思成就的时候是先说他的革命实践,后说他的理论创造,后面具体的段落阐释则是先说理论创造再说革命成就,这种不对等的结构从《草稿》到《讲话》被保留了下来,这是没有修改出来还是另有深意?
通过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入把握本文的绝妙佳构,以及通过严密的逻辑突出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事实。
教学过程
最后请同学起来根据黑板表格上记录的关于情感的关键词进一步总结:
《讲话》:悲痛——冷静、赞许——积愤以及坚定的信心(内敛大气、理智克制);
《(草稿)》:悲伤——沉痛、惋惜——悲愤、柔情(个人情感较浓)
教学过程
顺势引出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演讲稿的情感有这样的差别?
因为悼词面针对的对象有变化,《(草稿)》的表述给我们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私人化场合的悼词,面向的是马克思的亲友;《讲话》面对的对象不仅仅是马克思的亲人们,更是向无产阶级人民回顾马克思一生的成就与贡献,是对其人格魅力的高度评价。面对很多对马克思的歪曲和误解,作为其一生挚友的恩格斯就是要用这篇讲话针对当时的情形,作出坚决的回应,明确马克思在时代中的个人价值和担当,同时也表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无比坚定的信心和信仰。
教学过程
小结:
“多情自古伤离别”,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阴阳两隔,生者痛苦自是不必说。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挚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通过演讲稿(悼词)将悲痛藏于理性的思维和缜密的表达,这也正体现出恩格斯伟大的人格和坚定的时代使命。
教学过程
(四)作业布置
两项任务任选其一:
请同学阅读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要求比较两篇悼词的异同,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下节课展示。
如果你是当时参加了马克思葬礼的一位记者,同时也聆听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请你写一篇新闻报道。
作业布置其实就是为了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作业一通过对比阅进一步巩固演讲词;作业二既考察了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也检查了学生实用类文本的运用。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