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 2023 年 7 月高二年级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3 分)【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D 项“周汝昌认为‘红楼’之‘梦’既源于‘庄周梦蝶’这个典故”错误。原文周汝昌认为“这样讲‘红楼’之‘梦’,
与曹雪芹本意并无直接交涉,只是‘梦觉主人’自己的意思罢了”,所以“认为‘红楼’之‘梦’既源于‘庄周梦蝶’这个典故”
的是“梦觉主人”。D选项张冠李戴。
2.(3 分)【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没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3 分)【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乐经》是音乐艺术作品,且已经亡佚,不适合作为典型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文学史上任何经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
都是艺术杰构,无不是某一种文化的象征”观点。
4. (6分)【参考答案】①文化精品的生产和接受,需要作家和读者两方面都具备相当的条件。
一般读者读不下去的原因,一方面是《红楼梦》本身的题材内容和文化容量问题,另一方面是读者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传统文化
了解不够深入,又远离书中描写的封建社会生活情境。 ②《红楼梦》渗透着异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
库,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可供人们多方面探究,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和学科价值;《红楼梦》是受住时间检验的艺术杰构,
其艺术魅力吸引人深入阅读、探究。
(每点 3 分,若有其他答案,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
5. (4分)【参考答案】①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累相应的知识储备。
②培养不畏艰难、敢于钻研的学术精神,抓住不同的点,深入探究,追本溯源。
③优化阅读方法,粗读与精读结合。
④延伸扩展阅读一些《红楼梦》的研究作品,辅助理解。
(每点 1 分,若有其他答案,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
6.(3 分)【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多角度、多侧面掌握能力。其中,B 项,“暗示了中西合作考古发掘的意义”错,属于主
观臆断,于文无据,由原文第②段、第④段内容可知,文章只是叙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的过程,并突出了其发现的意义。
7.(3 分)【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中,对文本表达技巧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鉴赏能力。其中,B项,“‘静卧’‘不期而遇’
等词描写了考古学家在发掘现场欣喜若狂的心情”错,应是对“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情态的生动描摹。
8.(4 分)【参考答案】第一问:①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触,描写了赵万华等人为维护民族尊严、保护中华文明龙脉龙骨的作为;(1
分)②赞扬赵万华等人的为国献身精神一如周口店的龙骨山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明、中华精神与民族灵
魂的一部分。(1分)第二问:①两段场景借助想象,描绘出人类祖先与巨虎奋不顾身搏杀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
人类经过茹毛饮血、风雪洗礼后由猿到人的文明演进过程;(1分)表现了周口店由曾经的中华历史的荒原演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
的变迁,以及中华民族传承与演进的历史。(1 分)
9.(6 分)【参考答案】一是“发现”:①是指瑞典人安特生的“我们祖先的遗骸就躺在这里”的预测及几年后周口店“发现北京猿
人化石”;(1 分)②贾兰坡陆续发现的三个“北京人”头盖骨及裴文中对北京人打造和使用石器、用火遗迹等极具科学价值的发现;
(1 分)③裴文中最先倡导了远古时期人类居住环境的古生态研究,一举确立了周口店遗址古人类学圣地的国际地位;(1分)④中
国第一代考古工作者用细铲描摹了“北京人”的活动轨迹,并使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1分)(答出 3点即可)
二是“隐藏”:①贾兰坡等人鉴于周口店遗址已进入侵略者的视线,带领部分人员悄悄撤回北平城,完成了考古专业人员的第
一步隐藏;(1 分)②赵万华带领人将挖掘宝藏的真实现场及发掘工具填埋,并制造了挖掘假象,坚壁清野,干净利索;(1分)③
赵万华、董仲元,肖元昌等人投入了抗战之中并最被等日本侵略者杀害于房山城的西门外,他们以“牺牲”的特殊方式进行“隐藏”:
(1 分) ④博物馆与遗址的分设、让祖先的遗骸与使用过的工具继续安歇与沉睡也是一种保护和“隐藏”(1 分)(答出 3点即可)
10.(3 分)【参考答案】CDE
【解题思路】A 处可断可不断,故不断;“中平之政”前省略介词“于”,“于中平之政”作“困”的补语,故 B处不可断,C 处必须
断开;D项 E项句子结束,必须断开;F是主谓之间不可断开;G处是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能断开;“牧守”为主语,“言”为谓语,
“人人皆得讨贼”为宾语,故 HIJ 三处皆不可断。
11.(3 分)【参考答案】B
【解析思路】B项“多见而识广,知之次也”中的“次”是“次等”的意思,与文本中“次”含义不同。
12.(3 分)【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B项“并与曹操部下荀彧、张京等参详军务”错,于文无据,原文为“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13.(8 分)【参考答案】⑴皇上平素非常喜好文章典籍,即使在军旅之中,也从未放下读书这件事。
【解题思路】本小题得分点为“雅”“释”等关键词语,语句大意 2 分。
⑵讲学于齐、鲁两地的都会,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礼。
【解题思路】本小题得分点为“讲业”“观”等词语,语句大意 2 分。
14.(3 分)【参考答案】①两篇自序均以叙述为主;②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为经,事件为维)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③句式整散结
合,长短交错。(每点 1 分)(答出叙述为主、时间顺序、句式长短、整散结合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杀掉汉少帝毒死何皇后,动摇王室,颠覆了朝政。那个时候天下人都苦于中平时期的黑暗统治,加上厌
恶董卓的叛逆行为。豪强诸侯都想着起事作乱,同时人人感到自身危机。崤山以东的地方长官都凭借《春秋》书里的大义宣称人人
能够讨伐乱贼。于是各地都大规模起兵(讨伐董卓)。有名望的家族,富有的豪强,都纷纷起兵,旗帜飘扬,人们如云彩一样,从
万里之外的地方聚集到一起。兖州和豫州的军队,在荥阳与董卓的军队作战,河内的军队,则驻扎在孟津一带,于是,董卓就胁迫
天子,向西进发,定都于西安。而崤山以东的地区,势力强大的诸侯就连接几个郡国,势力中等的官吏就进犯城邑,势力弱小的盗
贼就聚集在乡间田野作乱,并且,这些势力也相征战吞并。赶上黄巾军在海岳之间盛行,山林强盗在并州、冀州横行不法,(黄巾
盗贼)乘势转攻各地城市,以席卷之势向南攻取。乡村之民望风而逃,城郭居民望尘而跑。百姓死亡众多,尸骨累累,荒野之中,
苍莽一片。我那时只有五岁。父王看到世局扰乱,教我学射箭,六岁就能开弓。又教我骑马,八岁就能骑射了。因为当时世事艰难,
所以每次征战,我都跟随父王。
凡文、武之道,应随时而用。我生于灵帝中平年间,在军队里长大,因此从少年就喜爱弓马,至今都没有减退;追赶飞禽,动
辄十里,骑马射箭,常常在百步开外。身体逐日强健,心里常常不满足。后来部队南征,驻扎在曲蠡。尚书令荀彧奉命劳军,见到
我后,在谈论结束时,他说:“听说您能左右开弓,这实在非常难得。”我说:“射场围墙有固定尺寸,靶子有固定地方,虽然每次
射箭总能射中,还不算绝妙手段。如果驰骋平原,奔赴茂草,邀击狡兽,拦截轻禽,如果弓不虚弯,射中的猎物一定被洞穿,这样
才算妙。”当时随军祭酒张京在坐,看了荀彧一眼,拍着手说:“好!”
我对于其他的玩耍逗引的游戏很少有喜欢的,唯独对弹琴与下棋略为掌握一点技巧,(我从)年少的时候曾为之写赋。皇上平
素非常喜好文章典籍,即使在军旅之中,也从未放下读书这件事。我每次早晚拜见父王的时候,父王都宽厚和蔼地对我说:“人年
轻的时候喜欢学习,那么思想就能够专一集中,年纪大了就容易忘记。而年纪大了却能勤奋学习的人,很难有与我和袁伯业相比较
的!我于是从小诵读诗经与文论,等到年纪大了后,就遍览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书,没有不读完的。所写的书、论、诗、
赋等作品,共计六十余篇。”
材料二
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牧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
禹穴,观览九嶷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讲学于齐、鲁两地的都会,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
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向西出使巴、蜀以南,往南巡行邛、笮、昆明,
归来向朝廷复命。
15.(3 分)【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中,B 项,“夏日白天冷清寂静,了无人影,凸显农村零落凋敝,民生维艰之像”于文无据,主观臆断。由第三
句内容可知,诗人写夏日初“长”,但农事正忙,白天篱边很少过往的行人。因为江南四月,是割麦分秧的忙碌月份,农民整天在
田地上劳动,早出晚归,故白天少见行人。陆游《江村初夏》有“江村夏浅暑犹薄,农事方兴人满野”之句,可见其情况。
16.(6 分)【参考答案】“惟有蜻蜓蛱蝶飞”句一是摹写出只见蜻蜓、蛱蝶在飞动却少见行人的寂静场景;诗句以蜓飞蝶舞的动景
衬托村中的寂静,以动衬静,静中有动,更显静谧;诗句与“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场景共同铺就了一幅动静相宜、优美宁静的农家
田园图。(3分)
“柳阴亭午正风凉”句,“柳荫”摹写出地点之好,“亭午”暗喻酷热时刻,与“汗如浆”相呼应;“柳阴”“风凉”与“黄尘”“行
客”相映照,更显出田园景色之可爱;画面亲切,朴素而优美;叙事中带描写,在含蓄表达其固有的善良、仁厚、乐于助人的品性
的同时,也留下空白与想象。(3 分)
17. (6 分)【参考答案】(1)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3)示例一: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示例二: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示例三: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示例四: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每空 1 分;出现语序不当、错字、别字,该空不给分;第三小题填写的必须含有“衣”字,且是古诗词,否则不给分)
18. (3 分)【参考答案】①锦上添花 ②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③迎刃而解
【解题思路】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伸比喻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大同小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大部分相同,小部分略有差异。
迎刃而解: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也比喻问题的顺利解决。
(每处 1 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给分)
19. (4 分)【参考答案】这种体验一旦形成,不仅会抑制游客的消费冲动,还将降低游客再度前往古镇旅游的意愿。(每处 2 分, 如
有其他修改方法,修改后无语病、符合要求即可给满分)
【解题思路】“抑制游客的消费冲动大打折扣”句式杂糅,“游客再度前往古镇旅游的意愿还将降低”中途易辙。
20. (4 分)【参考答案】运用了反语手法,把嘲讽之语寓于赞词之中,嘲讽了某些地方的景区过度商业化的行为。(手法 2 分,效
果 2 分)
21. (3 分)【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C项与原文都表示语意转折,A 项为量词,B项两者有表示因果及相承关系,D 项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的承接。
22.(6 分)【参考答案】①出现了生吃派和熟吃派之争 ②出现番茄红素的含量上升的现象(番茄红素的含量上升) ③吃法是不
一样的(每处 2 分,大意相同即可)
23. (60 分)
【参考立意】辩证思考人生的缓与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1 不同的人生阶段缓急不同。少年宜缓,积累奠基;壮年宜急,壮怀激烈;暮年又宜缓,安享人生。
2 缓与急的本身要节制。人生可以缓行,但不能止息,或原地踏步;人生可以急行,但不能混乱,茫然乱撞。
3 缓与急又要互相节制。人生急躁时欲思缓,三思而后行,缓慢时欲思急,时间不待人。
4 人生该缓该急应遵循自然的节奏,缓急之间收获跌宕的人生际遇、丰富的人生经历。
(学生如果对“缓作、急作、跌宕”有其他感悟与定义,且符合材料逻辑与规律,也可视为合题)
附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评分标准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以符合材料内容及由材料引发的感悟或联想为准,可以不 引用原材料文字,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
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
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
3.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6)有个性特征
注: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 不给分。
三、扣分项评定:出现错别字,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 1-3 分;
卷面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酌情扣 1-3 分;出现暴露考生个人真实身份的信息的,酌情扣 1-3 分;无标题扣 2 分。
四、残篇评定:
1、600 字以上且结构完整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
2、600 字以下结构不完整的文章,40 分以下评分。
3、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5、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6、完全空白的,评 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