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2 22:5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古诗三首
教材解析:
本课由《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三首古诗组成,第一首是五言绝句,后两首是七言绝句。这三首诗描绘了春夏时节的景色。《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诗的大意是:春天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清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泥土湿润,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诗句通篇写景,一句一景。“迟日”是春日的意思,语出《诗·幽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春天阳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使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立体春景图。前两句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词语,粗线条勾勒出明丽的春日景色,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写画面,“泥融”“沙暖”呼应“迟日”,用“飞”和“睡”描摹燕子与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景色。诗的大意是: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前三句写了六种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刚发嫩芽的芦苇。从江岸到江面再到江边,逼真地再现了画中江南早春的主要景物,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第四句写诗人的联想,诗人由满地蒌蒿和几个芦芽,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诗人紧紧抓住并突出自然景物在季节转换时的特征,以“三两枝”“鸭先知”“芦芽短”“河豚欲上”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暖”“欲”两字借想象和联想点活画面,写出了视觉之外的春水方生的暖意和这股暖流之下“河豚欲上”的信息,写出了画家难画之状和未画之意,使全诗灵动鲜活,意境清新而自然。《三衢道中》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描写了梅子成熟时节诗人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诗的大意是: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很晴朗。乘小船来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绿树成荫,不亚于来时之路,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悦耳的鸣叫。前两句写出游的天气和路线。江南梅子成熟季节一般多雨,恰送多日不见的连续晴天,所以诗人强调“日日晴”,“晴”为全诗赋予了明丽的色彩,奠定了明朗愉快的感情基调。“却”是“再,又”的意思,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绿阴不减”既表示归途中看到的景致并不比来时少,又写出了诗人游兴未减,兴致更浓。“添得”和“四五声”衬托出深山的幽静。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舟行、绿阴、鸟鸣、构成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建议
教材针对诗句理解的难点提供了注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读准读通诗句,除了借助注释、插图,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描述诗中景象。最后指导朗读、背诵和默写。
本课的古诗都是写景的,《三衢道中》的诗意稍难理解,因此也可以先指导学习这首诗,再迁移运用方法学习另外两首。
一、识字写字
1.识字。可以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读准字音,再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加一加等方法识记字形,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注意“鸳鸯”的“鸯”读yāng,“崇”是翘舌音。
关于字义,可以采用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比如,“惠”可以组成“优惠、谢谢惠顾”,“崇”可以组成“崇拜、崇高”,还可以借助鸳鸯、河豚的图片或视频认识理解“鸳鸯”和“河豚”。
2.写字。“融、燕、崇、溪”等字容易写错。“融”的左下部分只有一横;“燕”的上面部分是“廿”,第四笔是短横;“崇”的下面部分是“宗”,不要写成“示”;“溪”的右下部分是大”,教学时可以用彩色突出这些易错的部分、加深学生的第一印象。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燕略小。上半部分略窄,“日”扁宽、横品等距。心学成的卧物呈月牙形,向立上出钩,对准字的中心,末点写在钩之外。上中下结构,中部紧凑。下部四点间题匀称,第一点和第四点略大,中国点惠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紧凑,第三笔、第五笔和第九笔都从竖中线起笔,第八笔横要写得长一些。溪
二、理解运用
1.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理解有难度的词语,再将主要景物串联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比如、“迟日江山丽”、借助注释以及下句的“春风”,可以知道“迟日”就是春日的意思,用“迟”避免了与下句的“春”重复。比如,“泥融飞燕子”,借助注释可以知道“泥融”是指泥土变湿软,“混融”引来了飞燕衔泥筑巢。再如“蒌蒿”“芦芽”两个词语,从草字头可以猜测它们是植物、根据诗句中的“满地”“短”以及插图,知道这句诗是写岸边长了大片大片的萎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正是河豚欲上时”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课外资料帮助理解,春天河豚由海入江产卵,溯江而上。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描述想到的景象。
课后第二题要求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写的景象。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边朗读古诗,一边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这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让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中、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绝句》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全诗的远近构图、聚焦“丽”“香”“融”“暖”等字,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展开想象;聚焦“飞”“脯”两个动词,从上下空间、动静姿态、忙闲情趣等方面展开想象,使画面更广阔、使意境更生动。《惠崇春江晚景》可以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布局“江岸、江面、水边、水中”、有序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从颜色、动静、虚实等方面将古诗还原成一幅活生生的春江美景图。《三衢道中》主要写了“梅子”“小溪”“绿阴”“黄鹂”等景物、教学时,可以通过品关键字词或联系生活等,了解景物的特点,通过想象,将景物转化为有声有色、动静相间的画面。
3.指导朗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这几首古诗朗读起来应该是轻快而愉悦的。可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
中的景色展开想象,还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在教师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中,让学生入情人境地朗读。《绝句》一诗的前两句,朗读的速度可以缓慢一点儿,句尾的“丽”和“香”要读得饱满而充分,可以适当延长,从而展现画面的明快、艳丽,为后面的朗读作好铺垫;第三句从“融”字开始语调上扬,语速加快,然后将重点落在“燕子”一词上,拉长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轻巧灵动的感觉;第四句语调轻柔舒缓,要读出悠然闲适的感觉。《惠崇春江晚景》第一句要读得声断意连,“竹外桃花”读时一气呵成,将重音落在“花”字上,“三两枝”速度放慢,读出画面的层次感,体现桃花的错落有致;第二句“春江水暖”可以略微拖长,读出温暖的感觉,引出“鸭先知”;第三句语速加快,语气中要饱含对大地一片生机的无限喜爱;第四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三衢道中》第一句以叙事的口吻开始朗读“梅子黄时”,重点读好“日日晴”中两个“日”字,第一个“日”字读得稍长一点儿,稍重一点儿,最后以上扬的语调读出“晴”字中的意外之喜;第二句溪尽改走山路,游兴高涨,读出诗人开心之态;第三句可以加快语速,把重音落在“路”字上,结尾语调上扬,声音延长,显出意犹未尽而充满期待的感觉,再以轻松且稍快的节奏朗读第四句,读出静中有动的韵味。
4.背诵三首诗,默写《绝句》。
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事物,结合插图进行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就能比较容易地背诵下来。如《三衢道中》,抓住“梅子”“日日晴”“小溪”“山行”“绿阴”“黄鹂”几个词语,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背诵就轻松多了。默写《绝句》时,注意“融、燕、暖、睡”等难写的字,不要增减笔画。
问题提示
是《惠崇春江晚景》还是《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题目历来有“晚景”和“晓景”二说。从诗集的不同版本和相关文献来看,“晚景”和“晓景”各有依据。近年来也有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考辨,但各执一词,证据皆不充分,难以下定论。教材参考了《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苏诗补注》(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等较为通行的文献中的用字情况,选用“晚景”作为题目。
《三衢道中》作者曾几的“几”读第几声?
曾几,字吉甫,其名来源于《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在这句话里,“几”的意思是“细微的迹象,事情的苗头或预兆”, 此义项在《汉语大字典》里收在ji这一读音下。由此推论,“曾几”的“几”应读第一声。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诗众体皆有,诸体兼擅,诸法俱备。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杜诗共1458首,其中五古263首,七古141首,五律630首,七律151首,五排127首,七排8首,五绝31首,七绝107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艺术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子、苏辙兄。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在诗、词、文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在古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词人,开辟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文学成就在宋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无论在他生前还是死后,都有很多人为他编辑、刊刻过各式各样的集子,既有分类合编本《东坡大全集》,又有分集合刻本《东坡七集》(明成化本),包括《东坡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内制集》《外制集》《应诏集》。
曾几(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后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孔武仲外甥。曾几为人正直,勤于政事,学识渊博,通贯六经,尤长于《易》《论语》,曾向韩驹学作诗,又与吕本中、徐俯等交游,对杜甫、黄庭坚、陈师道备极推崇,其诗歌风格近于黄庭坚,后被归入江西诗派。其诗句律严整,有一种清新活泼、明快流畅的风格。陆游谓其“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以杜甫、黄庭坚为宗”(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曾几著有《易释象》5卷、文集30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遗诗,重编为8卷,共收古今体诗55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