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7:专题研讨: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课件(共22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7:专题研讨: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课件(共22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2 11:04:16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专题研讨: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导入课题
咏白海棠诗
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咏白海棠诗
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借咏海棠咏宝钗
借咏海棠咏黛玉
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
喻黛玉善哭
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宝玉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这节课我们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的某一首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展示你们的赏析短文。
要求:每一组派出2到3位同学,上台展示你们组的探究成果,其中一人朗诵,一人(两人)展示鉴赏文字。
《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
“多愁善感”已成了林黛玉的代名词。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都是她悲泣的对象,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影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其中《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
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
第四十五回中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黛玉的一首堪称悲婉之绝唱,诉说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愁情和“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悲叹。通过诗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在秋花惨淡、秋景
萧条、秋意凄凉的气氛中,由于自己病情渐重,更由于环
境的冷酷,已没有了《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不平之气和傲
世独立的态度,而是显得更加苦闷、颓伤,更加消沉了。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
如果说《秋窗风雨夕》的愁情是凄冷、萧条的秋风秋雨带来的,那么明媚的春光总会给人一丝希望吧?然而,黛玉的伤春之作竟比悲愁更加凄苦悲凉。她的《桃花行》和《唐多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忧伤隐痛的哀音,描绘了林黛玉终至命薄如桃
花柳絮,接近泪尽夭亡。“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
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这是继
《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这首
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国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
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
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更清楚地表明了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愁。她在《唐多令》中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首缠绵悱恻、幽怨凄美的词,句句似在咏柳絮,字字实在写自己,抒发了她身世的飘零与爱情无望的愁苦。宝钗也有咏柳絮的一首词,但却表现的是另一种人生况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与黛玉柳絮词低回的调子迥然不同,充满了春风得意的乐观情绪,更是掩不住她期待青云直上的得意神情。同为咏柳絮,两者相比,更衬托出了黛玉的无尽哀愁。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
这种多愁善感和哀怨的性格,在黛玉的《咏白海棠》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咏白海棠》诗中写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是多么的凄楚。“娇羞默默同谁诉”是作者对自我心灵的真情独白,说明她有满腹的心事,但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即使对自己的知音宝玉也羞于启齿,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伯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
两首词采用的是正文反作的方法,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 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 “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
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词集中地表现了了宝玉的叛逆性格。
这首判词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
判词“可叹停机德”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
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止看的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篱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天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一首判词说的是王熙凤。判词前画的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座冰山,太阳一出就要消融。雌风(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危险。
王熙风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准备迎接元妃省亲时,凤姐慨叹:“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可见书中写的富贵生活较之其家族鼎盛时期还差得远,接着又趋向衰亡,所以说她“偏从末世来”。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风实际上是荣国府日常生活的轴心。她姿容美丽,秉性聪明,口齿伶俐,精明干练,秦可卿托梦时说她:“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秦可卿出丧时,她协理宁国府,就是在读者眼前进行了一次典型表演。从千头万绪的混乱状态中,她一下子就找到关键所在,然后杀伐决断,三下五除二,就把宁国府里里外外整顿得井井有条,真有日理万机的才干如果她是男人,可以在封建时代当个政治家。然而她心性歹毒,为了满足无止境的贪欲,克扣月银,放高利息贷款,接受巨额贿赂,为此可以杀人不眨眼,什么缺德的事全干得出来,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女魔王。她的才能和她的罪恶像水和面揉在了一起。因此当贾家败落时,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她,将要凄惨地结束其短暂的一生。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
这首曲是专门咏叹宝玉和黛玉的。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头,命运就这样无情,追悔、痛苦、叹息、遗憾,全都无用。那一僧一道对顽石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是大有深意的,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一条注脚。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
枉 凝 眉
一个是阆苑仙范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若说 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 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 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二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
枉 凝 眉
一个是阆苑仙范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若说 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 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 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专题总结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这些诗词的作用主要有:注明撰书的来由,陈述立意本旨;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人物观点;隐喻人物命运;展开故事情节;烘托故事氛围;交代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七:专题研讨: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诗词,并有选择性的读懂一些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诗词朗诵,提高古代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鉴赏《红楼梦》诗词中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体会古代诗词优良传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学重点 诵读、品味、鉴赏。
教学难点 体会《红楼梦》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1.贾宝玉《咏白海棠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宝玉的这首诗寓进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海棠咏宝钗。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额。“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海棠咏黛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顰颦”的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
“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2.《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宝玉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这节课我们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的某一首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展示你们的赏析短文。
要求:每一组派出2到3位同学,上台展示你们组的探究成果,其中一人朗诵,一人(两人)展示鉴赏文字。
二、《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
(以下鉴赏示例均来源于网络,略有改动)
●鉴赏示例一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
“多愁善感”已成了林黛玉的代名词。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都是她悲泣的对象,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影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其中《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
第四十五回中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黛玉的一首堪称悲婉之绝唱,诉说了“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愁情和“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悲叹。通过诗句“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在秋花惨淡、秋景萧条、秋意凄凉的气氛中,由于自己病情渐重,更由于环境的冷酷,已没有了《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不平之气和傲世独立的态度,而是显得更加苦闷、颓伤,更加消沉了。
如果说《秋窗风雨夕》的愁情是凄冷、萧条的秋风秋雨带来的,那么明媚的春光总会给人一丝希望吧?然而,黛玉的伤春之作竟比悲愁更加凄苦悲凉。她的《桃花行》和《唐多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忧伤隐痛的哀音,描绘了林黛玉终至命薄如桃花柳絮,接近泪尽夭亡。“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这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国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更清楚地表明了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愁。她在《唐多令》中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首缠绵悱恻、幽怨凄美的词,句句似在咏柳絮,字字实在写自己,抒发了她身世的飘零与爱情无望的愁苦。宝钗也有咏柳絮的一首词,但却表现的是另一种人生况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与黛玉柳絮词低回的调子迥然不同,充满了春风得意的乐观情绪,更是掩不住她期待青云直上的得意神情。同为咏柳絮,两者相比,更衬托出了黛玉的无尽哀愁。
这种多愁善感和哀怨的性格,在黛玉的《咏白海棠》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咏白海棠》诗中写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是多么的凄楚。“娇羞默默同谁诉”是作者对自我心灵的真情独白,说明她有满腹的心事,但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即使对自己的知音宝玉也羞于启齿,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鉴赏示例二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伯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采用的是正文反作的方法,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 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 “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词集中地表现了了宝玉的叛逆性格。
●鉴赏示例三
判词“可叹停机德”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这首判词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
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止看的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篱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天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鉴赏示例四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一首判词说的是王熙凤。判词前画的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座冰山,太阳一出就要消融。雌风(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危险。
王熙风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准备迎接元妃省亲时,凤姐慨叹:“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可见书中写的富贵生活较之其家族鼎盛时期还差得远,接着又趋向衰亡,所以说她“偏从末世来”。
王熙风实际上是荣国府日常生活的轴心。她姿容美丽,秉性聪明,口齿伶俐,精明干练,秦可卿托梦时说她:“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秦可卿出丧时,她协理宁国府,就是在读者眼前进行了一次典型表演。从千头万绪的混乱状态中,她一下子就找到关键所在,然后杀伐决断,三下五除二,就把宁国府里里外外整顿得井井有条,真有日理万机的才干如果她是男人,可以在封建时代当个政治家。然而她心性歹毒,为了满足无止境的贪欲,克扣月银,放高利息贷款,接受巨额贿赂,为此可以杀人不眨眼,什么缺德的事全干得出来,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女魔王。她的才能和她的罪恶像水和面揉在了一起。因此当贾家败落时,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她,将要凄惨地结束其短暂的一生。
●鉴赏示例五
枉 凝 眉
一个是阆苑仙范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若说 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 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 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首曲是专门咏叹宝玉和黛玉的。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头,命运就这样无情,追悔、痛苦、叹息、遗憾,全都无用。那一僧一道对顽石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是大有深意的,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一条注脚。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 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二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
三、专题总结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这些诗词的作用主要有:注明撰书的来由,陈述立意本旨;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人物观点;隐喻人物命运;展开故事情节;烘托故事氛围;交代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