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与言文脱节》(7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文言与言文脱节》(7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6 08:4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8张PPT。教材正文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所谓文言,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文献语言和后代的仿古书面语。我国的语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变化,已经产生较大的差异。一、文言和言文脱节但是,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人们日常用的口语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书面语却作为知识分子模仿的“范本”,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这就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特别的文化现象——“言文脱节”,即人们口里说的是白话,但文人写文章用的是先秦口语书面化流传下来的语言。
我国文言的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文言在历代语言生活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在交际功能上,它失去了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也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掌握这种语言。另一方面,历史都是由掌握书面语的人来记录的,再加上它超越时代、超越方言的特性,文言便成了记载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主要工具。
我们还要明白,用一种“死语言”来记录人的“活思想”,是不利于文化发展的,是有它的局限性的。20世纪初期,当封建顽固势力打出“复古”旗号的时候,有识之士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于是,出现了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批白话文学作品,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优越性。二、新文学与白话文但是,过分强调白话文的重要意义,而把文言文当作“封建糟粕”给以全盘否定,这也是不对的。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对世界文化做出贡献,必须首先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要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且发扬光大。我们提倡进行文言文教育,主要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而不再广泛提倡用文言文写作。古今汉语存在一种传承的关系,所以二者是沟通的。现代白话保留古代汉语的地方很多,如名词、动词作状语;又如名词、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等等。现代文中对古代成语、历史典故和古诗词的引用也比比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甚至一些古汉语句式也用在了现代汉语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上的沟通无处不在。所以,学习文言,不是在培养现代汉语能力之外增加新的负担,而是培养现代语言能力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不但注意文言与白话的差异,而且注意把文言与白话沟通,那就既能从现代汉语的“已知”出发,来认识古代汉语的“未知”,又能了解汉语的历史演变,从而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获得“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双赢。三、古今汉语的沟通课文的“相关链接”部分的《旧为新用》和《从引申的角度看古今汉语的差异与沟通》两篇文章,谈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扬问题。古今汉语既是发展的、有差别的,又是延续的、沟通的。这就确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白话文的已知来减少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同时通过学习文言文加深对现代白话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辨析文言与白话的差异,不要以古律今。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一 文言与言文脱节 文言拾贝
吴起不食言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译文】【思悟】 说明了守信用的重要性。赏读: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名句赏读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赏读: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③不以流之浊,而诬其源之清。(清·颜元《存学编》)赏读:比喻事物本质是好的,其支流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是存在的,不能由此而否定其本质。告诫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赏读:水太清了就没有鱼,责人太苛就没有人跟从他。说明不要求全责备,否则就会失去群众,失去人才。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题材”指构成文学或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如“他的作品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根据有韵和无韵可分为散文和诗歌;根据作品结构与表现的方式分类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慧眼识珠
题材·体裁【释】 “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约定,彼此的言论、行动却完全一致。“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共同商量,意见或想法却完全一致。不约而同·不谋而合【辨】 都有“事先未商量,彼此却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强调“同”,多指行动上的一致,不同人却同时做出同样的事或同样的行动,如“我们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有时也用于心理上的一致,如“我俩不约而同都想到了这个问题”。“不谋而合”,多指思想、看法、言论、观点等相符合,如“对这部小说的基本评价,我俩不谋而合”。1.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活用情况进行归类。 (1)名词活用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②④? ③⑤⑥⑦⑨⑩??? ? ⑧? 2.翻译下列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夜:名词
活用作状语,在夜里。)越过晋国把远地当做秦的边界,您知道是很难的。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边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它已向东使郑国成为它的疆界,又想扩张它
的西部疆界。(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封:
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秦穆公高兴了,就与郑人签订了盟约。(盟:名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结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做国相。衣:穿。均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使……光彩,名词的使动用法。) 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做国相,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私下,悄悄 总是、就 入迷 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2)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
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
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
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
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
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
功的基石。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解析 遣:遣送,打发。
答案 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是 (  )解析 D项“者”,都是“……的人”。A项“也”,一
为语气助词,表判断;一为语气助词,表陈述。B项
“而”,一为连词,表顺承;一为连词,表修饰。C项
“以”,一为连词,“而”;一为介词,“用”。
答案 D赵奢是赵国田部的一个收税的小官,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主事的人。平原君非常恼怒,准备杀了赵奢。赵奢趁势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的家臣不遵守国法,国家法令就会削弱。国家法令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就会受到削弱,国家的力量削弱了,敌国就会入侵,敌国入侵就没有赵国存在了,您哪里能够得到这样的富贵呢?凭着你的尊贵地位,(如果您)奉公守法,那么全国上下就会向您看齐,全国上下奉公守法那么国家就强盛,国家强盛那么赵国就巩固,而您身为赵国重臣贵戚,怎么会被天下人轻视呢?”【参考译文】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能,就把他举荐给了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国家税收非常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家府库充实。
秦国攻打韩国,驻军在阏与。赵王召来廉颇问计:“可以救援韩国吗?”廉颇回答说:“路险狭窄,很难救援。”赵王又召来乐乘问对这件事怎么办,乐乘的回答跟廉颇的话一样。又召来赵奢问计,赵奢回答说:“这段路险阻且狭窄,(要去救援)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是骁勇者得胜。”于是(赵王)任命赵奢为大将,救援韩国。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拿军事上的事情来劝说的就处死。”秦军驻扎在武安西面,秦军击鼓呐喊训练军队,武安的屋瓦全给呐喊声震动了。军中有个侦察人员建议赶快救援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了。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了二十八天,不仅不向前进发,反而加固了防守工事。秦军的奸细偷偷进来,赵奢好好款待了他,并把他送走了。秦军奸细回去报告了秦军将领,秦军将领非常高兴地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却驻军不走,还增修营垒,阏与不是赵国的了。”赵奢送走了秦军的奸细后,就命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前进,两天一夜就到了,(他)派了一批擅长射箭的士兵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刚扎好营,秦军听说了,倾巢而来。军士许历请求用军事的问题进谏,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军想不到赵国军队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气势一定很壮大,将军您一定要集中更多的兵力来等待他们。不这样,一定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你的指教。”许历说:“(如败)我情愿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听赵王的命令吧。”许历又请求进谏说:“先占领北山的军队将得胜,后来的一方将失败。”赵奢答应了,立即派出一万人占领北山,秦军果然后来,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领军攻击,大破秦军。秦军大败而逃,于是解除了阏与之围,胜利而归。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同。 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
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古代汉语在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一、问题讨论1.文言有哪两大特点?2.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答案 答案   (1)文言实词: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2)文言虚词:常用的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3)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3.古代汉语的词汇有哪些特殊现象?答案二、知识结构学习文言词语或为文言词语释义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古今异义现象。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三、方法技巧3.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要掌握一词多义,首先是在阅读中积累、归纳和整理,主要地要熟记典型例句(包括成语),在阅读理解时类比推断;其次要借助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假借义的知识,在特定的语境中揣测其含义。
4.古字通假现象。就广义的通假字而言,从读音和字形的角度看,大致有五种情况:①音同形似;②音同形异;③音近形似;④音近形异;⑤音异形似。据统计,中学教材中共出现通假字180个左右,要注意整理归类。5.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有活用现象,除一般的活用,要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用法。词类活用在一定的语境中是有其规律性的,根据其句法位置和上下文意,一般不难判定其用法和推断其含义。6.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可能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它的意思总是确定的,所以在阅读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是一重要原则,也是一种重要能力。
对于文言虚词,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积累归纳,比较异同。结合典型句子,日积月累,以达丰富。《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倘能将这些文言虚词常见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整理出来作集中比较识记,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借助语境作合理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紧密相关的。所谓“用法”,通常就是指虚词在某一语境中所处的语法地位和表达作用,用法(常常表现为词性)不同,常常决定其意义不同。如“而”,在“而翁长铨”中,用在“翁”前,起限定修饰作用,作代词用,可译为“你的”;在“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中,起关联作用,根据文意推断,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在“吾恂恂而起”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在“如是而已”中与“已”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这也就是所谓“随句定义”。(3)注意一些特殊现象。①兼词现象。在文言文中有所谓“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比如“诸”字,在“穆公访诸叔”“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诸”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乎”两个词。常见的兼词还有“焉”(“于之”“于此”等)、“盍”(“何不”)等。②连用现象。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如:“友也者(重点在‘者’,表示提顿语气),友其德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三个连用,重点落在“矣”,表已然语气)。”懂得了虚词连用的特点,有助于断句和语意的理解。③凝固现象。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习惯性形式而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如(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你怎么呢?)“若之何毁之?”(为什么毁掉乡校?)常见的还有“何……为”“何以……为”“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抑亦……乎”“何其……也”“一何”等等。
对于“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单独设题考查。在解答此类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旧推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并不多,特殊句式共要求掌握五种,用法也就只有十几种。考生对每种句式或用法都应掌握一些例句,在考试时应注意和自己掌握的例句进行比较,进而推断句式或用法。
二是分析成分。理解句式和用法,必须掌握一些语法知识。通过语法分析,分析句子成分,进而判断其句式;分析词语词性,进而判断其用法。三是立足语境。把握句式和用法一定要在整体语境中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错误解读,特别是在判断省略句或理解词类活用时,更要立足语境,结合上下文去把握。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加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省略。古代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劲,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另一种是美化。书面语要求写得整齐和优美。经过省略和美化的书面语,跟口语就有距离了。口语因时代而变化,变化比较快。书面语也因时代而变化,但变化慢得多。从甲骨文到今天三千多年,口语经过了多次重大的变化,而书面语的变化则相对地比较微小。书面语跟口语的距离越拉越大,文言成为完全不同于口语的另一种语言。学习文言,不仅要学汉字,还要学书面的人造古汉语,所以学习较困难。四、相关知识文言与白话什么叫做“白话”?白话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白话也要加工吗?是的。有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是写共同语(普通话),不写方言。方言也有书面语,那不是通用的书面语。另一方面是对口语要作语法修辞的规范化的加工。规范化的作用是扩大共同语的流通价值。白话不仅是“写”的,也是“说”的。写出来是“语体文”,说出来是“文体语”,写和说的统一就是“言文一致”。白话是汉族全民族和中国全国的现代通用语体。文言除少数通俗文章外,一般只能看得懂,读出来是听不懂的。我们脑袋里储存的是现代汉语,不是古汉语。电视里常常朗读文言诗词而不配备字幕,观众听得莫名其妙。白话不仅能看得懂,读出来又能听得懂。所谓听得懂,当然是以文化和专业相同为条件。白话虽然经过加工,它的基础是现代口语,所以容易听懂。老百姓的口语好比是“粗制品”,书面的白话文章好比是“精制品”。在汉语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都有所谓“白话”。张中行先生《文言与白话》(黑龙江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对白话的阐述较为中肯,谨摘要述如下:
白话是比较于文言而言的,没有文言,也就无所谓白话。最早的文言,应该跟当时的白话基本一致。甲骨文、金文、《尚书》之类,可能就是当时的口头语,被记录下来,即白话。但在后人看来,它们同时又是“文言”的始祖。
张中行先生认为,与“文言”相比较,“白话”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当然是词汇和句法方面的不同。白话里有大量的词,以及很多说法,是文言里不用的。
其二,是与作品有关的人群,阶层不同。这是就作者和读者说,与文言有牵连的人大多是上层的,与白话(现代白话例外)有牵连的人大多是下层的。原因很简单,在旧时代人的眼里,文言和白话有雅俗之分,庙堂和士林要用雅的,引车卖浆者只能用俗的。其三,是发展变化的迟速不同。白话没有(文言)这样的定型性。原因很明显,是它要照口语写,口语变,它就不能不随着变。
其四,文言和白话并存,难免互有影响,可是影响力的大小不同:文言大,白话小。如《西厢记》第一折张君瑞上场的道白,当然用的白话,可是里面却夹用了“本贯西洛人也”,“小生书剑飘零”。这是白中藏着一些文绉绉。
其五,文言大致是超方言的;白话则不然,虽然大多用所谓官话,却常常不能离开方言。最后,还可以比理解的难易。现代白话与文言比,当然是文言难,白话容易。宋元以及更靠前的,似乎也可以这样说,但又不可一概而论。宋元白话也是这样,即如“莫须有”,我们现在还在引用,究竟是什么意思?解说的人不只一位,直到吕叔湘先生解为“恐怕有”或“别是有”(《语文杂记》第二条),像是才取得多数人的首肯。
《文言与白话》一书对白话给予分期:认为白话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两汉至隋唐之际;第二期,由唐宋到明清;第三期是现代白话,由“五四”前后起,下限当然不能预言。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亲自发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学博大”。白话文取代文言文1914年又发布《祭圣告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1912年起,他们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出版《不忍杂志》和《孔教会杂志》等。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
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李大钊则反对复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号召青年不要留恋将死的社会,要努力创造青春的中国。该杂志于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1917年起他们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在此之前,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发表了《君宪救国论》等文章,散布中国宜于实行君主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的谬论。
《新青年》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陈独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李大钊的《民彝与政治》、《青春》等主要论文,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危害。《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鲁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国2 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就是这吃人的历史,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迅、社论也都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所有这些文学改革,使全国报纸面貌为之一新。1917年爆发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新青年》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发表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社会主义理论文章。1918年11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同志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著名论文,热烈欢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文化。以后,又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阶级的要求,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漫漫古典情】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仰一俯,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也时有倒写“福”字的舞台背景。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但从何时起倒贴“福”字,这“福”字倒贴与什么人有关,有怎样的传说?笔者经过多方搜集,原来,倒贴“福”字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倒贴“福”字的由来早在清代某一年的除夕,恭亲王府的大管家为了讨好主子,挖空心思想计策。他想,恭亲王最宠爱的是王妃,凡事只要王妃高兴他也就高兴,王爷的妃子叫“福晋”,那就在王妃的称呼上做文章。于是,他就亲自写了很多个大大的“福”字,并叫人贴在王府的大门上、窗子上和库房上,以期让王爷和妃子看了高兴。不料那个家丁做事不细致,忙三火四地竟把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十分恼火,他想鞭笞惩罚那个做事马虎的家丁。大管家见此,害怕王爷怪罪下来自己也受到牵连,急中生智,慌忙跪下谎称道:“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和王妃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这是吉庆之兆啊!”一向爱听奉承话的福晋听了,觉得也合情理。她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也真难为他们能想出这种招式。”于是,她让恭亲王赏赐了管家和那个倒贴“福”字的家丁各50两银子。
后来,倒贴“福”字的习俗由达官府第传到平民百姓家,人们都希望过往行人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此图个吉利。
现代汉语承袭了古代汉语典雅、得体的特征,尤其和人打交道,一张嘴就是谦辞、敬语,自然要讲究尊卑长幼。谦称和敬称都涉及对人的称谓,这些语汇有固定的说法。过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大”,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小”,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外人”:令,美好的意思。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二)中国人,不该叫错的“三个称呼”成套的外交辞令,似乎在骚首弄姿,很虚伪;但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应该具备这点基本常识,否则,就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以下是三个很容易用错的称谓,挑拣出来,请列位上眼吧。(一)乃父、乃师——不是他的父亲、他的老师,而是你的。
“乃”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揪出来引用。最常见的是领导讲话、序言后跋之中,大人物要摆摆老资格、说说“想当初”,便以客观公允的语气,联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优秀,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本想拉些老人、名家来陪绑,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没做成好人,反倒辱没了自家名声。“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陆游在《示儿》诗里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翁,是“你父亲”,代指诗人自己。看来,把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颠倒了,意思就非常滑稽。(二)夫人——不要这样叫自己的老婆,应该留给别人的太太。
这个称呼遍地流。特别是打领带、坐席面的场合,那些和老公在一起的女士,常被尊称为“夫人”。这样抬举别人的老婆,当然可以;偏偏有人鹦鹉学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也说:“这是我的夫人。”《辞海》里明确标注夫人这一词条的五种解释:①周代称诸侯的妻子;②古代称帝王的妾;③命妇的称号;④妇人的尊称;⑤尊称对方的妻子。可见,称女士为夫人往往是礼多人不怪,在家里,跟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也无可厚非,但最露怯的是,在正式场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张口闭口叫“我的夫人”。古代妇女没资格抛头露面、登堂入室,男人们便牛哄哄地谦称为“拙荆”、“贱内”、“内子”,显然,这种老掉牙的词儿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介绍自己的老婆是“我夫人”,似乎就有点脸皮厚了。比如,人家客客气气地问:“您贵姓?”回答必须是:“免贵姓……”;而不能自我介绍说:“我贵姓……”外交辞令,讲究严格的尺寸,这是最起码的文化修养,不应该弄错。
(三)兄——不一定指哥哥,不一定限于男性。
兄,指哥哥,在文化人的交往中,则超出了这个意义,朋友互相尊称便启用这个词儿,书面体中尤为常见,比如,仁兄、学兄、大兄……甚至干脆称为“某某兄”。首先,关系密切的哥们儿之间,可以这样文雅地称呼。古代同科进士,年龄相差悬殊,甚至奶油小生和糟老头子们同出一门。没办法,肩膀齐为弟兄,即便相隔60岁,也只能以“年兄、年弟”相称。此外,普通长者也可以这样亲切地称呼年轻后学——当然,年轻人千万别不识抬举,万勿这样称呼尊长。还有,男人也可以这样恭敬地尊称女士。鲁迅先生和学生许广平恋爱,他们的情书被编辑成著名的《两地书》。两人之间,便是以“兄”相称,既亲切,又持重,颇为得体。兄,已经派生出了“先生”的意思,比所谓“师长”的感觉,更平易近人。我认识一位女作者,采访过冰心。冰心热情地赠书题款,写道:某某兄指教。那位女作者居然把这段经历作为笑话,逢人便说:冰心分不清男女,白纸黑字的题赠不得体。殊不知,这位女士还未弄清“兄”的另一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