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7张PPT。小明因为作业没写好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小明一顿。小明不但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回到教室里还和同学们说:“今天老师把我叫过去说了我一顿,而我却面不改色心不跳,你们看我多英勇无畏啊,以后要向我学习哦。”同学们顿时笑得前仰后合。这件事让老师知道了,老师拿他没办法,只能刁难他。上课时老师故意让他回答一个很难的问题,小明却哑口无言,呆若木鸡。二 在语境中理解词的具体义 趣味开篇【解说】 小明因为误用熟语而闹了笑话。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有些人像小明一样错误地运用熟语。
熟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加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文言拾贝
商鞅立木建信【译文】 商鞅的法令已经制定完成,还没公布。商鞅害怕老百姓不信任自己,就在国都南门的集市上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征求有能将木杆搬运到北门去的人,给他十金。老百姓感到很奇怪,没有人敢去搬运。商鞅再次说:“有能搬运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运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不欺骗百姓。于是才下令。
【思悟】 守信是一种高尚的美德。赏读: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其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名句赏读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赏读: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赏读:原是封建士大夫讲究人情关系的处事方法。引用它,可以使人明了“透彻地了解世事,熟练地通达人情”是何等重要。②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曹雪芹《红楼梦》)赏读:采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动词。都有补上不足的意思。
“补偿”侧重于“偿”,表示以价值相当的事物偿还;“补助”侧重于“助”,指从经济上进行帮助。如: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可申请补助。
“补偿”使用范围比较广,可用于自然灾害、经济建设、战争等方面所造成的损失和消耗;“补助”一般只适用于集体对个人、上级对下级的帮助。如: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慧眼识珠
补偿·补助【释】 “庸庸碌碌”,形容平平庸庸,没有志气,没有作为。“碌碌无为”,形容平平庸庸,没有作为。庸庸碌碌·碌碌无为【辨】 这两个成语都有“平平庸庸,没有作为”的意思,常可通用,都有贬义。但二者也有些区别:“庸庸碌碌”是联合结构,侧重于形容“为人平庸无能”,如“金大妈是个家庭妇女,年轻时侍候丈夫,老了又侍候儿子,年复一年,庸庸碌碌地围着锅台转了大半辈子!”“碌碌无为”是偏正结构,侧重于形容“平平庸庸而无作为”,如“这里人浮于事的现象极为严重,好多人无所事事,小王不甘心碌碌无为,决心‘下海’干一番事业”。想偷鸡没能得逞,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例句:这30多家饭店因偷税漏税被重罚,真应了一句俗话:“偷鸡不着蚀把米。”偷鸡不着蚀把米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多义词的能力。A项中“光
明”上句含比喻义,指美好的未来;下句为本义,有
“明亮”之意。B项中“大”字,上句为本义,指不
小;下句为引申义,指年纪大。C项中“骄傲”,上句
是自豪的意思,为褒义;下句是不谦虚的意思,为贬
义。
答案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初稿作“脊背”),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初稿作“后身”)喷出一阵(初稿作“一股”)烟雾。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讨论下面这段文章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梁”的一个意思是物体中间隆起成长条的部分,如“鼻梁、山梁”。虽然在词典中“脊背”与“脊梁”的意思相同,但比较起来,“脊梁”用在这里比“脊背”更加准确,因为作者在文中说“按住它的脊梁”,应该是按住一个突出的部分,“脊梁”有隆起的部分这个意思,“脊背”不含这个意思。因此,这里改成“脊梁”比“脊背”更准确、生动。“窍”的意思是窟窿,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是斑蝥“放屁”。因此从“后窍”里喷出烟雾显然要比“后身”形象、准确。“一股”是用来修饰名词“烟雾”的,而“一阵”是用来修饰前面的动词“喷出”的。答案 在这里,鲁迅先生是想通过对动作的刻画把斑蝥放屁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所以换成修饰“喷”这个动作的“一阵”比修饰“烟雾”这个事物的“一股”更好一些。另外斑蝥喷出的“烟雾”不可能马上消失,肯定会在空间中弥漫一段时间。比起“一股”来,“一阵”含有一段时间的意思,因此用“一阵”也更准确。
某县一位领导,有一次率领考察团到外省的一个县里去参观,在临别的欢送酒会上满面春风地致辞道:“我们县考察团光临贵县,惠顾了贵县的公司集团……”这时的酒会上笑声大起,掌声不绝。该领导见气氛这么热烈,情绪更为高涨,接着说道:“贵县领导和群众的厚意我们就笑纳了,真是不成敬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的文段,找出这位领导在致辞中用词不当的地方。 “光临、惠顾”是敬辞,“笑纳”“不成敬意”是谦辞。这几个词语在使用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方向性:①“光临”是主人用来对客人表示敬意的词,是说客人的到来给主人增了光。②“惠顾”一词多用于表示商家对顾客的尊敬态度,不能客人自己用。③“笑纳”“不成敬意”是指用于送礼方对受礼方的客套话。如果将这段话中的“光临”改成“来到”,“惠顾”改成“参观”,“笑纳”改成“接受”,“不成敬意”改成“非常感谢”,就比较得体了。答案4.选出下面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四个都不相同的一组( )解析 D项四个加点字的意义都不相同。A项中前两个“名”意义相同,都是“名声”的意思,后两个意义分别为:说出,名义。B项中前两个“风”意义相同,皆指“自然界之风”;“移风易俗”中的“风”为“风气、风俗”,“附庸风雅”中的“风”本指《诗经》中“国风”,此引申为“文雅”之义。C项中前两个“生”意义分别为:长出,活。后两个意义相同,都为“生发”。D项中“动”的意义分别为:感动,使动用法,动不动,震动。
答案 D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
语(包括同义的歇后语、俗语或成语)。
(1)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
________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
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会主席说:“近来大家对学生会的工作有不少
意见。今天这个座谈会,就是想请同学们,
________,有什么说什么,帮助我们做好工作。”
答案 (1)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 (2)畅所欲言/竹筒倒
豆子5. 词的概括义即贮存义,只存在于词典中,一般与概念联系着,是概括的、客观的。一、问题讨论1.什么是词的概括义? 词的具体义即使用义,存在于说话、写作等言语活动中,和现实中某一事物或现象联系着,是具体的,灵活的。2.什么是词的具体义?答案 答案 二、知识结构词语的辨析涉及很多角度,但在解题过程中关键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1.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一个成语是该成语中每个字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三、方法技巧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在“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选择恰当词语,先把握语境含义及特点是十分必要的。2.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拆解法)
例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修饰、打扮的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3.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造句法)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鉴别是不行了,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
例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就行动而言,“犹豫”常就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4.运用反义词推究法
就是通过同义词的各自相应的反义词的不同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例如:①敌人的退却是虚假的,要引我们上钩才是他们真正的企图。②他拒绝我,是虚伪么?
(要辨析上例中“虚假”与“虚伪”的细微差别,可通过它们的反义词来判断。“虚假”与“真实”构成反义词,故其着重于“假”,指情况与实际不相符合,多用以形容事物的内容、证据、情况、情节、因素、成分、成绩等较抽象的事物,有时也用于人的言行;而“虚伪”与“诚实”构成反义词,故着重于“伪”,用于形容故意作假,不诚实,多指言语、行为、作风、态度、道德、品质等有关人的言行表现。)
以“三”来概括事物的词语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制度典章、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历史人物、时令民俗、军事战争等。其中每一类都有带“三”的熟语。四、相关知识与“三”有关的熟语“三坟五典”:“三坟”指传说中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书;“五典”指传说中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时代的书。这个成语泛指我国古代较早的文献典籍。“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原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后也可以泛指接连三次获得第一名。A.制度典章类“三纲五常”:“三纲”指我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道德标准,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五种不变的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信”。这个成语泛指我国封建社会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旧时女子“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是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妇女的道德规范。B.伦理道德类“三教九流”:“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种流派。这个成语泛指宗教、学术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种行当或各类人。“三生有幸”:“三生”本是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这个成语比喻幸运到了极点。C.宗教信仰类“三皇五帝”:指我国传说中最古老的一些帝王。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这个成语泛指远古时代。“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隐居的茅屋拜访,请他出来帮助自己争夺天下。后来以此比喻真心诚意地一再邀请。“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迁住处,形容贤母善于教子。D.历史人物类“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寒冬而不凋,梅则在寒冬开花。“一日三秋”:三秋就是三年。这个成语指过一天就像过三年一样长久难熬,形容人思念心切。
“勇冠三军”:古时军队为中军、上军、下军三部分,这里指全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某人或某支队伍的勇气、胆量在全军里数第一名。E.时令民俗类F.军事战争类对于数目繁多的成语题目,要学会把成语的考查点进行归纳和分类,然后找出相应的记忆、复习方法。一般说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不外乎以下十种情况:
熟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等特征,有其丰富的人文背景。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熟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它的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其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五、成语误区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分析:“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在句中使用时,由于望文生义,误解成了美好之意。许多熟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还有的熟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它们的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分析:“秦晋之好”泛指两姓联姻,而非泛指友好关系。2.不明语源,不知本义分析:此句中的“粉墨登场”用的就是本义。“粉墨登场”出自藏懋循《元曲选后序》:“而关汉卿辈至躬践排场,而傅粉墨。”“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但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了政治舞台。熟语从感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不同的熟语常带有不同的感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分析:“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是个贬义词,用于此处色彩不当。3.色彩不分,褒贬失当有些熟语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如果对这些熟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分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不能指金玉之类,对象不当。4.对象不当,张冠李戴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熟语已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记,有的用于自称(谦称),有的则用于称呼对方(敬称),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
分析:“鼎力相助”为敬辞,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不能用于形容自己帮助别人。敬辞谦用不当。5.角度不当,谦敬错位有的熟语适用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范围大小或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重词轻用或轻词重用等弊病。
分析:“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词义很重,例句中,用在“考生”身上是犯了“重词轻用”的错误。6.范围不清,轻重失当熟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会不同。如果对句子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搭配不当、功能混乱。
分析:例句中“出奇制胜”可作谓语,但其后不能带宾语,用在此处显然错误。7.功能混乱,搭配不当熟语一般都比较简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有些成语和句中的其他词语的语意作相同或相近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
分析:例句中“自惭形秽”指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成语里已隐含有“感到”之意,故该句在语意上显得重复赘余。8.画蛇添足,前后重复不合逻辑是指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不符甚至矛盾。有时从意义上乍一看,似乎没有错误,但从逻辑角度考虑则可能于事理不通。
分析:“心有余悸”指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虽然过去了”与“受贿之初”相矛盾。
类似的还有“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问题未发现前就应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等。9.不合逻辑,事理不通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
分析:“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10.不合语境,整体不协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漫漫古典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桂用“皎洁”来形容,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最后二句,“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闻风相悦,然而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数字,似乎是枯燥的,然而在汉语的熟语中,数字却极富有表现力。人们可以借数字来具体、形象、生动地描绘一些事物,甚至有时,没有其他的说法比用数字表现得更好的了。熟语带数字的一些说法都很简洁、生动、形象,如果不用这些数字而换一种说法,很可能会逊色不少。含数字成语、熟语拾趣1.“一”字开头的:一五一十、一分为二、一目了然、一丝不苟、一团和气、一波三折、一唱一和、一呼百应、一干二净、一举两得、一落千丈、一模一样、一曝十寒、一日千里、一心一意。
2.“二”字开头的:二话不说、二人同心、二虎相斗、二龙戏珠、二八女郎、二三其德、二竖为虐、两面三刀。(一)带数字的成语。3.“三”字开头的:三五成群、三更半夜、三令五申、三心二意、三言两语、三教九流、三长两短、三番五次、三三两两、三头六臂、三姑六婆、三纲五常、三皇五帝、三山五岳、三元及第、三从四德。
4.“四”字开头的:四面八方、四舍五入、四体不勤、四海为家、四分五裂、四平八稳、四大皆空。
5.“五”字开头的:五花八门、五光十色、五谷丰登、五彩缤纷、五味俱全、五湖四海、五颜六色。6.“六”字开头的:六月飞霜、六亲不认、六亲无靠、六尺之孤、六朝金粉、六韬三略。
7.“七”字开头的: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拼八凑、七折八扣、七零八落、七颠八倒。
8.“八”字开头的:八面见光、八面玲珑、八音齐奏、八病九痛、八面威风。
9.“九”字开头的:九霄云外、九死一生、九天揽月、九九归一、九流三教、九牛一毛。
10.“十”字开头的:十载寒窗、十拿九稳、十指连心、十全十美。11.“百”字开头的:百年大计、百花齐放、百发百中、百炼成钢、百里挑一、百孔千疮、百战百胜、百依百顺。
12.“千”字开头的:千人一面、千方百计、千变万化、千家万户、千军万马、千言万语、千秋万代、千真万确、千差万别、千丝万缕、千辛万苦、千锤百炼、千奇百怪、千钧一发、千虑一得、千虑一失、千篇一律。
13.“万”字开头的:万无一失、万马奔腾、万水千山、万古长青、万事大吉、万里无云、万念俱灰、万众一心、万紫千红、万死一生、万劫不复。一推六二五、一物降一物、一而再再而三、一不做,二不休、一是一,二是二、二百五、二一添作五、三下五去二、三六九等、三百六十行、三一三十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七十二行、八九不离十、九九八十一难、九牛二虎之力、十之八九、十万八千里、十八层地狱、十八般武艺、不管三七二十一、八八六十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三不四、低三下四、说一不二、说三道四、低三下四、推三阻四、丢三落四、朝三暮四、颠三倒四、欺三瞒四、五十步笑百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略知一二、调三窝四、入木三分、小九九、垂涎三尺、乱七八糟、横七竖八、杂七杂八、吆五喝六、行百里者半九十。 (二)含数字的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