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27 14:47:27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三大技术的突破
计算机网络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
知识经济的出现
课堂小结
第七学习主题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导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开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似惊雷闪电,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其影响之大是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可比拟的。让我们去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去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威力吧!
三次技术(工业、科技)革命一览表
工业革命
第二工业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三大技术的突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它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70年代初达到高潮,80年代以来以更迅猛的势头发展。
一个铀235原子的现代模型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恩利克·费米
Enrica Fermi
1901.9.29~1954.11.28
美国物理学家 “中子物理学之父”
原子能技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3.14~1955.4.18
德裔美国 现代物理学奠基人
质能关系式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了质能关系式,即是物体具有的能量等于它的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从理论上揭示核能成为新能源的可能性。
  核反应堆是维持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1942年12月2日,费米在芝加哥大学运动场的西看台底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铀—石墨原子反应堆并启动成功,首先实现了人工控制的核链式反应,开启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
人类第一座核反应堆 CP-1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景象
拍摄于1945年7月16日下午5点30分
罗伯特·奥本海默
Robert Oppenheimer
1904.4.22~1967.2.18
美国犹太人核物理学家 “原子弹之父”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蒸汽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电能发展情况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时的原子能首先运用于军事。1945年7月16日,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沙漠爆炸成功。8月6日,美国将“小男孩”投向广岛。9日,将“胖子”投向长崎,造成超过22万和平居民的死亡。
采用枪式法的“小男孩”(投向广岛)
采用内爆法的“胖子”(投向长崎)
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爆炸的情景
爱德华·特勒
Edward Teller
1908.1.15~2003.9.9
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 “氢弹之父”
  1949年8月29日,当苏联研制成功第一枚原子弹之后,特勒力促杜鲁门总统加快氢弹的研究。他也因此重返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全力以赴投入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去。1952年11月1日,世界上第一个热核聚变装置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继美国之后,苏联于1949年8月29日、英国于1952年10月3日、法国于1960年2月13日也相继爆炸原子弹,成为有核国家。中国继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后,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又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在奥布宁斯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民用原子能发电站
反应堆(纪念邮票)
原子能发电站(纪念邮票)
  二战以后,原子能技术用于发电。1954年6月27日,世界上第一座民用核电站建立在前苏联离莫斯科约100公里的奥布宁斯克。装机容量5000千瓦,可供一个小城市的电力消费。随后美国于1957年建成第一座核电站,法国也于1959年起步。到1960年,只有苏、美、英、法建有10座核电站。
开始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标志着核电时代到来
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浙江省海盐县秦山镇秦山核电站
  1955年12月,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世界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共有1500多位科学家参加这次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1000多份材料。其间,苏联公布核电站的建造情况,法国发表提取放射性元素钚的方法,美国展示核电站发展计划,从而揭开许多核技术秘密。但中国被拒之门外。
航天技术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从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虽然这颗卫星仅重83.6公斤,总设计师是苏联科学家CΠ科罗廖夫。虽只会在太空噼啪作响,但标志着人类的活动空间已经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大到了宇宙空间,人类从此打开天门,放眼宇宙。
中国神话传说《嫦娥奔月》
后羿妻子嫦娥
飞天(莫高窟壁画)
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
“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位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在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10时55分(108分钟)安全返回,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也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Edward Teller
1934.3.9~1968.3.27
苏联宇航员
尤里·加加林纪念碑
1961年4月12日苏联首次载人宇宙飞行
美国“探险者1号”卫星发射成功
  随着“朱诺1”型火箭成功发射,美国开始进入太空时代。1958年1月31日,“朱诺1”型火箭把“探险者1号”卫星送进地球轨道。“探险者”标志着美国和苏联太空赛中重要的里程碑。在数据传输数月后,“探险者”于5月份因电池耗尽而亡。之后悬浮于轨道,1970年3月燃尽落入太平洋中。
美国“阿波罗—11”号发射成功
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
柯林斯(Michael Collins)
艾德林(Edwin Eugene Aldrin)
  1961年5月25日,美国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实施宏伟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1969年7月20日,3名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尤金·艾德林、迈克尔·柯林斯)搭乘“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也显示了美国宇航工业的成就。
“阿波罗”登月成功
埃德温·尤金·艾德林站在登月舱支架旁
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 (宇航员艾德林的脚印)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21日3时51分,舱门打开。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爬出舱门,在舱门外的小平台上伫立了几分钟。4时7分,阿姆斯特朗鼓起勇气踏上月球。在逗留2小时31分钟后返回飞船。表明人类对茫茫宇宙的探索从此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哥伦比亚”号(Columbia)
“挑战者”号(Challenger)
“发现”号(Discovery)
“亚特兰蒂斯”号(Atlantis)
“奋进号”(Endeavour)
美国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 太空梭、太空穿梭机)
  航天飞机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地球与近地轨道之间,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1972年1月5日,尼克松总统决定投巨资制造“哥伦比亚”、“挑战者”、“发现”、“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了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
运往美国佛罗里达州梅里特岛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返回地面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试验飞行
拉开了人类自由往返地球与太空的序幕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进行第10次任务时坠毁
第三代“和平号”空间站(太空站、航天站)
  宇宙空间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员长期工作和居住,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载人航天器。1971年4月19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礼炮一号”空间站。美国也在1973年5月14日发射了“天空实验室”,1983年11月28日发射了“空间实验室”航天站。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了更为庞大的“和平号”空间站。
“神舟五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六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地面,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又一个拥有载人宇航器并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9时,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进行了成功发射。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航天员:杨利伟
飞行时间/圈数:115小时33分/77圈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杨利伟
1965.6.21~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
费俊龙
1965.5~
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
聂海胜
1964.10.13~
湖北省枣阳市杨荡镇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14个小时,距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公里左右,二者几乎相差10倍。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轨道图
电子计算机技术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二战期间,宾州大学莫奇来博士据美军方要求,设计了ENIAC用来计算炮弹弹道。它长约30.48米,宽1米,占地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30多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包含17468真空管,7200水晶二极管,1500中转,70000电阻器,10000电容器,1500继电器,6000多开关,每秒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运作了9年之久。电子计算机现在已发展到第5代。
ENIAC(埃尼克森)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1997年我国每秒钟运行百亿次的“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58年,中国第一台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500次/秒)。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银河”计算机在长沙研制成功,标志中国进入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行列。2000年,研制成功“神威I”,成为继美、日后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2000年我国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
计算机网络技术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Silicon Valley)
  硅谷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科技园。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雅虎、AMD等大公司。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的1/3和1/6。
因特网将孤立的电脑用户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代计算机技术与先进通信技术的结晶,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与不断升级(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为前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
美国小学生正在操作电脑
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集中反映第三次科技革命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的特点,也反映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以及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网络社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及创造的巨大产值,表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计算机网络技术反映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995年7月16日成立于华盛顿州西雅图的互联网零售企业亚马逊公司(Amazon)
杰夫·贝佐斯
Jeff Bezos
亚马逊公司创始人
1995年9月4日成立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的美国线上拍卖网站“电子湾”(eBay)
皮埃尔·欧米迪亚
Pierre Omidy
“电子湾”创始人
1998年9月7日成立于加利福尼亚州曼罗帕克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Google)
拉里·佩奇
Larry Page
1973.3.26~
“谷歌”创始人
谢尔盖·米克哈伊洛维奇·布林
Sergey Brin
1973.8.21~
“谷歌”创始人
2000年1月1日创立于北京中关村的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Baidu)
徐勇(Eric Xu)
百度创始人
李彦宏(Robin Li)百度创始人
“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
  由于全球电脑网络(因特网 Internet)可广泛用于电子通讯的巨大能力,人们将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自1994年10月,中国第一个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 DDN)正式开通以来,网络已覆盖大中城市。
“信息高速公路”
生物工程技术
广东省高要市百事达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生物工程技术(指运用基因操作、细胞融合、细胞培养以及生物反应等技术来制造新型生物,是一项划时代的高新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已广泛运用于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发现
DNA(脱氧核糖核酸)
分子双螺旋结构示意图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詹姆斯·沃森
James Dewey
1928.4.6~
美国生物学家 科学院院士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6.8~2004.7.28
生于英格兰北安普敦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测定
标志着现代生物学的开始
1965年中国科学家邹承鲁最早将胰岛素全合成成功
  1958年12月底,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正式启动。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研究,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这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几乎是接近零距离的接触。
弗朗西斯·柯林斯博士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
人类基因图谱
  1973年,基因重组技术获得成功,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身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物种。2003年4月14日,弗朗西斯·柯林斯博士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炎黄一号”)在深圳绘制完成
  1990年7月,美国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正式列入国家重大项目,拨款30亿美元研究经费。之后,美、英、德、日、法、中(“1%项目” 位于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六国联合实施“生命登月计划”。2003年4月14日,六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告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
英国爱丁堡罗林斯研究所伊恩·威尔莫特教授与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多利”
  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多利”羊诞生于1996年7月5日,1997年2月22日首次向公众披露。“多利”的诞生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的来临。2003年2月14日,经兽医诊断,“多利”患有严重的进行性肺病。而且陆续有科学家发现一些克隆动物表现出“早衰”迹象。
2005年1月14日含人乳基因的双胞胎克隆奶牛在唐山新花奶牛场降生
  2001年10月13日,由中国农业大学陈永福教授进行的克隆牛在深圳绿鹏公司转基因动物繁育基地顺利出生,标志着我国克隆技术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但小牛犊刚降生,饲养人员喂奶时不慎将奶呛入小牛犊的气管中,导致它在降生80分钟后夭折。
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意义
① 加快了人类认识自我的进程;
② 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革命性进展;
③ 为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知识经济的出现
微软(Microsoft)公司初创时期成员合影
比尔·盖茨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与掌握,已达到争分夺秒的程度。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并勇于创新,已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追求。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经济悄然而至。
晚霞辉映下的微软总部中心34号大楼(比尔·盖茨的办公室在顶层)
在微软公司展室陈列的早期微机、磁盘和计算机编程书籍
  20世纪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是高科技产业创造的。1996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德国58.6%,美国55.3%,日本53%。闻名于世的美国微软公司,既没有高大的厂房,也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料,而只有软件,以及软件中包含的高科技知识。
  威廉·亨利·盖茨(William Henry Gates III)简称比尔·盖茨(Bill Gates)。微软公司创始人、前微软公司主席兼首席软件架构师。2008年6月27日,辞去微软行政主席,同时将自己的580亿美元(约合4530亿元人民币)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和其夫人梅琳达·法兰奇一同出席艾滋病慈善会
比尔·盖茨在描绘基于微软公司产品的操作平台
  据统计,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曾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戴姆勒)的总和,而其总裁比尔·盖茨也几乎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
知识经济的影响
① 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依靠“双脚”的农业革命
依靠“双手”的工业革命
依靠“头脑”的知识经济
现代化通讯手段改变
人们交流信息的传统
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
③ 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④ 终身学习制度的建立。
科技革命转换成生产力的周期
每2年甚至半年
换代一次
电子计算机
2年
激光
4年
移动电话
6年
原子能
第三次科技革命
65年
电动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84年
蒸汽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二)主要表现:三大技术的突破: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三大技术的突破。
.两大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主要发明成果;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这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始。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快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3.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
(五)影响:推动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和交往方式,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课堂小结
三大技术
的突破
计算机
网络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
知识经济
的出现
1.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的三大技术
2.原子能技术的和平利用
3.航天技术的发展
4.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
2.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
3.计算机网络技术反映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
1.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运用
2.人类基因工作组工作草图和序列图谱完成
3.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的意义
1.知识经济的到来
2.知识经济的影响
学习与探究
学习活动
网迷自述:“电脑与网络时空”
学习测评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突出的核心技术是(   )。
 A.原子能技术 B.航天技术  C.计算机技术 D.计算机网络技术
2.1954年哪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
 A.苏联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3.1957年哪国首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A.苏联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4.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于(   )。
 A.2001年10月 B.2002年10月 C.2003年10月 D.2004年10月
5.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哪国研制成功(   )。
 A.英国    B.日本    C.中国    D.美国
6.知识经济最早出现在(   )。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D
A
A
C
D
C
7.揭开知识经济时代帷幕的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    B.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
 C.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     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8.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是(   )。
 A.宇宙飞船上天 B.访问互联网 C.数码相机拍照 D.核电站发电
9.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
 A.距离远    B.速度快   C.范围广    D.影响大
10.为什么说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
D
C
  答:电子计算机通过与全球因特网的连接,已成为信息社会的窗口
与平台。这是一个由计算机、通信网、数据库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组成的
巨大网络,它可将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等高密度信息,以高速度、
大容量和高精度传送到每一个家庭、办公室、教室、图书馆和医院,为
人们提供各种交互式多媒体服务。
A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史海拾贝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STS Columbia OV-102)在空中解体坠落
  第一架正式服役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执行代号STS-1的任务,正式开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太空运输系统计划(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gram-STS)之序章。2003年2月1日上午9时(美国东部时间),在代号STS-107的第28次任务重返大气层的阶段中与控制中心失去联系,并且在不久后被发现在德克萨斯州上空爆炸解体,机上7名太空人全数罹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