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学习 目标 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品析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尤其是刻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作用 深刻理解小说主题,体会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深学质 学习小通讯员忠于人民、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思想,使学生受到崇高人性美和人情 美的感染与熏陶。
学习 重点 1、理解小说主题 2、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倾向
学习 难点 1、理解小说主题 2、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倾向
学习 方法 分析、欣赏、鉴赏
课时 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创新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介绍小说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梳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3、探究小说标题的含义。 一、情景导入: 百合 全球已发现百合约80余种,主要分布地区是中国{日本、北美和欧洲等温带地区。中国是世界百合的分布中心,约有42种。百合花姿态雅致,叶子青翠娟秀,茎干亭亭玉立,色泽鲜艳、是盆栽、切花和点缀庭园的遗花卉。现在中药堂里边最动听的药名当推百合,百合百合,细细品味两遍,真是满口噙香。 百合花象征什么?玫瑰象征爱情,莲花象征高洁。 在西方,有许多关于百合的传说圣经里则记载百合花是由夏娃的眼泪所变成,被人们视为纯洁的礼物,因此世人认为百合花象征纯洁、高雅。 作者介绍 茹志鹃,浙江杭州人。 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其代表作有《百合花》,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四、小说知识回顾 1、引导思考:本文文体是什么?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 人物、环境、情节 小说的情节结构由几部分构成的? 六个部分: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阅读理解小说。 阅读任务:(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2)理清全文的线索、情节。概括情节要点。 (3)文章为什么要以“百合花”为题?标注与百合花相关的情节。 解决问题 (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我” 通讯员 新媳妇 (2)“我”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我”是第几人称?有什么好处? 以“我”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更加真实;身临其境。 补充:小说中常见的三种叙述人称的作用及区别: 第一人称:我、我们。 身临其境,增强代入感,更有真实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2、使作者抒发的情感更具真实性;(真切性) 第二人称:你、你们。 1、拉近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增强代入感,显得亲切自然; 2、便于情感抒发。 3、如果是“您”,表示尊重。(亲切感) 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角度灵活自由,冷眼旁观,具有客观性。(客观性) (2)理清全文的线索、情节。概括情节要点。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第一部分( 1-23):开端 :带路(小通讯员带我到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24-43):发展 :(“我”和通讯员到新媳妇家)借被 第三部分(44-57):高潮 :(通讯员为救担架队员)牺牲/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擦洗身体,缝衣服)献被。 第四部分(58-59):结局:(新媳妇为通讯员)盖被 (3)文章为什么要以“百合花”为题? ① 先关注并画出文中与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并朗读。 第一处:“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背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洒满白色百合花。” 第二处:“我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三处:“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和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发现: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百合花被子还和人物性格有关系。 ② 答案:百合花的表层和深层含义理解 表层含义:印有百合花的被子。 深层含义:丰富的象征意义: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总之:百合花,象征着人情美、人性美。 (推进一层) 补充:(小说、散文)标题作用含义题的出来办法: 1、先看标题的本义:表层含义:字面含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1)结构(线索 悬念) (2)主旨(点明、揭示)主旨 (3)人物(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触发点)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六、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作业 1、细致阅读小说内容。初步领会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特点。 2、发现并画出小说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板书 设计 百合花 第一部分( 1-23):开端:带路 第二部分(24-43):发展: 借被 第三部分(44-57):高潮:牺牲/献被 第四部分(58-59):结局:盖被
教 后 记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学习 目标 1、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3、品析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尤其是刻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作用 4、深刻理解小说主题,体会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深学质 5、学习小通讯员忠于人民、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思想,使学生受到崇高人性美和人情 美的感染与熏陶。
学习 重点 1、理解小说主题 2、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倾向
学习 难点 1、理解小说主题 2、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倾向
学习 方法 分析、欣赏、鉴赏
课时 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创新
三课时 学习要点: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探究小说的细节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5、探究小说的主题。 一、情景导入 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走近人物: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讨论:快速阅读文本,我眼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是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 的通讯员, 这是一个 的新媳妇, 要求抓住各方面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 提示: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细节描写等 塑造人物的手法 . 侧面描写:衬托、对比、环境描写 (一)通讯员:结合小说内容,找出有关通讯员的描写,完成下表: 人物手法具体表现性格特征 通 讯 员细节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 热爱生活动作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执拗动作 神态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腼腆动作 语言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朴实动作 语言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关爱同志侧面 描写这都是为了我们……他就一下子扑在那个东西上了勇敢舍己救人
作者如何塑新媳妇人物的? 人物手法具体表现性格特征 新 媳 妇肖像 描写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 美丽动作 描写……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善良朴素神态动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无私高尚 勇敢坚强动作 神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友善热情
三、物象 1.百合花有什么特点? 白色“百合花”这种花卉的主要特点: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 2、百合花象征什么? 比如玫瑰象征爱情,莲花象征高洁。在西方,有许多关于百合的传说,圣经里则记载百合花是由夏娃的眼泪所变成,被人们视为纯洁的礼物,因此世人认为百合花象征纯洁、高雅。 2.百合花被在文中出现几次?它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物象的具体作用) 明确:3次。 第一次:新媳妇拿出自己唯一的嫁妆百合花被子 第二次:新媳妇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三次:把白百合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 作用总结: A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借被子、献被子、盖被子) B被子与人物性格关系。(体现人物性格) ①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这表现出她善良、淳朴、深明大义。 ②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这表现她 无私、高尚。 C揭示文章主题。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赏析: 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 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几次写衣服上破洞,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一次: 起因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 嘶 的一声,衣服挂在门钩上,在肩膀出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第二次:归队 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 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和回部队时乐观的心情。 第三次:牺牲 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祥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缝衣 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破洞。” 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把这这种感情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五、环境描写 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③ 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暗示或升华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的位置: 1、开头,渲染某种气氛、交待故事背景,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文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文末,升华主题、使作品具有无限的思考空间。 比如 P12: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的香味。 这一景物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再如P16: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 这一景物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六、主题 小说通过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抒发了对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礼赞之情。
板书 设计 军民骨肉情 军:通讯员 腼腆 质朴 英勇 民:新媳妇 善良 纯朴 圣洁 我:小说的线索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