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浪淘沙(其一)》诗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按理来说,六年级的学生,在已有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有了一些学习古典诗词的经验。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古诗词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知识层面的学掌握程度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关于诗歌内容里面的信息的掌握也是点状的、散落的、静态知识的简单记忆。对诗歌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也还只能停留在对古诗字面意思的单一解释的层面。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简单,加之对于字词的理解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对诗歌中的具体的词语的含义的也没有分析的概念,对于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和观点更没有多层次或多角度的理解。
关于诗歌的语言现象中的意象和意境,更是全然不知。
“知人论世”,是学生从来不关心的事情,作者表达的情感,作者产生这样的心境的社会背景这些内容,一般都是在课堂上听老师来讲,学生只管听。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诵读方面也处在以声音高低“读”的阶段,基本上没有学习过以音韵节奏“诵”的方法,当然也没有对“诵”和“读”进行过区分和练习。
二、教材分析:
1、《浪淘沙(其一)》是六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诗。单元导语给出的主题是“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说明这一单元的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联。
2、本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是:
一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二是学习倡议书。
3、课后练习:
与这首诗歌相关联的课后练习题,“读读《浪淘沙(其一)》,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我认为,编者意在引导教师要从黄河的气势磅礴的描写入手,体会作者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意,抒发的感情,进而理解诗人表达观点的方式。
三、教学目标:
1、初读《江浪淘沙(其一)》,知道作者在诗词中描写的主要内容。
2、反复诵读诗词,了解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3、诵读中探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作者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
2、了解诗人在诗词中表达的复杂情感与生活的关联。
五、活动内容和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每天的早读都在背诵古诗词,今天背诵的是哪几首?
(学生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
2、揭示题目:这几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其中有经典流传的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让人至今都没有弄明白,是人想要表达的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这也正是“经典永流传”的魅力所在,也正是五千年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意义所在,这也正是无数专家学者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原价值所在。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学生听读全诗。初步感知。
2、、学生自读全诗。
3、指名学生读全诗:读准字音。
(1)曲:读一声,弯曲的意思。
(2)读出黄河的“弯弯曲曲”的特点之一。
(3)“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停顿,符合古诗的节奏;2221,或2212 ,或2122等。注意练习“声断气连”的诵读方法。
4、同桌互读,把诗人想说的话,说给同桌听。
5、指名个别学生交流汇报。
(1)注意角色的问题:可以是以“我”作者的第一人称的语气来说,需要用上“假如我是诗人,诗人在这首诗中想要说的话是:我......”;可以是以“我”学生自己的角色,通过第三人称的转述说,“诗人来到黄河边上,看到了......”
(2)注意把话说完整,意思说完整。
(3)注意结合注释,尽量用自己的理解揭示出关键词的意思,尽量不直接用诗中的文字。
(4)概括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中描写的黄河的特点:弯曲 长 携带泥沙
(5)播放视频:壶口瀑布的景象。感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知道黄河的特点很多,还有壮观,美等。
6、小组接龙,领读全诗。注意上下两句的完整性,连贯性,一气呵成。
7、小组合作背诵全诗,组内检查。
三、再读诗歌,理解意象
1、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哪句诗表现最明显?全班交流。
(1)九曲黄河万里沙:主要写黄河弯弯曲曲,有携带大量泥沙。
师:主要写景的。
(2)浪淘风簸自天涯:写浪涛沉浮,起起落落的。
师:还是写景的。这首诗,作者就是为了写黄河的景色的吗?再想想?
(3)浪淘风簸自天涯:诗人写自己的一波三折的经历。
师:这就是“借景抒情”。作者借“黄河”这个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既然是“借”,那诗中的景物,就只能是作者表达打情感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了。
(4)学生读,体会:作者先写景,然后想到人。
2、小组分别读这句诗,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作者是怎样将这二者联系起来的呢?
(1)“曲”和“簸”有相同的意思,都是曲折,颠簸,沉浮,比较相似。
师:从词的意思上有相似性。
(2)黄河的弯弯曲曲和诗人自己的经历有相似之处。诗人被贬谪之后,经历曲折,坎坷。
师:这是有感而发呀。
(3)“天涯”也能看出诗人的经历与黄河的“曲”有相似之处。
师:天涯,原指天的边缘。“天涯海角”在现在三亚市西南方向23千米处,是地理位置上确实存在的一个地方。现在的人们都是作为旅游景点去游赏。但是,在古代,海南和三亚地区,可不是旅游胜地,是蛮荒之地,是被贬谪的流放之地。现在,人们大多数时候,使用的是延伸的意思,常用来比喻距离很遥远。
师:这种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在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就承载了作者的感情,愿望,心理,观点,它不再是简单、单纯的一个景物,在诗歌艺术中,将这种想象称之为“意象”。假如,我今天要做一首诗,第一句诗中写到“黑板书桌粉笔头”,你认为我想表达什么?结合我的身份,老师。看看我平时的表现,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责。
生:作为老师的自豪感。
师:对啊,那诗句中的“黑板”“书桌”“粉笔头”就不再是单纯的一个物,而是表达我的情感的“意象”了。
3、拓展阅读,发现表达作者观点的诗句。
(1)课件播放:有“黄河”的古诗《登鹳雀楼》,《黄河二首》《将进酒》
(2)小结:同样的景物,由于诗人的不同的经历,会关住事物不同的特点,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观点。
四、深入阅读,探究想象
师:作者由看到的眼前的景物,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似乎有些悲伤。然后呢?沉溺于悲伤与不满的情绪当中吗?我们的同学们,似乎有同样的亲身经历,遇到事情,就觉得自己不行,然后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这首诗的后两句讲到了神话故事,这与诗人要表达的观点有什么关系呢?
1、学生默读,思考:后两句所写的内容,与前两句之间是怎样关联起来的?找出与前两句中有关联的词语,这种关联可能是由于相似之处,也可能是相反或相对之处。
2、学生交流。
(1、)“直上”与上句的“曲”相反。
师:生活现实中,滔滔黄河是弯曲的,个人经历是曲折的,希望能有一个“直上”的机会。这是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表达的意思。神话的特点,是想象,也就说“直上”是经历坎坷曲折的作者的想象,一个美好的愿望。
(2)“黄河”与“银河”相对,它们都是“河”,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一个是“直”的,一个是“曲”的。
师:一个是黄的,一个是白的银色的,还有色彩的对比。这首诗中,还有声有色啊。古诗,实际上就是两两相对的“对子”,不仅词性会相对,词义也会相对,甚至于读音也要相对,这就是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原因啊。
(3)“家”和“天涯”相反,表达作者流浪在外,依然有对家的思念。
师:牛郎和织女有一个怎样的家?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相聚一次的家 ,但,那也是“家”啊!许多诗人的经典名作,就是思乡啊!
(4)课件出示:思乡的诗句 学生朗读
师:字字句句都是泪,口口声声都是家。诗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对家的情感,那是人本身的归属感的需要,也是人的安全感的需要,更是人的情感的得以安放的需要。
3、知人论世。
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贬谪人生”与“九曲黄河”以及“牵牛织女”之间的关联,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思维方式。
4、齐读全诗。读出作者的情感。
8、指名读诗:说出自己的理解:你认为诗人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生:各抒己见。
9、总结全诗。诗词景物鲜明,情感集中,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10、赏读全诗。学生深情朗读。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依据诗歌文体特点进行的阅读教学设计,是以诵读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其中,将学生的诵读分为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诵读,有一开始的感性的“疏解的读”,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诗词大意。第二个层次是理性的“逻辑的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景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表达情意的思维方式,了解画面与文字、文字与情感、作者与文字之间的关联,在诵读时候的语音高低、快慢,语流的停顿连贯中,把握诗词的主题,主要观点。
最后,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理解的读,体会的读,审美的读。实现对诗词的阅读,完成是次对阅读者的熏陶与感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