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40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杭州2023年第19届亚运会火炬——“薪火”,庄重大气的造型与智能环保的设置,通过火炬手们的手手相传,向世界展现中国制造的硬核力量和中国设计的独特创意。火炬造型自下而上“生长”,由炬基、炬身、炬冠三部分组成。炬冠上的出火口,设计源自“琮”最早的甲骨文字形外方内圆,相融相生,寓意火炬之光在火炬之内①。“薪火”,喻意着中华文明 ② 。火炬以玉琮为表征,以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主干,既是对中华文化的致敬和传承,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璀璨的光芒。“薪火”,展示了浙江智造的魅力。火炬以天然圣火与智能技术为双核支撑,在历届大型赛事火炬设计中③。
1. 请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②③
2. 下列选项中引号,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主观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B. 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来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C.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D.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3.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供应商筛选、生产参数优化、产品品质判定等工作均由机器代劳,“90后”研究员张伟是位于浙江杭州萧山的一所智能工厂的设计师。
张伟曾当过5年民警,后考入北京大学读研深造,毕业后入职阿里巴巴集团,专注风控大数据相关工作。从政务工作到消费市场再到产业互联网,张伟经历了转型的阵痛。“除了工作地点由办公室的安静变为生产车间的机器轰鸣,我还需要与工厂师傅们交流磨合,缓冲此前从未接触过的生产痛点的问题。”张伟说。
谈起初入制造业的感觉,张伟打了个比方——就像建筑师正 ① 地准备盖别墅,到工地后才发现还得自己找建材。团队需要从数据获取等基础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搭建起企业数字运维的系统框架。
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数字化转型正进行得 ② ,热潮之下,关于性价比的冷思考不可或缺。张伟表示,“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坚持 ③ ,尊重企业的差异化发展”,团队还将挖掘更多行业性关键难题,以技术深度耦合撬动行业变革。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牡丹
梅尧臣
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能过。
及来江南花亦好,绛紫浅红如舞娥。
竹阴水照增颜色,春服妥帖栽青罗。
时结游朋去寻玩,香吹酒面生红波。
粉英不忿付狂蝶,白发强插成悲歌。
明年更开余已去,风雨吹残可奈何。
【注】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才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此诗作于梅尧臣四十三岁在湖州监税任上时,当时他即将解任,准备前往家乡宣城小住之后返汴京。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诗,诗人借牡丹抒怀,自然真切。诗中巧妙的比喻及炼句等独到之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舞娥”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牡丹在风中的姿态,“春服妥帖裁青罗”一句将牡丹比作娇羞打扮的女子。
C.七、八两句的意思是牡丹盛开之时,好友结伴游赏,酒酣耳热之后,伫立牡丹丛中,满面通红,人与花互相映衬。
D.诗的一、二句以洛阳牡丹名品之多引出三、四句对江南牡丹的赞赏,言外之意是江南牡丹并不逊色于洛阳牡丹。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是《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儒家理想社会对人才选举、人际关系的要求。
(2)《赤壁赋》中,面对江水流道与月亮盈虚,苏子认为,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
(3)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马”:如“宝马雕车香满路”,以“宝马”代表优渥的生活;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班马”表现别离的不舍;如“________,________”,以“铁马”借指雄师劲旅。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石碛白鹇图
余同友
石碛村位于皖南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东南部,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019 年 3 月 12日,吴叶生到石碛村挂职第一书记。
来石碛村之前,吴叶生查阅资料,得知这个村庄又名“石迹”,地处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植被良好。上任第二天傍晚,他沿着村里的山路散步,满眼绿色,溪水潺潺,蜂鸣如雨,空气如洗,才知道资料所言不虚。爱好绘画和摄影的他不由得拿出手机,对着古树、小桥、老屋拍了又拍。
忽然,他看见眼前的竹林地里飞掠过几只硕大的白鸟。它们羽毛修长,飞翔的姿势轻盈若雪。这可是吴叶生从来没有见过的鸟。愣了—会儿之后,他才想起要拍,结果只抓拍了几张不太清晰的背影。
吴叶生以为自己有了重大发现,兴奋地问村民,这是什么鸟?没想到当地的村民淡淡地说,这个哦,是白山鸡,我们这里多的是。
第二天早上他起床,到门前的晒场上刷牙时,又看到一群那种白鸟。这回吴叶生看清楚了,这可真是美丽的鸟啊,尾羽伸开像白丝带,头顶一撮蓝黑羽冠,翩翩若仙。吴叶生脸也顾不得洗,拿起相机拉开长焦,冲着对面山林一顿猛拍。当天,他就把这组鸟儿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很快便有鸟类专家告诉他,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白鹇。
这在石碛村常见的鸟竟然是“国宝”!这让吴叶生非常兴奋。
那一夜,他通宵未眠,翻阅着有关白鹇的各种记载,很快又有了新发现:大诗人李白曾游览到黄山脚下,遇到了隐士胡公,得赠两只白鹇,有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存世为凭——黄山不就与祁门相邻吗 这鸟儿不仅珍贵,还有“文化底蕴”呢!
从那天起,吴叶生工作之余,走在山村,总是举着相机,到处拍白鹇,逢人说白鹇。在他工作和居住的村部旧楼围墙上,他也发挥他画家的特长,画满了白鹇,其中有一幅大画,画的就是李白求白鹇图。
村民们私下说,这是个什么书记,一天到晚就知道拍鸟! 话传到吴叶生耳朵里,他笑笑说,说得对,这鸟儿能成大事哩!说得大伙儿一头雾水,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那些日子,他把石碛的山山岭岭都跑遍了,发现有白鹇活动的地方,他都在本子上做了记录。
他自己掏钱买回几袋玉米、稻谷。他从李白的诗中推断,白鹇是可以人工投喂的,于是每天早上去白鹇聚集的地方投食。果不其然,定时定点投了一个多月,开始有白鹇来“按时开饭”。
转眼又到了春天,他和村干部们商量,请护林员吴树庆每天傍晚进行投食,让老吴把每天的投食情况告诉自己。
到了 5月,两个固定投喂点非常成功,基本每天白鹇凡吹哨必至。这样若是有外地客人来,基本能够保证见到白鹇“仙踪”了。吴叶生立即实施他的计划:创建“白鹇之乡”和“白鹇摄影基地”。
随后,一则“摄影大赛征稿启事”在各个社交媒体发出,文字是吴叶生亲自拟定的。启事一出,立竿见影,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石碛的白鹇以各种不同的姿势飞入摄影家的镜头中,占据媒体的醒目位置。石碛村成为安徽乃至华东地区的拍鸟网红村。
小村有了名气,参观游览的人多了。吴叶生带着村干部们谋划,怎么样利用这人气,把山里的农产品推出去,把生态旅游搞起来,让村民都富起来。他总结了一下石碛村的特点,先是开发“石碛四宝”:一是高山红茶,老槠叶种、小产地、南海拔、无污染;二是石碛村生姜,享誉百年,个小味浓,年产量最大有10吨左右;三是石碛米松,由玉米粉打成浆后,放水面上蒸成半透明的薄饼,切块、晒干后油炸而食,入口即化,香酥可口;四是石碛村柿子,为原始树种,家家户户种植,加工而成的柿子饼甜而不腻。他尝试着把四种名品进行组合包装,推向市场,一时竟供不应求。
吴叶生的挂职工作到2020年底就结束了。这个一度被村民们称为“只知道拍鸟’’的书记,靠着村民们口中的“白山鸡”大大改变了石碛的面貌。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可是他们也担心,对他说:“吴书记,你马上要结束挂职了,你走了,白鹇怕是也跟着你回市里去了。”吴叶生知道村民们的意思,为了让后来人更快地了解情况,吴叶生每天挤时间,把他对未来的规划都写了出来。
在这个规划里,吴叶生画了一张石碛村的地形图,在图上标注了白鹇的聚集点,还有一些特色地点,如后山的“金凤谷”,这里有至今保护完好的古道,古道边山溪清澈、叮咚作响,白鹇瀑、栖鹇石隐藏其中,还有500年以上的桂花树,明代的小西峰古寺遗址等等。
吴叶生笔不停,眼下能想得到的,他都记录了下来。入夜,吴叶生写规划写累了,走出屋子。山村寂静,看着村里人家远远近近的灯光,他想,要做的事还很多哩。这时,对面山上又传来了白鹇“咕——哦——”的鸣叫。吴叶生忽然觉得手痒,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作画了,今晚,他想连夜画一幅“石碛白鹇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不止一次写到吴叶生查阅资料,表现了他平时细心用心以及爱研究的特点,这是他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B. 文章描写了石碛村美丽的自然景色,刻画了体态轻盈的白鹇,这些都体现了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植被良好”。
C. 白鹇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石碛村的村民们却对它们不以为意,这体现了他们对国家保护动物的不爱惜。
D. 吴叶生的扶贫工作围绕“白鹇”做文章,不仅宣传其珍贵,也注重挖掘其“文化底蕴”,借助文化打赢脱贫攻坚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多处埋下伏笔,如对吴叶生“爱好绘画和摄影”的介绍,使后文画白鹇图及创建“白鹇摄影基地”的情节顺理成章。
B. 文章写吴叶生在村子里散步、把石碛村的山山岭岭都跑遍了,从侧面表现了他善于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工作。
C. 文章语言既典雅又不失生活气息。如“蝉鸣如雨,空气如洗”“这个哦”“这鸟儿能成大事哩”,既充满诗意又亲切自然。
D.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结尾处既表现了山村的寂静、温馨,又照应了文章的标题,耐人寻味,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美。
3、 小说标题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4、村民们对吴叶生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吴叶生对他们不同态度的反应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注】①浮图慧褒,即唐代著名僧人慧褒禅师。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尽吾A志B也C而D不能E至F者G可以H无悔I矣J其K孰能讥之M乎此0余P之Q所得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给······命名,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名”意思相同。
B.以,因为,与《屈原列传》中“中述汤武,以刺世事”的“以”意思不同。
C.相,帮助、辅助之意,与熟语“吉人自有天相”中的“相”意思相同。
D.所以,表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介绍褒禅山名字的由来、华山洞的位置,以及路边石碑的碑文,为下文记游说理做了铺垫。
B.华山洞的前洞地势平坦,且路程近,因而游览的人很多;后洞地势险峻,且路程较远,因而游览的人少。
C.作者一行人深入后洞,比好游者少走了十分之一就出了洞,“我”为此感到后悔,因为未能尽享游玩之乐。
D.本文与苏轼的《石钟山记》风格相似,同属于山水游记,都是从记游中引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9.王安石认为想要看到奇伟的美景,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40练)
【基础训练】
1.①周而复始(源源不断、连绵不绝等亦可给分);②薪火相传;③独树一帜(或脱颖 而出)。(3分,每空1分)
2. B
3.以庄重大气的造型与智能环保的设置,通过火炬手们的手手相传,向世界展现中国设计的独特创意和中国制造的硬核力量。(2分, “以” “中国设计的独特创意和中国 制造的硬核力量”各1分)
4.①兴致勃勃(兴致勃发) ②如火如荼(热火朝天) ③实事求是(每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兴致勃勃:形容兴趣浓厚,情绪高昂。如火如荼:原来形容军容盛大,现在用来形容气势旺盛、热烈或激烈。实事求是: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现多用以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缩小。
5.示例:除了工作地点由安静的办公室(1分)变为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1分)我还需要与工厂师傅们交流磨合,解决(2分)此前从未接触过的生产痛点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共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二是搭配不当。
6.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诗”错误,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7.①表达了对江南牡丹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用闻名天下的洛阳牡丹来类比江南牡丹,可见诗人对江南牡丹的喜爱之情。②表达了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即将解任离开住所,对江南牡丹的喜爱其实寄托了诗人对锦绣江南深切的眷恋之情。③表达了对人生匆促的感叹。诗人不满牡丹被戏弄,想把牡丹戴在白发上,借此感叹时光流逝,人生短促。④表达了对仕途坎坷的慨叹。牡丹凋零了明年还会再开,可诗人离开后又会在哪呢 体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8.【参考答案】(1)选贤与能 讲佰修胎
(2)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示例一: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例一: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示例二:想当年 金戈铁马
示例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知虎
示例四:铁马云雕久绝尘 柳营高压汉营存
示例五:铁马金戈 青冢黄昏路
【综合训练】
1、C
【解析】此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语言、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对国家保护动物的不爱惜”错误,根据“没想到当地的村民淡淡地说,这个哦,是白山鸡,我们这里多的是”可知。
故选C。
2、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侧面”错误,应该是正面。
故选B。
3、①“石碛白鹇图”指吴叶生为了宣传白鹇,在他工作和居住的村部旧楼围墙上,画满了白鹇;
②“石碛白鹇图”是对石碛村生态环境良好,白鹇翩翩情景的描绘;
③“石碛白鹇图”也指吴叶生在自己扶贫挂职结束之前所规划的石碛村的蓝图,是石碛村未来的美好愿景。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阅读中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去解答。本题中,可以从表面含义,即“石碛”是石碛村,即在石碛村的围墙上,画满了白鹇;再从深层含义,吴叶生这位扶贫干部,想把石碛村规划成生态环境良好的石碛村未来的美好愿景。
4、①起初村民们对吴叶生持失望和质疑的态度,吴叶生不以为意,并没有放弃对白鹇的关注,表现了他的心胸开阔和满怀信心。
②后来村民们对其信任、依赖和留恋,吴叶生表示理解并写出了村子的发展规划,表现了他对工作及百姓认真负责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之分析人物形象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可以通过结合情节,从直接描写中把握人物形象;也可以结合作者的评价,来推测人物形象;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和态度,来推测人物的性格。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中,开始村民们对吴叶生持失望和质疑的态度,从“村民们私下说,这是个什么书记,一天到晚就知道拍鸟”,吴叶生不以为意,表现了他的心胸开阔;从“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吴书记,你马上要结束挂职了,你走了,白鹇怕是也跟着你回市里去了。”可见“村民们对其信任、依赖和留恋”,“吴叶生每天挤时间,把他对未来的规划都写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工作及百姓认真负责。
5. G J N 【解析】原句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6.D【解析】两个“所以”意思相同,均表原因。
7.C 【解析】“ 比好游者少走了十分之一就出来了 ”错误,是走的路程不到好游者的十分之一。
8. (1)有个疲倦因而想要出去的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了。(我)于是就和他一起出了洞。
(译出大意给1分,“ 怠 ”“ 且 ”“ 遂 ”,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后代弄错了它的流传因而不能说清真相(真名)的情况(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译出大意给1分,“ 谬 ”“ 何 ”“胜道”,每译对一处给1分)
9.①有志(志向、决心)②有力(自身努力)③借助外物(外在帮助)(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