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学习 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景物内容,了解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抓住意象、关键词鉴赏诗词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这首词语言中的力量,归纳诗歌结构分析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发展:理解作品意蕴,感受词人的革命理想与豪迈激情。
学习 重点 1、分析景物内容,了解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2、掌握抓住意象、关键词鉴赏诗词的方法;
学习 难点 1、体会这首词语言中的力量,归纳诗歌结构分析的方法; 2、文化传承与发展:理解作品意蕴,感受词人的革命理想与豪迈激情。
学习 方法 诵读 鉴赏 探究
知识 链接 1、词的源起。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 2、词的构成。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春 长沙》,长沙是题目。 3、基本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如《沁园春》共114字,上片13句,下片12句,属长调。
②片段: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③ 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关于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人。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是客观景物。意象通常是单个物体。 5、文化常识 (1)万户侯 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万户侯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关税及自然资源等),代表着地位、财富和权力。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中流击楫 东晋名将祖逖率兵北伐,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中流击楫)发下誓言:“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之后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 本词中,“中流击水”即是化用“中流击楫”典故,表达诗人欲献身于革命事业的雄心壮志。
课时 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创新
情境导入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青春更应奋斗出彩! 青春是什么?我们如何定义青春? 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正如他洒脱的字体一样,他的诗词情调慷慨激扬,风格豪迈爽朗,大开大阖,吞云吐月,既有壮阔的奇观,又富有深广的内涵,是壮观与优美的结合。 毛泽东不愧为一代豪放的诗人。他的作品有《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此时词人32岁,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词。 感知词作 任务一:自主阅读,找景物,感基调。 (一)读 听读配乐朗读,感受词的意境和气度。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 沁园春 ( qìn ) 百舸( gě ) 峥嵘( zhēng róng ) 寥廓( liáo kuò) 挥斥方遒 (qiú ) 浪遏飞舟( è ) 3、思考: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这首词?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 : 语气:气息饱满,声音嘹亮,高昂激动的。 基调:豪迈热烈。 3、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读出豪迈热烈的情感。 强调诗词朗诵方法: ①标注韵脚: ②划分节奏:快慢疾徐 ③读准语调:高低强弱,抑扬顿挫 ④读准重音: 4、强调:读准领字:请找出全词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字,看看该如何诵读。 “看”“恰”。 读领字时应注意: ①凡领字,都要单独成拍,后面要稍作停顿; ②领起内容要读得稍快有力,当一气呵成。 补充: 所谓“领字”,就是位于句子的最前面,用来带领句子的字。它是指将一个字或两三个字用在一句词的开头,以领起下文,贯通词意。它可以领起本身这一句,也可以领起下面两三句甚至更多的句子。一般在诵读时,应在领字后稍作停顿,由此形成顿挫与流利相结合的乐感。 找景物 1、思考.在朗诵的基础上,请学生们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并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 ⑴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承上启下。 ⑵上阕的关键词是“看”,下阕的关键词是“忆”。 2、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可借助词的内容命名。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自主阅读上阕,在书中圈点勾画出词人笔下的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 景物: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雄鹰 游鱼 意象 画面:生机勃勃 壮阔绚丽 意境 (三)感基调 感情:豪迈热烈 慷慨激昂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 任务二:分析上阕,赏诗句,明方法。 1、赏析写景的方法:上阕中的意象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万山红遍 远景 层林浸染 静景 漫江碧透 看 近景 百舸争流 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击长空 仰视 高景 动景 鱼翔浅底 俯视 低景 2、上阕中的写景句中,哪些字用的好?好在哪? 万山红遍 “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 层林浸染 “层”写树林因山势高低而层叠起伏的态势,“染”则形 象地刻画出秋天树叶经霜变红就如同人工染成一般 漫江碧透 “漫”写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江水清澈见底 看 百舸争流 “百”写船之多, “争”渲染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的场面和气氛 鹰击长空 “击”准确生动地表现了雄鹰拍打翅膀的矫健迅猛 鱼翔浅底 “翔”以鸟盘旋之姿形象地表现了鱼在水中游动自如的姿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3、探究:“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词人为何“怅”?联系背景,想想“问…浮”的含义是?表达此人怎样的情感?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尤其是被剥削的人民,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不由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而生”怅”。 词人由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此指主宰国家命 运,掌握民族前途,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抒写出对国家命运的 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讨论上阕“煞尾”的作用 (1)从表达方式上看: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 (2)从表现手法上说:采用了联想。词人从眼前景联想到广漠的人 类社会,联想到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劳苦大 众,联想到蹂躏百姓的列强及土豪劣绅,联想 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3)从结构说:承上启下。上阕写景提出问题,下阕回忆往事,回答问题。 (4)从内容和全词主旨看:通过联想发出石破天惊之问:“谁主沉浮?”这一问,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心系天下兴亡的博大精神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上阕小结 立: 时间、地点、环境 万山红遍 层林浸染 漫江碧透 生机勃勃的秋景 眼前景 看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御翔浅底 怅寥廓 心中情 问 问苍茫大地 胸怀博大的豪情 谁主沉浮 任务三:分析下阕,找意象,感诗情。 思考:面对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主沉浮”的是“同学少年”。 再思考:下阕中的“同学少年”是不是一个意象? 明确:是。 活动1:下阕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请完成表格。 诗句特点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活动2:结合链接背景,想想最后三句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链接背景: 当年,毛泽东同志曾经何叔衡、蔡和森等数十名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才结束。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明确:既写出当时革命洪流汹涌的情景,又暗指了当时起到中流砒柱作用的人,正是上面提到的那群 “同学少年”,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上片结尾提出的“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形象的表达了诗人承担大任,舍我其谁的豪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 活动3:下阙小结 携 过渡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 指点江山 壮志凌云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到中流击水 奋发有为 浪遏飞舟 斗志昂扬 活动4、全词总结: 看 眼前景 上阕 问 谁主沉浮 一问一答情中显志 寓情于景 《沁园春长沙》 答 同学少年 一看一忆景中寓情 卒章显志 下阙 忆 往惜事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体现 上片:绘美景(景中寄情) 下片:抒豪情(情中有景) 独立寒秋图 峥嵘岁月图 湘江秋景图 火热的革命情怀,乐观、昂扬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 向上的情绪,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 活动5、主旨归纳 本词通过对长沙橘子洲头秋景的描绘和对词人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 。 任务四:文化传承,品形象,立壮志。 考3:我们这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年,与毛泽东他们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相比,我们还缺什么? 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历史使命感。 深远而雄浑的思想气魄。 少年有大志,一生能大为。青年应该敢为人先立大志,从进入高一开始早起步,踏实奋进。 课堂总结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中心: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作业 1、诵读并背诵诗歌 2、完成配套练习。 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提示: 分析写景的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妙的词的用法。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 典故:中流击楫 《晋书·祖逖传》: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伞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立志发愤图强的代词。
板书 设计 《沁园春 长沙》 上片:绘美景(景中寄情) 下片:抒豪情(情中有景) 独立寒秋图 峥嵘岁月图 湘江秋景图 火热的革命情怀,乐观、昂扬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 向上的情绪,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