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测试题(基础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测试题(基础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2 17:26: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测试题(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1.(2018·高三单元测试)人们常用“月夜苦寒”来形容晚秋或寒冷。“月夜苦寒”是因为月夜( )
A.①强 B.②强 C.③弱 D.④弱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8年5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卫星入轨后,运行在高度为705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 )
A.气温越来越高 B.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C.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3.下列对对流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流水平运动明显 B.有极光现象发生 C.大气层比较稳定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4.(2021·高一单元测试)在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便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的缓解眼部的不适感。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应下图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5.(2022·高一单元测试)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2022·高一单元测试)据卫星观测,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地热能 D.风能
7.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以外
8.小行星爆炸发生所在大气层的气温( )
A.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 B.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
C.随高度逐渐升高而升高 D.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9.(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潮汐现象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且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利用潮汐发电,根据潮汐现象的规律,一天中利用潮汐能发几次电(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0.(2022·高一单元测试)能使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增大的因素是( )
A.暖流 B.河流注入 C.降水 D.蒸发
11.(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有关海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B.海啸只能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
C.波浪的能量十分密集,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源
D.海浪主要由地、日、月三者的相互吸引产生
12.(2021·高一单元测试)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2”号于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 )
A.由低到高 B.由高到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021·高一单元测试)海水运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有关海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波浪的能量十分密集,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源 B.海啸只能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
C.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D.海浪主要由地、日、月三者的相互吸引产生
14.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 )
①候潮进港 ②麦田灌溉 ③潮汐发电 ④滩涂养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1·高一单元测试)月牙泉为甘肃敦煌沙漠中的一汪清泉,曾一度面临消亡,近年来月牙泉水域面积趋于稳定状态,此前长时间逐渐消瘦的月牙形状,逐渐“丰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月牙泉主要参与的是( )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大循环
16.月牙泉逐渐“丰满”得益于( )
A.大气降水增多 B.地表径流汇入增多
C.地下径流补给增多 D.水面蒸发减弱
(2021·高一单元测试)下面四图是“洋流流经某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在图中,表示北半球寒流流经的是( )
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
18.在图中,表示南半球暖流流经的是( )
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
19.(2022秋·浙江衢州·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下图示意2021年3月拍摄于浙江省衢州市某道路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仅存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图示枯枝败叶树木的特征是( )
A.多革质叶片 B.季相变化明显
C.有宽阔的叶片 D.具有茎花现象
20.(2023春·甘肃庆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九龙峡景区位于太行山中段东麓,因坐拥“九峡、九谷”而得名,该景区红叶岭植被类型主要是(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023春·河南商丘·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示意我国三座山地植被类型随海拔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甲、乙、丙三座山地按纬度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一乙一丙 B.乙一丙一甲 C.甲一丙一乙 D.丙一乙一甲
22.与同纬度地区相比,甲山地缺失④植被的原因是( )
A.纬度高 B.海拔低 C.地处阴坡 D.地处背风坡
23.乙山地最可能位于我国( )
A.吉林省 B.陕西省 C.山东省 D.福建省
(2023秋·河南南阳·高一河南省桐柏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①区域对应的植被类型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5.图中②区域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秋·广东珠海·高一珠海市实验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辐射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
(2)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吸收_______(填序号)能力增强;火山喷发产生大量火山灰,会导致④________(填增大/减少)。
(3)分析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却比较低的原因。
(4)一般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作合理解释。
27.(2023春·云南昆明·高一校考阶段练习)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水循环中不同环节的名称:①____④____⑥____
(2)图中水循环的不同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3)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主要动力是____。
(4)图中,由①③④⑤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称为____。
(5)假设图示地区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环节①达到最大量的季节是____,理由是:____。
28.(2023春·上海黄浦·高一上海市大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4分)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既是方法,又是重要内容。
实验一:模拟水循环现象。
实验材料:足够冷的小石头、塑料薄膜、装干沙子的小盆、水、橡皮筋、透明平底盆。
(常温下实验)实验步骤:①在透明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没过盆底。然后把一个装干沙子的小盆放入盆中央。②用透明塑料薄膜盖住盆口,并用橡皮筋扎紧,将盆放在阳光下。③过足够长的时间把冷的小石头放在塑料薄膜上压陷塑料薄膜。注意小石头要放在装干沙小盆正上方。
(1)观察到实验结果:①塑料薄膜上有水汽____现象,②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③水珠往装干沙的小盆滴下,④最后小盆的干沙变____。
(2)该实验模拟水循环现象的环节有:____、凝结、水汽输送、____、下渗。
(3)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对____(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主要是增强____(水循环环节),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实验二:海水密度影响因素模拟实验。
利用水杯、浮漂和长尾夹等工具进行海水密度影响因素模拟实验。下图为实验结果,甲、乙两杯水仅温度不同,丙、丁两杯水仅盐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根据甲、乙两杯水的实验现象可知( )
A.甲水温高于乙 B.乙水温高于甲 C.乙密度高于甲 D.甲乙密度相等
(5)根据丙、丁两杯水的实验现象可知( )
A.丙盐度高于丁 B.丁盐度高于丙 C.丁密度高于甲 D.丙丁密度相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测试题(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1.(2018·高三单元测试)人们常用“月夜苦寒”来形容晚秋或寒冷。“月夜苦寒”是因为月夜( )
A.①强 B.②强 C.③弱 D.④弱
【答案】C
【详解】人们常用“月夜苦寒”来形容晚秋或寒冷。“月夜苦寒”是因为月夜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图中①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晚没有太阳辐射,A错误;②代表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越强,大气可吸收的热量就越多,越有利于形成大气逆辐射,因此②强不会导致“月夜苦寒”,B错误;③代表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C正确;④代表大气辐射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④弱,大气辐射散失少,则大气逆辐射会有所增强,不会出现“月夜苦寒”,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8年5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卫星入轨后,运行在高度为705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 )
A.气温越来越高 B.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C.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3.下列对对流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流水平运动明显 B.有极光现象发生 C.大气层比较稳定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答案】2.C 3.D
【分析】2.据图可知,太阳同步轨道高度为705千米,应位于高层大气。“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先降低后升高,因此“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水平运动是平流层的特点,A错误。极光现象是太阳带电粒子轰击极地地区的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的发光现象,因此极光发生在高层大气,B错误。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对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2、以水平运动为主;3、有利于飞机的高空飞行。
4.(2021·高一单元测试)在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便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的缓解眼部的不适感。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应下图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点燃的蜡烛是一个热源,对空气加热,蜡烛处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上空形成高压;蜡烛的东西两侧相对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上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这样就形成热力环流,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热力环流的形过程:地表冷热不均→空气产生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水平气流的运动。
5.(2022·高一单元测试)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答案】B
【详解】臭氧可吸收少量紫外线,使大气增温,但不明显,且对地球生命起不到保护作用,A错误。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使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B正确。促发光化学反应污染大气,不能保护地球生命,C错误。臭氧不能分解废气,D错误。故选B。
【点睛】臭氧层可吸收太阳光中对人体有害的短波(30nm以下)光线,防止这种短波光线射到地面,使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2022·高一单元测试)据卫星观测,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地热能 D.风能
7.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以外
8.小行星爆炸发生所在大气层的气温( )
A.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 B.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
C.随高度逐渐升高而升高 D.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答案】6.A 7.B 8.C
【分析】6.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是地球上大气运动的根本来源,A正确;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不是提供能量,不是大气圈的主要能量来源,B错误;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风能的能量来源也是太阳辐射,CD错误。故选A。
7.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发生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由图可知,12-50千米高度范围内为平流层,故小行星爆炸应在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材料显示导致小行星爆炸可能是未燃尽的陨石摩擦大气,并不是该大气层气温直接导致小行星爆炸,A错误;C正确;臭氧吸收紫外线,B错误;由图可知,平流层的温度不是最高的,D错误。故选C。
【点睛】据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状况等在垂直方向的差异,可把地球大气层划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而高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再增加。
9.(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潮汐现象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且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利用潮汐发电,根据潮汐现象的规律,一天中利用潮汐能发几次电(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D
【详解】利用潮汐发电,是利用涨潮、落潮时的潮差带动水轮机发电,一天之中海水涨潮两次,落潮两次,故一天能发四次电。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10.(2022·高一单元测试)能使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增大的因素是( )
A.暖流 B.河流注入 C.降水 D.蒸发
【答案】A
【详解】暖流从水温高处流来,暖流流经使得海水温度上升,海水温度上升,蒸发加强,海水中盐份浓缩,海水盐度升高,A符合题意;河流注入对海水温度影响不确定,但淡水注入,海水盐度会下降,B不符合题意;大气降水有可能削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有可能使海水温度降低,大气降水会稀释海水的盐度,C不符合题意;海水蒸发会使海水中盐份浓缩,海水盐度升高,但海水蒸发需要消耗热量,有可能降低海水温度,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有关海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B.海啸只能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
C.波浪的能量十分密集,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源
D.海浪主要由地、日、月三者的相互吸引产生
【答案】A
【详解】海浪的冲刷和堆积可以塑造千恣百态的海岸地貌,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A正确;海啸除了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外,还可能由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所导致,B错误;波浪的能量十分巨大,但比较分散,不太密集,C错误;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作用产生,由地、日、月三者的相互吸引产生的是潮汐,D错误。故选A。
12.(2021·高一单元测试)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2”号于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 )
A.由低到高 B.由高到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C
【详解】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降低,所以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升高后降低,C正确,AB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
(2021·高一单元测试)海水运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有关海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波浪的能量十分密集,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源 B.海啸只能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
C.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D.海浪主要由地、日、月三者的相互吸引产生
14.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 )
①候潮进港 ②麦田灌溉 ③潮汐发电 ④滩涂养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13.C 14.B
【分析】13.由所学知识可知,海浪是由风吹拂海面而形成的,主要是由风力作用产生的,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如海蚀崖、海蚀柱等,C正确。海啸可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也可以由台风引起,B错误。波浪能量分散,且不稳定,很难作为能源利用,A错误。潮汐是由地、日、月三者的相互吸引产生,D错误。故选C。
14.由所学知识可知,潮汐现象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所产生的能量巨大;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候潮进港、潮汐发电、滩涂养殖,①③④正确,B正确。而麦田灌溉需要淡水,而潮汐为咸水,不能灌溉,②错误,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浪是由风吹拂海面而形成的;潮汐现象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注意概念的区分。
(2021·高一单元测试)月牙泉为甘肃敦煌沙漠中的一汪清泉,曾一度面临消亡,近年来月牙泉水域面积趋于稳定状态,此前长时间逐渐消瘦的月牙形状,逐渐“丰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月牙泉主要参与的是( )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大循环
16.月牙泉逐渐“丰满”得益于( )
A.大气降水增多 B.地表径流汇入增多
C.地下径流补给增多 D.水面蒸发减弱
【答案】15.B 16.C
【分析】15.依据题干和景观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月牙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处于内流区。月牙泉主要通过蒸发参与水循环,最终并没有汇入海洋,主要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外流河最后汇入海洋,参与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又被称为大循环,故AD错误,海上内循环主要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B。
16.根据第1题的分析可知,月牙泉所处区域降水很少,地表径流发育条件差,其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径流。月牙泉近年来逐渐“丰满”得益于地下径流补给增多,故C正确;该地区降水稀少,不是其主要补给水源,故A错误;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故B错误;水面蒸发和温度、太阳辐射、风力等因素相关,近年来以上因素变化很小,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点睛】海陆间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陆地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以及陆地上空;还是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第2题确定月牙泉的补给是解题的关键,月牙泉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降水补给比重少,地下径流补给为主。
(2021·高一单元测试)下面四图是“洋流流经某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在图中,表示北半球寒流流经的是( )
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
18.在图中,表示南半球暖流流经的是( )
A.①图 B.②图 C.③图 D.④图
【答案】17.C 18.D
【分析】17.北半球海水温度越往北越低,②④错误;洋流的流向和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北半球寒流由北向南流,可判断等温线应向南弯曲,①错误,③正确。故选C。
18.南半球海水温度越往南越低,①③错误;南半球暖流由北向南流,海水等温线应向南弯曲,②错误,④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值凸出,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值凸出,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19.(2022秋·浙江衢州·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下图示意2021年3月拍摄于浙江省衢州市某道路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仅存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图示枯枝败叶树木的特征是( )
A.多革质叶片 B.季相变化明显
C.有宽阔的叶片 D.具有茎花现象
【答案】C
【详解】在3月份枯枝败叶树木应为落叶阔叶林,具有宽阔的叶片,C正确;多革质叶片是常绿阔叶林的特征,A错误;季相变化明显的植被多位于温带,但不一定是落叶阔叶林,B错误;茎花现象是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D错误。故选C。
20.(2023春·甘肃庆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九龙峡景区位于太行山中段东麓,因坐拥“九峡、九谷”而得名,该景区红叶岭植被类型主要是(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答案】C
【详解】九龙峡景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分布于地中海气候区,常绿阔叶林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针叶林分布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春·河南商丘·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示意我国三座山地植被类型随海拔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甲、乙、丙三座山地按纬度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一乙一丙 B.乙一丙一甲 C.甲一丙一乙 D.丙一乙一甲
22.与同纬度地区相比,甲山地缺失④植被的原因是( )
A.纬度高 B.海拔低 C.地处阴坡 D.地处背风坡
23.乙山地最可能位于我国( )
A.吉林省 B.陕西省 C.山东省 D.福建省
【答案】21.D 22.B 23.B
【解析】21.甲山地南北山麓基带均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最低;乙山只有南侧山麓有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侧为山地暖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说明丙山地基带均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对应温带季风区,气候纬度最高,所以甲、乙、丙三座山地纬度由高到低依次丙—乙—甲,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2.题干要求是与同纬度地区相比,A错误;甲山地比乙和丙山海拔低,缺失④植被的原因是海拔低,山顶气温较高,B正确;甲山地根据基带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侧为阳坡北侧为阴坡,甲山地缺失④植被并不是地处阳坡阴坡造成的,C错误;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降水多,降水的多少会影响植被分布的范围,而不是缺失植被,D错误。故选B。
23.乙山地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据此可判断乙山地地跨亚热带和暖温带,陕西省东南部地处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处,B正确;吉林省位于我国暖温带和中温带,A错误;山东省地处我国暖温带地区,C错误;福建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D错误。故选B。
【点睛】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丰富。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是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丰富。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山地所处的水平地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23秋·河南南阳·高一河南省桐柏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①区域对应的植被类型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5.图中②区域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24.C 25.C
【解析】24.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5.北半球30°~40°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由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时,西风带南移至此气候区内,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潮湿的气流,加上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因此气候温和多雨。而夏季时,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向北移至此气候区内,气流以下沉为主,再加上沿海寒流的作用,不易形成降水,因此气候干燥炎热。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秋·广东珠海·高一珠海市实验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辐射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
(2)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吸收_______(填序号)能力增强;火山喷发产生大量火山灰,会导致④________(填增大/减少)。
(3)分析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却比较低的原因。
(4)一般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作合理解释。
【答案】(1)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 ② 减少
(3)辐射强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空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气温低原因:气温主要受大气逆辐射的影响,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弱。
(4)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削弱,白天升温不明显;多云的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间降温不明显。
【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①是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
(2)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而当火山喷发产生大量火山灰,会削弱太阳辐射,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3)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空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所以青藏高原上太阳辐射强;而气温主要受大气逆辐射的影响,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弱,所以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却比较低。
(4)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削弱,白天升温不明显;多云的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间降温不明显,所以一般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
【点睛】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的作用。
27.(2023春·云南昆明·高一校考阶段练习)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水循环中不同环节的名称:①____④____⑥____
(2)图中水循环的不同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3)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主要动力是____。
(4)图中,由①③④⑤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称为____。
(5)假设图示地区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环节①达到最大量的季节是____,理由是:____。
【答案】(1) 水汽输送 降水 地下径流
(2)D
(3)太阳辐射
(4)海陆间大循环
(5) 夏季 我国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水循环不同环节的名称是:①为水汽输送,④为降水,⑤为地表径流,⑥为地下径流。
(2)人类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等均是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的技术难度较低。根据上题分析结论,⑤为地表径流,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所以选D。
(3)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它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动力。地表水体吸收太阳辐射后才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层,参加水循环运动。故答案为太阳辐射。
(4)图中①③④⑤水循环环节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为海陆间大循环。
(5)环节①是从海洋输送到大陆的水汽。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季风气候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季相反。故环节①达到最大量的季节是夏季。
28.(2023春·上海黄浦·高一上海市大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4分)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既是方法,又是重要内容。
实验一:模拟水循环现象。
实验材料:足够冷的小石头、塑料薄膜、装干沙子的小盆、水、橡皮筋、透明平底盆。
(常温下实验)实验步骤:①在透明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没过盆底。然后把一个装干沙子的小盆放入盆中央。②用透明塑料薄膜盖住盆口,并用橡皮筋扎紧,将盆放在阳光下。③过足够长的时间把冷的小石头放在塑料薄膜上压陷塑料薄膜。注意小石头要放在装干沙小盆正上方。
(1)观察到实验结果:①塑料薄膜上有水汽____现象,②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③水珠往装干沙的小盆滴下,④最后小盆的干沙变____。
(2)该实验模拟水循环现象的环节有:____、凝结、水汽输送、____、下渗。
(3)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对____(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主要是增强____(水循环环节),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实验二:海水密度影响因素模拟实验。
利用水杯、浮漂和长尾夹等工具进行海水密度影响因素模拟实验。下图为实验结果,甲、乙两杯水仅温度不同,丙、丁两杯水仅盐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根据甲、乙两杯水的实验现象可知( )
A.甲水温高于乙 B.乙水温高于甲 C.乙密度高于甲 D.甲乙密度相等
(5)根据丙、丁两杯水的实验现象可知( )
A.丙盐度高于丁 B.丁盐度高于丙 C.丁密度高于甲 D.丙丁密度相等
【答案】(1) 凝结 湿
(2) 蒸发 降水
(3) 地表径流 下渗
(4)B
(5)A
【分析】本题以模拟水循环实验和海密度水影响因素模拟实验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的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以及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在塑料膜上,水汽在遇冷时凝结,达到降水条件(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时形成降水。因此①塑料薄膜上有水珠凝结现象,②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代表了地表径流的环节,③水珠往装干沙的小盆滴下代表下渗的环节,④最后小盆的干沙变湿。
(2)该实验模拟了水循环的多个环节:如小盆中的水蒸发,水以气体的形式进行水汽输送,水汽在塑料膜遇冷时凝结,达到降水条件模拟大气降水,水珠往装干沙的小盆滴下代表下渗。
(3)南水北调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而南水北调主要目的是调节水资源在地区间分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即水资源短缺问题;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可以降低降水的强度以增强下渗的环节。
(4)读图可知,甲、乙两杯水仅温度不同,甲图浮漂出露多说明密度较大,水温低于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丙、丁两杯水仅盐度不同,丙图浮漂出露多说明密度较大,盐度高于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9.(2023春·四川眉山·高一校考阶段练习)读植被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图中属于天然植被的是____,属于人工植被的是____。(填“甲”“乙”“丙”或“丁”)
(2)与图中其他植被相比,乙图植被的突出特征有____等。
(3)指出丙图植被的突出特征是____,成因是____。
【答案】(1) 乙丙 甲丁
(2)植被种类丰富,垂直结构显著;四季开花、四季结果;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有茎花和板根现象
(3) 叶子缩小为针状 适应干旱寒冷的气候
【分析】本大题以植被景观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类型、植被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图文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技能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乙图植被为热带雨林,丙图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属于天然植被;甲图植被为苹果树,丁图植被为柑橘树,属于人工植被。
(2)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3)丙图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