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四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单元测试题(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9年10月28日凌晨1时56分,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发生5.7级地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损失远高于发达国家
C.科技进步,使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降低
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提高人们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
2.地震发生后,应迅速调运救灾物资,以下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最合适的是( )
A.长沙 B.西安 C.郑州 D.武汉
【答案】1.D 2.B
【分析】1.地震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无关,A错误。地震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例如地震发生的地区,BC错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人们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救援,减轻损失,D正确。故本题选D。
2.西安距离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最近,且交通比较便利,B正确。长沙、武汉、郑州距离甘肃较远,作为储备基地,不利于将救灾物资及时运往灾区,A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地震灾害破坏程度,除了与震级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距震中远近、震中区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的防震抗震意识、应急措施和预报预防程度等有关。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 D.下地幔
4.此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地广人稀 B.震源深度较深 C.震级小 D.烈度小
5.地震发生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员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大声喊叫提醒搜救人员自己的位置 B.挪开面前的杂物,消除口、鼻中的灰尘
C.小心翼翼地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 D.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能被救援人员发现
【答案】3.A 4.C 5.A
【分析】3.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软流层、上地幔、下地幔均在地壳之下,BCD错误。故选A。
4.影响灾情的因素主要包括:震级、震源深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此次地震位于唐山,人口较密集,A错误;震源深度10千米,属于浅源地震,B错误;震级为5.1级,震级较小,C正确;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不同,D错误。故选C。
5.大声喊叫的做法是错误的,应保存体力,耐心等待救援人员施救,A符合题意;挪开面前的杂物,消除口、鼻中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能被救援人员发现,均能减少地震的再次伤害,顺利被救出,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地震自救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和发生以后的自救行为。在震中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坚固的墙体,塌下来可以形成空间的地方。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2021·高二单元测试)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公害病
7.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①地震、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B.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
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答案】6.A 7.B 8.A
【解析】6.地方病是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而产生的,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而公害病是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如汞、镉等),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次生盐碱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以后者为主。A正确,故选A。
7.地震、泥石流主要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森林火灾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②③正确,故选B。
8.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其中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自然现象造成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A正确。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B错误。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超过一定的限度会形成环境的污染。C错误。环境问题有人为也有自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和环境污染的成因,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或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2021·高一单元测试)飓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大气做强烈的旋转辐合上升运动),伴有强风和暴雨。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和地转偏向力等是飓风形成的关键条件。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飓风的影响,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强度有显著变化。下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
9.与同纬度大西洋相比较,墨西哥湾水温较高的原因是
①海域水体较深,存储热量多 ②海域水体较浅,受热增温幅度大
③海域封闭,热量流失少 ④来自低纬的洋流汇入增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的强度变化及其原因是
A.增强 水温高增温明显 B.增强 地转偏向力增强
C.减弱 下垫面摩擦力大 D.减弱 地转偏向力减弱
11.飓风登陆后,墨西哥湾沿岸平原最易发生的灾害是
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洪涝
【答案】9.D 10.A 11.D
【解析】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域水体较浅,受热增温幅度大,①错误,②正确;读图可知墨西哥湾的海湾较封闭,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弱,③正确; 与同纬度的大西洋相比,墨西哥湾沿岸有墨西哥湾暖流的增温作用,水温较高,④正确;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
10.飓风登陆之前,经过墨西哥湾,由于墨西哥湾水温较高,释放出的热量多及海洋上摩擦力小,因此可知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其强度是增强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
11.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多平原地形,地势比较低平,飓风经过时会给区域带来强度较大的暴风雨,因此可知飓风登陆后,墨西哥湾沿岸平原最易发生的灾害是洪涝,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
【点睛】第3题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多平原地形,该区域地势比较低平,排水不畅,飓风经过时会给区域带来强度较大的暴风雨,因此可知当飓风登陆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平原地带多洪涝灾害。
(2019秋·高一单元测试)干旱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很多地方都存在。某地气候干旱,也不过是说明这里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罢了。这并不会对当地的动植物生存造成困扰。比如沙漠特有的蛇、鼠和昆虫等。干旱对它们是常态,不是危害。旱灾是由干旱造成的危害。显然气候干旱的地区不容易发生旱灾,那么,容易发生旱灾的到底是些什么地方呢?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两题。
12.我国华北地区春季常发生旱灾,主要是因为( )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沙漠广布,缺乏水源
C.工农业耗水量大 D.气温过高,蒸发旺盛
13.干旱环境下发育的植物很有特点,下列属于干旱地区植物的是( )
A.柑橘 B.骆驼刺
C.马尾松 D.乌拉草
【答案】12.C 13.B
【解析】12.我国华北地区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只是春季相对少,A错;华北地区没有广布的沙漠,B错;春季气温回升,但不至于过高,D错;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耗水量大,加上春季降水少,蒸发强烈,导致旱灾多发,C对。
13.柑橘生长在亚热带湿润地区,A错;骆驼刺生长在干旱地区,B对;马尾松生长在降水相对丰富地区,C错;乌拉草生长在森林、沼泽等地区,D错。
(2020·高一单元测试)当地时间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发生7.4级大地震,地震过后的75分钟内,累计发生147次余震,地震引发山体滑坡。读某同学绘制的等震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15.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
①在家可躲在空间较小的厨房②在影院,应迅速跑到室外的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④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4.D 15.D
【分析】14.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b、c震级应该一致,A错误;地表破坏程度与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不能断定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B错误;①处距离震中更近,比②先感受到地震,C错误;等震线是烈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区,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D正确。故选D。
15.厨房有煤气管道及其他比较锋利的物品,应避开厨房,要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①错误;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避免迅速向室外跑,②错误;在教室应抱头、闭眼、蜷曲身体,迅速躲在课桌下,③正确;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等,避免被高空坠落的物体砸中,④正确。故选D。
【点睛】地震时如果在室内,要快速找到生命的三角,这个三角可以是墙角(客厅、卧室、书房、卫生间),也可以是桌子下面与地面之间的角落,并且用硬点的东西(书、菜板等)举过头顶。
(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2019年10月12日,台风“海思贝”在日本静冈县登陆。下图为“海思贝”移动路线及等压线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12日5时受“海思贝”影响,静冈县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7.台风来临前,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灾准备
B.尽量向地势低的地方转移
C.海上作业渔船停在原地避险
D.及时向户外空旷地带转移
【答案】16.D 17.A
【解析】16.12日5时“海思贝”位于静冈县南方,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北半球风向右偏,此时静冈县的风向是东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台风来临前,宜采取的措施是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灾准备,A正确。台风会带来强降水,易发洪灾,应该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B错误。海上作业渔船应该进港口避险,C错误。向户外空旷地带转移易被大风刮走,D错误。故选A。
【点睛】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台风来临前不要到室外,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总结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 10 多秒的时间,这样在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逃离。下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 )
A.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慢 B.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C.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慢
19.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破坏严重的原因有( )
①人口密集 ②震源较浅 ③震中距小 ④经济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地震发生后,下列逃生方式正确的是( )
A.高层楼立即乘坐电梯下楼 B.室外寻找空旷地躲避,远离各类建筑物
C.低层楼要立即躲入卫生间 D.高层楼用窗帘制作救生带,从窗户逃离
【答案】18.B 19.A 20.B
【解析】18.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其中地震波有两种类型,横波和纵波。它们到达地表后表现的形式不同。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因此横波比纵波破坏大。“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B正确。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是很慢,A错误。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但不是“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C错误。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D错误。故选B。
19.由于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构造、距震中远近、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的破坏是不一样的。人口密集破坏严重,震源较浅破坏严重,震中距小破坏严重,经济落后破坏不严重。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破坏严重的原因有①人口密集、②震源较浅、③震中距小,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地震发生后,逃生时不要乘坐电梯逃生,否则可能被困在电梯内,A正确;室外寻找空旷地躲避,远离各类建筑物,B正确;低层楼要立即跑到楼外空旷地区,C错误。高层楼用窗帘制作救生带从窗户逃离容易摔伤,D错误。故选B。
【点睛】若发生地震,我们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减轻损失。如:在家中,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不能使用电梯;在教室,应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躲在课桌下、抓紧桌脚.主震过后,迅速有序的撤离教学楼,在操场或室外,马上蹲下或趴下,避开高大建筑物;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
(2022·高一单元测试)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袭击香港,引发有史以来最大的风暴潮,造成相当大的损害,由于防备工作准备充足,香港特区整体上安然度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2018年9月15日,香港岛外海上出现了巨浪,其主要成因是( )
A.台风活动带来的强风吹拂
B.洋流运动引起的海水波动
C.夏季风带来的风暴增水
D.海底地震导致的海水猛涨
22.下列现象不会导致风暴潮发生的是( )
A.台风侵袭 B.温带气旋活动
C.强风恰遇涨潮 D.火山爆发
23.下列措施属于防御风暴潮的工程措施是( )
A.修建防波堤 B.建设防护林
C.及时发布预报 D.严格管理沿岸各种活动
【答案】21.A 22.D 23.A
【解析】21.根据材料,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袭击香港,说明15日香港外海的台风活动带来的强风吹拂使其出现巨浪,A对;洋流、夏季风一般不会引起巨浪,材料中没有显示该时间段有海底地震的发生,BCD排除。故答案选A。
22.台风侵袭引起大风扰动海水漫溢到陆地形成风暴潮;温带气旋活动可能引起温带地区的风暴潮;强风恰遇涨潮可能会使海水漫溢陆地,形成风暴潮;火山爆发可能会引起海啸,不是风暴潮,故答案选D。
23.注意审题要求选择“工程措施”,排除BCD;修建防波堤属于工程措施,可以起到防护海岸的作用,故答案为A。
(2017·高二单元测试)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灾害,它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了解有关避震、自救和互救方法尤为重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在地震发生时,下列关于地震逃生不正确的是( )
A.躲在床下 B.藏在桌下 C.远离电线 D.跳楼逃生
25.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再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24.D 25.C
【解析】24.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应躲在床下,在学校应藏在桌下,在室外要远离电线等,跳楼逃生只会增加伤亡。故选D。
25.震后互救时要遵循:先救近,后救远,①正确;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扩大救助队伍,②错误;先救“生”,后救“人”等原则,例如在地震中,在情况紧急需要救的人多时,可先扒开头部和胸部的埋压物,并迅速清除口鼻中尘土,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在都解除了生命威胁后,再逐个扒出全身,③正确;在救助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支撑物,以避免造成新的伤害,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C。
【点睛】地震后救人掌握的四大原则是: ①先救近处的人。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相反,舍近求远,往往会错过救人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②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③先救青壮年。这样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 ④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有一个农村妇女,她为了使更多的人获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后马上去救别人;结果她一人在很短时间内救出了好几十人。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0年7月份以来洪涝灾害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24省(区、市)2027.2万人次受灾,23人死亡失踪,176.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2万间房屋倒塌,8.9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207.5千公顷,其中绝收380.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91.8亿元。
(1)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4分)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对当地径流的影响。(4分)
(3)简述遥感技术在洪灾监测方面具有的优势。(4分)
【答案】(1)长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长江中下游地势低平,易造成排水不畅。
(2)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大。
(3)探测范围大,获取洪灾信息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分析】本题考查长江洪灾的成因,考查对知识的调用能力。
【详解】(1)自然因素主要有: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河流流量大;中游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主要从地表径流、下渗环节分析。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导致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大。
(3)遥感技术可感知即时的地面信息,速度快、获取范围广,且不受地面的条件限制。
【点睛】
27.(2017·高二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2014年2月初,持续的强降雨使得法国西北部洪水泛滥,导致多个城市被洪水淹没,数千个家庭断水断电。下图为法国部分区域图。
(1)根据材料,从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的角度分析本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2)说出图示区域河流下游防御洪涝灾害的措施。
【答案】(1)降水强度大、历时长,洪水来量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稠密。
(2)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加强雨情和水情监测预报;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灾害类型及成因,主要防御措施。
【详解】(1)根据材料,持续强降雨,说明降水强度大、历时长,洪水来量大。根据图例,图示区西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稠密。所以洪涝灾害严重。
(2)河流下游防御洪涝灾害的措施主要围绕着排水、束水和监测以及及时的灾中应急。具体措施有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加强雨情和水情监测预报,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等。
28.(2019秋·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西南地区指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三省一市,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产区。从西南主要的气象灾害分布来看,该地区干旱占主导地位,粮食因旱灾减产占总产量的4.7%以上,干旱灾害的影响比其他任何自然灾害都要大。
(1)分析影响西南地区80年代以来成灾面积变化的原因。(6分)
(2)针对西南地区旱灾,请你为当地农耕业发展提出至少三种相应的对策措施。(6分)
【答案】(1) 8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加剧了干旱;同时农耕业发展导致种植业面积变大,受灾面积也相应变大。
(2)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减少农业用水需求)提高科技水平,研发相应耐旱的作物品种(或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种植耐旱作物);③(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修建、完善农口水利基础设施;④(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分析】本题考查旱灾的成因和农业应对旱灾的措施。
【详解】(1)读图分析西南地区80年代以来成灾面积变大,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自然原因可从图中分析:降水减少,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加剧了干旱;人为原因主要是农耕业发展导致种植业面积变大。
(2)应对旱灾,农业发展可以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科技水平,研发相应耐旱的作物品种;修建、完善农口水利基础设施等措施。
29.(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校长叶志平,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而学生和老师无一伤亡。
(1)四川西部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汶川“5·12”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强烈。
(2)师生防震准备充分,正确的避震方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小,重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考查地震发生的原因,四川西部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强烈,因此地震灾害频发。
(2)结合材料“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可知该校师生防震演练充分,师生都具备了正确的避震方法。
【点睛】地震成因: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多地震。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虽然地震西多东少,但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建筑物、城市密集,灾害损失大于西部。地震措施: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提高建筑物质量,加固房屋等;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四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单元测试题(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9年10月28日凌晨1时56分,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发生5.7级地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损失远高于发达国家
C.科技进步,使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降低
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提高人们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
2.地震发生后,应迅速调运救灾物资,以下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最合适的是( )
A.长沙 B.西安 C.郑州 D.武汉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无人员伤亡情况报告。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软流层 C.上地幔 D.下地幔
4.此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地广人稀 B.震源深度较深 C.震级小 D.烈度小
5.地震发生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员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大声喊叫提醒搜救人员自己的位置 B.挪开面前的杂物,消除口、鼻中的灰尘
C.小心翼翼地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 D.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能被救援人员发现
(2021·高二单元测试)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公害病
7.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①地震、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B.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
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2021·高一单元测试)飓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大气做强烈的旋转辐合上升运动),伴有强风和暴雨。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和地转偏向力等是飓风形成的关键条件。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飓风的影响,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强度有显著变化。下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
9.与同纬度大西洋相比较,墨西哥湾水温较高的原因是
①海域水体较深,存储热量多 ②海域水体较浅,受热增温幅度大
③海域封闭,热量流失少 ④来自低纬的洋流汇入增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的强度变化及其原因是
A.增强 水温高增温明显 B.增强 地转偏向力增强
C.减弱 下垫面摩擦力大 D.减弱 地转偏向力减弱
11.飓风登陆后,墨西哥湾沿岸平原最易发生的灾害是
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洪涝
(2019秋·高一单元测试)干旱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很多地方都存在。某地气候干旱,也不过是说明这里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罢了。这并不会对当地的动植物生存造成困扰。比如沙漠特有的蛇、鼠和昆虫等。干旱对它们是常态,不是危害。旱灾是由干旱造成的危害。显然气候干旱的地区不容易发生旱灾,那么,容易发生旱灾的到底是些什么地方呢?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两题。
12.我国华北地区春季常发生旱灾,主要是因为( )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沙漠广布,缺乏水源
C.工农业耗水量大 D.气温过高,蒸发旺盛
13.干旱环境下发育的植物很有特点,下列属于干旱地区植物的是( )
A.柑橘 B.骆驼刺
C.马尾松 D.乌拉草
(2020·高一单元测试)当地时间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发生7.4级大地震,地震过后的75分钟内,累计发生147次余震,地震引发山体滑坡。读某同学绘制的等震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15.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
①在家可躲在空间较小的厨房②在影院,应迅速跑到室外的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④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2019年10月12日,台风“海思贝”在日本静冈县登陆。下图为“海思贝”移动路线及等压线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12日5时受“海思贝”影响,静冈县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7.台风来临前,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灾准备
B.尽量向地势低的地方转移
C.海上作业渔船停在原地避险
D.及时向户外空旷地带转移
(2020秋·高一单元测试)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总结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 10 多秒的时间,这样在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逃离。下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 )
A.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慢 B.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C.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慢
19.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破坏严重的原因有( )
①人口密集 ②震源较浅 ③震中距小 ④经济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地震发生后,下列逃生方式正确的是( )
A.高层楼立即乘坐电梯下楼 B.室外寻找空旷地躲避,远离各类建筑物
C.低层楼要立即躲入卫生间 D.高层楼用窗帘制作救生带,从窗户逃离
(2022·高一单元测试)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袭击香港,引发有史以来最大的风暴潮,造成相当大的损害,由于防备工作准备充足,香港特区整体上安然度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2018年9月15日,香港岛外海上出现了巨浪,其主要成因是( )
A.台风活动带来的强风吹拂
B.洋流运动引起的海水波动
C.夏季风带来的风暴增水
D.海底地震导致的海水猛涨
22.下列现象不会导致风暴潮发生的是( )
A.台风侵袭 B.温带气旋活动
C.强风恰遇涨潮 D.火山爆发
23.下列措施属于防御风暴潮的工程措施是( )
A.修建防波堤 B.建设防护林
C.及时发布预报 D.严格管理沿岸各种活动
(2017·高二单元测试)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灾害,它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了解有关避震、自救和互救方法尤为重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在地震发生时,下列关于地震逃生不正确的是( )
A.躲在床下 B.藏在桌下 C.远离电线 D.跳楼逃生
25.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再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0年7月份以来洪涝灾害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24省(区、市)2027.2万人次受灾,23人死亡失踪,176.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2万间房屋倒塌,8.9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207.5千公顷,其中绝收380.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91.8亿元。
(1)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4分)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对当地径流的影响。(4分)
(3)简述遥感技术在洪灾监测方面具有的优势。(4分)
27.(2017·高二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2014年2月初,持续的强降雨使得法国西北部洪水泛滥,导致多个城市被洪水淹没,数千个家庭断水断电。下图为法国部分区域图。
(1)根据材料,从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的角度分析本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2)说出图示区域河流下游防御洪涝灾害的措施。
28.(2019秋·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西南地区指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三省一市,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产区。从西南主要的气象灾害分布来看,该地区干旱占主导地位,粮食因旱灾减产占总产量的4.7%以上,干旱灾害的影响比其他任何自然灾害都要大。
(1)分析影响西南地区80年代以来成灾面积变化的原因。(6分)
(2)针对西南地区旱灾,请你为当地农耕业发展提出至少三种相应的对策措施。(6分)
29.(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校长叶志平,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而学生和老师无一伤亡。
(1)四川西部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汶川“5·12”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的原因是什么?(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