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单元测试题(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天问一号”探测器是我国第一个对火星实现“绕”、“落”步骤的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2021年2月实施火星捕获开始绕火星运行。完成下面小题。
1.上图中各曲线,与“天问一号”升空过程中,在地球大气层经历的温度变化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天问一号”进入绕火星轨道,便脱离了(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答案】1.B 2.A
【解析】1.“天问一号”升空过程中,先后经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据所学可知,气温在对流层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先升高后降低,结合地表平均温度为15度左右,排除③④;在对流层平均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因此,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2千米,顶部气温在零下60度左右,排除①,②正确。故选B。
2.“天问一号”进入绕火星轨道,脱离了地月系,因火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仍然在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天体系统是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级别由低到高分别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
(2022·高一单元测试)下图是“美国宇航局拍摄的太阳活动剧烈爆发图像”,大量速度达800千米/秒的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大气层之外
4.图示太阳活动( )
A.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B.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
C.爆发后8分钟左右引起两极极光产生 D.高峰年会对航空航天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答案】3.B 4.D
【解析】3.读图可知,图示太阳活动是日珥,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B正确,D错误。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AC错误。故选B。
4.日珥“寿命”仅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时间较为短暂,A错误。太阳系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近的最先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B错误。日地距离大约为1.5亿千米,太阳活动喷射的带电粒子8分钟左右到不了地球,C错误。太阳活动剧烈爆发,大量速度达800千米/秒的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对航空航天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中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广州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广州(23°06’N,113°16’E)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伦敦(48°52′N,22°5′E),是因为( )
A.地势高,空气稀薄 B.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地面裸露,比热容大河湖 D.纬度偏低,晴天多
6.广州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广州建筑技术先进、屋顶多为高强度玻璃 B.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C.广州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D.广州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城市
【答案】5.D 6.C
【解析】5.结合学过的知识,广州(23°06’N,113°16’E)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冬季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量较大,伦敦(48°52′N,22°5′E)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多雨,晴天少,年太阳辐射量较少,故D正确,两城市都海拔较低,故A错,和河湖分布,地面状况关系不大,故CD错,本题选D。
6.由材料可知,广州没有油田和煤矿,说明常规能源短缺,广州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源需求量大,故C正确,广州建筑屋顶并不是多为高强度玻璃,太阳能能量分散,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故ABD错,本题选C。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纬度高低 ②昼长情况 ③海拔高低 ④天气状况。
(2021·高一单元测试)挪威山谷小镇留坎一年中有近半年无阳光照射,当地政府为此斥资在山坡上架设三面巨镜,将光线反射到小镇广场中心,使小镇居民聚在广场上可以享受冬日阳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造成该地冬季太阳辐射不足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成分 D.天气状况
8.下列各项能量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
①地热和温泉②地热发电③风力发电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7.A 8.D
【分析】7.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挪威,地处北极圈内,一年中有近半年无阳光照射,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获得太阳辐射少,因此造成当地冬季太阳辐射不足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和温差,当地位于欧洲西部,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夏季节降水差异少,B错误;大气成分主要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对可见光影响较少,C错误;该地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夏季节天气状况差异少,D错误。故选A。
8.地热能和温泉及地热发电其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①②错误;风是大气运动的表现,其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③正确;煤、石油等是历史时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能被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转化而形成的,④正确。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大气状况(天气、气候)、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日照长短等。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沈阳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前往辽宁多个城市进行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第一站来到了朝阳鸟化石世界地质公园,这里展示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下图为“主要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时间 1.4亿年 3.3亿年
植物界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海生藻类
动物界 哺乳动物 两栖动物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前寒武纪
9.“中华龙鸟”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0.新生代第四纪生物史上质的飞跃是由于出现了( )
A.蓝细菌 B.无脊椎动物 C.裸子植物 D.人类
【答案】9.C 10.D
【解析】9.根据材料,“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时期,所以“中华龙鸟”出现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蓝细菌和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元古代时期,AB错误。裸子植物最早出现在古生代,C错误。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的第四纪,是生物史上质的飞跃,D正确。故选D。
【点睛】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读地质演化史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与当今相比,②时代气候特点是( )
A.暖干 B.冷干 C.冷湿 D.暖湿
12.在地质考察中,③时代的地层最可能找到的化石是( )
A.恐龙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裸子植物化石 D.被子植物化石
【答案】11.A 12.B
【分析】11.读图,根据全球平均气温曲线和全球平均降水量曲线可知,与现代相比,②中生代平均气温偏暖,平均降水量偏干,因此为暖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读图可知,③时代为古生代,裸子植物、恐龙化石一般出现在中生代地层,AC错误;三叶虫化石一般出现在古生代地层,B正确;被子植物化石一般出现在新生代地层,D错误。故选B。
【点睛】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2021·高一单元测试)裸蕨是已经灭绝了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下图是“裸蕨植物复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这种植物出现的时间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前寒武纪
14.泥盆纪裸蕨繁盛,该时期( )
A.种子植物出现 B.鱼类出现 C.鸟类灭绝 D.蓝绿藻出现
【答案】13.A 14.A
【分析】13.裸蕨植物最早形成于古生代志留纪,A正确,BC错。前寒武纪位于古生代以前,D错。故选A。
14.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泥盆纪种子植物出现;鱼类出现于古生代奥陶纪;鸟类出现于中生代侏罗纪;蓝绿藻出现于前寒武纪。故选A。
【点睛】部分动物出现的地质的年代总结如下:
地质年代 纪 动物出现顺序
中生代 侏罗纪 鸟类和小型哺乳类出现
古生代 石炭纪 爬行类出现
古生代 泥盆纪 古代两栖类出现
古生代 奥陶纪 低等鱼类出现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2年,云南帽天山等地附近的“澄江动物化石群”被列入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这里发现了距今约5.2-5.41亿年大量动物化石。该动物化石群中有大量海生藻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动物化石群反映当时云南可能是( )
A.寒冷的海洋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热的陆地环境
16.当时的海陆分布大势是( )
A.全球基本都是海洋 B.主要形成了联合古陆
C.海陆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D.各大陆正在漂移中
【答案】15.B 16.A
【解析】15.注意材料信息:该动物化石群中有大量海生藻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而这些动物适宜生活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由此可推测当时云南可能是温暖广阔的浅海,B正确。故选B。
16.注意时间“距今约5.2-5.41亿年”,为早古生代,全球基本都是海洋,海陆格局尚未形成,A正确,C错误。该古生代晚期,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联合古陆在中生代开始解体并向现在的位置漂移,BD错,故选A。
【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一是需要注意化石可间接反映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海生藻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等适合生活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二是要注意材料时间信息,明确该时期位于早古生代,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
(2021·高一单元测试)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体现着地球的演化。如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爬行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海生藻类时代 B.裸子植物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哺乳动物时代
18.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鸟类 B.鱼类 C.爬行类 D.两栖类
【答案】17.B 18.B
【解析】17.读图中信息可知,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爬行类动物在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都有分布,但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横向宽度最大,所以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即裸子植物时代。故选B。
18.由题中图可以看出,鱼类在古生代早期就已经出现,是选项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故选:B。奥陶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前。藻类变化不大,三叶虫数量仍居首位。此时其它无脊椎动物数量和种类都超过了寒武纪。最常见的有珊瑚、腕足类、腹足类、海百合和鹦鹉螺等。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化之后,地球终于进入到由脊椎动物占主导地位的时期,鱼类成为当时的霸主。具体判断故选B。
【点睛】本题以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示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图表信息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图中看出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横向宽度最大是解题的关键。
(2021·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反比
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答案】19.C 20.D
【分析】19.根据材料“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可知,甲是地壳下部的界线,因此为莫霍界面,A错误,C正确;软流层位于地幔层中,B错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D错误。故选C。
20.由图可知,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厚,A错误;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没有比例关系,B错误;山地、丘陵的地壳不一定比高原的地壳厚,要看各自的海拔高度,C错误;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 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
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 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22.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
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
D.D圈层是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
23.岩石圈的范围是( )
A.整个地壳 B.地壳和地幔 C.地壳和上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答案】21.D 22.C 23.D
【分析】21.读图,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A叙述正确。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B叙述正确。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C叙述正确。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2.读图,C圈层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3km,是地壳,A错误。B所在的圈层是水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陆地和海洋景观类型,B错误。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大气圈,C正确,D圈层是地核中的外核,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在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错误。故选C。
23.根据所学可知,岩石圈的范围是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021·高一单元测试)地震波的速度会因其所通过物体的性质差异而产生变化,科学家主要通过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如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①层中物体性质均一
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5.图中的Y处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24.C 25.D
【分析】24.据图中深度和波速变化的大小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A错误;①层是地壳和地幔,物体性质不是均一的,B错误;读图可知,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为软流层,位于①内部,C正确;由图可知,甲地震波传播速度大于乙,且甲没有中断,故甲为纵波,乙为横波,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选C。
25.结合图可知,Y处深度超过了5000km,应该是地球内核与外核交界,D正确;莫霍面大概在地下33km处附近,A错误;古登堡界面大概在地下2900km处附近,为图中X处,B错误;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位于地幔,大概位于地下80-400km处,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1秋·高一单元测试)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
(3)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主要原因。
【答案】(1)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2)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水汽、云量、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3)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②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分析】本题以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详解】(1)根据等值线数值分布,我国南部广东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小时,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数值逐渐增大到3400小时(四川盆地特殊情况除外),因此可以看出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读图,甲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尘埃物质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日照强度大;水汽少,不易形成降水,晴朗天气多,日照时间长,所以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
(3)乙地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该地一年中多阴雨天气,空气中水汽充足,云层厚,阴天、雾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出现低值。
27.(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________代,该时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时期被称为“________的时代”。
(2)简要说明恐龙生活的时期生物进化的表现。
(3)在白垩纪,发生了________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_______的标志。
(4)恐龙曾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有的恐龙为草食动物,有的恐龙为肉食动物。在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答案】(1) 中生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爬行动物
(2)裸子植物极度兴盛;爬行动物大量繁殖;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3) 物种大灭绝 中生代结束
(4)陨星撞击说:陨星是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小行星,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与地球撞击会在地球表面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地震,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
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引起森林大火,直接导致恐龙死亡;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
气候变化说:受板块运动等的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变化,由温暖湿润的气候逐渐演变为寒冷干燥的气候,导致恐龙灭绝。
【分析】本题以巨嵴彩虹龙的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地球历史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1)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活的时期生物进化的表现:中生代的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裸子植物迅速发展;动物主要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盛行;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进化;出现了小型哺乳动物。
(3)恐龙在中生代晚期灭绝,此时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恐龙食物匮乏,最终灭亡。
(4)陨星撞击说:1980年,美国科学家阿弗雷兹父子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直径大约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如果陨星体积、质量较大,在地球表面会形成巨大的撞击力,产生强烈地震,破坏了恐龙的生存环境。火山爆发说:大规模、大范围的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熔岩喷出地表,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剧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破坏了地球恐龙的生存环境,导致恐龙灭亡。气候变化说:由于板块移动,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的巨幅改变。严寒而干燥的气候使植物死亡,由温暖湿润的环境逐渐演变为寒冷干燥的环境,导致恐龙灭绝。
28.(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一则报道,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一篇文章说,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地球在6500万年前遭受一颗小行星撞击而导致恐龙灭绝,但这并非是地球唯一的“飞来横祸”。另一颗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也撞击过地球,触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有关证据是科学家们在对远古时代的沉积物进行研究时发现的,这些从日本、中国和匈牙利的不同地点搜集的沉积物来自地质史上的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
这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撞击的威力相当于地球上最大地震的100万倍,由此还引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火山运动。火山灰和撞击引起的灰尘覆盖整个地球达数百年。当时地球上的主要物种,包括1.5万种三叶虫全部灭绝,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生脊椎动物被毁灭……
(1)“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应该是距今约2.5亿年,这也是 代和 代的时间界线。
(2)简要分析当时全球气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简述当时地球上生物遭毁灭的直接原因。
【答案】(1)古生 中生
(2)在撞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撞击所产生热量及火山喷发的热能的作用,地球上的气温很高。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大量的灰尘遮天蔽日,太阳辐射被极大地削弱,地球的气温降低。
(3)撞击发生后,地球上“暗无天日”,许多植物因为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大片死亡。由于植物的大片死亡,许多动物也因食物缺乏而大量死亡。
【详解】(1)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所以“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应该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时间界线。
(2)分析第三段材料可知,当时有小行星撞击地球。“这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撞击的威力相当于地球上最大地震的100万倍,由此还引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火山运动”,说明在撞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撞击所产生热量及火山喷发的热能的作用,地球上的气温很高。“火山灰和撞击引起的灰尘覆盖整个地球达数百年”,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大量的灰尘遮天蔽日,太阳辐射被极大地削弱,因此地球的气温降低。
(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与适宜的大气层厚度与成分。撞击发生后,“火山灰和撞击引起的灰尘覆盖整个地球达数百年”,许多植物因为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地球温度下降,许多植物因低温和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大片死亡。植物大片死亡,动物缺乏足够食物,饥寒交迫,随之大量死亡。
29.(2021·高一单元测试)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波,B为____波,并写出判断依据____。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泸州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填字母和圈层名称),地震发生时,震区居民的感觉是_____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4)地幔是____(填字母),物质状态为____(填“固态”、“液态”、“气态”),依据是____。
【答案】(1)A
(2)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横波 纵波 A波传播速度慢,在2900千米附近消失;B波传播速度快
(3) 莫霍界面 从西北向东南(自西向东)递减 C地壳 C
(4) E 固态 横波能够通过
【分析】本题以地球内部圈层图为材料,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划分标准,考查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详解】(1)一般来说,海拔越高的地方地壳越厚,地震波到达的时间也越晚。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地震波达到时间晚。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
(2)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A 传播速度较慢并且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在2900千米附近消失,因此可判断为横波; B 的传播速度快且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可判断为纵波。
(3)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地壳为莫霍界面以上部分,地壳厚度为0,意味着没有地壳,因此地壳厚度为0 km 表示的是莫霍界面;由图可知地壳的厚度,西北方向大,东南方向小,所以地壳厚度分布的规律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震源深度为10km,而地壳平均厚度为33km,因此能够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内。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地震时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4)地下平均33千米的不连续面称之为莫霍界面,地下平均2900千米的不连续面成为古登堡界面。莫霍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E为地幔。横波能在地幔中传播,所以地幔为固体。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单元测试题(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天问一号”探测器是我国第一个对火星实现“绕”、“落”步骤的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2021年2月实施火星捕获开始绕火星运行。完成下面小题。
1.上图中各曲线,与“天问一号”升空过程中,在地球大气层经历的温度变化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天问一号”进入绕火星轨道,便脱离了(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022·高一单元测试)下图是“美国宇航局拍摄的太阳活动剧烈爆发图像”,大量速度达800千米/秒的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大气层之外
4.图示太阳活动( )
A.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B.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
C.爆发后8分钟左右引起两极极光产生 D.高峰年会对航空航天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中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广州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广州(23°06’N,113°16’E)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伦敦(48°52′N,22°5′E),是因为( )
A.地势高,空气稀薄 B.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地面裸露,比热容大河湖 D.纬度偏低,晴天多
6.广州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广州建筑技术先进、屋顶多为高强度玻璃 B.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C.广州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D.广州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城市
(2021·高一单元测试)挪威山谷小镇留坎一年中有近半年无阳光照射,当地政府为此斥资在山坡上架设三面巨镜,将光线反射到小镇广场中心,使小镇居民聚在广场上可以享受冬日阳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造成该地冬季太阳辐射不足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成分 D.天气状况
8.下列各项能量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
①地热和温泉②地热发电③风力发电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2秋·高一单元测试)沈阳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前往辽宁多个城市进行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第一站来到了朝阳鸟化石世界地质公园,这里展示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下图为“主要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时间 1.4亿年 3.3亿年
植物界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海生藻类
动物界 哺乳动物 两栖动物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前寒武纪
9.“中华龙鸟”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0.新生代第四纪生物史上质的飞跃是由于出现了( )
A.蓝细菌 B.无脊椎动物 C.裸子植物 D.人类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读地质演化史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与当今相比,②时代气候特点是( )
A.暖干 B.冷干 C.冷湿 D.暖湿
12.在地质考察中,③时代的地层最可能找到的化石是( )
A.恐龙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裸子植物化石 D.被子植物化石
(2021·高一单元测试)裸蕨是已经灭绝了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下图是“裸蕨植物复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这种植物出现的时间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前寒武纪
14.泥盆纪裸蕨繁盛,该时期( )
A.种子植物出现 B.鱼类出现 C.鸟类灭绝 D.蓝绿藻出现
(2021·高一单元测试)2012年,云南帽天山等地附近的“澄江动物化石群”被列入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这里发现了距今约5.2-5.41亿年大量动物化石。该动物化石群中有大量海生藻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动物化石群反映当时云南可能是( )
A.寒冷的海洋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热的陆地环境
16.当时的海陆分布大势是( )
A.全球基本都是海洋 B.主要形成了联合古陆
C.海陆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D.各大陆正在漂移中
(2021·高一单元测试)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体现着地球的演化。如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爬行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海生藻类时代 B.裸子植物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哺乳动物时代
18.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鸟类 B.鱼类 C.爬行类 D.两栖类
(2021·高一单元测试)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反比
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2021·高一单元测试)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 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
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 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22.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
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
D.D圈层是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
23.岩石圈的范围是( )
A.整个地壳 B.地壳和地幔 C.地壳和上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021·高一单元测试)地震波的速度会因其所通过物体的性质差异而产生变化,科学家主要通过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如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①层中物体性质均一
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5.图中的Y处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1秋·高一单元测试)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
(3)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主要原因。
27.(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恐龙生活在________代,该时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时期被称为“________的时代”。
(2)简要说明恐龙生活的时期生物进化的表现。
(3)在白垩纪,发生了________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_______的标志。
(4)恐龙曾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有的恐龙为草食动物,有的恐龙为肉食动物。在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28.(2021·高一单元测试)阅读一则报道,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一篇文章说,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地球在6500万年前遭受一颗小行星撞击而导致恐龙灭绝,但这并非是地球唯一的“飞来横祸”。另一颗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也撞击过地球,触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有关证据是科学家们在对远古时代的沉积物进行研究时发现的,这些从日本、中国和匈牙利的不同地点搜集的沉积物来自地质史上的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
这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撞击的威力相当于地球上最大地震的100万倍,由此还引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火山运动。火山灰和撞击引起的灰尘覆盖整个地球达数百年。当时地球上的主要物种,包括1.5万种三叶虫全部灭绝,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生脊椎动物被毁灭……
(1)“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应该是距今约2.5亿年,这也是 代和 代的时间界线。
(2)简要分析当时全球气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简述当时地球上生物遭毁灭的直接原因。
29.(2021·高一单元测试)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发生了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材料二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波,B为____波,并写出判断依据____。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泸州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填字母和圈层名称),地震发生时,震区居民的感觉是_____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4)地幔是____(填字母),物质状态为____(填“固态”、“液态”、“气态”),依据是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