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题(真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题(真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2 22:06:2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题(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08·海南·高考真题)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图中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2.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3.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2008·宁夏·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日本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完成小题。
4.符合纬度地域分异的表现是
A.T地与Q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B.樱花初放日期在Q地晚于R地
C.R地与P地樱花初放口期相近 D.樱花初放日期在T地晚于R地
5.影响乙岛M、N两地樱花初放日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N地接受太阳辐射较多 B.M地受南下寒流影响
C.N地地势较为低平 D.M地受北上暖流影响
(2020春·内蒙古·高二统考学业考试)“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的一种空气流动现象。左图是我国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右图是穿堂风的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穿堂风”形成的原理和近地面气流运动的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原理由北向南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由南向北
C.热力环流原理由南向北 D.温室效应原理由北向南
7.为了使房屋背后的山林夏遮阴,冬挡风,我国四川该山区最适宜栽植的地带性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2022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
9.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存在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 C.北京长城两侧 D.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2022春·浙江温州·高一校考学业考试)下图为某旅游者在我国某地区拍摄的一张景观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景观所在地区的植被类型为( )
A.热带草原 B.热带荒漠 C.温带草原 D.温带荒漠
11.限制该地区农业发展主要条件是( )
A.光热条件不足 B.基础设施薄弱 C.淡水资源短缺 D.生态环境脆弱
(2020春·湖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长白山天池为火山口湖,湖面每年12月份封冻,次年6月份开封,封冻时间约7个月。下图为长白山地局部区域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与同纬度平原湖泊相比,长白山天池湖面冰雪封冻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低 B.海拔较高 C.湖区封闭 D.地热上涌
13.随着海拔的变化,图中植被由红松阔叶林逐渐变化为高山冻原,这种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2017·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读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4.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15.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16.(2020秋·辽宁阜新·高二校考学业考试)近年来,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这对长江流域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枯水期水位上升 B.洪水期水位上升 C.流域内降水减少 D.河流含沙量增加
(2022秋·甘肃张掖·高三张掖市第二中学校考学业考试)2016—2017年,河西走廊内流区的冰川数量为1769条,面积为976.59平方千米。该区域 冰川面积快速减少,除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之外,单条冰川的面积(不同冰川面积等级)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冰川面积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方面呈负相关性。下图示意2016— 2017年河西走廊内流区不同面积等级冰川的数量与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近年来,下列面积等级的冰川中,消减程度最大的可能是( )
A.0.1~0.5平方千米 B.0.5~1.0平方千米
C.1.0~2.0平方千米 D.2.0~5.0平方千米
18.推测因冰川面积减小形成的裸地区域在若干年内( )
A.植物种群减少 B.地面反射率增大
C.气温日较差增大 D.土壤发育程度增大
(2022春·浙江湖州·高一校考学业考试)2018年7月2日中国贵州梵净山(如图)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动植物丰富,植被类型多样,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完成下面小题。
19.梵净山植被类型多样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高温,植被长势好 B.海拔较高,垂直地带性明显
C.冬季较暖,利于植被越冬 D.佛家圣地,人类活动干扰少
20.形成梵净山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风力侵蚀 B.地壳下沉、流水沉积
C.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岩浆活动、风力沉积
(2021秋·贵州·高二统考学业考试)下图是一位设计师为浙江、安徽、贵州和内蒙古四省区设计的艺术字,这些字中蕴含了各自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艺术字甲、丙中蕴含了“倾斜屋顶”的建筑特点,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植被
22.与乙省相比,丁省( )
A.经济发达 B.人口众多 C.降水丰沛 D.日照充足
23.与10年前相比,甲省环境承载力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A.现有矿产增加 B.科技水平提高 C.消费水平提高 D.气候条件改善
(2021秋·江苏苏州·高三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校考学业考试)固体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年5月10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开采出可燃冰。2017年7月9日14时52分,可燃冰的试采井在连续60天稳定产气后正式关井,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右图为神狐海域位置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若在神狐海域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则可能 ( )
A.缓解全球变暖 B.改变海流方向
C.很快取代石油 D.影响海洋生态
25.试采期间,可燃冰试采平台遭遇了2017年第2号台风“苗柏”的侵袭,该台风 ( )
A.生成于赤道低气压带 B.使试采区的风向发生变化
C.撤出陆地后再次经过试采区 D.气压值最低处的风速最大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18·浙江杭州·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27.(2012·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一冰穹A(海拔4093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 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AST3一l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在________时期,可以用光学望远镜24小时不间断地对星空进行天文观测。
(2)我国南极昆仑站建有象征国家权益的地理测绘标志,可精确测量该标志地理坐标 和海拔高度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
(3)科考船往返中山站和乌斯怀亚港之间可能遇到的困难有______、________等。
(4)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P大陆热带草原带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分析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在我国某区域(上图),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图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

(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鱼塘总面积最小,合理解释此现象。
(2)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
(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右图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
29.(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2分)
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左图)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右图)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
(1)简述该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
(2)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乙两地海浪作用相对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
(3)推测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
(4)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简述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题(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08·海南·高考真题)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图中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2.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3.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答案】1.A 2.C 3.B
【解析】1.NPP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中,②的变化幅度最小,说明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A正确。图一反映了NPP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即温度升高,NPP减小,B错误。三类森林的NPP与降水量的关系曲线变化幅度都小,说明NPP对降水量的变化都不敏感,CD错误。故选A。
2.同一温度条件下,海拔越高,NPP应越低,①②③NPP逐渐降低,说明①②③海拔不断升高,所以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①②③,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地区,吉林省大部分地区位于中温带,森林以针阔混交林为主,B正确。河南省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有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A错误。安徽省、福建省位于亚热带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CD错误,故选B。
【点睛】植被型全称植被类型,它是根据生活型来划分的植被种类,是植被区划的重要依据。反映大气候水热地带性的植被型,是划分植被区划高级单位的依据。例如,中生的冬季落叶阔叶乔木生活型构成的夏绿阔叶林植被是温带湿润区的地带性植被型,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区的地带性植被型等,是植被的高级区划单位。以它占优势的植被区域内的植物种、属等中、低级植物群落类型,则是划分中、低级植被区划单位的依据。一些重要的隐域性植被类型也可以作为较低级区划单位的依据。
(2008·宁夏·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日本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完成小题。
4.符合纬度地域分异的表现是
A.T地与Q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 B.樱花初放日期在Q地晚于R地
C.R地与P地樱花初放口期相近 D.樱花初放日期在T地晚于R地
5.影响乙岛M、N两地樱花初放日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N地接受太阳辐射较多 B.M地受南下寒流影响
C.N地地势较为低平 D.M地受北上暖流影响
【答案】4.D 5.B
【解析】4.T地与Q地,R地与P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体现不出地域分异规律(即差异性),所以A、C两项错误;樱花初放日期R地早于Q地是由于R地受日本暖流的影响,属于非地带性现象,B错误;樱花初放日期T地晚于R地体现了南部比北部气温提早变暖,热量的分布差异,使物候产生南北方向的差异,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即纬度地域分异,D项正确。故选D。
5.N地纬度比M地高,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更少,A错误;M地受千岛寒流的影响,沿岸地区气温降低,使樱花初放日期推迟,B正确;M地比N地更靠近沿海,M地地势应更加低平,C错误;如果M地受暖流影响的话,其樱花初放日期应该比N地提早,D错误。故选B。
【点睛】纬度地域分异的表现是因纬度不同而不同,也就是南北差异。
(2020春·内蒙古·高二统考学业考试)“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的一种空气流动现象。左图是我国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右图是穿堂风的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穿堂风”形成的原理和近地面气流运动的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原理由北向南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由南向北
C.热力环流原理由南向北 D.温室效应原理由北向南
7.为了使房屋背后的山林夏遮阴,冬挡风,我国四川该山区最适宜栽植的地带性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答案】6.A 7.C
【解析】6.由题中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四川某山区,白天太阳位于偏南方,因堂屋北侧的山林和南侧的石质地面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受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白天,南侧的石质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山林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从而形成“穿堂风”,A对,排除BCD。 故选A。
7.根据所学知识,该山区位于我国四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适宜栽植的地带性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树叶终年不落,树冠茂密,能起到夏遮荫、冬挡风的作用,C对;而落叶阔叶林为温带季风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植被,B错;针叶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D错;我国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河口和西双版纳,以云南西双版纳最大,主要是在热带季风气候区,A错。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自然带的排列顺序:常绿——落叶——针叶;森林——草原——荒漠,积雪冰川分布最高。
(2022秋·北京·高二学业考试)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
9.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存在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 C.北京长城两侧 D.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答案】8.A 9.D
【解析】8.根据题干可知,图示为“有孔叶片排水”现象,说明多降水;该现象常年出现,既然是“常年”,说明该地降水量非常大且相对稳定,因此只有热带雨林符合该现象,A正确,BCD错误。
9.照片上树叶叶孔较大(可根据水滴与叶片对比进行估测),并且有水滴滴落,反映了该树木生长环境潮湿,应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分布在西双版纳澜沧江畔,D正确;长白山天池湖畔以高山草甸为主,A错误;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以荒漠景观为主,B错误;北京长城两侧以落叶阔叶林为主,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是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2022春·浙江温州·高一校考学业考试)下图为某旅游者在我国某地区拍摄的一张景观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景观所在地区的植被类型为( )
A.热带草原 B.热带荒漠 C.温带草原 D.温带荒漠
11.限制该地区农业发展主要条件是( )
A.光热条件不足 B.基础设施薄弱 C.淡水资源短缺 D.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10.D 11.C
【解析】10.图中显示,有沙漠、新月形沙丘、双峰骆驼,因此,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D正确;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植被是草原,热带荒漠只有单峰骆驼,ABC错误。故选D。
11.荒漠地区降水少,光照条件较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A错误,C正确;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不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BD错误。故选C。
【点睛】双峰骆驼与单峰骆驼。双峰驼产自亚洲中国和蒙古,我国主要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单峰驼主产于非洲北部、亚洲西部,部分产自苏丹共和国、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地。
(2020春·湖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长白山天池为火山口湖,湖面每年12月份封冻,次年6月份开封,封冻时间约7个月。下图为长白山地局部区域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与同纬度平原湖泊相比,长白山天池湖面冰雪封冻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低 B.海拔较高 C.湖区封闭 D.地热上涌
13.随着海拔的变化,图中植被由红松阔叶林逐渐变化为高山冻原,这种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答案】12.B 13.D
【解析】12.与同纬度平原的湖泊相比,长白山与之最大的差异便是海拔高度,由于山海拔高,温度低,导致封冻时间久,B正确。题干说与同纬度的平原湖泊相比,既然纬度相同,那说明纬度并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湖区的封闭情况,C错误。如果地热上涌,会造成湖面冰雪封冻时间减少,D错误。故选B。
13.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水分条件发生着变化,适宜生长的植被种类也发生变化,这是垂直方向上的分异,D正确。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而材料中提及的是随着海拔的变化,A错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就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因素是水分。而随着海拔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温度,B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说法过于笼统,如要体现出随着海拔的变化,水分和温度发生变化,植被也发生变化,用垂直分异规律来形容更加准确,C错误。故选D。
【点睛】“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地势起伏。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
(2017·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读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4.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15.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答案】14.D 15.A
【分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4.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多年冻土南界位置偏南,说明当时比现在寒冷,D正确。
15.图中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全球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错无。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主要是分析出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出多年冻土偏南,位置的北移说明气候变暖。
16.(2020秋·辽宁阜新·高二校考学业考试)近年来,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这对长江流域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枯水期水位上升 B.洪水期水位上升 C.流域内降水减少 D.河流含沙量增加
【答案】A
【详解】森林覆盖率提高可以增加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水资源季节调节功能,使得洪水期水位下降,枯水期水位上升,A正确、B错误;同时可以提升水土保持能力,降低河流含沙量,D错误;流域降水量取决于地区气候特征,与植被多少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A。
(2022秋·甘肃张掖·高三张掖市第二中学校考学业考试)2016—2017年,河西走廊内流区的冰川数量为1769条,面积为976.59平方千米。该区域 冰川面积快速减少,除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之外,单条冰川的面积(不同冰川面积等级)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冰川面积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方面呈负相关性。下图示意2016— 2017年河西走廊内流区不同面积等级冰川的数量与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近年来,下列面积等级的冰川中,消减程度最大的可能是( )
A.0.1~0.5平方千米 B.0.5~1.0平方千米
C.1.0~2.0平方千米 D.2.0~5.0平方千米
18.推测因冰川面积减小形成的裸地区域在若干年内( )
A.植物种群减少 B.地面反射率增大
C.气温日较差增大 D.土壤发育程度增大
【答案】17.A 18.D
【解析】17.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冰川面积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方面呈负相关性,所以面积等级相对越小的冰川其削减程度越大。选项四个面积等级中,0.1~0.5平方千米的冰川面积等级最小,其削减程度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冰川面积减小形成的裸露区域,在若干年内受到风化作用,土壤发育,植被发育,土壤中的有机质逐渐增多,土壤发育程度增大,植物种群增多,D正确,A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地表反射率将减小,B错误;植被覆盖率上升会导致气温日较差将减小,C错误。故选D。
【点睛】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温度,即阴坡阳坡的问题,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温度低雪线低;二是降水量,即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高(降雪速度与融雪速度的问题)。
(2022春·浙江湖州·高一校考学业考试)2018年7月2日中国贵州梵净山(如图)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动植物丰富,植被类型多样,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完成下面小题。
19.梵净山植被类型多样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高温,植被长势好 B.海拔较高,垂直地带性明显
C.冬季较暖,利于植被越冬 D.佛家圣地,人类活动干扰少
20.形成梵净山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风力侵蚀 B.地壳下沉、流水沉积
C.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岩浆活动、风力沉积
【答案】19.B 20.C
【解析】19.梵净山海拔较高,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形成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B正确;植被长势好,不能说明材料种类繁多,A错误;冬季较暖,利于越冬,不能反映植被的多样性,C错误;人类活动对于植被的多样性影响小,D错误,故选B。
20.由图的信息可知,梵净山岩层是沉积岩,首先在海洋环境外力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地壳抬升,岩层出露在地表后,受流水等外力的侵蚀,形成“蘑菇石”景观,C正确;处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风力作用弱,A错误;地壳下沉,岩层无法出露地表,B错误;岩石不是岩浆岩,D错误,故选C。
【点睛】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梵净山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把该地区卷走了鄂川湘黔侏罗山式褶皱带。由于构造控制,而后一直处于强烈的隆起区,拔地而起成为武陵山之巅。出露的中元古宇梵净山群,是陆向裂谷盆地-红海型新生洋盆地火山沉积岩系;山麓和山顶部分主峰保存的同是上元古宇板溪群-下江群波动陆缘碎屑沉积。
(2021秋·贵州·高二统考学业考试)下图是一位设计师为浙江、安徽、贵州和内蒙古四省区设计的艺术字,这些字中蕴含了各自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艺术字甲、丙中蕴含了“倾斜屋顶”的建筑特点,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植被
22.与乙省相比,丁省( )
A.经济发达 B.人口众多 C.降水丰沛 D.日照充足
23.与10年前相比,甲省环境承载力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A.现有矿产增加 B.科技水平提高 C.消费水平提高 D.气候条件改善
【答案】21.A 22.D 23.B
【解析】21.根据图中字体形状信息,可以判断出甲是浙江,乙是安徽,丙是贵州,丁是内蒙古。由于倾斜屋顶的设计有利于排水,因此形成这种建筑物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当地降水较为丰富,所以其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A正确。与地形、河流、植被关系较小,BCD错误。故选A。
22.乙是安徽,丁是内蒙古,安徽经济更发达,A错误。内蒙古人口更少,B错误。安徽降水更充沛,C错误。内蒙古由于降水少,晴天较多,所以日照充足,D正确,故选D。
23.由于甲是浙江,所以与10年前相比,甲省环境承载力提高,是因为近十年来浙江省科技水平提高,导致环境承载力提高,B正确。与十年前相比,浙江省的矿产没有增加,A错误。消费水平提高会导致环境承载力降低,C错误。与十年前相比,浙江省气候条件没有明显变化,D错误。故选B。
【点睛】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而又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2021秋·江苏苏州·高三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校考学业考试)固体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年5月10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开采出可燃冰。2017年7月9日14时52分,可燃冰的试采井在连续60天稳定产气后正式关井,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右图为神狐海域位置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若在神狐海域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则可能 ( )
A.缓解全球变暖 B.改变海流方向
C.很快取代石油 D.影响海洋生态
25.试采期间,可燃冰试采平台遭遇了2017年第2号台风“苗柏”的侵袭,该台风 ( )
A.生成于赤道低气压带 B.使试采区的风向发生变化
C.撤出陆地后再次经过试采区 D.气压值最低处的风速最大
【答案】24.D 25.B
【解析】24.可燃冰是天然气的水合物,使用可燃冰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缓解全球变暖,排除A;海流方向主要盛行风、密度差异、海陆轮廓等因素影响,在神狐海域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不会明显改变这些因素,因此改变海流方向的可能性不大,排除B。在神狐海域大规模开采可燃冰,获得的能源产量有限,不能很快取代石油的地位,排除C;可燃冰分布在深海海底,大规模开采,可能改变海底环境,从而可能影响海洋生态环境,D符合题意。故选D。
25.台风“苗柏”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成,应生成于北半球热带洋面,由于赤道上没有地转偏向力,很难形成气旋,A错误;该台风运行过程中,试采区在气旋中位置不断改变,水平气压梯度力发生变化,因此使试采区的风向发生变化,B正确;图中显示,该台风大致由南向北移动,气旋中心的纬度大致升高,因此撤出陆地后不可能再次经过试采区,C错误;台风系统中气压值最低处是台风眼,无风,气压值最低处附近的风速最大,D错误。故选B。
【点睛】“可燃冰”的开发既复杂又相当危险。 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对温压条件的控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的加剧、 海洋生态的变化以及海底滑塌事件等。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18·浙江杭州·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答案】热带草原带 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详解】据图可知,该国大部分地区地处10°S—15°S,结合降水柱状图不难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每年1月份,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这里,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因此到处是稀树高草,呈现一派草木葱绿的景象。7月,信风带控制这里,受信风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形成干季,草木枯黄,呈现一派萧瑟的景象。
【点睛】自然带的类型和气候类型对应,自然带的类型可以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根据经纬网和降水柱状图,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南半球,属于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
27.(2012·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一冰穹A(海拔4093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 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AST3一l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在________时期,可以用光学望远镜24小时不间断地对星空进行天文观测。
(2)我国南极昆仑站建有象征国家权益的地理测绘标志,可精确测量该标志地理坐标 和海拔高度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
(3)科考船往返中山站和乌斯怀亚港之间可能遇到的困难有______、________等。
(4)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P大陆热带草原带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分析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 海拔高,空气稀薄;污染小 极夜
(2)全球定位系统
(3) 狂风巨浪;洋流 冰山;低温
(4)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5) 大牧场放牧业 草场广阔;气候适宜;技术水平高;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大气运动、天气系统、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影响海洋交通的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等多项知识的综合记忆、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南极大陆气候寒冷,常年被极地高压控制,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南极冰盖厚度大、海拔高,空气较为稀薄。同时南极是没有常住人口的大陆,大气污染极小。能24小时观测的主要原因是位于极圈以内,会出现极夜现象。
(2)确定某点地理坐标应该是全球定位系统具备的功能。
(3)根据南极周围海洋状况,可知科考船航行时要穿过南半球西风带,将会遭遇狂风巨浪和强烈的西风漂流洋流;极地东风会携带南极的冰山到附近海域;南极地区纬度高且被冰雪覆盖,气温很低。
(4)图中P大陆是澳大利亚,其自然带的南北更替符合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自然带的东西更替则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分。
(5)澳大利亚是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草原面积较大,适合发展畜牧业,其地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同时大牧场放牧业也需优越的条件,其区位条件可以从自然条件草场、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如农业技术、交通和地广人稀等方面考虑。
28.(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在我国某区域(上图),森林、村寨、鱼塘和梯田等构成了动人的美景,其中鱼塘兼具为梯田储水的功能。该区域甲地的传统村寨食物自给自足;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甲地森林茂密,保护较好;乙地植被矮小稀疏。2019年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时,甲地的干旱程度低于乙地,然而地表温度上升幅度大于乙地。下图示意该极端干旱事件对地表环境要素的影响。

(1)甲地的村寨中,海拔最低的村寨鱼塘总面积最小,合理解释此现象。
(2)与甲地相比,分析2019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
(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右图中任一与之关联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
【答案】(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汇水面积最大,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得补给水源,无需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
(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温干燥(干热河谷),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较小。
(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村寨为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气温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甲地海拔最低的村寨由于汇水面积大,水资源丰富,且可以从高处梯田、鱼塘和森林获取充足的补给水源,水资源的补给较为便利,无需修建更多鱼塘为梯田储水;由于海拔越高,水稻和鱼的产量越低,鱼可弥补粮食不足,由此可知海拔最低的村寨水稻产量最高,粮食作物水稻相对充足,无需更多的鱼塘产鱼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居民的食物来源充足。
(2)乙地位于山地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焚风效应导致的干热河谷明显,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植被减少的较少,温度上升的程度小;极端干旱事件时,降水减少,乙地植被稀疏,降水减少对乙地植被的减少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植被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量增幅也较小。
(3)由图表可知该地区地表温度增幅程度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对于“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利于地表水分下渗,地下水水量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湖的水量增加,使得地表水体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旱情。“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缓解旱情。“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的荫蔽率提高,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且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随之增加,能够有效缓解旱情。
29.(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2分)
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左图)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右图)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
(1)简述该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
(2)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乙两地海浪作用相对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
(3)推测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
(4)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简述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
(2)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据: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说明侵蚀作用较强。
(3)先上升后下降。
选“地壳运动”: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
选“气候变化”: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
(4)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
【分析】本大题以珊瑚藻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四道试题,涉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旅游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详解】(1)材料信息,左图为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读图,该岛位于30°-40°N,根据已学知识和该岛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结合岛屿上山脉的走向和风频玫瑰图信息提示,该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偏西或偏北风),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
(2)读左图,甲地位于该岛北侧,乙地位于该岛南侧,结合上题结论: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偏北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可知,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根据已学知识,砂岩属于沉积岩,读右图,甲地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材料信息“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和“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提示,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反映甲地珊瑚藻生长时期海浪作用相对较强,说明侵蚀作用较强;综上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
(3)结合材料和读右图,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中,最上层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往下出现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又根据材料,珊瑚藻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可知,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是处于海洋环境的,推测海平面先上升;再到现阶段地层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推测海平面后下降。综上所述,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形成良好的沉积环境;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且甲、乙两地砂岩层、珊瑚藻化石层出现侵蚀差异,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沉积结束,侵蚀开始。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两极冰川补给增多,海平面下降。
(4)根据已学知识,旅游环境保护措施之一就是对环境容量的管理:积极措施:分流,增强非饱和区的旅游吸引力;消极措施:限流,收付加费等;还有其他旅游环保措施:1.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2.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3.旅游环境保护教育;4.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5.提倡“绿色”旅游的六要素等。综上所述,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有: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等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