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题(提分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题(提分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2 22:08: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题(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喜马拉雅山某区域冰川面积出现退缩,其中南坡冰川的退缩率,有坡向中最大,北坡退缩率最小。数据显示该区域自1990年以来气温和降水均呈增长走图为该区域不同海拔冰川分布面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6000m左右冰川面积退缩速度表现为( )
A.快→慢 B.慢→快 C.快→慢→快 D.慢→快→慢
2.海拔6000m以上冰川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光照增强 C.山体坡度减小 D.山体面积减小
【答案】1.B 2.D
【解析】1.结合图中数值可知,6000m左右冰川面积随着时间变化在不断加速变少,因此变化趋势是由慢到快,故选C。
2.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海拔的上升,山体变窄,山体面积越小,冰川覆盖面积也相应缩小,D正确;海拔6000m以上并没有明显的降水量变化,A错误;6000m以上光照增强,但光照并不会影响冰川面积,B错误;山体坡度减少会导致冰川面积增加,C错误。故选D。
【点睛】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温度,即阴坡阳坡的问题,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温度低雪线低;二是降水量,即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高(降雪速度与融雪速度的问题)。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甲山地苔原带分布的海拔较丁山地高,其主要原因是甲山地( )
A.海拔较高 B.距海较远 C.降水较多 D.纬度较低
【答案】3.A 4.D
【解析】3.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以热量为基础,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正确;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B错误;垂直分异规律是以垂直方向更替,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局地变化,D错误。故选A。
4.根据基带的自然带可分析出不同的纬度带。甲地的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对应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丁对应的是苔原气候。与丁山地相比,甲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更复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更好,所以甲山地苔原带分布的海拔较丁山地高,D正确;海拔高低、降水多少和距海远近不是两地垂直带谱差距的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点睛】垂直分异规律是指山地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递变的规律性。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谱的性质。从赤道到极地,从沿海到内陆,基带不同则决定了垂直带谱的不同。
5.(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索科特拉岛石灰岩广布,岛上生长着独特的植物——龙血树,叶片为蜡质,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读图完成龙血树( )
A.树冠宽大,为争夺阳光 B.树干粗壮,利于储水
C.蜡质叶片,可减少蒸腾 D.板状根系,利于吸水
【答案】C
【详解】受寒流和东北信风影响,该岛屿气候炎热干旱,巨大密集的树冠使地面阴凉,减少蒸发,A错误;枝干粗壮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B错误;蜡质叶片有利于反射太阳光、减小蒸腾,保存水分,C正确;由于热带雨林处在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土壤中的水分在很长的雨季总是处于饱和或近于饱和的状况,树木的根系因呼吸所需,它们很难深入到空气缺乏的深土层中,既然难以进入深层土壤而又要执行对地上部分的支撑作用,它们便采取向地面空间发展,形成板状根系,因此板状根系不是利于吸水,D错误。所以选C。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我国南方丘陵某地局部景观,由于2005年修建水电站,山谷蓄水成湖,该地现在成为旅游景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处水中枯树所属植被类型是( )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7.水中树木枯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寒潮冻害 B.冬季落叶 C.根部缺氧 D.人工剪除枝叶
【答案】6.B 7.C
【解析】6.该地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山谷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正确。针叶林分布在高纬度的亚寒带地区,A错误;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C错误;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D错误。故选B。
7.山谷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后来被水长期浸泡,根部缺氧,树木枯死,C正确;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寒潮冻害少,A错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冬季不会落叶,B错误;人工剪除枝叶,不会造成树木枯萎,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光照、土壤酸碱度、土壤微生物。空气和水分是最重要的因素,植物生长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否则会导致植 株矮小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中甲、乙表示不同的山脉,图中斜线之间的区域表示不同的自然带,b为积雪冰川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甲、乙两座山脉中的a自然带最可能是( )
A.山地草原带 B.针阔混交林带 C.针叶林带 D.苔原带
9.导致乙山脉自然带南侧高、北侧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山体高度 B.水分 C.海陆位置 D.土壤
【答案】8.C 9.B
【解析】8.据图所知,结合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规律,甲山脉自下而上依次是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山地草甸带;乙山脉自下而上依次是山麓耕地牧场、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故甲、乙两座山脉中的a自然带最可能是针叶林带,C对,ACD错误。
9.乙山脉海拔为4810m,且底部有常绿硬叶林分布,判断对应为地中海气候,应为西欧的阿尔卑斯山脉,北侧为山地迎风坡,降水天数多,而南侧降水天数较少,故导致乙山脉自然带南侧高、北侧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B正确;同一山体,山体高度、海陆位置相同,不是影响自然带高低不同因素,AC错,自然带南侧高、北侧低与土壤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同一山体两侧垂直地带的高度比较:(1)假设两侧水分相同,看热量差异:一般同一山体的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即阳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限比阴坡高。(2)假设两侧热量相同,看水分差异:A、一般迎风坡降水较多,即迎风坡的同一自然带的的分布上限比背风坡高。如庐山。B、从降水与蒸发综合考虑,如黄土高原:阳坡降水大与阴坡,但阳坡蒸发也大于阴坡,综合起来是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比阴坡干旱,因此阳坡森林分布上限比阴坡低。(3)具体山地要具体分析其水、热的综合状况,看是热量起了主导作用还是水分(不是降水)起了主导作用。
(2022·高二单元测试)通常山地垂直自然带受热量、降水、坡度、地质、岩性、土壤、风、局部环流、山体面积大小、坡面面积大小、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山地自然带或缺失、或改变、或约束、或变位、或倒置、或斑块状等等,从而使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得异常复杂。下图是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南坡高山垫状植物分布范围受约束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土壤
11.导致南坡针叶林缺失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土壤 D.坡度
【答案】10.D 11.B
【解析】10.接近山顶的地区,由于山地面积缩小,导致南北坡的差别也越来越小,故接近山顶南北坡热量和水分条件差别不大,AB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坡存在大面积剥蚀山地,推测应是由于缺少土壤,导致高山垫状植物仅分布在海拔4000米附近地区,D正确。故选D。
11.结合所学可知,森林植被分布区一般降水多于草原植被分布区,图中显示,南坡本应是针叶林的地区被山地草原替代,可能是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于南坡,从而北坡为针叶林而南坡出现山地草原,B正确;南坡和北坡同海拔地区热量差异不会太大,故热量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土壤和坡度对于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小,更多影响植被生长状况,CD排除。故选B。
【点睛】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基带的荒漠过渡到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的高度以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荒漠、荒漠化草原、山地针叶林、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亚高山稀疏植被。
(2022·高二单元测试)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13.上述景观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到两极 B.从沿海到内陆 C.非地带性 D.纬度地带性
【答案】12.A 13.B
【解析】12.第一幅图是热带雨林植被,第二幅图是草原植被,第三幅图是荒漠地区植被,导致三个地区植物形态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3.景观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越来越少,故其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从赤道到两极地、纬度地带性形成基础是热量变化,非地带性是在地形、洋流、海陆分布影响下形成的,ACD错误。故选B。
【点睛】植被的特征可以反映当地的区域特征,根系发达,叶片小(针状刺状)反映当地气候干旱;硬叶、革质叶反映当地气候干旱蒸发强;叶片宽大,反映当地降水较多。
14.(2022·高二单元测试)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用木板、铁丝修建的“挡头”矗立田地(左下图),还有用于风干、存放牧草和青稞等农作物的“干草架”(右下图),是当地常见的乡村景观。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和青藏高原地区整体性特征相符的是( )
A.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弱 B.昼夜温差大,植株高
C.因高寒,植被外表大多覆毛 D.因水源,人口分布在河谷
【答案】C
【详解】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A错误。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植株低,B错误。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植被表面大多毛茸茸以防寒,C正确。青藏高原气温低,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低、热量足的河谷地区,D错误。故选C。
(2022·高二单元测试)近年来,多肉植物凭借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形态奇特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量节节攀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多肉植物的表皮有很厚的角质层,很多种类表皮被蜡被毛。表皮气孔数远少于其他植物,且深埋在表皮凹陷的坑内。这种特征主要是为了( )
A.储存养分 B.促进对水分的吸收 C.减少蒸腾作用 D.减轻大风影响
16.多肉植物的特性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答案】15.C 16.A
【解析】15.多肉植物的表皮有很厚的角质层,水分在角质层内扩散阻力大,角质层可以有效减少蒸腾作用;气孔数较其他植物少,而且深埋在表皮凹陷的坑内,也可以减少蒸腾作用,C正确。而这些特征对储存养分、促进对水分的吸收和减轻大风影响起作用不大,ABD错误。故选C。
16.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多肉植物的特性反映出植物对较干旱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正确。不能体现差异性、开放性、动态性,BCD错误。故选A。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2·高二单元测试)贝努埃河发源于喀麦隆,注入尼日尔河,为尼日利亚第二长河流,全流域水土流失严重。1978年,喀麦隆在贝努埃河干流上修筑拉格都大坝,大坝建成后,下游尼日利亚的洪泛平原面积不降反升,并且尼日利亚的灌溉农业受到严重影响。下图示意贝努埃河流域和拉格都大坝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拉格都大坝建成后,下游洪泛平原面积不降反升,主要因为( )
A.丰水期流量减小 B.枯水期流量增大 C.输沙总量增多 D.河床淤积抬高
18.拉格都大坝干扰了尼日利亚灌溉农业,主要表现在( )
①下泄径流量减小 ②部分灌溉取水口废弃 ③河水输沙量增大 ④径流稳定性减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为减轻对尼日利亚带来的弊端,拉格都大坝适宜( )
A.集中泄水 B.开孔排沙 C.降低水位 D.筑高坝体
【答案】17.D 18.A 19.C
【解析】17.丰水期流量减小,则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将会下降,会使洪泛平原面积缩小,A错误;大坝截留上游来水,在枯水期时调节径流向下游放水,下游在枯水期流量可能增加,但枯水期时河流含沙量小,故枯水期的流量增大对下游洪泛平原面积增加影响很小,B错误;大坝能够拦截洪水携带的泥沙,使输沙总量减少,C错误;由材料可知,贝努埃河全流域(包括大坝下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大坝截流后,大坝下游径流量减小,侵蚀、搬运能力减弱,河床淤积抬高,D正确。本题应选D。
18.大坝截流后,由于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小,水位降低,部分灌溉取水口及配套设施超出水位之上而被废弃,灌溉农业水源不足,①②正确;大坝建成后,其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小,输沙总量减小,③错误;大坝下游径流季节变化减小,稳定性增强,④错误。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本题应选A。
19.该河河道淤积严重,集中泄水易导致洪涝灾害,A错误;开孔排沙,泥沙下泄增加,更易引起下游尼日利亚河道淤积,B错误;大坝适当降低水位可以为下游提供更多的水源,在协调上中下游水源分配的同时也起到了放水冲沙的作用,C正确;筑高坝体可能导致喀麦隆单方面蓄积更多的来水,更加减少下游径流量,D错误。本题应选C。
【点睛】修建大坝的不利影响:大坝截流后,大坝下游径流量减小,侵蚀能力减弱,河床淤积抬高,导致洪水泛滥的频率增大;大坝截流后,由于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小,水位降低,部分灌溉取水口及配套设施超出水位之上而被废弃,灌溉农业水源不足;阻碍鱼类洄游,不利于鱼类繁殖。
(2022·高二单元测试)黑龙江省是我国高寒冻土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全年平均冻土天数可达218天左右,下面是1961-2016年该省季节性冻土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该地冻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温低 B.纬度高,气温低
C.地表水多,易下渗 D.地势平坦,多湿地
21.从冻土的变化可知,1961年以来该地气候( )
A.变湿 B.变干 C.变暖 D.变冷
22.该地冻土的变化最终可导致( )
A.湿地增多 B.一年中冻土持续天数增多
C.湿地减少 D.冻土分布的纬度由高变低
【答案】20.B 21.C 22.C
【解析】20.黑龙江省纬度高,气温低,因此冻土广布,B正确。黑龙江省既有山地又有平原,平原地区地势较低,A错误。地表水多,易下渗, 地势平坦,多湿地不是冻土形成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21.由图可知,1961年以来冻土最大深度呈下降趋势,说明气候变暖。故选C。
22.气候变暖,冻土融化,会导致地表水容易下渗,从而导致湿地减少,A错误,C正确。一年中冻土持续天数会减少,冻土分布的纬度由低变高,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弱,降水多,蒸发量少;地势低洼,有利于水流汇集;冻土广遍,不利于水流下渗,易形成湿地。
(2022·高二单元测试)三峡大瀑布,原名白果树瀑布,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下图为三峡大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 )
A.水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24.在景观图中,属于地球外部最活跃圈层的是( )
A.大气 B.岩石 C.瀑布 D.树木
2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23.A 24.D 25.B
【分析】23.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流水,流水属于水圈,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据所学可知,地球外部圈层最活跃的是生物圈,大气属于大气圈,A错误;岩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B错误;瀑布属于水圈,C错误;树木属于生物圈,D正确。故选D。
25.图中各圈层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转换,B正确;图中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不是独立发展的,C错误;图中,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岩石圈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理环境整体性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地形、气候、水、土壤、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的整体,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的因素也会随之变化。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高二单元测试)读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甲、A、B、C自然带的名称甲____、A____、B____、C____。
(2)甲-A一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
(4)乙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甲相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说明其体现的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5)说出D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1)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2) 纬度地带 热量
(3)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4)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体现了地方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温带荒漠带。处在安第斯山脉东侧,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地带,降水量少,形成了荒漠景观。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为材料,涉及自然带的分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体现及原因分析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甲位于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A位于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B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位于南美低纬度地区的西部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
(2)甲→A→B分别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变化因纬度差异而引起,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C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因为该自然带位于西海岸,沿岸有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且其东侧有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使其南北延展呈现出分布狭长的特征。
(4)乙地虽然纬度较高,但其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东南信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遇地形抬升,多地形雨;乙地以东的海域有巴西暖流流经,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因此乙地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该自然带因洋流、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5)D自然带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侧,为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地带,降水量少,出现了焚风效应,形成了荒漠景观,因此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27.(2022·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戴云山位于福建省中部德化县境内,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1856m,相对高差1206m,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大山脉,也是闽东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戴云山植被垂直变化明显,植被覆盖率高达93.4%,且植被种类丰富。戴云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平均气温为6.5~10.5℃,7月平均气温为23~27℃,年均降水量为1700~2000m。图示意戴云山植被带垂直分布。
(1)分析戴云山海拔200米以下无植被带分布的原因。
(2)指出图示甲、乙两坡所处的坡向,并说明理由。
(3)说明戴云山植被种类丰富的原因。
【答案】(1)地形平坦,水热条件好,适宜人类活动;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植被破坏严重,导致自然植被带消失
(2)坡向:甲坡为南坡(东南),乙坡为北坡(西北)。理由:甲坡(东南坡)为迎风坡,水分和热量条件垂直变化更加明显;自然植被带种类更加丰富。ξ坡(西北坡)为背风坡,水分和热量变化较甲坡小乙坡自然植被带缺失。
(3)所处纬度低,热量充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山地相对高度大,自然植被带垂直分异显著。
【分析】本题以戴云山植被垂直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山地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戴云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平均气温为6.5~10.5℃,7月平均气温为23~27℃,年均降水量为1700~2000m。”可知,戴云山海拔200米以下地区地形为平原,地形平坦;又处于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适宜人类活动,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开垦为耕地,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植被破坏严重,导致自然植被带消失。
(2)根据材料可知,戴云山位于福建省中部德化县境内,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戴云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因此戴云山的东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分和热量条件垂直变化更加明显,自然植被带种类更加丰富;西北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风的迎风坡,所以水热条件较差,自然植被带种类稀少,垂直分异不明显。读图可知,甲坡自然带垂直变化更加明显,自然植被带种类更加丰富。因此甲坡为东南坡;乙坡自然植被带缺失,自然植被稀疏,因此乙坡为西北坡。
(3)根据材料“戴云山位于福建省中部德化县境内”位于福建省,所处纬度低,热量充足;根据材料“戴云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平均气温为6.5~10.5℃,7月平均气温为23~27℃”可知,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根据材料“主峰海拔1856m,相对高差1206m,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大山脉,也是闽东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可知,山地相对高度大,自然植被带垂直分异显著。
【点睛】
28.(2022·高二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火地群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有“世界尽头”之称。火地群岛西部和南部为山地,雪线高度仅500-800m,海岸线曲折,多幽深的峡湾,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海拔180-600m,海岸线较为平直。火地岛南部生长着超过全球5%种类的苔藓植物,其中约60%是本地特有的,这些苔藓植物可吸收和储存养分,分泌有机酸,具有固氮、固碳的作用。
材料二 下图为“火地岛位置图”。
(1)说明火地群岛西侧山地雪线较低的原因。
(2)分析导致火地群岛西侧海岸线曲折的地质作用。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苔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西风从太平洋带来丰富水汽;西部为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
(2)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纬度较高,且多高海拔山地,冰川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3)分泌有机酸,促进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储存雨水,防止洪水和土壤侵蚀;储存养分,给生物提供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积累和储存碳,缓解气候变暖。
【分析】本题以火地群岛为材料,涉及影响雪线的因素,整体性以及海洋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火地群岛所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该地受南半球盛行西风的影响,岛屿西侧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雪较多;该地西侧有寒流流经,降温作用明显,导致火地群岛西侧雪线较低。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处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跃,岩层变得破碎,易被侵蚀;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该地海拔较高,冰川广布,冰川作用强烈;冰川侵蚀岩石,形成冰蚀谷;地处西风带,风大浪高,海浪侵蚀作用强烈,形成曲折的海岸线。
(3)苔薛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酸性物质,溶解岩石表面,同时不断积累空气中的物质与水分,促使岩面逐渐形成土壤。苔藓植物生长十分繁密、迅速,一般为密集丛生,可以从雨中甚至雾中吸收水分,储存多余的雨水,以防发生洪水和土壤侵蚀。苔藓植物会为森林吸收、储存和回收水分与养分,并且给许多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庇护所和食物。苔藓品种更为丰富多样,覆盖的地表面积更广,可积累和储存碳,缓解气候变暖。
29.(2021·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
(2)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
(3)在图示大陆架海域钻探,能否发现有石油存储?为什么?
(4)近年来,图中A河流河口海水倒灌现象出现频率增加,分析其形成的可能原因。
【答案】(1)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2)甲谷地位于背斜顶部,在背斜形成过程中受张力作用,岩层疏松容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谷地。
(3)不能发现。图示大陆架地区地质构造为向斜,不能为储油提供良好条件。
(4)上游大坝在枯水期拦蓄水源,使下游河水减少;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频率增加,降水季节变化加大:河流沿岸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等。
【分析】本题以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了4个小题,涉及到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据图可知,岩石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且岩石类型主要是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图中部岩层向上拱起,说明海底地壳受到水平挤压,岩层发生弯曲向上拱形成背斜,露出海平面形成岛屿。
(2)图中甲河谷位于背斜的顶部,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疏松,容易受到流水、风力等外力的侵蚀,图中甲河谷长期受到流水侵蚀,形成河谷。
(3)不能发现。图示甲区域为背斜,可能有石油、天然气,大陆架地区地质构造为向斜,不是储油良好构造,是地下水的良好存储构造。
(4)图中可见,河流上游建设大坝,枯水期水源受到拦蓄,使下游河水减少,入海河水减少,使海水倒灌;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引发海水倒灌;气候异常频率增加,降水季节变化加大,一些季节降水减少,入海径流减少,海水倒灌;河流沿岸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等,也可引发河流减少,海水倒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单元测试题(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5小题,共50分)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喜马拉雅山某区域冰川面积出现退缩,其中南坡冰川的退缩率,有坡向中最大,北坡退缩率最小。数据显示该区域自1990年以来气温和降水均呈增长走图为该区域不同海拔冰川分布面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6000m左右冰川面积退缩速度表现为( )
A.快→慢 B.慢→快 C.快→慢→快 D.慢→快→慢
2.海拔6000m以上冰川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光照增强 C.山体坡度减小 D.山体面积减小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甲山地苔原带分布的海拔较丁山地高,其主要原因是甲山地( )
A.海拔较高 B.距海较远 C.降水较多 D.纬度较低
5.(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索科特拉岛石灰岩广布,岛上生长着独特的植物——龙血树,叶片为蜡质,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读图完成龙血树( )
A.树冠宽大,为争夺阳光 B.树干粗壮,利于储水
C.蜡质叶片,可减少蒸腾 D.板状根系,利于吸水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我国南方丘陵某地局部景观,由于2005年修建水电站,山谷蓄水成湖,该地现在成为旅游景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处水中枯树所属植被类型是( )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7.水中树木枯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寒潮冻害 B.冬季落叶 C.根部缺氧 D.人工剪除枝叶
(2022秋·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中甲、乙表示不同的山脉,图中斜线之间的区域表示不同的自然带,b为积雪冰川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甲、乙两座山脉中的a自然带最可能是( )
A.山地草原带 B.针阔混交林带 C.针叶林带 D.苔原带
9.导致乙山脉自然带南侧高、北侧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山体高度 B.水分 C.海陆位置 D.土壤
(2022·高二单元测试)通常山地垂直自然带受热量、降水、坡度、地质、岩性、土壤、风、局部环流、山体面积大小、坡面面积大小、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山地自然带或缺失、或改变、或约束、或变位、或倒置、或斑块状等等,从而使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得异常复杂。下图是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南坡高山垫状植物分布范围受约束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土壤
11.导致南坡针叶林缺失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土壤 D.坡度
(2022·高二单元测试)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13.上述景观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到两极 B.从沿海到内陆 C.非地带性 D.纬度地带性
14.(2022·高二单元测试)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用木板、铁丝修建的“挡头”矗立田地(左下图),还有用于风干、存放牧草和青稞等农作物的“干草架”(右下图),是当地常见的乡村景观。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和青藏高原地区整体性特征相符的是( )
A.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弱 B.昼夜温差大,植株高
C.因高寒,植被外表大多覆毛 D.因水源,人口分布在河谷
(2022·高二单元测试)近年来,多肉植物凭借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形态奇特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量节节攀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多肉植物的表皮有很厚的角质层,很多种类表皮被蜡被毛。表皮气孔数远少于其他植物,且深埋在表皮凹陷的坑内。这种特征主要是为了( )
A.储存养分 B.促进对水分的吸收 C.减少蒸腾作用 D.减轻大风影响
16.多肉植物的特性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2022·高二单元测试)贝努埃河发源于喀麦隆,注入尼日尔河,为尼日利亚第二长河流,全流域水土流失严重。1978年,喀麦隆在贝努埃河干流上修筑拉格都大坝,大坝建成后,下游尼日利亚的洪泛平原面积不降反升,并且尼日利亚的灌溉农业受到严重影响。下图示意贝努埃河流域和拉格都大坝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拉格都大坝建成后,下游洪泛平原面积不降反升,主要因为( )
A.丰水期流量减小 B.枯水期流量增大 C.输沙总量增多 D.河床淤积抬高
18.拉格都大坝干扰了尼日利亚灌溉农业,主要表现在( )
①下泄径流量减小 ②部分灌溉取水口废弃 ③河水输沙量增大 ④径流稳定性减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为减轻对尼日利亚带来的弊端,拉格都大坝适宜( )
A.集中泄水 B.开孔排沙 C.降低水位 D.筑高坝体
(2022·高二单元测试)黑龙江省是我国高寒冻土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全年平均冻土天数可达218天左右,下面是1961-2016年该省季节性冻土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该地冻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温低 B.纬度高,气温低
C.地表水多,易下渗 D.地势平坦,多湿地
21.从冻土的变化可知,1961年以来该地气候( )
A.变湿 B.变干 C.变暖 D.变冷
22.该地冻土的变化最终可导致( )
A.湿地增多 B.一年中冻土持续天数增多
C.湿地减少 D.冻土分布的纬度由高变低
(2022·高二单元测试)三峡大瀑布,原名白果树瀑布,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下图为三峡大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 )
A.水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24.在景观图中,属于地球外部最活跃圈层的是( )
A.大气 B.岩石 C.瀑布 D.树木
2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2022·高二单元测试)读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甲、A、B、C自然带的名称甲____、A____、B____、C____。
(2)甲-A一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
(4)乙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甲相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说明其体现的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5)说出D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形成原因。
27.(2022·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戴云山位于福建省中部德化县境内,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1856m,相对高差1206m,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大山脉,也是闽东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戴云山植被垂直变化明显,植被覆盖率高达93.4%,且植被种类丰富。戴云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平均气温为6.5~10.5℃,7月平均气温为23~27℃,年均降水量为1700~2000m。图示意戴云山植被带垂直分布。
(1)分析戴云山海拔200米以下无植被带分布的原因。
(2)指出图示甲、乙两坡所处的坡向,并说明理由。
(3)说明戴云山植被种类丰富的原因。
28.(2022·高二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火地群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有“世界尽头”之称。火地群岛西部和南部为山地,雪线高度仅500-800m,海岸线曲折,多幽深的峡湾,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海拔180-600m,海岸线较为平直。火地岛南部生长着超过全球5%种类的苔藓植物,其中约60%是本地特有的,这些苔藓植物可吸收和储存养分,分泌有机酸,具有固氮、固碳的作用。
材料二 下图为“火地岛位置图”。
(1)说明火地群岛西侧山地雪线较低的原因。
(2)分析导致火地群岛西侧海岸线曲折的地质作用。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苔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9.(2021·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
(2)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
(3)在图示大陆架海域钻探,能否发现有石油存储?为什么?
(4)近年来,图中A河流河口海水倒灌现象出现频率增加,分析其形成的可能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